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当今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语言交流和翻译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重要桥梁。而实践认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们通过实际的社会实践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在这一理论框架下,语言翻译作为一种特定的实践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载体。我国日语翻译发展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日语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关系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内涵相一致,因此本论文旨在借助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视角,对日语翻译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探讨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与日语翻译理论及翻译实践的联系,并试着揭示实践认识论对于日语翻译发展的启示和指导意义,为日语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2. 先行研究
2.1. 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系统的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人们的认识是通过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的。实践是认识的第一手材料,只有通过实际的行动和经验,人们才能真正地认识和理解世界。其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在于实践。人们的认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仅仅通过思考或者感觉获得的,而是通过实际的社会实践积累而成的。而且,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和改造实践。人们通过认识来改变现实,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也是认识的目的所在。最后,实践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人们的认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形成的。这也意味着,人们的认识受到社会阶级、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因而认识是相对的、历史的和社会的。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强调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了认识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并指出了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和改造实践。这一理论为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2.2. 日语翻译发展的研究综述
关于日语翻译发展的研究,有不少学者对相关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探讨。例如,杜丽丽(2012)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视角出发,对日语翻译教学模式进行探析,得出翻译要实现解释的合理性和翻译的和谐性,要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日语翻译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思路[1]。方芝佩(2022)以教材观作为理论基础,构建了教材观视域下日语翻译教材研究的理论框架,树立了日语翻译教材的历史发展概况,并提出了日语翻译教材的应然教材观[2]。洪瑜瑛(2022)指出日语翻译发展理念已进入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要充分融入思政元素,从而进行更好的日语翻译[3]。
由此可见,关于日语翻译发展的研究,学者们都分别从不同视角进行阐述,对笔者接下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作为日语翻译最基本的两项内容,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相契合,而以此视角出发,进行翻译发展的研究可谓屈指可数。因此,本论文将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视角下,探讨日语翻译的发展。
3. 基于社会实践发展的日语翻译
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强调实践是有意识和目的的活动,同时实践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人们的认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形成的。这也意味着,人们的认识受到社会阶级、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日语翻译发展受中日两国关系,以及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影响,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阶段性和历史性的特点。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识论视角出发,分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日语翻译发展阶段,大致可分为四个历程。
3.1. 初始阶段(1949~1978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对外交流的需要,日本教育进入起步阶段。1952年,教育部设立了北京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进入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20世纪50年代末,除了北京,其他地区也相应建立了日语系,培养了一些优秀的日语人才。尤其是1972年我国与日本恢复了正常的邦交关系,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需要,制定了一系列培养日语人才的方针,此时中国的日语翻译处于起步阶段。
3.2. 恢复与发展阶段(1978~1990年)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制度,日语教育逐渐得到重视,许多高校开设日语翻译等相关日语课程。80年代初期,随着中日关系的改善,日语教育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许多高校开始建立比较完整的日语教育体系,也有一些高校与日本的高校进行合作涵盖了本科、硕士、博士等多个层次。此时日语翻译发展处于上升阶段,这一阶段日语翻译的发展同样基于促进日本交流与合作的需要。由此得知,日语翻译的发展与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紧密相连。
3.3. 成熟与拓展阶段(1990~2010年)
1990年代初期,中国的日语翻译逐渐与国际接轨,开展了一系列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中国建立了全国性的日语翻译组织,如中国日语翻译协会等,为日语翻译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也日趋完善,逐渐多样化,其中的日语笔译翻译理论与实践等广受欢迎。日语翻译的持续发展也与我国的经济、政治等联系密不可分。
3.4. 缓慢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
随着日语学习热的高潮褪去,日语人才需要呈现饱和状态。2019年开始,高校日语的发展开始降速,相比之前,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减少至一半左右。国家战略“一带一路”政策自提出以来,相关沿线国家的小语种需求逐渐扩大,给予人才就业和发展的机会逐渐增多,日语翻译发展变得缓慢。
从以上四个发展阶段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日语翻译发展趋势与中日两国外交关系以及各自的经济文化发展紧密相关。由此可见,基于社会实践发展的不同阶段我国日语翻译的发展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和目的,呈现出历史性和阶段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指出,任何实践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形成的[4]。这也意味着,人们的实践受到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断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因此,我国日语翻译发展阶段是建立在经济、政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同时发展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
