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近些年来,由于影视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不仅在经济上产生了巨大的效益,还在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外国影片引入中国,让中国观众有机会欣赏到不同文化背景的故事和表现形式,拓宽了视野。同样,中国影片在国际上的传播也促进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国内电影字幕翻译研究领域已获得很大进展,然而它仍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尚存在巨大的研究潜力。特别是对于非主流语种电影字幕的翻译工作,不仅涉及较少,其翻译品质亦有待提升。当前,我国在影视翻译研究方面的不足与外国影视作品的大量引入形成了鲜明对比,影视字幕翻译领域迫切需要相应的理论支撑。本文借鉴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指导,尝试探讨字幕翻译的策略与方法[1]。
2. 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强调翻译应该在保持语言形式上的对等的同时,更注重实现原文和译文在交际功能上的对等,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意图。本章明确功能对等理论原则,分析该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采用。
2.1. 功能对等理论原则
美国翻译大师、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其核心是翻译应着重实现两种语言间的功能对等,注重传达原文意图、风格和读者反应,而非单纯字面对应,目的是让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有相同理解和感受。
1969年,奈达基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提出“动态对等”理论,强调译文读者反应与原语读者大体一致,主张以最贴近、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打破传统静态单向翻译模式。1986年,奈达用“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二者实际意义无别,更突出翻译交际功能[2]。
“动态对等”包含词汇、句法、篇章和文体四方面对等。词汇对等要求译者确保原文与译文词汇意义最大程度一致,需考虑文化、习惯用法等差异,可采用直译、意译等多种策略。句法对等关注句子结构层面对应,要在忠实原文基础上,考虑目标语言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适当调整句子结构。篇章对等强调整个文本连贯性和一致性,翻译者需深入理解原文结构和意图,根据目标语言习惯调整表达。文体对等要求原文和译文在风格、语域等方面保持一致,翻译者要考虑原文风格和语域,选择合适词汇和表达方式[3]。
功能对等理论是对动态对等的进一步发展,更注重翻译交际功能和文化内涵传达。为达功能对等,奈达提出翻译四标准:传递信息而非复制文本;以读者为中心,考虑目标语言读者背景;注重传达原文意图、风格和读者反应;实现两种语言间功能对等。该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指导,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
2.2. 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采用
在翻译中选择功能对等理论原则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读者反应:翻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译文读者的反应是否与原文读者的反应相似。这种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评价标准,有助于确保译文在目标语言文化中能够产生预期的效果和情感共鸣。第二,突破语言表面的限制:功能对等理论不拘泥于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字面对应,而是注重传达原文的功能和意图。这种原则特别适合那些文化特定的概念、习语或者隐喻的翻译,使得译文更加自然和贴近目标语言的习惯。第三,适应不同文体和体裁:功能对等理论鼓励译者根据不同的文体和体裁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例如,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译者需要灵活运用功能对等原则,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文化的有效传达。第四,促进跨文化交流:功能对等理论有助于克服文化障碍,通过适当的调整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文化的接受度,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4]。
