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中“玉”部字玉文化的意蕴
The Meaning of Jade Culture in the Word “Jade” in “Lisao”
DOI: 10.12677/ml.2025.138859, PDF, HTML, XML,   
作者: 余 娇: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关键词: 《离骚》“玉”部字玉文化意象Lisao “Jade” Jade Culture Imagery
摘要: 玉文化在中国有着深远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制造技艺不断革新,诸子百家将道德与玉结合,用玉更加世俗化。纵观许慎《说文解字》中的玉部字,可见大多数玉部字和玉有直接联系。《离骚》中“琼、瑶、珵、玉”等玉部字蕴藏着丰富的玉文化。《离骚》中玉更多作为装饰物,同时用作象征,表达屈原的思想品质。为充分了解《离骚》中的玉文化,本文以《离骚》中的玉部字为切入点,探索《离骚》玉意象的深刻内涵。
Abstract: Jade culture exert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in China.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jade craftsmanship continuously evolved, while 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associated morality with jade, leading to its more secularized use. An examination of the jade-related characters in Xu Shen’s Shuowen Jiezi reveals that most are directly connected to jade. In Lisao, jade characters such as “Qiong”, “Yao”, “Cheng”, and “Yu” embody a rich jade culture. Within Lisao, jade primarily functions as ornamentation and as a symbol expressing Qu Yuan’s ideological qualitie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jade culture in Lisao, this paper takes the jade characters within the poem as a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s of the jade imagery in Lisao.
文章引用:余娇. 《离骚》中“玉”部字玉文化的意蕴[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8): 469-47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8859

1. 引言

《离骚》是屈原的经典代表作,也是一篇美感丰富且流传千古的古长诗,它在文学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后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离骚》中,屈原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都运用了大量物类作比。正如王逸所言:“《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密妃供女,以譬贤臣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1]其中物类作比以香草美人为多。因此,对于《离骚》的意象研究方面,人们往往关注的是“香草美人”,而对于诗中玉的意象关注,尚不多见。本文对《离骚》中玉意象进行归类分析,从而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意蕴。

2. 《离骚》中“玉”部字分析

《离骚》中玉部字“琼”“瑶”“珵”三字,其字义虽微有差异,分别指美玉、美石、佩玉,然在《离骚》中,屈原匠心独具地将其由具体玉器之名,升华为其崇高理想、峻洁人格不懈追求的精神象征,展现了中国玉文化“比德于玉”的核心内涵。

2.1. “琼”字与玉文化

《说文·玉部》:“琼,赤玉也。”[2]“琼”在《说文》中作“赤玉”。但一说“美玉”。王筠《说文句读》:“赤,当依《诗》传作美。”[3]段玉裁认为“琼”指“美玉”。《说文解字注》:“琼,亦玉也。亦各本作赤,非。《离骚》曰:‘折琼枝以为羞’。《广雅》:‘玉类首琼支’。此琼为玉名之证也。唐人陆德明、张守节皆引作赤玉,则其误已久。”[4]可见“琼”为美玉。“琼”又引申出“光彩似玉的”。《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毛传:“琼,玉之美者。”《汉书·扬雄传上》:“精琼靡与秋菊兮,将以延夫天年。”颜师古注引应劲曰:“琼,玉之华也。”《正字通·玉部》:“琼、玉色美也。”[5]

《楚辞·离骚》:“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6]中“琼”为“美玉”。“琼佩”指的是屈原佩戴的美玉,象征着他的高尚品德和美好才华。“偃蹇”则形容美玉低垂的样子,暗示着屈原的才华和品德未能得到应有的展现和认可。“众薆然而蔽之”则揭示了屈原所面临的困境,即他的才华和品德被众人的嫉妒和排挤所掩盖,无法闪耀其应有的光芒。“折琼枝以继佩”中“琼枝”指的是玉树的花枝。象征着美好、高贵和纯洁。“佩”则是指古代人佩戴的玉饰,代表着身份、地位和品味。通过折琼枝以继佩,诗人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对美好品质的不断追求和维护。“折琼枝以为羞兮”中“琼枝”象征着美好的事物或人才。玉树常被视为吉祥、美好的象征,而折取“琼枝”则意味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视。因此,《离骚》中“琼”字被屈原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或高尚的品德,并以“琼”自喻。

