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来我往:高等院校专业硕士导生关系个案研究
Back and Forth: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Degree Postgraduates and Supervis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ces.2025.138590, PDF, HTML, XML,   
作者: 费燕洪: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北京;王雯琪: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孙昕锴: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北京
关键词: 专业硕士导生关系社会交换理论质性研究方法Professional-Degree Postgraduates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Degree Postgraduates and Supervisors Social Exchange Theory Qualitative Research
摘要: 自我国研究生扩招以来,导生关系备受关注。近年,专业硕士占比不断扩大,与之相关的导生关系研究却略有不足。本研究基于质性研究范式,采用访谈法和实物收集法,并借助MAXQDA (2022)质性研究软件,对高等院校专业硕士导生关系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专业硕士导生关系类型主要有导师主导型、距离适中型和有若朋友型三种不同类型,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导生情感因素、导生距离因素、管理制度因素和导师资源分配四种。对专业硕士这一群体导生关系的进一步认识,有助于优化研究生培养实践。
Abstract: Since the expansion of postgraduate enrollment in 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graduates and supervisors has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proportion of professional-degree postgraduates has been expanding, but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s and supervisors is slightly insufficient. 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paradigm, this study applies methods of object collection and interviews to explore the typ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degree postgraduates and their supervisor at the university.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re are mainly three types of relationships: supervisor-oriented, distance-moderated, and friend-lik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mainly include four types: emotion, distance, management system, and teacher resource allocation.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degree postgraduates and their supervisors is beneficial to the optimization of postgraduate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费燕洪, 王雯琪, 孙昕锴. 你来我往:高等院校专业硕士导生关系个案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8): 227-236.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8590

1. 引言

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中明确指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要求“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1]。但现实是研究生与其导师的关系(以下简称“导生关系”)并不理想,存在诸如关系疏远甚至关系异化等问题[2]。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培养高水平技能的专业硕士占据重要部分,但其导生关系却较少受到关注。目前有关导生关系的研究多以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为主,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并不多[3]。霍曼斯(George Homans)提出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认为“社会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商品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类型,如批准、声望、情感这类有象征性意义的东西即是非物质类[4]”。“研究生与导师从师生关系的建立到互动过程也会经历社会交换的相关阶段[5]”,专业硕士与其导师之间的互动也是非物质类交换社会行为的一种体现,据此,本研究以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为视角,探究高校全日制专业硕士导生关系类型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我国专业硕士导生关系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2. 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2.1. 高校导生关系研究

导生关系,也称为“导学关系”,是指高校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与其导师的关系,本文将其限定为硕士研究生及其导师的关系。导生关系属于师生关系的一种类型,但区别于一般意义的师生关系,导生关系是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按照相关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构建起来的,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对研究有着立德树人的法定职责[6]。我国最早探讨导生关系的是廖济忠和王敏,二人在2005年发表《对新型导生关系的探讨》中指出“导师应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导生关系”[7]。总体来讲,既往研究主要探讨了导生关系的现状与问题[8]、类型[9]、影响因素[10]和构建途径[5]。同时,也有研究从法治化[11]、围绕“立德树人”“导生共同体”两大概念[12]进行尝试,并开始不拘泥于传统的定性、定量研究方法,聚焦于质性研究视角下的导生关系[13]

2.2. 本研究理论框架

社会交换理论,为社会学理论,由霍曼斯于20世纪50至60年代提出,并由布劳(Peter Blau)完善。霍曼斯(1958)界定了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r),指出了其交换属性,并于1961年对社会行为进行了再定义,指出“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至少两人)一种交换的活动,可以是无形或有形的,或多或少带有报酬或代价[14]”。在霍曼斯看来,非物质的抽象的属性,诸如声望、名誉、批准等都可以同物质商品一样进行交换。布劳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交换理论,分析了权力交换关系的分化,认为“谁支配着他人所必须的劳务而又不依赖任何人,谁就可以根据他人的服从程度去满足他们的相应需要,由此取得了控制这些人的权力”[15]。可见,人与人之间存在权力的交换,这种交换来自于一方对另一方存在需求。社会交换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一定的社会互动。

