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下,电影这一具有鲜明大众性、广泛性和传播性的文化形态,成为受众最多的文化艺术形式[1]。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字幕翻译的质量。字幕翻译不仅要实现语言符号的转换,更要传递影片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理解和欣赏影片。
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突破了传统等值翻译理论的局限,将翻译视为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其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为解析电影字幕翻译的策略选择提供了系统性框架。2017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Coco)以墨西哥亡灵节为背景,讲述了热爱音乐的小男孩米格意外穿越到亡灵世界,在寻找家族真相的过程中,重新理解家庭与梦想的故事。影片充满墨西哥文化元素,如亡灵节的习俗、传统音乐等,其字幕翻译既要准确传递这些文化信息,又要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产生共鸣。本文以《寻梦环游记》为例,深入探讨目的论三原则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具体体现,以期为影视翻译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2. 目的论三原则与电影字幕翻译的关联性
目的论由弗米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其核心思想是“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将翻译定义为服务于特定交际目的的跨文化行为。这一理论与电影字幕翻译的特性高度契合——电影字幕翻译受限于时空条件(字幕显示时间与画面、音频同步)和受众多样性(不同年龄、文化背景),其本质是通过语言转换实现“观众高效理解影片”的交际目的。
目的论的三大原则在电影字幕翻译中呈现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的原则:翻译行为首要遵循的准则是实现预设目的。在电影字幕翻译中,这一目的通常围绕“让目标语观众准确理解影片内容、感受影片情感、领悟影片主题”展开。译者需根据影片类型、受众群体特征等,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例如,对于面向全年龄段的动画电影,翻译需兼顾儿童的理解能力和成人对文化内涵的追求。
连贯原则:译文需符合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和认知逻辑,在目标语语境中形成连贯的表达,确保观众能够自然流畅地理解内容。由于电影字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显示时间短暂,因此字幕翻译必须简洁明了、通俗易懂[2],且与影片画面、角色语气相匹配,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无需费力解读就能理解字幕含义。
忠实原则:译文与原文保持适度的内容与风格对应,但这种忠实从属于目的原则与连贯原则。语言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3],源语语篇中通常会包含具备特定文化意义的词语[4],当原文中的文化元素、语言表达在目标语中难以直接转换时,译者可在不影响核心信息传递和翻译目的实现的前提下,对原文进行适当调整,以保证译文在目标语语境中的可接受性。
三者在电影字幕翻译中形成层级关系:目的原则主导策略选择,连贯原则确保观众顺畅接收信息,忠实原则则是在不影响前两者的前提下,保留原文的独特风格与核心意义,共同服务于“电影有效跨文化传播”的最终目的。
3. 《寻梦环游记》字幕翻译的文本特征
《寻梦环游记》的字幕翻译具有鲜明的文本特征,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影片以墨西哥亡灵节为背景,融入了大量墨西哥文化元素,如亡灵节的祭坛布置、万寿菊桥、传统服饰,以及墨西哥特色美食等,这些文化专有项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观众的文化认知差异,避免因文化隔阂导致理解困难。
从语言风格上看,影片角色语言丰富多样,充满生活气息和情感张力。主角米格的语言活泼天真,展现出少年的热情与执着;埃克托的语言幽默风趣,又带有沧桑感;家族长辈们的语言则体现出传统家庭的观念和价值观。字幕翻译需要准确把握不同角色的语言风格,通过恰当的语言转换传递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此外,影片中音乐元素与剧情紧密相连,歌词的翻译既要符合音乐的节奏韵律,又要准确传达歌词所蕴含的情感和主题,这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寻梦环游记》的字幕翻译需要在目的论指导下,综合考虑文化传递、语言转换和情感表达等多方面因素,找到最佳的翻译策略。
4. 案例分析
4.1. 目的原则
目的原则要求翻译策略服务于目标受众的认知习惯与文化背景,使观众能够快速理解剧情。该原则认为,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包括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由翻译行为索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5]。
【例1】
原文:Not bad for a dead guy.
Not so bad yourself, gordito.
