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乡村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of Rural Sports Tourism in Guangxi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OI: 10.12677/ass.2025.14872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黄 坚, 田洪涛*:百色学院体育学院,广西 百色
关键词: 乡村振兴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Rural Revitalization Sports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摘要: 文章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针对广西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通过文献综述、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分析广西乡村体育旅游的优势与挑战,提出了包括政策支持、市场开发、产品创新、人才培养和环境保护在内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综合施策,广西乡村体育旅游有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s the background, and explor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of rural sports tourism in Guangxi based on its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research, and case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of rural sports tourism in Guangxi, and propos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cluding policy support, market development, product innov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rough comprehensive measures, rural sports tourism in Guangxi is expected to achieve coordinated and unified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providing strong support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文章引用:黄坚, 田洪涛.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乡村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8): 321-32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8721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1]。在这一背景下,乡村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乡村体育旅游不仅能够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还能推动乡村文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研究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对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广西在乡村体育旅游方面展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广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1500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20%。这一发现预示着,广西乡村体育旅游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进一步研究发现,广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民族文化和体育资源,为乡村体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然而,与传统观点相左的是,当前广西乡村体育旅游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开发不足、人才短缺、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西乡村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深层次的机制在于,如何突破这些瓶颈,探索出一条适合广西乡村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国内外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经验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为广西乡村体育旅游发展提供有益启示。在此基础上,结合广西实际情况,探讨政策支持、市场开发、产品创新、人才培养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2. 广西乡村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与资源优势分析

2.1. 乡村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乡村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融合多学科理论视角,形成具有交叉性、系统性的理论支撑体系,以下五大理论构成其核心基础(如表1所示)。

其一,城乡资源双向流动理论突破传统“城市主导乡村”的单向辐射模式,强调要素互补性与价值共创性。研究表明,城市体育资本(赛事组织、专业人才、投资资金)与乡村特色资源(生态景观、民族文化、土地空间)通过双向互动实现价值增值。其二,产业融合与价值链重构理论,休闲农业与体育旅游的共生关系构成该理论的核心[2]。农村体育产业需通过横向拓展与纵向延伸打破产业边界,形成“体育+”多业态网络。其三,新质生产力赋能理论,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和要素创新配置推动产业质效变革。其四,耦合协调理论,该理论揭示体育旅游与乡村子系统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其五,可持续生计理论,该理论关注体育旅游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增益效应。

Table 1. Theoretical basis and application direction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sports tourism

1. 乡村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方向

理论

核心命题

广西应用方向

关键指标

城乡资源双向流动

要素互补性与循环性

建立“城市赛事资源——乡村生态资源”交换平台

资源匹配度、回流效率

产业融合

价值链延展与业态创新

开发“体育 + 农耕 + 非遗”复合型产品

产业链长度、附加值率

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驱动质效变革

数字技术提升生态管理精度

技术渗透率、环境影响系数

耦合协调

系统间动态平衡

民族文化与体育项目契合度提升

文化嵌入指数、社区参与度

可持续生计

农户多维资本积累

赛事收益与村民收入挂钩机制

生计资本增量、分配公平性

2.2. 广西乡村体育旅游的优势

2.2.1. 资源优势分析

广西乡村体育旅游的资源优势显著,源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广西地处中国南方,山水风光秀丽,喀斯特地貌独特,为体育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这些自然资源为开展户外运动、探险旅游等项目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桂林的漓江山水、贺州的黄姚古镇、百色的乐业天坑等,都是极具特色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在民族文化方面,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拥有壮、苗、瑶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独特的风情和传统体育项目为体育旅游增添了丰富的人文资源。这一发现预示着,通过挖掘和整合这些文化资源,可以打造出具有广西特色的乡村体育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对异质文化的探寻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广西的气候条件亦是其发展体育旅游的资源优势之一。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广西,全年气温适中,雨量充沛,为体育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较为舒适的气候环境。与传统观点相左的是,这种气候条件并不仅仅适合于传统的农业发展,更进一步促进了体育旅游项目的多样化和全年化。此外,广西的农业资源同样不容忽视。农业观光、田园体验等旅游形式逐渐受到游客的青睐,将这些农业资源与体育旅游相结合,不仅能够丰富旅游产品内容,还能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业附加值[3]。例如,通过开展农田马拉松、农家乐体验等活动,让游客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广西的农耕文化和乡村生活。随着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广西乡村的可达性大大提高,为体育旅游市场的拓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优势不仅有助于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同时也为当地体育旅游产品的宣传和销售提供了便利。