作为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互动,导生关系也属于特定的社会交换行为,其形式可以是物质交换也可以是非物质交换,实质是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资源交换,这种资源的交换往往伴随权力的交换,在资源和权力的双重交换下,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就会呈现不同的样态,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导生关系类型,这为我们分析全日制专业硕士导生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具体如下图1所示:

Figure 1.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upervisor-student dyad relationship

1. 导生关系类型的生成理据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为访谈法和实物收集法。研究以S大学(985院校)为个案,以最大差异抽样为原则,确定了来自5个学院的6名专业硕士。为探究专业硕士导生关系在不同阶段的表现,这6名访谈对象中包括“在读”和“已毕业”两种状态的硕士,其中1名毕业已工作的专业硕士和5名不同年级的专业硕士(以下统称为专业硕士)。2022年9月至12月,我们共开展了6次正式访谈和1次回访,平均时长为1小时,完全遵循质性研究伦理展开。访谈内容包括导生关系的形成过程、导生关系的状态、导生沟通互动的形式与方式、导生关系的影响因素等。我们共收集了17份文件,来自教育部、S大学和受访者所属学院及网络,涉及专业硕士培养、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规范以及导生关系互动相关记录等。资料收集的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表1为访谈资料的具体信息,表2为实物资料的具体信息。

Table 1. Interview materials information

1. 访谈资料具体信息

受访者信息

资料编号

访谈时长

资料形式

序号

性别

学院

半结构化访谈

1

A

FT-1

A学院专业硕士访谈 20221006

50分17秒(原始视频)

50分32秒(原始音频)

原始视频、音频及转录文本

2

B

FT-2

B学院专业硕士访谈 20221012

62分钟40秒(原始视频)

66分钟52秒(原始音频)

3

C

FT-3

C学院专业硕士访谈 20221015

50分47秒(原始音频)

4

D

FT-4

D学院专业硕士访谈 20221019

26分04秒(原始音频)

5

E

FT-5

E学院专业硕士访谈20221125

71分56秒(原始音视频)

6

A

FT-6

A学院专业硕士访谈20221206

69分21秒(原始音频)

Table 2. Physical materials information

2. 实物资料具体信息

资料收集方式

资料内容

资料编号

实物收集法

国家层面规范性文件

教育部:关于转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

SW-1 教育部政策 20071210

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

SW-2 教育部政策 20180118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

SW-3 教育部政策 20200928

教育部关于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的通知

SW-4 教育部政策 20201104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科学规范导师指导行为 建设一流研究生导师队伍

SW-5 教育部政策 20201111

大学层面规范性文件

S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条例

SW-6 S大学规章制度 20070704

S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条例(试行)

SW-7 S大学规章制度 20110413

学院层面规范性文件

A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SW-8 S大学A学院规章制度 200809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SW-9 S大学A学院规章制度

**硕士专业学位(**方向)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SW-10 S大学A学院规章制度

A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导师选配方案

SW-11 S大学A学院规章制度20200519

2018级全日制专硕培养方案(**方向)

SW-12 S大学B学院规章制度 20180418

2020年秋季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答辩工作细则

SW-13 S大学B学院规章制度 20200916

D学院硕士研究生管理补充规定(试行稿)

SW-14 S大学D学院规章制度20181119

D学院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SW-15 S大学D学院规章制度20140821

非规范性文件

C学院研究生教学概况

SW-16 S大学C学院介绍性文件20190113

S大学心理中心:研究生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设主题讲座成功举办

SW-17 S大学心理中心讲座20201116

资料分析方法为类属分析法。资料收集完成后,我们借助MAXQDA (2022)进行编码,共获得开放编码574个。访谈资料共获535个开放编码,经过概念意义比较归纳,最终获得6个三级编码:“导生关系类型”“导师客观现状”“导生关系影响因素”“选择导师的过程”“导生沟通的过程”和“师门规模”,其下又分24个二级编码。实物资料共获39个开放编码,包括5个三级编码:“导生关系的认识”“导师具备的素养”“导师角色的定位”“导师的指导方式”以及“导师承担的责任”,其下又分14个二级编码。通过对理论基础和所获资料的探究与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4. 资料分析与研究结果

导师和学生处于社会交换中,二者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决定了资源与权力交换的不对等,这与教育部、大学及学院的相关规章制度密切相关。