译文:跳的不错,老骨头。
你唱的也不错啊,小肥仔。
分析:“Not bad for a dead guy”中,“dead guy”直译为“死人”会显生硬,且不符合影片温情轻松的基调。译者意译为“老骨头”,既暗示角色亡灵身份,又以亲昵称呼传递诙谐感,契合让观众感受轻松互动的目的。“No so bad yourself, gordito”里,“gordito”(西班牙语“小胖墩”)译为“小肥仔”,保留亲昵调侃意味,同时增译“唱的”补充语境,让中文观众清晰理解对话背景,贴合传递角色互动的目的。
综上所述,译者以让观众理解角色关系、感受轻松氛围为目的,通过意译和增译,使字幕贴合影片风格与中文表达习惯。
【例2】
原文:Hey, Gustav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this party?
Sh-it’s the hot ticket! But if you’re not on the guest list, you’re never gettin’ in, Chorizo.
译文:嘿,古斯塔沃,那边的派对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一票难求。如果你不在邀请名单里的话,你就别想进去,腊香肠。
分析:在这组对话翻译中,“hotticket”意译为“一票难求”,是为了让中文观众更直观感受到派对受欢迎、难进入的程度,契合电影情节推进和观众理解需求;将“Chorizo”直译为“腊香肠”,保留了角色间调侃的外号称呼,符合电影中轻松诙谐的对话氛围与角色互动目的,助力中文观众理解角色关系。
综上所述,通过意译和直译,译者紧扣让中文观众理解剧情、感受角色互动的目的,使字幕翻译更符合电影整体风格与中文表达习惯。
【例3】
原文:Don’t yank my chain, chamaco. You gotta have some other family.
译文:小子,别想糊弄我,你在这肯定有别的家人。
分析:原文“Don’t yank my chain”若按字面直译会让中文观众难以理解其隐含意义,“yank my chain”是俚语,实际含义是“开玩笑、耍弄某人、故意逗弄或误导他人”,译者将“Don’t yank my chain”意译为“别想糊弄我”,精准传递了“不要耍花样、别试图误导”的核心意思,既符合中文口语表达习惯,又让观众能直接领会角色对话的意图,这一处理紧扣让观众清晰理解剧情和角色互动的目的,体现了翻译中对俚语含义的准确转化。
4.2. 连贯原则
连贯原则要求译文在目标语语境中具备逻辑性与可读性,尤其在影视字幕中需与画面、情节紧密结合,使观众能够自然流畅地理解字幕内容。
【例4】
原文:Wait, what are you doing?
I’m walking like a skeleton. Blending in.
译文:等等,你在干什么?
我在学骷髅走路,我得融入亡灵世界。
分析:原文“I’m walking like a skeleton. Blending in.”中,“Blending in”字面意为“融入其中”,但单独译为“融入其中”会让中文观众对“融入哪里”产生困惑。译者增译“亡灵世界”,既呼应前文“skeleton”(骷髅)所暗示的亡灵世界背景,又清晰衔接“学骷髅走路”的行为目的,让两句对话形成“行为–目的”的逻辑闭环,使中文表达更连贯自然。
综上所述,译者通过增译的翻译方法,补充必要信息,使译文在中文语境下逻辑连贯,符合观众的理解习惯,确保观众能无障碍理解角色对话和剧情发展。
【例5】
原文:These people are all your family?
Eh...yeah, in a way. We’re all the ones with no photos or ofrendas. No family to go home to. Nearly forgotten, you know?
译文:这些人都是你的亲人?
呃……算是吧,我们这些人都没有灵坛或者照片被人供奉起来,没有可以去看的家人,几乎被人彻底遗忘了,你懂吗?
分析:原文中“We’re all the ones with no photos or ofrendas. No family to go home to.”两句存在隐含的因果逻辑,“ofrendas”是西班牙语“祭坛、供品”之意,若直译为“我们都是没有照片或祭坛的人,没有家人可以回家。”会让中文观众对“ofrendas”的含义及前后句关联感到模糊。译者采用增译法,将“photos or ofrendas”译为“灵坛或者照片被人供奉起来”,补充“被人供奉”明确其在影片中与亡灵被纪念的关联。同时通过句式调整,使“没有灵坛或者照片被人供奉”“没有可以去看的家人”“几乎被人彻底遗忘”形成层层递进的逻辑链,让中文表达在语义上更连贯,观众能清晰理解这些人因缺乏供奉而与家人隔绝、濒临被遗忘的处境,强化了前后文的逻辑关联。
综上所述,译者通过增译和句式调整,使译文在中文语境下逻辑连贯,让观众顺畅理解话语间的内在联系。
【例6】
原文:You are a Rivera. And Rivera is...