综上所述,广西乡村体育旅游的资源优势在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民族文化、宜人的气候条件、多样的农业资源以及日益改善的交通设施。这些优势为广西乡村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资源优势,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2.2.2. 区位优势分析

广西地处中国南部边陲,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广西紧邻珠三角经济区,南接东南亚,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节点,其区位优势显著。广西的乡村体育旅游在区位上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地理空间的便捷性,更深层次的机制在于其与周边区域形成的互动合作。然而,广西并非仅依靠山水风光闻名,其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同样丰富。以桂林、阳朔等地区为例,这里不仅是国内外游客心中向往的旅游胜地,更是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天堂。数据显示,2023年桂林市接待游客超过1亿人次,其中,参与乡村旅游的游客占比超过40%。这一发现预示着,依托于广西独特的地貌特征,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

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这为开展各类体育活动提供了天然优势。以山地自行车、攀岩、皮划艇等户外项目为例,良好的气候条件使得这些活动可以在全年大部分时间顺利进行,进而吸引源源不断的游客。此外,广西拥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独具特色,为乡村体育旅游增添了丰富内涵。区位上的这一特点,使得广西的乡村体育旅游能够与民族文化的挖掘与传承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旅游产品,这种结合不仅提升了旅游的吸引力,还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基础设施方面,广西近年来加大了交通网络的建设力度,高速公路、铁路四通八达,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这一优势在推动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交通条件的改善直接带动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原本偏远的乡村地区逐渐成为旅游热点[4]。广西在区位上的优势为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进一步挖掘乡村体育旅游的潜力,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2.3. 政策优势分析

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广西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得到了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优势。这一发现预示着,政策因素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广西乡村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政策层面已经明确提出了支持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具体措施。国家旅游局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体育旅游,加强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体育旅游产品质量[5]。这一政策为广西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国家级的政策支持。

更深层次的机制在于,地方政府根据中央政策精神,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地方实际的配套政策。以广西为例,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印发了《广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2022~2025年)》,明确提出要将体育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重点发展方向,并配套了一系列政策措施[6]。在政策引导下,广西各地积极推动体育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创新体育旅游产品,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例如,桂林的漓江国际徒步大会、柳州的摩托艇大赛等,这些赛事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广西乡村体育旅游的知名度,还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与。

与此同时,政策优势还体现在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支持上。自治区政府通过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大对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乡村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7]。此外,政策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旅游发展,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环境。总之,政策优势为广西乡村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共同推动下,广西乡村体育旅游发展前景可期。

3. 广西乡村体育旅游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广西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呈现出蓬勃态势。然而,在这一进程中,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其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3.1. 基础设施滞后:掣肘乡村体育旅游体验的物理瓶颈

广西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交通不便、住宿条件简陋、旅游信息不畅通等问题制约了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具体表现为:① 交通网络不健全:调研显示,广西大多数乡村旅游景点位于山区或偏远乡镇,主要依靠县道或村道连接,部分道路宽度不足5米且缺乏维护,雨季易出现塌方。② 住宿条件落后:除少数示范村外,多数乡村住宿设施停留在农家乐初级阶段,标准化酒店占比不高,卫生条件、网络覆盖难以满足中高端游客需求。③ 专用体育设施匮乏:山地自行车赛道、户外攀岩基地等高端设施更集中于城市周边,乡村地区依赖自然场地粗放开发。④ 信息服务体系缺失:景区导览系统、线上预约平台覆盖率不足30%,游客常因信息不对称导致行程受阻。

其问题成因的多维分析:其一,资金投入不足,县级财政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专项拨款占文旅支出非常少,社会资本因回报周期长而持观望态度。其二,规划协同性缺失,交通、文旅、体育部门各自为政,如某县体育局规划的骑行绿道与林业局生态红线重叠,导致项目搁置两年。其三,地形条件限制,喀斯特地貌区施工成本高,进一步加剧建设难度。

3.2. 产品同质化困境:创新乏力与文化失语的深层危机

目前,广西乡村体育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大多数乡村体育旅游产品集中在户外拓展、农家乐等领域,缺乏创新和差异化。这一发现预示着,乡村体育旅游产品亟需转型升级,以适应市场需求。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乡村地区缺乏专业的体育旅游管理人才和导游人员,导致服务质量不高。更深层次的机制在于,乡村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人才吸引力不足,从而制约了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

