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红利释放的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Releasing Talent Dividends in Loc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DOI: 10.12677/ass.2025.14872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舒 湘: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地方高校人才红利“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Local Universities Talent Dividend
摘要: 在我国双一流建设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办学体量不断扩大,逐渐成为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基地,在人才培育与输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这种发展态势会制约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同时阻碍人才流动的顺畅运行,导致人才红利难以得到充分有效的释放。基于上述现实困境,研究以双一流建设为宏观背景,探讨地方高校在人才红利释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通过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double-first-class constructio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tinue to expand their volume, and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base in China’s talent training system, playing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However, there is a structural imbalance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which will restric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at the same time hinder the smooth operation of talent flow, resulting in the difficulty of fully and effectively releasing the talent dividend. Based on the above practical dilemma, this study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as the macro background, discuss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local universities in the process of releasing talent dividends,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rough analysis.
文章引用:舒湘.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红利释放的策略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8): 373-37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8727

1. 双一流进程中的发展现状

要深入理解我国双一流进程中的发展现状,需要从宏观数据、院校布局和功能定位三个维度进行分析。通过对相关指标的分析、院校结构的分布以及社会功能的转变,可以看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状况。

1.1. 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表1可以看出,2018~2023年五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显著。毛入学率从48.1%提升至60.2%,平均每年提升2.4%,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持续深化。同期,在学总规模由3833万人扩大到4763万人,五年内净增930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4%。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正呈现良好态势。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彰显了国家教育投入的显著成效,高等教育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提升社会贡献度的主动作为。

Table 1. The gross enrollment rate and the total scal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2018 to 2023

1. 2018~2023年我国毛入学率及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

年份

毛入学率(%)

中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万人)

2018

48.1

3833

2019

51.6

4002

2020

54.4

4183

2021

57.8

4430

2022

59.6

4655

2023

60.2

4763

数据来源: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1.2. 地方高校不断发展

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如图1所示,截至2024年6月2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117所,公立本科院校(即本文所说的地方高校) 767所,占全国本科院校的58.64%,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24.61%。地方高校不仅在数量上增长,在办学定位上逐渐向应用型转型,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写到要“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说明政策导向从2015年的鼓励建设转变为强化建设。地方高校需要抓住契机,明确定位,积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有效促进人才红利的释放。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4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

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regula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in 2024

1. 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数量分布

1.3. 地方高校使命与人才红利释放

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贡献,为地方发展提供了支撑,成为释放“人才红利”的关键路径。“地方高校人才红利”为“培养的人才与区域产业需求匹配,且能持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的效益”,这类高校需主动呼应国家战略导向,将发展重心转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定向输送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同时,经济高速增长所积累的社会财富为高等教育普及化提供了坚实的经费保障,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支持持续增长,这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023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64,595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50,433亿元,比上年增长4.0%。2023年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7,640亿元,比上年增长7.6%,与全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投入相比,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增幅最大。

1.4. 双一流建设对地方高校的双重效应

“双一流”建设对地方高校具有双重影响,其推动的资源扩容与应用型转型政策,为地方高校争取专项支持、明确办学定位提供契机,部分高校借此依托区域产业优势形成特色学科;资源向“双一流”高校倾斜导致地方高校在人才引进、科研经费等方面处于竞争劣势,非省会城市高校经费不足,且同质化评价体系抑制特色人才培养,加剧人才供给与地方需求错配,阻碍人才红利释放。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要厘清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红利”释放的问题,需要从国内外有关双一流建设的研究、国内外有关人才红利的问题以及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入手,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探讨。

2.1. 国内外有关双一流建设的研究

在国外关于双一流建设的研究中,Akiyoshi Yonezawa [1]从研究者与政府双重视角分析日本“世界一流大学”政策时指出,尽管引入新建设方案后尚无明确发展路径,但国家支持是关键因素。Alsawaha A M [2]等通过内容分析发现,世界一流大学在战略层面推行以卓越和创新为核心的差异化策略。而在组织创新领域,以世界一流为目标和品牌需求推进数字化转型。Salmi [3]通过剖析传统顶尖大学的发展轨迹与现实挑战,将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特征归纳为三方面:高度集中的人才、支撑前沿学习与研究的充足资源,以及治理完善的教学体系。Marek Kwiek [4]认为高等教育问题具有复杂性,不应孤立地看待这些问题,应将其放在更广泛的公共领域和国家变革的背景下进行深入思考。

