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离骚》是屈原的经典代表作,也是一篇美感丰富且流传千古的古长诗,它在文学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后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离骚》中,屈原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都运用了大量物类作比。正如王逸所言:“《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密妃供女,以譬贤臣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1]其中物类作比以香草美人为多。因此,对于《离骚》的意象研究方面,人们往往关注的是“香草美人”,而对于诗中玉的意象关注,尚不多见。本文对《离骚》中玉意象进行归类分析,从而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意蕴。
2. 《离骚》中“玉”部字分析
《离骚》中玉部字“琼”“瑶”“珵”三字,其字义虽微有差异,分别指美玉、美石、佩玉,然在《离骚》中,屈原匠心独具地将其由具体玉器之名,升华为其崇高理想、峻洁人格不懈追求的精神象征,展现了中国玉文化“比德于玉”的核心内涵。
2.1. “琼”字与玉文化
《说文·玉部》:“琼,赤玉也。”[2]“琼”在《说文》中作“赤玉”。但一说“美玉”。王筠《说文句读》:“赤,当依《诗》传作美。”[3]段玉裁认为“琼”指“美玉”。《说文解字注》:“琼,亦玉也。亦各本作赤,非。《离骚》曰:‘折琼枝以为羞’。《广雅》:‘玉类首琼支’。此琼为玉名之证也。唐人陆德明、张守节皆引作赤玉,则其误已久。”[4]可见“琼”为美玉。“琼”又引申出“光彩似玉的”。《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毛传:“琼,玉之美者。”《汉书·扬雄传上》:“精琼靡与秋菊兮,将以延夫天年。”颜师古注引应劲曰:“琼,玉之华也。”《正字通·玉部》:“琼、玉色美也。”[5]。
《楚辞·离骚》:“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6]中“琼”为“美玉”。“琼佩”指的是屈原佩戴的美玉,象征着他的高尚品德和美好才华。“偃蹇”则形容美玉低垂的样子,暗示着屈原的才华和品德未能得到应有的展现和认可。“众薆然而蔽之”则揭示了屈原所面临的困境,即他的才华和品德被众人的嫉妒和排挤所掩盖,无法闪耀其应有的光芒。“折琼枝以继佩”中“琼枝”指的是玉树的花枝。象征着美好、高贵和纯洁。“佩”则是指古代人佩戴的玉饰,代表着身份、地位和品味。通过折琼枝以继佩,诗人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对美好品质的不断追求和维护。“折琼枝以为羞兮”中“琼枝”象征着美好的事物或人才。玉树常被视为吉祥、美好的象征,而折取“琼枝”则意味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视。因此,《离骚》中“琼”字被屈原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或高尚的品德,并以“琼”自喻。
2.2. “瑶”字与玉文化
《说文·玉部》:“瑶,玉之美者。《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2]段玉裁作“石之美者”,并注云:“各本‘石’讹‘玉’,今依《诗音义》正。《卫风》‘报之以琼瑶’,传曰:‘瑶,美石。’正义不误。”可见“瑶”本为“似玉的美石”,后来泛指“美玉”。《文选·屈原〈离骚〉》刘良注:“‘杂瑶象以为车。’瑶,玉名。”晋陆机《日出东南隅行》:“金雀垂藻翘,琼佩结瑶璠。”唐温庭筠《过华清宫》:“瑶簪遗翡翠,霜仗驻骅骝。”以上两例“瑶”皆指“美玉”。“瑶”也指“美称”。《诗·大雅·公刘》:“维玉及瑶。”毛传:“瑶,言有美德也。”《诗·大雅·公刘》孔颖达疏:“‘维玉及瑶’,瑶,是玉之别名。”可见“瑶”指“美玉”,表“美德”在战国时期已有相关用法。“瑶”由“似玉的美石”引申为“美玉”属于词义的转移,由“美石”或“美玉”引申为“美称”则属于隐喻用法。始源域为“美石”或“美玉”,目标域为“美称”。二者的相似性为“某一方面较为突出、美好”。
在《离骚》中,“瑶”的用例有两处。其一为:“杂瑶象以为车”。“瑶”指“美玉”。《文选·屈原〈离骚〉》刘良注:“‘杂瑶象以为车。’瑶,玉名。”其二为“望瑶台之偃蹇兮”。“瑶”指“美石”。《楚辞·离骚》王逸注:“‘望瑶台之偃蹇兮’,石次玉曰瑶。”《左傅昭公七年》孔颖达疏:“‘赂以瑶瓮’,瑶之为物,在玉石之间,与玉小别,故或以为石,或以为玉。”可见“瑶”在“玉、石”之间,因此被认为是像玉的美石或美玉。“杂瑶象以为车”指“使用美玉和象牙作为车的装饰或组成部分,即车辆上混杂着美玉和象牙作为装饰,以彰显其豪华和尊贵。”在《离骚》中,玉器都是装饰玉器。“玉”不仅仅用于车马装饰,更蕴含着屈原对于理想、高洁品质的追求与向往。他借由“瑶象”这一具体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于美好、纯洁、高贵品质的向往和追求。