2.2. “瑶”字与玉文化

《说文·玉部》:“瑶,玉之美者。《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2]段玉裁作“石之美者”,并注云:“各本‘石’讹‘玉’,今依《诗音义》正。《卫风》‘报之以琼瑶’,传曰:‘瑶,美石。’正义不误。”可见“瑶”本为“似玉的美石”,后来泛指“美玉”。《文选·屈原〈离骚〉》刘良注:“‘杂瑶象以为车。’瑶,玉名。”晋陆机《日出东南隅行》:“金雀垂藻翘,琼佩结瑶璠。”唐温庭筠《过华清宫》:“瑶簪遗翡翠,霜仗驻骅骝。”以上两例“瑶”皆指“美玉”。“瑶”也指“美称”。《诗·大雅·公刘》:“维玉及瑶。”毛传:“瑶,言有美德也。”《诗·大雅·公刘》孔颖达疏:“‘维玉及瑶’,瑶,是玉之别名。”可见“瑶”指“美玉”,表“美德”在战国时期已有相关用法。“瑶”由“似玉的美石”引申为“美玉”属于词义的转移,由“美石”或“美玉”引申为“美称”则属于隐喻用法。始源域为“美石”或“美玉”,目标域为“美称”。二者的相似性为“某一方面较为突出、美好”。

在《离骚》中,“瑶”的用例有两处。其一为:“杂瑶象以为车”。“瑶”指“美玉”。《文选·屈原〈离骚〉》刘良注:“‘杂瑶象以为车。’瑶,玉名。”其二为“望瑶台之偃蹇兮”。“瑶”指“美石”。《楚辞·离骚》王逸注:“‘望瑶台之偃蹇兮’,石次玉曰瑶。”《左傅昭公七年》孔颖达疏:“‘赂以瑶瓮’,瑶之为物,在玉石之间,与玉小别,故或以为石,或以为玉。”可见“瑶”在“玉、石”之间,因此被认为是像玉的美石或美玉。“杂瑶象以为车”指“使用美玉和象牙作为车的装饰或组成部分,即车辆上混杂着美玉和象牙作为装饰,以彰显其豪华和尊贵。”在《离骚》中,玉器都是装饰玉器。“玉”不仅仅用于车马装饰,更蕴含着屈原对于理想、高洁品质的追求与向往。他借由“瑶象”这一具体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于美好、纯洁、高贵品质的向往和追求。

2.3. “珵”字与玉文化

《玉篇·玉部》:“珵,美玉也。埋珵六寸,光自辉。”[7]《楚辞·离骚》:“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王逸注:“珵,美玉也。”可见“珵”表示“美玉”。“珵”也可作“佩玉”。《说文·玉部》:“珩,佩上玉也。”“珩”指古代一组玉佩上端的佩件名。是佩玉上面的横玉,形状像磬。“珩”是一种古玉器名,也是玉饰品,通常作为杂佩上部的横玉。《集韵·清韵》:“珵,佩玉也,珩谓之珵。”[8]珩谓之珵,因此“珩”和“珵”都表示“佩玉”。“珵”从“美玉”义引申到“佩玉”义,属于词义缩小。《楚辞·离骚》:“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中“珵”表示“美玉”。句意为:“我遍观草木,却还未能找到真正理想的美人,难道能只凭借美玉的质地,就能与我心中的理想相匹配吗?”屈原以草木、美玉为喻,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3. 《离骚》中玉描写的分布