2.3. 俄语电影的文化特性及其翻译挑战
俄语电影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其翻译难点主要集中于三方面:
(1) 宗教与哲学概念
俄罗斯文化深受东正教影响,词汇如“душа”(灵魂)、“судьба”(命运)蕴含宗教哲思。例如《回归》中父亲称“Бог видит всё”(上帝注视一切),若直译可能削弱其宿命论色彩,需在功能对等框架下选用中文语境中具有同等神圣感的表达(如“天道昭昭”)。
(2) 历史政治符号
苏联时期特有词汇如“товарищ”(同志)、“ГУЛАГ”(古拉格)具有强烈时代烙印。《烈日灼人》中“верный ученик Сталина”(斯大林忠实学生)若直译,年轻观众难以感知其政治隐喻,需通过增译补充历史背景。
(3) 语言特性
俄语谚语结构独特(如否定式谚语“Не говори гоп, пока не перепрыгнешь”意为“未跃过前莫欢呼”),且粗俗语使用频繁。《利维坦》中市长骂人“мразь”(渣滓)需在中文中匹配同等攻击性的市井用语(如“杂碎”),而非文雅的“败类”。
3. 电影字幕翻译概述
电影字幕翻译是一种特别的文学翻译,它涉及到将电影中的对话、歌曲和其他听觉元素从源语言转换为书面形式的目标语言,同时保留电影的原有情感和意图。字幕通常以屏幕底部的文本形式出现,使得不同语言的观众能够理解电影的内容[5]。
3.1. 电影字幕概念
字幕是视听媒体作品中以文字呈现的非视觉内容,涵盖对话、旁白、歌词等,旨在帮助观众理解听觉信息,对不熟悉原语言的观众至关重要。它促进跨语言文化交流,是全球化下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除对话外,还包含片名、演职员名单等附加信息,通常置于屏幕下方,位置和呈现方式因文化习惯和媒体特性而异。字幕制作方法从传统物理拍摄台转为计算机软件生成嵌入,提高了效率、准确性和质量。制作涉及翻译和审校,需考虑文化差异和观众接受度。字幕为听障人士、非母语观众及追求丰富体验的观众提供价值,带来完整立体观影感受[6]。
3.2. 电影字幕的特点
字幕有五大特点:一是大众性,内容语言需易大众理解,避免专业晦涩词汇,翻译要考虑文化差异,采用归化策略,要求译者有跨文化沟通技巧;二是瞬时性,与画面声音同现同消,不重复,设计要考虑观众阅读速度,多用简短句子;三是口语化,用日常口语,简短直接通俗,让观众有自然真实体验;四是情感化,通过翻译和呈现方式传达角色情感,增强观众共鸣;五是综合性,是电影与观众沟通桥梁,需准确翻译、考虑文化背景,精准呈现音效影像。这些特点对译者要求高,需灵活运用翻译策略[7]。
3.3. 电影字幕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作用
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重要观念,强调翻译应传达原文含义且让目标语言读者理解和接受,在电影字幕翻译中有指导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层面:
一是语言转换。翻译中译者要关注语言转换,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和意图,不仅要理解字面意思,还要把握深层含义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习惯。
二是文化转换。电影字幕常涉及特定文化表达,功能对等理论指导译者进行文化转换,使译文在目标语言文化中产生相似效果。译者需深入了解两种文化,如对特定文化俚语、习语及人物名称等,要找到目标语言中相似且易理解的表达。
三是时空转换。字幕受空间和时间限制,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简洁明了传达原文信息。译者可能缩减原文对话长度、提炼核心意思,以保持对话连贯、传达主要内容并确保字幕可读性。
4.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电影字幕汉译策略
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电影字幕汉译策略至关重要。该理论强调翻译不仅要传达原文语义,还要在目标语言中实现相同功能和效果。电影字幕汉译需在有限空间内准确传达情节、情感和语言特色,确保观众理解与原版观众一致。以下探讨相关汉译策略及其应用[8]。
4.1. 篇幅对等
字幕翻译受空间和时间限制,需考虑观众阅读速度和观影体验。减译法通过省略或浓缩原文内容,使字幕简洁易懂,符合观众阅读习惯和电影节奏。功能对等理论要求在保持原文情感和文化内涵基础上,通过调整语言结构和词汇选择,让观众获得与原文观众相近的观影体验,强调功能等效性而非字面对译。在实现篇幅对等时,翻译者要具备灵活性和创造性,在满足篇幅限制的同时,有效传达源语文本意图、情感和风格。
4.1.1. 省略法
省略法是在翻译过程中,为使译文通顺流畅且符合目标语言习惯,对原文中的某些词汇或表达不直接译出。不同语言存在表达方式和习惯差异,直译可能造成累赘或不通顺,省略法通过删减词句使译文更自然。省略并非丢失原文信息,而是通过其他方式传达相同意义,如利用上下文暗示概念或情感。使用省略法时,要确保省略内容不改变原文主要意义和信息,保持译文忠实度和通顺性的平衡。