2.3. “珵”字与玉文化
《玉篇·玉部》:“珵,美玉也。埋珵六寸,光自辉。”[7]《楚辞·离骚》:“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王逸注:“珵,美玉也。”可见“珵”表示“美玉”。“珵”也可作“佩玉”。《说文·玉部》:“珩,佩上玉也。”“珩”指古代一组玉佩上端的佩件名。是佩玉上面的横玉,形状像磬。“珩”是一种古玉器名,也是玉饰品,通常作为杂佩上部的横玉。《集韵·清韵》:“珵,佩玉也,珩谓之珵。”[8]珩谓之珵,因此“珩”和“珵”都表示“佩玉”。“珵”从“美玉”义引申到“佩玉”义,属于词义缩小。《楚辞·离骚》:“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中“珵”表示“美玉”。句意为:“我遍观草木,却还未能找到真正理想的美人,难道能只凭借美玉的质地,就能与我心中的理想相匹配吗?”屈原以草木、美玉为喻,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3. 《离骚》中玉描写的分布
《离骚》中玉描写可分为两大方面:第一,玉在“游仙”模式中扮演带有仙气的角色。相关句例可分为三个方面。首先,表示车驾。四处句例:“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玉虬”“玉鸾”和“玉轪”作为高贵和尊贵的象征,强调了诗人对美好品质和理想境界的追求。“杂瑶象以为车”表示车上装饰着美玉和象牙。美玉象征美好的事物和高尚的品德。诗人在描写车驾中,使用玉的相关描写。一方面,玉外观光滑明亮,给人美感。用其作装饰物,使得所描绘之物更加美观,更加高贵。另一方面,玉本身衍生出高尚的品德和美好事物等象征含义。其次,表示住所。句例:“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瑶台”,美玉砌的楼台。“瑶台”象征着仙人居住的地方或帝王宫殿,代表着高远、纯洁、美好的理想境界。而“有娀之佚女”则象征着美好、纯洁、高尚的女性形象。在屈原的笔下,“有娀之佚女”不仅是一个具体的美女形象,更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她代表着诗人对于美好品质、高尚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最后,表示饮食之类的东西。如“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琼枝”,神话传说中的玉树。“琼爢”为玉屑。“粻”即干粮,这里泛指食物。通过折取玉树的嫩枝和制作精细的琼糜,诗人表达了对美好、纯洁事物的追求与珍视。第二,玉除了在“游仙”模式中扮演带有仙气的角色外,一般都比较正式的用来喻示自己的品德。如“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等。借“玉”自比,表达自己坚定对美好品质的追求。
4. 《离骚》中玉部字的文化意蕴
经统计,《离骚》中共出现玉部字九处,分为四类:琼、瑶、珵、玉。“玉”外观美好,多比喻美好的事物,它成为《离骚》中不可或缺的情感纽带。《离骚》中的玉部字意象既是屈原砥砺个人美好品德、彰显高洁情操的核心自喻,亦是其寄托宏大政治理想、批判现实困境的象征载体。相较于易逝的香草意象,玉的恒久特质更契合其对理想矢志不渝的坚守,而这种将个人修养与国家关怀统摄于“玉”的象征体系,其深层的文化根基与思想动力,则直接源自儒家“以玉比德”的道德人格理想。
4.1. 个人品德的象征
“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皆是马车构件用玉。“玉虬”为神话中的玉龙,“玉轪”为玉轮。写出屈原驾驶用玉做的马车和马车车轮为玉所制。“玉虬”“玉轪”作为高贵和尊贵的象征,体现诗人对美好品质和理想境界的追求。“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为马车装饰用玉。“瑶象”为玉石象牙,“玉鸾”为玉铃铛。写出屈原用“瑶象”“玉鸾”装饰马车,把玉石当作马车的配饰;“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描写出他用“琼枝”来作佩饰,“琼枝”指玉树的枝丫。屈原不仅将玉用来构造、装扮马车,也佩在身上作佩饰,还用玉来制作食物,这体现在“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中。“琼枝”,神话传说中的玉树。“琼爢”为玉屑。“粻”即干粮,这里泛指食物。通过折取玉树的嫩枝和制作精细的琼爢,诗人表达了对美好、纯洁事物的追求与珍视。可以看出,屈原从车驾到佩饰再到饮食,都与“玉”有关。这些都能体现屈原对玉的喜爱,一方面因为玉本身外观的美观和高贵,可以象征美好的事物。另一方面玉因为自身易持久保存不易变质的本质。在儒家的玉德思想中用来象征人的美好品德后,加之其本质,被屈原用来自比,以其严格自身的要求,用来体现他个人的美好道德品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4.2. 政治理想的象征