在国内双一流建设的研究中,王战军[5]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应当是参与全球治理的高等学府。同时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与办学内涵。单捷飞[6]以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对学科知识系统与组织系统展开研究,从过程维度对其发展演化进程进行探讨,深入阐释了世界一流学科形成的内在机制。王建国[7]基于建设主体的视角提出,高校、社会与政府需加速建设进程,以协同联动的方式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工作。马陆亭[8]探讨科研与课程关系时强调,学校需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对课程内容的辐射效应,以此推进一流人才培养并带动一流学科发展。

2.2. 国内外有关人才红利的相关研究

在关于人才红利的国外研究中,Theodore Schultz [9]于1960年对“人力资本”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人力资本涉及个体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所拥有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通过后天学习和投资形成的健康、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相关素质。Paul M. Romer [10]在1990年构建了经济增长的四要素模型,整合了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以及技术水平,深入阐释了知识外溢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内生增长理论。这两位学者的研究共同强调了知识、技术和创新能力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人才构成了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石。

在国内学者们探讨人才红利的研究中,高文兵[11]认为,中国“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实质是“人才红利”,通过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力资源优势向人才优势的转化。胡鞍钢[12]等学者提出,教育可以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力资源红利,抵消其消失的负面影响。钟秉林[13]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不断提高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从依赖人口红利逐步转为依靠人才红利。原文娟[14]等学者强调,高等教育可通过多方面改革,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倪铭娅[15]等学者指出,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加,高校就业压力缓解,招工难问题凸显,说明“人才红利”潜力有待充分挖掘。

2.3. 国内外有关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Clark [16]在其研究中提出,高校应当进行课程体系的创新,推广网络教学模式,并强调表现评价的重要性。这样做不仅能够避免对精英教育和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忽视,还能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Pleshakov [17]认为,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充分利用了企业的培训资源和学校的教育资源,通过实际行动帮助学生习得技能,确保他们能够应对当前乃至未来的职业挑战。学者的观点共同强调了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需要创新和适应,以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成果。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多样化发展成为共识,国内的学者们纷纷从不同角度探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潘懋元[18]强调,高校应秉持“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需求。邬大光[19]则指出,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是普及化阶段教育规模壮大的支撑,只有多样化的体系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吕备等[20]则聚焦数智化时代,认为地方高校应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数智化能力的高端应用型人才,并分析了数智化人才培养的研究方向。张岩冲[21]等学者关注就业问题,认为高校辅导员催就业现象背后是高校就业育人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引发的矛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现有研究为我国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释放“人才红利”提供了理论支持。然而,当前研究在理论向实践转化以及地域发展差异等方面,仍存在可探讨的空间。

3. 人才红利释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为研究“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红利释放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

3.1. 指标的选取

本研究选取毕业生就业率作为人才红利释放(Y)的衡量指标,因其反映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匹配效率;采用生均教育经费支出(X1)表示经费投入强度,体现“双一流”建设的资源保障水平;以新增专业数量(X2)表示治理现代化程度,揭示高校响应产业需求的结构优化能力;控制变量选用人均GDP (Z)以表示区域经济环境的影响。

3.2. 数据实证分析

毕业生就业率i = β0 + β1生均经费i + β2新增专业数量i + β3人均GDPi + ϵi。见表2表3,基于中部五省实证数据分析表明,地方高校人才红利释放呈现显著梯度分化:河南省较高的生均经费与专业调整数量形成协同驱动;而江西省凸显资源与治理双重约束。经费投入提升与经济水平增加会带动就业率增长;因专业设置滞后效应,新增专业数量对当年的毕业率影响不显著;区域经济虽具调节作用,但弱于前两者,表明地方高校可通过强化经费配置与治理改革突破经济约束。

Table 2.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employment qua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five central provinces in 2023

2. 2023年中部五省高校资源配置与就业质量

省份

毕业生就业率

生均经费(万元)

新增专业数量(个)

人均GDP (万元)

湖北

88.3%

1.96

91

9.55

湖南

85.76%

1.56

64

7.59

河南

86.1%

3.43

122

6.01

安徽

90.85%

1.77

64

7.68

江西

87.6%

1.78

46

7.12

数据来源:《2023年各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23》《中国统计年鉴2023》《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

Table 3.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alent dividend release

