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的“教育救国”思想与新时代思政课程建设融合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Lu Zuofu’s “Education for National Salvation” Though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e.2025.158150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卢冰花:重庆对外经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关键词: 卢作孚思政课程建设实业救国职业教育Lu Zuofu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aving the Nation Through Industry Vocational Education
摘要: 本文以近代爱国教育家卢作孚的“教育救国”思想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与新时代思政课程建设的融合路径。文章首先梳理出卢作孚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即从主张兴办教育到教育与实业相结合,可以得知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实业救国”。紧接着围绕他的教育思想与新时代思政课程建设融合提出三大创新路径:一是在实践育人中借鉴卢作孚“产业 + 教育”的协同经验,设计乡村振兴主题的调研、志愿服务与研学项目;二是在职业教育领域融合“民生精神”伦理内核,实现技能教育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三是以卢作孚“师德为先”理念重构新时代教师培养标准,通过师德培训、校园文化景观营造等隐性教育载体,培育兼具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大先生”。研究表明,卢作孚教育思想为新时代思政课程建设提供了本土化资源,对本土高校构建特色思政课程体系具有重要启示。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education for national salvation” thought of Lu Zuofu, a patriotic educator in modern tim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path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the new era. The article first sorts out the main content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Lu Zuofu’s educational thought, that is, from advoc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educa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industry, it can be known that the core of his educational thought is “industry for national salvation”. Then, it proposes three innovative path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his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the new era: First, in practical education, draw on Lu Zuofu’s collaborative experience of “industry + education” to design research, volunteer service and study projects with the them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econd, in the fiel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grate the ethical core of “people’s livelihood spirit” to achieve the organic unity of skills education and value guidance; third, reconstruct the standards for cultivating teachers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Lu Zuofu’s concept of “teacher ethics first”, and cultivate “great teachers” with both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rough implicit educational carriers such as teacher ethics training and the creation of campus cultural landscape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Lu Zuofu’s educational thought provides localized resour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the new era and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systems in local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卢冰花. 卢作孚的“教育救国”思想与新时代思政课程建设融合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8): 793-79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507

1. 引言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和未来。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纲要中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明确和具体的要求:“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持思政课程建设与党的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整体优化设计高校思政课课程方案,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打造一批‘大思政课’品牌”[1]等,该规划纲要对新时代大中小学校推进思政课程建设改革创新拓展了新的空间。

新时代的思政课程建设强调价值引领和实践体验,探索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同时也强调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1]

卢作孚作为重庆合川人,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近代中国教育救国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核心是实践性、平民化和道德伦理,比如,卢作孚在民生公司推行的职业教育中强调“做中学”,这和思政课程中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相通。他在北碚的乡村现代化实验中,将基础教育、职业培训与社会教育结合,形成了“以文化人”的综合教育模式,直接服务于国家现代化需求。此外,卢作孚重视教师师德,这也符合思政课程中强调的教师作为“大先生”的角色。他还主张教育应“从实践中学习”,通过社会服务(如抗战物资运输)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同时,注重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如乡镇图书馆建设),将教育嵌入乡村治理与经济振兴的全局中,这些都与新时代“大思政课”要求的“校地融通”、“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协同”内容高度契合,为破解当前思政教育“单向灌输”、“资源分散”等问题提供了历史参考。

不难发现,一方面研究卢作孚的教育救国思想可为高校思政课程在实践导向、道德教育方面提供借鉴。另一方面,卢作孚作为民族实业家的重要代表,将其教育救国思想与思政课程融合,也可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使学生体验感悟新时代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那具体怎样将二者相融合是本文旨在解决的问题。

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两个融合路径:一是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可以借鉴卢作孚的乡村建设实验,设计乡村振兴主题的社会实践项目,比如结合调研、志愿服务、研学活动等。二是将思政课程与职业教育融合,可以以卢作孚的职业教育伦理为蓝本,构建“专业课程 + 职业道德”的教学模式,例如物流专业融入“民生精神”,即民生公司的创办背景和卢作孚的企业家精神,尤其是服务社会、便利人群的理念。

本文计划通过上述融合路径,为新时代思政课程建设提供兼具历史深度与现实可行性的路径,助力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人才。

2. 卢作孚的“教育救国”思想

卢作孚(1893~1952)作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其教育实践贯穿了从理想主义探索期到现实主义转型期两个阶段。他的教育理念以“教育救国”为核心,强调实践性、平民化和道德伦理,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1. 教育救国思想的萌芽与早期教育实践