屈原对个人品德的砥砺,实际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与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在《离骚》中,这种宏大的政治关怀巧妙地融入了瑰丽奇幻的“游仙”情节中,并通过其中的“玉”意象得以具象化。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求女”这一核心象征体系。通过瑶台求女,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意图。如“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瑶台”,美玉砌的楼台。“瑶台”象征着仙人居住的地方或帝王宫殿,代表着高远、纯洁、美好的理想境界。而“有娀之佚女”则象征着美好、纯洁、高尚的女性形象。屈原作品中“求女”有多种解读,主要为求贤臣、求贤君、求美政。一些学者认为,“求女”是比喻追求贤君。例如,朱熹在《楚辞集注》中指出,“女,神女,盖以比贤君也。于此又无所遇,故下章欲游春宫,求宓妃,见佚女,留二姚,皆求贤君之意也”[9]。还有观点认为,“求女”是追求美政的象征。例如,汪瑗在《楚辞集解》中提到“游春宫而求宓妃,盖遐想乎羲皇之上矣;其媒高辛之佚女者,盖欲因民以致治,王道也,不得已而思其次也;其留少康之二姚者,盖欲拨乱以反正,霸道也,是又其次也”[10]。我们认为屈原在《离骚》中的五次求女,“哀高丘之无女”为求神女,上天之女既不可求,又转求下界之女,即求宓妃、简狄、二姚。不仅仅是在寻觅美人,而是象征对理想政治与至高美德的追求。“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两处玉描写,屈原以玉自比,感叹楚国的政治时局的混乱,体现忧国的政治思想和内心的无奈。不难看出,屈原《离骚》中的“玉”意象,都是屈原本人自身所具有的或者极力追求的高尚品德的外在体现。屈原坚持自己的理想,用“玉”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对美好品德和对国家的坚守。
4.3. 玉意象和香草意象的关联
《离骚》是屈原第一次遭谗言被怀王罢黜,自己负气离走而后创作的作品。屈原用香草意象和玉意象来抒发情感。“香草”和“玉”两个意象都与人的道德品质相关。屈原将“修名”看的比生命还重要,他始终坚持自己的高洁品质,哪怕直至死亡,即用他的话说就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因此屈原为表达自己坚定高尚品质,借“玉”和“香草”比喻美好的事物。香草作为自己洁身自好的象征,以及借香草比喻与自己立场相同的盟友。但香草容易枯萎变质,如“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帏。”“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这些盟友之所以变节,在屈原看来是因为不喜好修身的结果。“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屈原本来以为这些兰草是可以依靠的,结果却落得个修命不保。“予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原来兰草也只是华而不实。芳草终有零落变质的一天,而玉则不容易变质。因此,屈原选择了“玉”作为美好品质的象征。“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屈原以美玉自比,并哀叹自己的不幸境遇。
屈原《离骚》中,香草是楚文化的沿袭,而玉则是周文化的借鉴。但是这两者又不是截然分开的,屈原在“香草”的描述中,已深深的融入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因此,我们认为“香草”和“玉”的原始涵义虽同脱胎于原始宗教,但是“玉”在经历了儒家的道德比附之后,已经具有了理性精神,并成为一种人格的象征;而“香草”在屈原之前没有人赋予它道德内涵,屈原笔下的“香草”是在延续了楚地佩饰香草的文化风俗的基础上,赋予了它修身的象征性内涵。
4.4. 《离骚》玉部字与儒家玉德观的渊源
“玉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特色文化,它既是一种物质文化,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玉文化和中国古代诗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玉意象是诗歌和玉文化比较紧密的联系。”[11]在文字还没有出现的史前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将美玉从石头中挑拣出来,并赋予其神秘的色彩,这种以玉为美的文化意识就开始萌芽。因人对自然界的恐惧,巫以玉事神,由此形成一定的宗教仪式。出现史前的灵玉崇拜。史前人类对玉美的欣赏还只是一种感性的认识,之后儒家对玉美的阐释则表现出一种理性的认识。