3. 人才红利释放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

变量

系数

稳健标准误

t值

P值

经费投入

1.247

1.092

1.14

0.356

治理机制

−0.037

0.036

−1.03

0.388

区域经济

0.891

0.717

1.24

0.331

常数项

82.184***

5.521

14.89

0.001

注:R2 = 0.724,调整R2 = 0.448。

4. 促进“人才红利”释放的对策研究

基于对“人才红利”释放存在的问题分析以及实证结果,以研究内容为基础,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4.1. 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吸引力

地方高校需依据区域需求,探寻不同发展路径,例如景德镇陶瓷大学借助当地陶瓷产业优势,把“材料科学与艺术设计”作为学科交叉方向,创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形成特色发展模式。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高校要优化人才结构,推行特聘教授岗位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强化本土师资培养,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出色的教师队伍。

4.2. 拓展筹资渠道,保障经费投入

充分发挥人才红利效应,高校要在优化经费来源结构方面不断探索,同时借助展示办学成效与呈现发展规划,加强和政府部门的沟通协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可设立捐赠基金与奖学金项目,积极申报各级科研课题可争取专项经费。建立规范的财务监督体系,提高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与透明度,为学校发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4.3. 深化治理改革,优化内部管理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推进治理改革,要明确各治理主体的权力责任边界,提高决策过程的民主化与科学化水平,要保障办学自主权的落实和依法治校原则的贯彻。借助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社会与高校三方协同的治理模式,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涉及薪酬分配体系、职称评审制度以及科研奖励政策等要素,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潜能,完善人才引育机制等举措,优化高校人才发展环境,提高高校发展活力。

4.4. 转型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地方发展

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增设符合产业升级方向的应用型专业,由此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需求间的匹配度提升。推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增设跨学科性与综合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提高综合能力。师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需要重点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间的互动机制方能形成良性化发展。科研成果转化既服务于区域经济水平的提升,又促进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通过高校与政府的协同推进,我国将逐步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持。

基金项目

创新基金编号:CX2024491。

参考文献

[1] Yonezawa, A. (2003) Making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Japan’s Experiment.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 15, 9-23.
https://doi.org/10.1787/hemp-v15-2-en
[2] Alsawaha, A.M., Al-Alawi, A.I. and Al-Jayyousi, O. (2021) A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Characte Ristics, Enablers, and Strateg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ve Science and Research Technology, 6, 505-513.
[3] Salmi, J. (2009) The Challenge of Establishing World Class Universities. World Bank.
[4] Kwiek, M. (2001) Globaliz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26, 27-38.
https://doi.org/10.1080/03797720125349
[5] 王战军, 蓝文婷. 新时代一流大学的内涵探析[J]. 现代教育管理, 2019(8): 1-7.
[6] 单捷飞, 何海燕. 学科知识与组织系统: 一个一流学科研究框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1, 42(5): 94-104.
[7] 王建国. 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 2018(2): 13-17.
[8] 马陆亭. 一流学科建设的逻辑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1): 62-68.
[9] Schultz Theodore, W. (1961)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1, 1-17.
[10] Romer, P.M. (1990)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 S71-S102.
https://doi.org/10.1086/261725
[11] 高文兵.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我国“人才红利”开发[J]. 南京大学学报, 2013, 50(1): 27-33.
[12] 胡鞍钢, 才利民. 从“六普”看中国人力资源变化: 从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源红利[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 32(4): 1-8.
[13] 钟秉林, 王新凤. 迈入普及化的中国高等教育: 机遇、挑战与展望[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8): 7-13.
[14] 原文娟. 高等教育助推我国由“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的途径探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 33(7): 93-94+99.
[15] 倪铭娅, 江玲. 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 [J]. 决策探索(上), 2018(8): 22-24.
[16] Clark, B.R., Trow, M.A., Kogan, M., et al. (1984) Perspectives on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7] Pleshakova, A.Y. (2019) Germany’s Dual Education System: The Assessment by Its Subjects. The Education and Science journal, 21, 130-156.
https://doi.org/10.17853/1994-5639-2019-5-131-157
[18] 潘懋元, 贺祖斌. 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的大学治理——访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21, 57(5): 120-128.
[19] 邬大光. 探索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国道路” [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2): 4-9.
[20] 吕备, 李亚男. 数智化时代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考——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3, 39(10): 104-108.
[21] 张岩冲, 李娜娜, 李聪聪. 高校就业育人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从辅导员催就业谈起[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4, 23(19): 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