“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科学选才,规范招生,正确行使导师权力。”(《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20180118)“研究生在读期间参加各种实习、兼职工作,以及其他占用较多学习时间的校内外活动,应事先向导师通报,结合导师反馈的意见,作出决定。”(S大学D学院规章制度20181119)

规章制度要求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拥有“科学选才,规范招生”的权力和责任,导师有权决定研究生在读期间所参加的活动等,可见导师与学生本就具备不对等的权力地位。但这种不对等在导生关系中的表现并非均质,根据双方资源交换时所投入的代价和所获报酬的多少,可将导生关系分为三种类型:导师主导型、距离适中型、有若朋友型。下文将对这三种类型的基本表现和影响因素做出说明。

4.1. 导师主导型

导师主导型,指在该导生关系中,导师处于权力高点,拥有诸多资源,学生获得导师资源需付出更多代价以进行交换,也即权力让渡,这是导师主导型导生关系的社会交换体现。此种类型下导师与学生的交际距离最远(见图2)。

Figure 2. Supervisor-led pattern

2. 导师主导型

“我导师可能经历了很多,毕竟年龄在那,所以我觉得她看事情看得更长远。我自己想得不是那么全面,她帮我分析一下我会更好地去选择。”“我的导师是XX学部导师的师姐,我的导师快退休了,没有什么项目,所以把我送到另外一个老师师门里做一些项目。”“可能有时候会给一些资源吧,比如师弟的兼职是老师介绍的。”(受访者2)

受访者2在访谈中提到导师“经历了很多”“看得更长远”“帮我分析”等行为,且该受访者概括导生关系选用了“引导”一词,可见该生对导师地位及其指导作用的肯定。其导师阅历丰富,虽临近退休、项目不多,但却拥有丰富的人脉关系等资源,能给学生提供去其它课题组做项目、学习的机会,也能提供兼职和实习的机会,以及提供人生规划建议。这表现为典型的“导师主导型”导生关系,从学生一方来看,主要体现为学生为获取资源,往往会让渡其权力,其形式往往表现为“敬重”其导师。

“主要还是受到传统的尊师重教、以老师为权威的影响。”“他对你要求非常严格。”“我觉得老师非常值得尊敬”“老师更多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受访者6)

以上是受访者6对其导师的陈述,她认为导师表达能力非常强,思维富有逻辑,学术能力、外在表现都非常优秀,这也是受访者6选择该老师作为导师的原因。同时,她还认为导师具有“正能量”,能提供价值引领,在精神层面是值得尊敬。在培养学生方面,受访者6认为导师是治学严谨,学生管理非常严格,这使得自己与老师直接联系较少。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导师的权威。

在影响因素方面,首先,导生的个体态度和性格都会是形成“导师主导型”导生关系的影响因素。该类型下的导师往往性格比较随和,态度比较佛系,能作为学生人生发展道路的引路人,为其提供诸多引导。但受资源所有的影响,二者的权力地位不对等,甚至差距很大,因此多表现为学生十分尊重和敬重导师,如果没有特殊或紧急情况不会与导师频繁交流。

“她虽然很佛,但是该满足的条件要求,她都可以让你尽量达到。”“首先我觉得她是老师,我还是很尊重她,不会开玩笑。”“我没有太大追求……所以没有太多问题问她。”(受访者2)

“她并不是非常看重同学们的学习成绩,反而更看重我们本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我们师门学习成绩并不是非常关注的重点。”“她的治学方式比较自由,我并不非常希望要有一个紧密的师生关系”(受访者6)

其次,导生距离也是影响导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因为该校的专业硕士均在校外住宿,与导师的沟通频率明显会受到空间距离的影响。如此一来,即便导师需要从学生身上获取资源,往往首先考虑到的是在校内住宿的学术型硕士,对校外住宿的专业硕士明显关注较少。另外,受访者2在导师数量和指导形式的表现上是一个极端个案,即同时拥有两个学院的导师,但是大导师并不清楚小导师所在学院的具体情况。而受访者6的导师因为是学院的副院长同时分管不同地域的两个校区,因此组织距离也造成了“导师主导型”师生关系的距离较远。

“我住校外,肯定不方便。”“比如我们不是一个学院,有很多不方便。跨学院了,就会有一些交流上,甚至学科之间的不一样。她不知道我们学部、专业平时做的事情,我也不知道数科院平时做的事情。”(受访者2)