卢作孚出生于四川省合川县(今重庆市合川区)的一个贫寒家庭,“其父为挑卖麻布的小商贩”[2],“1907年,卢作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合川县瑞山小学,因家贫辍学”[3]。小学毕业后到成都补习学校继续学习,早年加入同盟会并参与四川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后因时局动乱,离开成都,先后在“川南江安县立中学、合川县福音堂小学”[3]任教,1914年卢作孚辗转来到上海,结识了著名的教育家黄炎培,并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任《群报》记者兼编辑、《川报》总编辑、永宁道尹公署科科长、在川南师范学校开展新文化运动、创办成都通俗教育馆”[3],这一时期,他深刻认识到教育对民众觉醒和国家变革的重要性,萌生了“教育救国”的理想。

(1) 川南新教育实验

1921年,卢作孚应川军将领杨森之邀,担任泸州永宁公署教育科长,推动新教育改革,同时聘请少年中国学会会员恽代英、王德熙等进步人士担任川南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和校长职务,推广平民教育,开设民众夜校,“提倡放足、剪辫、男女同校、讲清洁卫生”[2],向广大民众普及科学知识与民主思想。但后因社会动荡,改革仅持续一年便被迫中断。此次实验虽未成功,却开创了西南地区民众教育先河。

(2) 成都通俗教育馆的探索

1924年,卢作孚在成都创办民众通俗教育馆,随后在卢作孚的主持下建立起图书馆、博物馆、运动场、运动场、演奏室、动物园、游艺场等公共设施,试图通过文化普及提升民众素质,“在很短时间内,民众通俗教育馆成为一个科学、文化、艺术和游览的中心”[2],成效显著。然而,时局动荡再次中断了这次教育实践,促使他反思单纯依靠教育的局限性。

2.2. 从教育救国转向“实业与教育”融合

两次教育改革失败后,卢作孚意识到“单靠教育难以救国”,他认可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学说,选择发展民族实业,1925年创办民生实业公司,提出“实业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为实业培养人才”的双轨救国路径。

(1) 民生公司的教育实践

卢作孚通过航运业积累资本,同时将利润投入教育领域,1930年创办中国西部科学院,这是中国首个民办科研机构,“下设生物研究所、理化研究所、农林研究所、地质研究所、附设博物馆、图书馆、兼善学校”[4]等多所教育研究机构,该院以“科学救国”的目的研究实用科学,所开展的实用科学研究类型多样、涉及多个领域,有生物研究、改良育种研究、农场筑塘查勘、地质调查研究、动植物矿产标本收集等,促进了中国西部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利用捐款和民生公司所得收入支持科学研究,也体现出卢作孚“产教融合”、“实业救国”的思想。

(2) 乡村建设中的教育实践

卢作孚在其文集中写道:“乡村第一重要的建设事业是教育,因为一切事业都需要人去建设,人是需要教育的,所以努力建设事业的第一步是应努力教育事业”[2]。因此在北碚地区,他推行“乡村现代化”实验:一方面建设基础文化设施,建立图书馆、博物馆、平民公园,来向民众普及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他主张职业教育结合生产,开办织布厂、煤矿等实业项目,建立农事试验场,指导农人改良种子,改良土壤,改良肥料,提高生产,指导人运销农产品等等培训农民技能,实现“以教促产、以产养教”。

(3) 民生精神:教育伦理与社会责任

卢作孚强调教育的道德属性,提出“师德表率”理念,并在民生公司推行“民生精神”,如员工床单印有“梦寐勿忘国家大难”,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企业管理。在民生公司成立10周年时,他说:“民生公司的基础不是建立在百万资本上,几桩事业上,几十艘轮船上,乃是在这种精神上。”他自豪的宣布:“民生公司成功地团结了500多名股东2000多名员工,如果整个公司的人有这一种精神,可以建设一桩强固的事业,如果整个民族有这样一种精神,更可以建设一个强固的国家。”他主张建设以社会国家为中心的公共生活,因此他对民生公司的员工提出了三个口号:“个人为事业服务,事业为社会服务,个人的工作是超报酬的,事业的任务是超经济的,民生公司最后的意义绝不是帮助本身,而是帮助社会”[5]

(4) “宜昌大撤”保存教育命脉

1938年,卢作孚指挥“宜昌大撤退”,民生公司运送部队伤员难民等各类人员总计150万,货物100余万吨,其中包括两万吨空军器材和广东炮厂的物资,具体厂矿名称有:“金陵兵工厂、南昌飞机场、宜昌航空站、上海钢厂、大成纺织厂、武汉纱厂等等”[6]。此外还包括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师生及科研设备。此举不仅保存了民族工业命脉,也为战时教育延续提供了保障,被誉为“中国的敦刻尔克”。

2.3. 卢作孚教育思想的发展

卢作孚的教育救国思想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理想主义探索期,时间从1910年到1924年,他主张大力兴办教育来启蒙民众,却屡遭挫折。