首先,同质化现象的量化表征:① 产品结构单一化,抽样调查显示,广西乡村体育旅游项目集中于三大类:农家乐垂钓、户外拓展训练、民俗体育表演,高端业态如帆船、滑雪等几乎空白。② 文化内涵浅层化:壮族抛绣球、瑶族射弩等传统体育项目80%以上被简化为拍照体验,缺乏历史叙事与技艺传承的深度融入。

其次,创新不足的机制性根源:① 人才结构性短缺,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者非常少,专业体育指导员、文旅策划师等核心岗位缺口较大;某县文旅局反映,近五年引进的12名旅游专业毕业生中9人因待遇问题离职。② 文化挖掘能力薄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平均年龄62岁,数字化保护项目覆盖率较少;如崇左市天琴文化本可衍生特色体育舞蹈,但因缺乏编创团队,最终沦为舞台表演道具。

最后,同质化导致的恶性循环:① 价格竞争内卷,柳州市农家乐为争夺客源,将漂流套餐价格压至成本价以下,导致服务质量持续下滑。② 游客黏性降低:重复消费率降低,某OTA平台数据显示,广西乡村体育旅游的好评率低于云贵同类产品9个百分点。

3.3. 生态保护与开发博弈:可持续发展的两难命题

乡村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环境保护的压力[8]。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平衡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一大挑战。不同于以往注重资源开发的观念,如今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这给乡村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首先,生态压力的现实表征:① 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北海市某滨海乡村因无序开发沙滩摩托项目,导致3公里海岸线植被退化,海龟产卵区消失;2022年环境监测显示,部分漂流景区下游水体悬浮物浓度超标。② 生物多样性威胁,梧州某森林公园因登山步道扩建,导致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桫椤群落减少。

其次,保护机制的制度性缺陷:① 环境监管碎片化,环保部门划定的生态红线与文旅部门规划的体育旅游项目存在重叠,但缺乏跨部门协调机制。如贺州市某露营基地因未办理林地占用手续被叫停,前期300万元投资付诸东流。② 补偿机制缺失,生态保护区的村民人均年收入比非保护区低,却无法获得定向补偿,导致偷猎、盗伐事件频发。例如,巴马长寿村依托“世界长寿之乡”品牌,开发养生徒步、太极养生等特色项目,而2021年游客量突破120万人次后,村内日均垃圾量达15吨,地下河水质从Ⅰ类降至III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生态预警。

3.4. 市场推广乏力:品牌缺位与渠道闭塞的双重枷锁

市场推广力度不足也是乡村体育旅游面临的问题之一。目前,广西乡村体育旅游的市场推广手段单一,宣传力度有限,导致游客认知度不高。这一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乡村体育旅游的竞争压力。

首先,推广体系的系统性缺陷:① 品牌建设滞后,广西尚未形成省级乡村体育旅游统一标识,各地宣传口号杂乱(如同时存在“山水运动”“壮乡竞技”等17个互不关联的标语),抽样显示,游客对“广西乡村体育旅游”品牌认知度远低于浙江莫干山。② 营销渠道单一,过度依赖旅行社线下推广,线上营销预算在总推广费用中占比较低,且多集中于微信朋友圈广告,如某县2023年尝试抖音直播推广,因缺乏专业团队,场均观看量不足200人。

其次,市场认知错位的恶性影响:① 客源结构失衡,区内游客占比较高,省外游客集中于广东相邻市县,未能突破区域市场局限;高端客群开发不足,人均消费500元以上的游客非常少。② 季节性波动加剧,旺季(10~12月)客流量占全年一半以上,导致设施超负荷运转,淡季大量资源闲置。

总之,广西乡村体育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产品同质化、人才匮乏、环境保护压力和市场推广力度不足等多重挑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乡村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 广西乡村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4.1. 政策支持与保障

在探讨广西乡村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政策支持与保障显得尤为关键。有效的政策不仅能够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方向指引,还能为其提供稳定的成长环境。研究发现,合理的政策设计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体育旅游资源优势的发挥,同时也对解决当前面临的挑战起到关键作用[9]

首先,对乡村体育旅游的政策支持应基于对其资源优势的深刻理解。以广西为例,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资源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先天条件。由此推导出,政策制定者需关注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通过设立专项发展基金、提供税收减免等激励措施,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与运营。