“老师得经常往返于北京和珠海两校区之间。”“(遇到问题)我估计不会去找老师,首先老师确实离得太远了……”“我们专业硕士都住在校外,有时候进出校都不方便,更别说去学校找老师。”(受访者6)

4.2. 距离适中型

该类型下,导师与学生处于一种“张弛有度”“既熟悉又疏离”的状态,导师能掌握部分有限的资源,能根据学生具体需求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学生是否需要做出权力让渡,与个体需求有关,如果希望获得导师的资源以满足自我成长,那便需要做出权力让渡。相较“导师主导型”,“距离适中型”导生之间的距离适中(见图3)。

Figure 3. Moderately distant pattern

3. 距离适中型

“不能说跟导师关系特别好,因为有的学生跟导师天天一块做项目,或者经常出去应酬。我做不到,但我跟导师私下交流也能说很多。张弛有度还是比较符合实际。”“如果想要,可以跟他说,他会帮你推荐到律所”“原来我导师还是有一些资源项目,只不过没有用到我们身上而已。”“我老师可能说是做律师多一些,写论文方面少些,教学工作不能说不用心,但是想少带学生,带出一些精品学生吧。”(受访者1)

“老师于我而言,是一个既熟悉又稍微有一点疏离的良师。”“因为我方向比较确定,我从小就想当老师,所以大一时自选新生导师,我就选了语文教育方面的老师……到研一我就直接想跟着她继续学。”(受访者3)

导师能为学生提供有限资源,但这些资源并不一定作用于所有学生,这里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受学生个体动机影响。当学生目标明确时,会有针对性地让渡权力从而获得导师的资源。另一方面,与导师在不同类型学生身上分配的精力有关,如果导师还有其他博士生和学硕的话,专业硕士从导师身上分配的资源必定会有所影响。相对地,学生也可为导师提供一些资源,如受访者5提到会帮助老师处理一些杂事,“就说老师如果早上过来看排练,给老师带份早饭,就是好像都是约定俗成的。”可见,此种类型导生之间权力和资源的交换是相互的,但导师仍处于上位。

在影响因素方面,导生个体态度和性格,同样会致使导生关系表现出张弛有度的状态。如果学生畏惧导师,导生之间便会存在一定距离,这只是学生个体思想观念对导生关系的影响。如果导师性格比较亲切和蔼,便会一定程度上中和学生的畏惧心理。如以下受访者3所言。这种畏惧心理的调节还与导生之间相处时的情感因素有关,正如受访者5所提到的,在遇到难事的时候,导师的保护欲让她感到心理上的距离更近了一些,也会在师门中更具有归属感。但不论如何,学生都会存在视老师为权威的心理,因此便形成了距离适中的导生关系。

“师姐和老师是亦师亦友。要突破‘把老师奉为权威,比自己高一等’的心理障碍,这对我来说比较难,跟从小接受到的观念等级有关。”“我确实有点害怕老师,即使老师和蔼可亲,我也只是说跟她相处可以感到自在。”(受访者3)

“再近他对我来说也是老师。”“我感觉不太敢去接近这种权威,因为我可能害怕被否定。”“我感觉可能这也是我自己的一个心理障碍,如果能突破,感觉我俩的关系会更融洽。”“我感觉做不到亦师亦友,做不到‘友’的状态。”“可能专业上我会尊敬他,我觉得我能学到东西,但生活上我不太会有特别怕他的感觉。”(受访者5)

除上述主观情感因素外,客观的距离因素也不可忽视。导师与学生如果不能处在同一个地域空间内,即使学生想要主动让渡自己的权利以获取资源,也会囿于地域限制而无法实现。可见,空间距离是导致形成这一类型关系重要的客观因素,正如受访者3所言:“首先地理上的距离肯定会影响关系。我们和在这个校区教学的老师,每天便于交谈,关系肯定会更好一点。”

此外,师门外对导师的评价也成为影响导生关系的一个因素。受访者5提到:“我们专业派系较多,可能会有一定纠纷……我现在不太能判断出我从别人那里听到的、关于老师的事是好是坏”。