不重要内容:影视对话瞬间即逝,观众难有机会回放。在不损害原作主旨基础上,可去掉不太重要的内容。例如《利维坦》中,喝醉酒的市长到科里亚家门口宣示房子主权,科里亚激动上前争论,季马劝阻时说的“Не видись, брат, не видись, Коля, не видись.”直接译为汉语“别理他,兄弟,别理他,科里亚,别理他。”较复杂冗长,字幕翻译者采取省略法,译成“别理他,科里亚。”,简洁明了,保留主要表达内容,优化了观众观影体验。又如《烈日灼人》中家人在回忆Марусь和Митя儿时弹钢琴情景时,奶奶说的“И однажды я вышла, и не знаю, почему задержаласьи вдруг услышу...”,其中“и не знаю, почему задержалась”理解为喃喃自语,无实际意义,在喧闹快节奏背景下可直接删除这句无关紧要的话。
语气词及感叹词等:电影人物对白中常出现大量语气词和感叹词,人物语流快,重复较多的通常被舍去不译,以保证汉译字幕简洁明了。而且很多语气词和感叹词情感表达国际通用,不译出来中国观众也能理解。例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班长奥夏宁娜劝蹲守的瓦斯科夫去休息,瓦斯科夫担心放走敌人回绝,在班长提醒下意识到敌人也需要休息,对话中“Ну, да. Люди же они.”可直接译为汉语“嗯,是啊,他们也是人。”,字幕翻译者采取减译策略,省略语气词,保留主要语义信息“他们也是人”,使字幕简洁清晰,减少观众阅读时间,优化观影体验。又如《利维坦》中,科里亚与儿子分享迪马与市长成功谈判的事,问儿子对季马的印象,对话中“Ну что, сынок, нравится тебе Димон?”和“Да, нармальный такой дядька.”里的语气词“Ну что”可直接译成汉语为“嗯……啊……”,类似思考时停顿说出的词,无实际意义,译者删减不译,不影响语义传递,还能减少观众读取字幕时间。
删减代词和人物称谓:代词和人物称谓在电影对白中出现频率高,通常删减不译,不影响语义等值传递,还能优化译语观众观影体验。俄罗斯人名称谓通常由名、父称、姓三部分组成,为简便,人们一般只称呼姓或名,为表示客气和尊重,会称呼名与父称。对于字幕翻译,若将俄语人名全部汉译,会使字幕字段较长,且汉语字段对中国观众来说生僻绕口不通顺,译者通常省略姓和父称,只翻译人称的名。例如《烈日灼人》中,有一句对白仅持续五秒钟,却提到四个人名字,若直接完整翻译成字幕,会使字幕冗杂,观众难以找到核心信息,且“Петя Трофимов”和“Петя”表示同一人,观众不了解俄罗斯文化易误解。又如《利维坦》中,市长催促科里亚搬家,律师迪马提及自己有名律师朋友,希望震慑市长瓦迪姆,对话中“Иван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直接译成汉语“伊万”,译者省略父称“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与前后文名字保持一致,中国观众能容易理解对话所指含义,同时保持语义信息不变。翻译工作者将第三句对白“Иван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Костров”直接译成汉语“伊万·科特洛夫”,把名和姓翻译出来,符合季马正式介绍朋友的情景和场合,与中国文化中正式介绍人物有相似之处,中国观众也能清晰理解人物对白所指内容。
4.1.2. 浓缩法
使用浓缩法主要是适应字幕翻译在有限空间和时间内有效传达信息的特殊要求。观众阅读字幕时间有限,过于冗长或复杂的译文会导致观众无法读完,错过重要信息。浓缩法可帮助译者高效传递源语言主要意图,同时确保目标语言观众的理解和观影体验。浓缩法的使用需基于对原文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确保不失去原文精髓和情感色彩,要求译者有足够语言技能和对两种文化的深入了解,使译文自然、流畅且具有可理解性。
词汇精简:字幕翻译要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句式,可适当进行语义转换以保证信息传达和观众理解。同时要注意字幕排版,保持简洁明了,避免过长句子或段落,尊重原著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例如《他是龙》中的旁白“Долго шел он по земле и по воде в пойсках змея.”,若不精简词汇会译为“他在地上和水里走了很长时间寻找龙。”,译文冗长且无美感。此句画面只有4秒,若以此译文上映,观众要在4秒中看画面、阅读并理解16字的汉语字幕,增加观影困难。若将“долго шел по земле и по воде”精简,选择汉语中常用词语“跋山涉水”,既能传达原意又不失精炼,方便观众在短暂画面中理解。又如《烈日灼人》中,Митя借用童话故事讲述自己遭遇,一次举例了“кофе на варанде, шарады, крокет после обеда, чтение вслух под пение сверчка, споры, смех”这些生活细节代表曾经的美好,其中“кофе на варанде”可简单称为“露天咖啡”,“шарады”可简单翻译为“谜语”。
语义合并:俄语翻译成汉语后,字数常增加1.5倍,由于字幕空间有限,逐字翻译会使汉语字幕冗长,影响观影体验。译者可采用语义合并方法,重组句子结构并合并相关词汇,同时确保核心意义保留。这种方法能准确传达影片内容,且保持简洁明了特点。例如《烈日灼人》中的“Я всю жизнь считал и считаю...”,若直接译为“我一生以前认为,现在也认为……”会显得啰嗦,观众在短时间内会有压力,可选择语义合并策略,提炼出核心意思,简洁翻译为“我一直坚信”,仅用五个字就能有效表达对话主旨。
4.2. 内容对等
翻译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适用性源于其核心要求,即译文应与原文在内容和语言风格上保持对等。这表示在进行字幕翻译时,不仅要确保译文内容与原文一致,还要保证在描绘相同角色时语言风格的相似性。