其次,体育旅游的政策保障还体现在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上。优良的基础设施不仅能提升游客体验,更能为体育旅游项目的安全提供必要保障。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可通过投资建设体育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如登山步道、自行车道、体育公园等,为游客提供便利,也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政策支持并非一味地追求量的扩张,而是更注重质的提升。更深层次的机制在于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体育旅游产品的多样化、特色化,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例如,针对当前流行的户外运动、探险旅游等新兴市场,政府可以出台相应政策,支持体育旅游产品的研发与创新。

在环境保护方面,政策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不同于单一的经济刺激政策,现代体育旅游发展强调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数据显示,广西森林覆盖率高达63.25%,拥有良好的生态基础。因此,政策应明确规定开发强度、生态保护红线等,确保体育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综上,政策支持与保障在广西乡村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通过精准、高效的政策措施,既能激发市场活力,又能确保环境可持续,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4.2. 市场开发与营销

市场开发与营销在广西乡村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广西乡村体育旅游市场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旅游市场的潜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区域经济的活跃程度直接影响着旅游市场的需求,由此推导出市场开发应成为促进广西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核心策略。广西拥有丰富多样的体育旅游资源,如民族传统体育、山水运动等,这些资源为市场开发提供了坚实基础。然而,资源优势并不能自动转化为市场优势,更深层次的机制在于如何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将潜在需求转化为实际消费。以数据为例,据2023年统计,广西接待国内外游客6.6亿人次,其中体育旅游人次仅占5%,这表明市场开发仍有巨大空间。

而现代营销并非单纯依赖广告和推广,而是更注重市场细分和定位。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如青少年、中老年等,设计符合其需求的体育旅游产品,提升用户体验。以青少年群体为例,可开发攀岩、徒步等探险类体育旅游产品;而对于中老年群体,则可推出养生、休闲类的体育旅游项目。

此外,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为旅游营销带来了新机遇。不同于传统研究结论,现代营销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推送旅游信息,提高转化率。同时,跨行业合作也不容忽视。与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相关行业联合,打造一站式旅游服务,提升用户体验。这一发现预示着,市场开发与营销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单一策略,而是多行业、多渠道的协同作战。因此,市场开发与营销在广西乡村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通过精准市场细分、网络营销和跨行业合作等策略,有望实现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4.3. 产品创新与品牌建设

广西乡村体育旅游在资源与区位优势的依托下,产品创新成为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对现有产品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游客需求的多样性与个性化趋势,由此推导出体育旅游产品的创新必须紧密跟随市场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体育与旅游的结合,不仅可以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更能通过创新活动形式,打造独特的旅游体验,从而增强游客的粘性。

而产品创新并非仅仅依赖于资源的独特性,更深层次的机制在于如何将这些资源通过创意的方式转化为旅游产品。以数据为例,根据近年来的市场调查,广西乡村体育旅游的游客中,有超过一半人表示更愿意尝试新颖的体育活动。这一发现预示着,开发新型体育旅游产品如户外探险、农家乐体验等,将极大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在品牌建设方面,区别于其他研究结论的是,品牌形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和文化深耕来塑造[10]。以广西某乡村为例,其通过结合当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元素,创新推出了“民族体育节”,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也加深了游客对当地文化的认知。此外,该节庆活动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的传播,有效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除此之外,品牌建设还依赖于对目标市场的精准定位。以年龄段为例,针对年轻人群体,可以推出极限运动、徒步穿越等充满挑战性的体育旅游产品;而对于中老年群体,则可开发如太极、养生瑜伽等注重身心健康的旅游项目。通过这样的差异化策略,不仅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还可以在市场上形成独特的品牌印象。

总之,产品创新与品牌建设的核心在于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和创意执行。广西乡村体育旅游应在保护本地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创新,以形成具有持久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与品牌。

4.4. 人才培养与引进

在探讨广西乡村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人才无疑是关键因素。通过对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对于推动体育旅游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人才,作为创新和发展的主体,其素质和数量直接影响到体育旅游的质量和效益。由此推导出,为了实现广西乡村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并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

当前广西乡村体育旅游人才现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专业人才数量不足,尤其是具备体育和旅游双专业背景的人才。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广西体育旅游相关专业毕业生仅占全国同类专业的5%左右,这一比例远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高端人才和基层实用人才。更深层次的机制在于,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不相匹配。