4.3. 有若朋友型

在“有若朋友型”的导生关系中,学生让渡的权力与导师让渡的权力较为接近,但囿于导师“天然”拥有更高的地位,因此学生让渡的权力始终要多于导师。学生通过权利让渡所获取的导师资源较为丰富,导师乐于给学生分享和提供学习资源、实习资源、工作资源等,可见,该类型下导师与学生的交际距离是相对更近的(见图4)。

“我觉得还是朋友,不能用严苛来形容,就是细致。”“我感觉跟老师没有什么距离感。老师会经常开玩笑……是平等的一种关系,很亲切。”“我感觉老师也比较喜欢和学生互动。”(受访者4)

Figure 4. Like-a-friend pattern

4. 有若朋友型

“有若朋友型”导生关系中,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平等且距离小。受访者4提到“我跟老师之间没有什么距离感”“感觉跟我是平等的关系”“没有太多的距离感”“会经常跟我开玩笑”。可见,受访者4与导师的关系是平等的、距离感小,导师也会经常与学生开玩笑。受访者与导师这种“有若朋友”的关系还体现在二者的关系“毕业之后可以继续维持”,这与受访者4认为导师“亲切”不无关系。这种良好亲近的导生关系,使得二者在毕业之后也能够继续联系、保持长久。

“有若朋友”,意味着学生会从导师那里获取资源,这是双方基于这种朋友型关系的交换,一方面是学生会向其导师寻求资源交换:“我会私底下让老师推荐一些历史书,也会探讨一些”“有时候教学生遇到问题,我会问问老师”;另一方面是导师向学生寻求资源交换,如在上课前询问学生意见“老师上课之前有跟我们沟通,她要怎么去讲,让我给她提一意见”。二者通过不同形式的权力让渡,从而实现资源的双向交换,进而推动二者导生关系的塑造。

有若朋友型导生关系的形成,与导生性格、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业压力以及导生交流方式等各因素均有关系。比如,受访者4提到与导师是朋友关系,“两个人的性格,还有可能是学业压力比较小”。在交流方式的选择上,导生之间更倾向于线下交流,“有时候就开一个线上的会议。现在因为我在学校这边,老师就会约我在咖啡馆聊论文,是线下的形式。也有一些集体会议,也有一些是单人的”,线下交流能避免文字的生硬和误解,可以随时观察双方表情,能高效达到预期目标,这为有若朋友的导生关系创造了良好条件,像受访者4提到其导师“还有一次给我介绍对象”。

总之,本研究试图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明晰专业硕士这一群体的导生关系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在研究对象、研究方向、理论视角方面都有一定创新。和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尝试用新的标准确定影响因素,除了管理制度、导师与学生性格等影响导生关系类型的因素,并关注到距离(心理距离和现实距离)也会对导生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5. 研究结论

高等院校专业硕士的导生关系实质是资源交换与权力让渡,主要受导生情感、导生距离、管理制度、导师资源分配四类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不同程度的作用和比例差异造就了“导师主导型”“距离适中型”“有若朋友型”三种导生关系类型。管理制度因素是形成当前导生关系样态的重要基础。此外,一般而言,导生之间情感越亲近、心理距离和现实距离越近、导师资源分配越密集,则导生关系越亲密;反之,情感联系越弱、距离越远、导师资源分配失衡则导生关系越疏远。

在“导师主导型”导生关系中,导师在导生关系中起支配作用,常常是导师单向的命令、安排和联系,学生很少积极参与到导生关系的互动中。具体表现为导生联系较少或者以事务性联系为主,几乎没有情感联系,且通常相隔两地,距离障碍大,导师很少以自己的意愿向学生分配资源。在“距离适中型”导生关系中,导生双方都主动参与日常交流,二者互动更为常见,但二者的界限也比较明显,比如仅限于学习。此类关系具体表现为导生存在情感联系,距离较小,导师能够根据学生需要进行资源分配,但双方很少涉入生活方面。在“有若朋友型”导生关系中,导生双方积极参与到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导师单向权威让位于平等、亲近的导生关系。具体表现为导生情感联系强,互动维度较多,距离小,导师分配资源密集,学生需求频繁,二者在学习、生活、就业等多方面互动密切。