《离骚》中玉描写可分为两大方面:第一,玉在“游仙”模式中扮演带有仙气的角色。相关句例可分为三个方面。首先,表示车驾。四处句例:“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玉虬”“玉鸾”和“玉轪”作为高贵和尊贵的象征,强调了诗人对美好品质和理想境界的追求。“杂瑶象以为车”表示车上装饰着美玉和象牙。美玉象征美好的事物和高尚的品德。诗人在描写车驾中,使用玉的相关描写。一方面,玉外观光滑明亮,给人美感。用其作装饰物,使得所描绘之物更加美观,更加高贵。另一方面,玉本身衍生出高尚的品德和美好事物等象征含义。其次,表示住所。句例:“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瑶台”,美玉砌的楼台。“瑶台”象征着仙人居住的地方或帝王宫殿,代表着高远、纯洁、美好的理想境界。而“有娀之佚女”则象征着美好、纯洁、高尚的女性形象。在屈原的笔下,“有娀之佚女”不仅是一个具体的美女形象,更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她代表着诗人对于美好品质、高尚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最后,表示饮食之类的东西。如“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琼枝”,神话传说中的玉树。“琼爢”为玉屑。“粻”即干粮,这里泛指食物。通过折取玉树的嫩枝和制作精细的琼糜,诗人表达了对美好、纯洁事物的追求与珍视。第二,玉除了在“游仙”模式中扮演带有仙气的角色外,一般都比较正式的用来喻示自己的品德。如“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等。借“玉”自比,表达自己坚定对美好品质的追求。

4. 《离骚》中玉部字的文化意蕴

经统计,《离骚》中共出现玉部字九处,分为四类:琼、瑶、珵、玉。“玉”外观美好,多比喻美好的事物,它成为《离骚》中不可或缺的情感纽带。《离骚》中的玉部字意象既是屈原砥砺个人美好品德、彰显高洁情操的核心自喻,亦是其寄托宏大政治理想、批判现实困境的象征载体。相较于易逝的香草意象,玉的恒久特质更契合其对理想矢志不渝的坚守,而这种将个人修养与国家关怀统摄于“玉”的象征体系,其深层的文化根基与思想动力,则直接源自儒家“以玉比德”的道德人格理想。

4.1. 个人品德的象征

“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皆是马车构件用玉。“玉虬”为神话中的玉龙,“玉轪”为玉轮。写出屈原驾驶用玉做的马车和马车车轮为玉所制。“玉虬”“玉轪”作为高贵和尊贵的象征,体现诗人对美好品质和理想境界的追求。“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为马车装饰用玉。“瑶象”为玉石象牙,“玉鸾”为玉铃铛。写出屈原用“瑶象”“玉鸾”装饰马车,把玉石当作马车的配饰;“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描写出他用“琼枝”来作佩饰,“琼枝”指玉树的枝丫。屈原不仅将玉用来构造、装扮马车,也佩在身上作佩饰,还用玉来制作食物,这体现在“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中。“琼枝”,神话传说中的玉树。“琼爢”为玉屑。“粻”即干粮,这里泛指食物。通过折取玉树的嫩枝和制作精细的琼爢,诗人表达了对美好、纯洁事物的追求与珍视。可以看出,屈原从车驾到佩饰再到饮食,都与“玉”有关。这些都能体现屈原对玉的喜爱,一方面因为玉本身外观的美观和高贵,可以象征美好的事物。另一方面玉因为自身易持久保存不易变质的本质。在儒家的玉德思想中用来象征人的美好品德后,加之其本质,被屈原用来自比,以其严格自身的要求,用来体现他个人的美好道德品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4.2. 政治理想的象征