第二阶段为现实主义转型期,从1925年到1938年,这一阶段他的教育思想与第一阶段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有他主张实业与教育并重,同时二者应该充分融合,他试图通过教育来构建一个社会的改造体系,他认为教育应该服务国家存亡,实践与理论应深度融合,可以说是他“实业救国”思想的具体体现。

3. 卢作孚的“教育救国”思想与新时代思政课程融合路径

3.1. 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乡村振兴主题社会实践项目的设计

(1) 卢作孚乡村建设实验的核心经验

卢作孚在1927年在北碚开展的乡村建设事业,强调“实业与教育”双轮共驱动的发展模式,先通过发展当地的煤炭、纺织等产业解决经济基础问题,同时创办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提升民众素质。以经济促教育,以教育反哺社会。例如:一是强调产业与教育结合,教会普通民众技能,让他们成为技术工人,既解决就业问题又培养了技能;二是强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修建北川铁路、医院、公园,改善民生环境的同时提供实践教育场所。

(2) 新时代乡村振兴社会实践项目设计

“产教融合”项目:以卢作孚的乡村经济建设思想为参考,他在乡村建设中强调公共事业的重要性,强调应该对农民进行指导,让他们掌握技能。高校可以设立“乡村数字技能夜校”等类似平台,让相关专业的学生运用直播带货、短视频制作等数字工具,助力农产品销售,既帮助了当地农民又在具体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学习技能。当地高校还可以与农村合作建立“乡村学院”,以卢作孚“实业反哺教育”理念为蓝本,将课堂设在农村和农民当中。例如,物流专业学生与农民共同设计冷链运输方案,农业专业学生指导农民使用智能化的农业生产设备。

志愿服务项目:借鉴卢作孚通过以自己的劳动换教育的方式,比如说民众剧场观影需交老鼠尾巴或识字考核,学校可以设计“技能换积分”的类似机制。例如,学生可以到当地农村去通过电商助农、非遗传承教学等志愿服务获得学分,同时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研学活动:以参观卢作孚在北部创办的西部科学院旧址、天府煤矿遗址等,打造北碚研学路线,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体验实业救国与乡村振兴的一致性,让学生感悟乡村振兴的伟大意义。

3.2. 思政课程与职业教育融合:“专业课程 + 职业道德”教学模式构建

(1) 卢作孚职业教育伦理的现代启示

卢作孚的职业教育理念强调“技能与品德并重”,要求员工兼具航运技能与公共责任感;兼善中学注重对学生的技能训练,课程设置上注重实践(如勤工俭学、体育训练),培养“能干且快乐”的劳动者。

(2) 课程融合的具体路径

1)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可以嵌入案例:物流专业可引入卢作孚“宜昌大撤退”案例,分析其在战时物资运输中体现的战略思维与牺牲精神,引申至现代物流企业的社会责任。还可进行模块化教学:在相关专业课程中增设“职业道德单元”,例如机械制造课程融入卢作孚“忠实地做事,诚恳地做人”的工匠精神,结合现代“大国工匠”事迹结合进行讲解。

2) 开展校企合作模式,比如说学校可以开办“民生精神”讲解站,这个讲解站是与当地物流企业共建的一个实践基地,学生与企业进行合作,学生可以给相关企业讲解卢作孚的爱国精神,帮助企业内部设置“服务社会”等考核指标。还可以邀请企业导师与思政教师联合授课。

3) 创新评价体系创新:参考卢作孚对员工“行为训练”的考核标准,比如说学生的成绩评定可以采取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专业技能考核和考试成绩相结合。

4. 总结

本研究通过挖掘卢作孚“教育救国”思想的历史内涵,系统论证了其在新时代思政课程建设中的现实价值,也为当地教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第一,通过实践育人路径,将乡村振兴的口号转化为可操作的教育行动,为当前乡村振兴主题的“大思政课”提供了“做中学”的范式参照,通过沉浸式社会实践激活学生的主体责任感,回应时代要求;第二,职业伦理重构,打破技能与德育的割裂,为职业教育注入人文内核,让思政课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基金项目

基金项目:2024年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科研项目“卢作孚的‘教育救国’思想与新时代思政课程建设融合研究”(KYSZ2024007)。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EB/OL].
https://www.gov.cn/gongbao/2025/issue_11846/202502/content_7002799.html, 2025-01-19.
[2] 凌耀伦, 熊甫. 卢作孚文集(增订本)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3] 张守广. 卢作孚年谱[M]. 南京: 古籍出版社, 2002.
[4] 陆大钺. 重庆市档案馆简明指南[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 1989.
[5] 卫绍生, 廉朴, 主编. 闵世勇, 著. 乡贤文化丛书 勇担国难留英名 北碚之父卢作孚 第2辑[M]. 郑州: 大象出版社, 2022.
[6] 王辉, 主编.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地名文化故事[M]. 武汉: 长江出版传媒, 崇文书局,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