专业硕士与导师之间的三种类型反映了双方在相处过程中的不同样态,正如霍曼斯所说的“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一种交换的活动”,其实质是双方社会行为交换的结果。专业硕士在同导师相处的过程中,会因为各种情况同导师进行物质与非物质、有形与无形的交换。交换的实质是专业硕士对导师有所需求,而这种需求是前者对后者所拥有资源的一种需求。当一方向另一方因为某种特定需求而索取资源时,其实就意味着一方向另一方让渡自己所拥有的某种资源的权力,这种权力的让渡使得双方在权力上处于不对等。我们可以看到“导师主导型”“距离适中型”“有若朋友型”都体现出专业硕士同导师之间,在社会交换过程中体现出的资源和权力的交换和不对等。当这种社会交换还处在布劳所说的“互惠规范和公平规范”[16]中时,双方还能够保持相对平等的地位,即便实质上双方存在某种形式的不平等。例如,我们发现从国家层面,到大学层面,再到学院层面,各个层面的规章制度、条例规范无不透露出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不对等。

6. 讨论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来自于斯金纳的行为心理学,这种心理学的本质是借由对动物行为的实验观察来反推人类行为,比如斯金纳著名的“鸽子实验”,霍曼斯的交换理论参考了斯金纳的这一实验,正如他在1958年所说的“尽管在实际情况中他们隐含的复杂性可能很大,但我发现没有理由不相信行为心理学对这一情况的适用性[4]”。但人并非动物,两者存在本质不同,将从鸽子实验观察发现而得的规则,简单套用在人类身上,存在一定的简单片面性。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与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交换活动,双方之间因为权力、资源的不对等,而产生了有形、无形、物质、非物质的交换。但问题在于,将导生关系简单化为一种交换关系,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解释双方关系的本质呢?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上的依托又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为社会交换理论所解读呢?

有学者认为,霍曼斯关于社会互动的“公正性假设”以及“公平分配原理”是错误的[17],因为社会进行公平交换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而布劳所主张的社会交换的互惠规范和公平规范,在其本人看来也几乎不可能,这是基于双方在一个公平基准上的。本文所探讨的专业硕士及其导师之间的导生关系,就不能冠以绝对公平的名头,至少双方之间的公平,仅仅是研究生教育制度下的相对公平,从已有的国家相关政策条例及院校的规约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天然的不对等。此外,导师或者专业硕士,对另一方毫无要求的赠与,是否可以归入霍曼斯或者布劳所说的公平互惠原则?如果毫无所求,是否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不适用该理论呢?这值得继续挖掘思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的通知[EB/OL]. 2020-11-04.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11/t20201111_499442.html, 2022-11-18.
[2] 张展图, 李畅. 研究生教育中导生关系研究综述[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23): 84-86.
[3] 王梅, 郭瑞, 马韶君.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专业硕士导生关系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4): 104-109.
[4] Homans, G.C. (1958) 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3, 597-606.
https://doi.org/10.1086/222355
[5] 陈洁. 社会交换视角下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13.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EB/OL]. 2018-01-1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802/t20180209_327164.html, 2022-11-18.
[7] 廖济忠, 王敏. 对新型导生关系的探讨[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8): 56-59.
[8] 张欣兰, 刘鸿, 肖云龙. 论导师与研究生交往关系的转变[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9): 17-20.
[9] 田建军.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基本类型及科学构建探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8(3): 55-58.
[10] 刘宁, 张彦通. 建设和谐导生关系的思考——基于近年来导生关系研究文献的分析[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5(2): 113-115.
[11] 朱文龙. 导生关系的法理分析与建构路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2, 40(12): 76-80.
[12] 李军靠, 丁一鑫, 乔刚. “互联网+”环境下硕士研究生教育导生学习共同体构建[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0(4): 41-46.
[13] 刘志. 研究生导师和学生关系问题何在——基于深度访谈的分析[J]. 教育研究, 2020, 41(9): 104-116.
[14] Homans, G.C. (1961) Social Behavior: Its Elementary Form. Harcourt Brace.
[15] 亚伯拉罕, 陆国星, 史宇航. 交换理论[J]. 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1985(7): 23-25.
[16] 贾春增. 外国社会学史(修订本) [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303.
[17] 黄晓京. 霍曼斯及其行为交换理论[J]. 国外社会科学, 1983(5): 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