屈原对个人品德的砥砺,实际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与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在《离骚》中,这种宏大的政治关怀巧妙地融入了瑰丽奇幻的“游仙”情节中,并通过其中的“玉”意象得以具象化。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求女”这一核心象征体系。通过瑶台求女,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意图。如“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瑶台”,美玉砌的楼台。“瑶台”象征着仙人居住的地方或帝王宫殿,代表着高远、纯洁、美好的理想境界。而“有娀之佚女”则象征着美好、纯洁、高尚的女性形象。屈原作品中“求女”有多种解读,主要为求贤臣、求贤君、求美政。一些学者认为,“求女”是比喻追求贤君。例如,朱熹在《楚辞集注》中指出,“女,神女,盖以比贤君也。于此又无所遇,故下章欲游春宫,求宓妃,见佚女,留二姚,皆求贤君之意也”[9]。还有观点认为,“求女”是追求美政的象征。例如,汪瑗在《楚辞集解》中提到“游春宫而求宓妃,盖遐想乎羲皇之上矣;其媒高辛之佚女者,盖欲因民以致治,王道也,不得已而思其次也;其留少康之二姚者,盖欲拨乱以反正,霸道也,是又其次也”[10]。我们认为屈原在《离骚》中的五次求女,“哀高丘之无女”为求神女,上天之女既不可求,又转求下界之女,即求宓妃、简狄、二姚。不仅仅是在寻觅美人,而是象征对理想政治与至高美德的追求。“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两处玉描写,屈原以玉自比,感叹楚国的政治时局的混乱,体现忧国的政治思想和内心的无奈。不难看出,屈原《离骚》中的“玉”意象,都是屈原本人自身所具有的或者极力追求的高尚品德的外在体现。屈原坚持自己的理想,用“玉”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对美好品德和对国家的坚守。

4.3. 玉意象和香草意象的关联

《离骚》是屈原第一次遭谗言被怀王罢黜,自己负气离走而后创作的作品。屈原用香草意象和玉意象来抒发情感。“香草”和“玉”两个意象都与人的道德品质相关。屈原将“修名”看的比生命还重要,他始终坚持自己的高洁品质,哪怕直至死亡,即用他的话说就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因此屈原为表达自己坚定高尚品质,借“玉”和“香草”比喻美好的事物。香草作为自己洁身自好的象征,以及借香草比喻与自己立场相同的盟友。但香草容易枯萎变质,如“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帏。”“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这些盟友之所以变节,在屈原看来是因为不喜好修身的结果。“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屈原本来以为这些兰草是可以依靠的,结果却落得个修命不保。“予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原来兰草也只是华而不实。芳草终有零落变质的一天,而玉则不容易变质。因此,屈原选择了“玉”作为美好品质的象征。“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屈原以美玉自比,并哀叹自己的不幸境遇。

屈原《离骚》中,香草是楚文化的沿袭,而玉则是周文化的借鉴。但是这两者又不是截然分开的,屈原在“香草”的描述中,已深深的融入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因此,我们认为“香草”和“玉”的原始涵义虽同脱胎于原始宗教,但是“玉”在经历了儒家的道德比附之后,已经具有了理性精神,并成为一种人格的象征;而“香草”在屈原之前没有人赋予它道德内涵,屈原笔下的“香草”是在延续了楚地佩饰香草的文化风俗的基础上,赋予了它修身的象征性内涵。

4.4. 《离骚》玉部字与儒家玉德观的渊源

“玉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特色文化,它既是一种物质文化,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玉文化和中国古代诗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玉意象是诗歌和玉文化比较紧密的联系。”[11]在文字还没有出现的史前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将美玉从石头中挑拣出来,并赋予其神秘的色彩,这种以玉为美的文化意识就开始萌芽。因人对自然界的恐惧,巫以玉事神,由此形成一定的宗教仪式。出现史前的灵玉崇拜。史前人类对玉美的欣赏还只是一种感性的认识,之后儒家对玉美的阐释则表现出一种理性的认识。

“《礼记·玉藻》云:‘君子于玉比德焉。’在中国历史上,‘君子’指的是有恻隐之心,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的人。”[12]以玉比德,是先民们类比性的借喻思维的一种表现。“借用一种或一组具体形象,通过类比让人们联想和想象到与之相似的另一事物,从而间接地把握它所指称的对象,并体会其中的含义。它的特点是,所借用的形象和被指称的对象为彼此两个事物,只因为它们之间客观上具有某种相似性,可以类比,所以才借此喻彼,赋予所借形象以指称另一对象的功能。”[13]玉作为一种器物承载了儒家的审美理想。孔子曾在《礼记·聘义》中提出了玉的十一德行,即仁、义、礼、智、信等,几乎涵盖了儒家所有的伦理核心概念。玉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美好的代名词,而作为一种艺术思维表现则更多的是高尚品德的象征。孔子玉德思想的提出,既吸纳和利用了原始先民玉崇拜的内涵及文化心理,又融合了当时社会用玉的基本特色,预设了一种理想的人格——君子。这种将个人品德与国家治理统摄于“玉德”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屈原。他不仅在个人修养上以玉自励,更在表达政治理想与批判现实时运用“玉”这一兼具个人德性与政治内涵的意象,使其“游仙”世界中的奇幻景象最终服务于深沉的政治诉求。