4. 翻译实践中日语翻译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运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在于实践。人们的认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仅仅通过思考或者感觉获得的,而是通过实际的社会实践积累而成的。翻译也同样如此,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的出发点。日语翻译实践是日语翻译理论的基础,例如在翻译一篇日本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如果译者不能意识到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也找不到与目标语文化相对应的表达方式,那这篇翻译作品无疑是失败的。为了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做到原文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与译文保持一致,巴斯奈特的“文化对等理论”由此应运而生。因此,可以知道只有在翻译的实践中遇到问题,才能出现为了解决翻译问题产生的翻译理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认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的研究也就是对问题的研究。日语翻译实践也同样如此,许多日语翻译理论在日语翻译的实践中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5]。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理论”,此理论对日语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使国内学者从直译与意译的争端中解脱出来,为我国的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对于我国乃至世界的翻译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例如在北京冬奥会的对日外宣新闻中,将“双奥之城,非凡冬奥”翻译成日语,译者就可以利用这个理论中的补译法,译为夏·冬の大会を開催したこの都市で、非凡な冬の大会をやり遂げました。此时的补译方法就充分解决了日本人不易理解双奥之城的意思。因此,这一翻译理论的产生、发展和运用充分体现了日语翻译理论应用于指导翻译实践,也深刻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中理论指导实践的现实价值。
5. 日语翻译实践对日语翻译理论的检验和深化
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这也就意味着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任何理论、观点或主张都必须经过多次实践的检验,才能不断发展和深化。只有在实际的实践中,理论才能得到证实或者推翻。纽马克提出的翻译交际理论,其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一理论的产生打破了原文的局限性,被广泛应用于新闻报道、教科书、公共告示和其他很多非文学作品。这一系列的翻译实践,也就是翻译实践对翻译理论的检验。
社会实践的发展确实推动了人们对认识的需要和发展的关注,社会实践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对认识的需要,同时也推动了认识的深化和拓展。人们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同时也促进了认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6]。20世纪70年代,处于对奈达翻译理论只面向原文的不满,莱斯开始提出了目的论的翻译策略,此后,费米尔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认识到关注社会文化因素的必要性,提出了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原则。20世纪90年代,诺德在对翻译语篇中的实践中,对目的论进行了综合研究,丰富和发展了目的论。比如在目的论原则下,要想将中国的春节节日翻译成日本人民理解的新年,就要运用目的论的换言译理论将春节翻译成旧正月,这样一换言使得日本读者能够知道传统节日“春节”的含义。由此可见,在不断的翻译实践中可以深化翻译理论。
6. 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日语翻译发展探索
6.1. 发挥日语翻译人才的主体地位
与传统的唯心主义有着明显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人的主体地位和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的主体性体现在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过程中,人们通过实践不断地积累经验、总结规律,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在日语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翻译人才的主体地位。现如今,在日语翻译领域中,已经有很多的翻译理论可以作为参考,翻译人才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理论指导翻译实践,但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只有日语翻译人才在翻译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发现理论与实践的对立与统一,才能更好地推动日语翻译纵深发展[7]。例如,当今我国的国际地位与日俱增,已经从落后的牢笼里解脱出来,在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迈进。而作为日语翻译人才,我们如何用自己所学的语言向日本乃至世界传播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这都离不开日语翻译人才的主体地位,也离不开丰富的实践与坚实的理论作指导。
6.2. 提高日语翻译应用能力
现如今,中国的许多高校开设了日语口译、日语笔译、日汉笔译理论与实践、日语同传等课程,主要教授日语翻译原则、翻译策略和技巧等理论基础知识。这些课程虽然包涵了翻译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但也存在实务应用能力较弱的问题。出现了日语翻译人才只知道理论,而当与日本人真正进行交流时,无法用日语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更不用说讲好中国故事。因此,在日语翻译的教学发展中,要注重翻译人才的日语实际应用能力。可以通过学术沙龙、留学生互动项目,增加日语翻译人才与日本人的交流机会,促进日语翻译中口语的进步。正如马克思实践认识论的观点所言,要将理论与实践充分地结合在一起。不能只有理论,没有实践。也不能空有实践,没有理论。因此只有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所谓的“内化于行”,将日语翻译理论充分运用到翻译实践中去,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日语翻译运用能力。
6.3. 总结翻译的经验与不足
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强调通过实践来获取认识和智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就是说可以通过亲身实践和经验,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真知。日语翻译经验来自于翻译实践,可以通过实践来总结自己的不足。作为日语翻译人才,要考虑到最基本的语言表达是否流畅,准确无误,是否选择了最贴切的词语和表达方式等,也要考虑到文化适应性,翻译是否考虑了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习惯,是否准确地表达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和特点。更要考虑到读者导向,考虑是否符合特定领域的专业术语和规范,是否准确理解并传达了原文的专业内容等,这些都是通过翻译实践得出的经验和不足。通过总结不足和经验,可以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进而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水平。由此可知,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也是知识应用和创新的基础。
7. 结论
本论文以马克思实践认识论为视角,对我国日语翻译发展进行了探讨,并总结出了日语翻译发展共经历了四个阶段,以及阐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理论与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与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内涵相一致。最后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视角下提出了日语翻译发展的三条建议,分别是要发挥翻译人才的主体地位、提高日语翻译应用能力,以及要总结翻译的经验与不足,以期能为日语翻译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