4.2.1. 增译
增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为使译文更通顺、清晰或符合目标语言表达习惯而添加一些原文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或信息。原文中某个词或短语可能有多个含义,需根据上下文增加信息以确保译文意思清晰明了;为保持译文连贯性和流畅性,可能需要增加连接词或短语衔接前后文;原文可能省略了一些信息,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目标语言读者,这种省略可能导致理解困难,需要通过增译补充相关信息;目标语言的写作风格和格式要求可能与源语言不同,需适当增加词语以符合目标语言规范和惯例。使用增译法时,译者必须谨慎,确保增加内容不会曲解原文意图或引入不必要信息,增译目的是提高译文可读性和准确性,而不是改变原文含义,增译应在保持原文精神和风格前提下进行,且要考虑目标语言读者预期和接受能力。例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瓦斯科夫帮新来的女兵们修建宿舍,回家前被女兵班长奥夏宁娜央求修建厕所,奥夏宁娜的对白“Кустов поблизости не наблюдается.”直接译为汉语“附近没有看见灌木丛”,会使汉译字幕“房子”语义内容指向模糊,观众会产生疑问,字幕翻译者采取增译策略,增译为“附近没看到灌木丛,没法上厕所”,有效指出“房子”就是“厕所”的意思,实现了主要语义的等值性传递。又如《利维坦》中罗马与他后妈利亚的一段对话,“А где доброе утро?”直接译为汉语“早安在哪里?”会使语义指向和情感色彩模糊,字幕翻译者采取增译方式,增译为“你的早安去哪儿了?”,将利亚作为母亲责备儿子的信息清晰表现出来,同时中国观众一读起来更容易联想到相关场景,既能使译文和原文的语言意义达到等值对应,也能使中国观众了解俄罗斯人日常独特表达方式。再如《他是龙》中米拉姐姐在埋怨批评米拉不懂事,原文“А больше её ничего не волнует!”直接译成汉语“她什么都不关心。”,此时画面一直停留在米拉玩玩具上,对姐姐面部表情展现时间较少,情感语气表达不充分,译者增加了姐姐批评和议论的相关汉译词汇“你瞧瞧”,在不影响主要语义对等传递和遵守字幕翻译口语简化原则情况下,刻画出姐姐对米拉不懂事言论的不满,使人物情绪色彩表现更加鲜明。
4.2.2. 减译
减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有意省略一些原文信息,以使目标文本更加流畅、清晰或符合目标语言习惯和风格。源语言文本中可能包含重复或冗余信息,翻译成目标语言时可省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若原文中某个词或短语在目标语言中容易引起歧义或误解,可适当删减,并用更清晰表达替代;源语言句子结构可能非常复杂,直接翻译到目标语言可能导致句子笨拙或难以理解,可通过减译简化结构;在字幕翻译等有严格格式限制场合,减译可用于缩短过长句子,使其适应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省略次要或背景信息,可让读者更专注于文本核心内容。进行减译时,译者必须确保省略内容不会损害原文主要意义、意图或情感,这要求译者对两种语言和文化都有深入了解,以便做出恰当判断,减译目标是保持译文真实性和流畅性,同时尽可能忠实于原文精神。例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瓦斯科夫手底下的男士兵因喝酒打架被处罚派发往前线战场,瓦斯科夫伤透脑筋,请求上级再给他派些听话的士兵,其说的“Шлите непьющих, непьющих.”直接可译为汉语“派些不喝酒的,不喝酒的。”,不符合字幕翻译口语简洁原则,减译后的汉语字幕“派些不喝酒的吧。”能够简单有效地传达出原对白语义信息,中国观众结合影片中瓦斯科夫的神态表现也能体会到他的无奈。
4.3. 文化对等
每一片土地都有独特人文风情,不同地域塑造不同文化特色,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之间文化差异明显,体现在语言、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对于翻译工作者,挑战不仅是语言文字直接转换,更要跨越文化鸿沟,传递原文文化内涵和深层意义,文化传播难度往往超过语言本身。电影是文化综合体现,镜头、台词都可能蕴含丰富文化信息和深层社会寓意,不同观众对同一部电影可能有不同解读和感受。电影字幕翻译者任务不仅是准确翻译影片对白,更要捕捉并传达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文化元素,包括特定历史背景、地域特色、习俗信仰等,通过巧妙译笔将这些文化细节融入目标语言字幕,让观众欣赏电影同时体验源语言国家文化氛围。
4.3.1. 文化直译