儒家玉文化是文明时代玉文化的一种发展形态,其主要思想体现在“德玉”和“礼玉”两个方面。在《离骚》中,玉是一种“德玉”的存在。屈原借用儒家玉德思想,以玉比德。赋予玉人的道德化身。《离骚》中玉除了在“游仙”模式中扮演带有仙气的角色外,一般都比较正式的用来喻示自己的品德。如“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折琼枝以继佩”“杂瑶象以为车”等。借“琼佩、瑶”等玉自比,表达自己坚定对美好品质和政治理想的追求。屈原借助“玉”这一承载了深厚儒家道德内涵的意象,将个人对美好品德的持守与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对理想政治的追求紧密地融为一体,并通过“游仙”这一浪漫主义手法,将其抒发得既深沉厚重又瑰丽动人。在文学作品中,《楚辞》较早阐释儒家“以玉比德”思想。《楚辞》中的玉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其指向就是儒家所提倡的道德品质。而且兼有才华的意味。故《楚辞·离骚》“咏怀”之用玉是儒家玉德思想的外延。

5. 结语

人类在探索自然中认识了玉,在鬼神思想、万物有灵思想的推动下,玉逐渐衍变为无所不能的通天圣物。灵物崇拜是史前玉文化的特征之一,玉德观的思想基础正是原始玉崇拜。《离骚》中的玉文化是儒家玉德思想的外延,屈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离骚》中以“玉”比德。《离骚》中玉描写为九处,玉象征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事物。屈原以玉自比,可分为两类:一是个人道德修养。玉描写体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坚持高尚品德的信念。如: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从车驾和食物皆为玉制品,体现诗人以玉比喻自己美好的德行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二是屈原政治思想。面对朝廷混乱的局面,屈原以玉自比。如:“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屈原以美玉自况,彰显其卓然不群的品质与理想。在《离骚》中“香草”的描写占比颇大,但“玉”相比于“香草”的特征,更易保质。尤其以物比德,香草易变质。而以“玉”比德更好,因玉的自身持久保存的特性,象征持久的美好品德,因而诗中屈原以玉自比,表达自己保持高尚品德的决心。这体现了屈原对中原先进思想的吸收与借鉴。总之,《离骚》中的“玉”已升华为人格精神的象征,其用法本质上是儒家“比德”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具体延伸。玉文化所蕴含的玉德思想,深刻塑造了华夏民族的精神品格。而屈原,不仅以其高洁人格垂范后世,更在创作中继承并光大了玉德思想,有力地传承了源远流长的玉文化。《离骚》中“玉”部字所承载的玉德思想,对后世文学乃至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洪兴祖. 楚辞补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2] 许慎, 徐铉. 说文解字[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1.
[3] 王筠. 说文句读[M]. 北京: 中国书店, 1983.
[4]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5] 张自烈, 廖文英. 正字通[M]. 北京: 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6.
[6] 屈原. 楚辞[M]. 北京: 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 2023.
[7] 顾野王. 原本玉篇残卷[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8] 丁度. 集韵[M]. 北京: 社会古籍出版社, 2017.
[9] 朱熹. 楚辞集注[M]. 上海: 古籍出版社, 1979.
[10] 汪瑗. 楚辞集解[M]. 上海: 古籍出版社, 2003.
[11] 袁晓聪. 散点透视中国古代诗歌与玉文化[D]: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20.
[12] 叶舒宪. 诗经的文化阐释[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20.
[13] 吕华亮. 诗经名物的文学价值研究[M]. 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