A shoe maker. Through and through.
译文:你是咱里韦拉家的人,咱里韦拉家的人都会……
都会做鞋,祖传的手艺。
分析:原文“You are a Rivera. And Rivera is...”与“A shoe maker. Through and through.”通过省略衔接,直译易显生硬。译者增译“咱”强化家族感,将“Riverais...”译为“咱里韦拉家的人都会……”,并在“A shoe maker”的翻译中用“都会”呼应前文省略的内容。“Through and through”意译为“祖传的手艺”,既保留原意,又补充家族传承语境,使身份与技能的表述更连贯。
综上所述,通过增译和意译,译文逻辑连贯,贴合中文家族对话习惯。
4.3. 忠实原则
忠实原则要求字幕翻译在不违背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核心信息、情感和风格,确保影片的主题和特色得以准确传递。
【例7】
原文:Día de los Muertos is one of the night of the year our ancestors can come to visit us. We put their photos on the ofrenda, so their spirits can cross over.
译文:亡灵节是一年中过世的亲人回来看望我们的日子。我们把他们的照片供奉在灵坛上,他们的灵魂才能回来。
分析:原文“Día de los Muertos”直译为“亡灵节”,精准保留节日名称。“our ancestors”译为“过世的亲人”,既忠实于“祖先”的核心含义,又贴合中文对已故亲属的日常表述。“ofrenda”结合影片中亡灵节的设定,意译为“灵坛”,既准确对应“祭坛、供品台”的功能,又让中文观众理解其在节日中的作用。“crossover”译为“回来”,简洁传递“跨越界限来到现世”的含义,与前文“come to visit us”形成呼应。整体通过直译与意译结合,忠实传递了亡灵节的核心习俗与意义。
综上所述,译者兼顾直译与意译,在忠实原文信息的同时,使译文贴合中文表达,体现了忠实原则。
【例8】
原文:You took everything away from me! You rat!
译文:你夺走了我的一切!你这个卑鄙的小人!
分析:原文“You took everything away from me!”直译为“你夺走了我的一切!”,精准传递了“被剥夺所有”的愤怒情绪。“You rat!”中“rat”本义为“老鼠”,在此处是俚语,含“卑鄙小人、叛徒”之意,若直译“你这只老鼠”会丢失情感色彩与贬义,译者意译为“你这个卑鄙的小人!”,既忠实于原词的贬义内涵,又贴合中文表达中对这类情绪的宣泄方式,准确传递了角色的愤怒与斥责。
【例9】
原文:I want nothing to do with you. Not in life, not in death.
译文:我不想和你有任何瓜葛,活着没有,死了更别想。
分析:原文“I want nothing to do with you.”直译为“我不想和你有任何瓜葛”,精准传递了“不愿产生关联”的核心意思。“Not in life, not in death.”中,译者采用意译,将其译为“活着没有,死了更别想”,在保留“无论生死都不愿相关”的语义基础上,通过“更别想”强化了决绝的情感,既忠实于原文的态度,又符合中文口语中表达强烈否定的习惯,让角色的排斥情绪更鲜明。
综上所述,通过直译与意译结合,译文忠实于原文的语义和情感,体现了忠实原则。
5. 结语
翻译的标准并非静止不变,而是随着目的的改变而变化[6]。译者所翻译的作品要想取得好的成效,就必须把握好字幕翻译的目的[7]。从实践层面提炼,电影字幕翻译可形成“目标–方法–平衡”的策略框架:以“文化内涵传递与情感共鸣引发”为核心目标,采用“语境化口语表达”实现观众自然理解,通过“核心信息忠实与细节弹性调整”平衡文化差异。这一策略不仅为其他电影字幕翻译提供了可直接参照的操作路径,更揭示出跨文化影视翻译的核心逻辑——以理论原则为指引,译者应在文化保真与受众适配间找到动态平衡,最终助力影视作品突破文化边界,实现深层价值的跨文化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