“《礼记·玉藻》云:‘君子于玉比德焉。’在中国历史上,‘君子’指的是有恻隐之心,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的人。”[12]以玉比德,是先民们类比性的借喻思维的一种表现。“借用一种或一组具体形象,通过类比让人们联想和想象到与之相似的另一事物,从而间接地把握它所指称的对象,并体会其中的含义。它的特点是,所借用的形象和被指称的对象为彼此两个事物,只因为它们之间客观上具有某种相似性,可以类比,所以才借此喻彼,赋予所借形象以指称另一对象的功能。”[13]玉作为一种器物承载了儒家的审美理想。孔子曾在《礼记·聘义》中提出了玉的十一德行,即仁、义、礼、智、信等,几乎涵盖了儒家所有的伦理核心概念。玉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美好的代名词,而作为一种艺术思维表现则更多的是高尚品德的象征。孔子玉德思想的提出,既吸纳和利用了原始先民玉崇拜的内涵及文化心理,又融合了当时社会用玉的基本特色,预设了一种理想的人格——君子。这种将个人品德与国家治理统摄于“玉德”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屈原。他不仅在个人修养上以玉自励,更在表达政治理想与批判现实时运用“玉”这一兼具个人德性与政治内涵的意象,使其“游仙”世界中的奇幻景象最终服务于深沉的政治诉求。
儒家玉文化是文明时代玉文化的一种发展形态,其主要思想体现在“德玉”和“礼玉”两个方面。在《离骚》中,玉是一种“德玉”的存在。屈原借用儒家玉德思想,以玉比德。赋予玉人的道德化身。《离骚》中玉除了在“游仙”模式中扮演带有仙气的角色外,一般都比较正式的用来喻示自己的品德。如“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折琼枝以继佩”“杂瑶象以为车”等。借“琼佩、瑶”等玉自比,表达自己坚定对美好品质和政治理想的追求。屈原借助“玉”这一承载了深厚儒家道德内涵的意象,将个人对美好品德的持守与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对理想政治的追求紧密地融为一体,并通过“游仙”这一浪漫主义手法,将其抒发得既深沉厚重又瑰丽动人。在文学作品中,《楚辞》较早阐释儒家“以玉比德”思想。《楚辞》中的玉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其指向就是儒家所提倡的道德品质。而且兼有才华的意味。故《楚辞·离骚》“咏怀”之用玉是儒家玉德思想的外延。
5. 结语
人类在探索自然中认识了玉,在鬼神思想、万物有灵思想的推动下,玉逐渐衍变为无所不能的通天圣物。灵物崇拜是史前玉文化的特征之一,玉德观的思想基础正是原始玉崇拜。《离骚》中的玉文化是儒家玉德思想的外延,屈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离骚》中以“玉”比德。《离骚》中玉描写为九处,玉象征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事物。屈原以玉自比,可分为两类:一是个人道德修养。玉描写体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坚持高尚品德的信念。如: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从车驾和食物皆为玉制品,体现诗人以玉比喻自己美好的德行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二是屈原政治思想。面对朝廷混乱的局面,屈原以玉自比。如:“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屈原以美玉自况,彰显其卓然不群的品质与理想。在《离骚》中“香草”的描写占比颇大,但“玉”相比于“香草”的特征,更易保质。尤其以物比德,香草易变质。而以“玉”比德更好,因玉的自身持久保存的特性,象征持久的美好品德,因而诗中屈原以玉自比,表达自己保持高尚品德的决心。这体现了屈原对中原先进思想的吸收与借鉴。总之,《离骚》中的“玉”已升华为人格精神的象征,其用法本质上是儒家“比德”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具体延伸。玉文化所蕴含的玉德思想,深刻塑造了华夏民族的精神品格。而屈原,不仅以其高洁人格垂范后世,更在创作中继承并光大了玉德思想,有力地传承了源远流长的玉文化。《离骚》中“玉”部字所承载的玉德思想,对后世文学乃至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