直译是将源语言文本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言文本的方法,通常逐字逐句进行,试图忠实地保留原文字面意义和结构,不进行改编或解释。文化直译侧重于语言精确转换,力求在语法、词汇和句子结构上与原文保持一致。例如《烈日灼人》中Котов同志被带走前进行少先队员宣誓的场景,少先队员们说“Мы, юные пионеры-ленинцы, отряда имени героя Гражданской войны...”“Верного ученика и соратника товарища Сталина...”“Большевика-орденоносца, легендарного комдива товарища Котова...”“Перед лицом своих товарищей и в присутствии лично товарища Котова...”“Торжественно клянёмся быть верными и продолжать великое дело Ленина-Сталина...”“И быть преданными героям Великой Октябрь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这段对话字字珠玑,饱含历史气息,展现了当时人民对列宁、斯大林主义的忠诚,以及对十月革命的高度评价,必须采用直译,以完整传达其历史文化特色。进行文化直译时,翻译者要对两种语言有深入理解,具备足够语言技能,确保翻译准确性和流畅性,还需对原文文化背景有所了解,以便必要时适当调整翻译策略,确保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能为目标语言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4.3.2. 文化补译
文化补译指在进行语言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中的文化元素进行适当解释和补充,以便目标语言读者能更好理解和欣赏原文内容。通过文化补译,可克服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使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相互理解,增进彼此了解和尊重。例如《他是龙》中,“дракон”在电影中是主角,在中俄两国文化中有截然不同含义和象征。在中国文化中,龙是神圣生物,古代被看作皇帝象征,代表无边力量,现代仍代表高贵和幸运,通常无翅膀,身形修长,多为金黄色,不会吃人,是吉祥神兽;在俄罗斯文化中,“дракон”象征邪恶和恐怖,是妖魔鬼怪化身,通常有巨大翅膀,体型粗壮,通体暗黑,会吃人。因此,在翻译该电影字幕时,需对“дракон”这一文化意象进行适当补充解释,不能简单直译为中文“龙”,电影里将其翻译成“恶龙”,在原词翻译基础上加“恶”字,为观众解释阿尔曼变身后的怪物形象,使中国观众更直观理解“дракон”,与俄罗斯观众对此词有相似认知,避免中国观众因对中国传统龙形象的固有印象而在观看电影时出现理解上的断层,确保电影在中国市场的接受度,让观众跨越文化界限,更好欣赏和理解作品。
针对俄语电影的文化特性,译者需灵活运用以下策略:
(1) 文化符号的等效转换
案例1 (历史符号):《西伯利亚理发师》中军官台词“Мы—декабристы!”(我们是十二月党人!)。若直译,中国观众难以联想其“贵族革命者”身份。采用文化补译:“我们是十二月党人——像你们中国的谭嗣同!”,通过类比晚清革命者建立认知关联。
案例2 (宗教符号):《忏悔》中“Ангел-хранитель”(守护天使)在无基督教传统的中国语境中易被误解为童话形象。译者选用道家文化置换“护法神”,既保留神圣性又符合本土认知。
(2) 历史指涉的显性阐释
案例3 (政治隐喻):《利维坦》中律师讽刺官僚体制的谚语“Закон—что дышло: куда повернул, туда и вышло”(法律像车辕——往哪转都行)。采用释译法:“法律似墙头草,权贵随风倒”,以中文谚语重构其讽刺效果。
(3) 语言特性的动态重构
案例4 (俚语翻译):《兄弟》中黑帮分子说“по башке дам”(敲你脑袋)。直译“打头”弱化威胁感,改用方言适配:“信不信老子开你瓢?”(北京俚语),还原暴力语境。
案例5 (谚语处理):《命运的捉弄》谚语“В тихом омуте черти водятся”(静水潭中住魔鬼)。舍弃直译“静水潭魔鬼多”,选用功能对等俗语:“会叫的狗不咬人”,反向传达“表面平静者藏祸心”的核心寓意。
5. 结论
字幕翻译是文化解码与再编码的过程。俄语电影中独特的宗教哲思、历史创伤与语言特性,要求译者超越字面对应,在功能对等框架下进行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如东正教概念的本土化置换、苏联符号的历史阐释、俚语谚语的动态重构)。唯有深入解析俄罗斯文化的“隐性文本”,方能实现从语义对等到文化共鸣的跨越。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在引进外国电影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俄语电影的引进和翻译面临一些挑战。由于历史原因和专业人员匮乏,俄语电影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相对较小。然而,俄罗斯电影的质量和特色仍然具有吸引力,这在不断增加的引进数量和观众的积极反馈中得到了体现。字幕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替换过程,而是一种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多重含义,充分考虑到目标语言观众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运用“功能对等”理论,达到翻译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