而单纯依赖外部引进人才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不同于传统研究的结论,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适应广西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人才培养与引进体系:

一是加强校际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培养具备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体育旅游人才。同时,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高人才的市场适应性;二是设立专项培训基金,提升在岗人员的专业素质。针对现有从业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吸引外部高端人才。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如住房补贴、子女教育优惠等,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投身广西乡村体育旅游事业。四是创新人才评价体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摒弃传统的以学历、资历为标准的评价方式,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和业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潜能。

4.5.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

在广西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乡村体育旅游的兴起,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增收渠道,也为游客带来了独特的体验。然而,这一过程中也伴随着对自然环境的潜在影响。因此,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协调统一,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发现,广西乡村体育旅游的开展,使得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例如,根据2023年广西生态环境监测结果,乡村体育旅游项目所在地的空气质量指数(AQI)较未开展旅游的乡村地区下降。这一发现预示着,合理的乡村体育旅游活动有助于提升当地生态环境质量。乡村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更深层次的机制入手。不同于传统观点,乡村体育旅游并非简单的资源消耗,而是可以转化为生态效益的过程。例如,通过引入生态旅游理念,可以将农业、林业等传统产业与体育旅游相结合,形成一种生态循环发展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农民不仅可以通过种植、养殖等活动获得收入,还可以通过提供生态旅游服务,增加额外的收入来源。

更深层次的机制在于,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与当地社区紧密合作。通过培训当地居民,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可以有效地减少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据统计,经过环保培训的乡村体育旅游从业人员,其环保行为发生率较未接受培训的人员高。

此外,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还应注重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与保护。以广西某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限制游客数量、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等措施,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这一案例表明,合理的生态保护措施,有助于实现乡村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在广西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维护至关重要。通过引入生态旅游理念、加强社区合作以及实施生态保护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5. 结语

通过对广西乡村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深入探讨,发现在政策支持、市场开发、产品创新、人才培养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均存在巨大的潜力与可能性。这一发现预示着,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关注这些方面的深入挖掘与优化。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相连,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在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的支撑下,广西乡村体育旅游有望实现更深层次的机制创新。而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并非仅仅依赖于硬件设施的建设,而是更注重软件环境的优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成为关键因素,这不仅包括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包括对当地居民旅游服务意识的提升。此外,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在乡村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于其他研究的结论,我们认为,在发展乡村体育旅游的过程中,应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前提,而非事后补偿。而未来的研究与实践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为乡村体育旅游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加强产品创新,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三是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四是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发展全过程,实现绿色发展。

基金项目

2023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评价体系构建与对策研究”(立项编号:23FYJ049);2024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新时代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2024KY0749)。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于法稳, 黄鑫, 岳会.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内涵特征、关键问题及对策建议[J]. 中国农村经济, 2020(8): 27-39.
[2] 郑芳, 黄炜逸. 乡村振兴战略下体育旅游目的地发展路径——基于可持续发展五要素视角[J]. 体育科学, 2021, 41(5): 44-52.
[3] 蒙永亨, 冯颖涛, 赵昱. 乡村振兴视阈下欠发达地区农旅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广西为例[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1, 41(2): 426-433.
[4] 王石峰, 夏江涛. 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模式选择与推进思路[J]. 体育文化导刊, 2022(11): 8-14.
[5] 国家旅游局, 国家体育总局. 关于推进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 2016-12-12.
https://www.sport.gov.cn/jjs/n5032/c897539/content.html, 2025-06-12.
[6]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广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2022-2025年) [EB/OL]. 2022-08-26.
http://nynct.gxzf.gov.cn/xwdt/xxny/t12992892.shtml, 2025-06-15.
[7] 陆林, 任以胜, 朱道才, 等. 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与展望[J]. 地理研究, 2019, 38(1): 102-118.
[8] 刘若骞, 王龙飞, 范铜钢. 乡村振兴战略下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的内涵、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J]. 体育学研究, 2022, 36(1): 43-49+112.
[9] 李金容, 陈元欣, 陈磊.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体育旅游综合体发展的理论审视与实践探索[J]. 体育学研究, 2022, 36(1): 33-42+62.
[10] 阳国亮, 凌连新, 徐楠楠. 新时代背景下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以广西为例[J]. 广西民族研究, 2020(5): 15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