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对我国老龄化问题探析
Analysis of the Aging Problem in China Based on Marxist Population Theory
DOI: 10.12677/ar.2025.128109, PDF, HTML, XML,   
作者: 郭 冉: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人口老龄化人口政策Marxist Population Theory Population Aging Population Policy
摘要: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制定人口政策与解决人口问题的理论指南。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为指导,详细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探究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探寻应对当前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方案。
Abstract: As a socialist country, Marxist population theory serves as a theoretical guide for formulating population policies and addressing population issues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the problem of population aging in our country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vere, and this phenomenon has seriously affected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Guided by Marxist population theory, this article will conduct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explore its causes, and propos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iming to seek a Chinese solution to deal with the current population aging.
文章引用:郭冉. 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对我国老龄化问题探析[J]. 老龄化研究, 2025, 12(8): 805-809. https://doi.org/10.12677/ar.2025.128109

1. 引言

当前,全球人口呈加速增长态势,而我国作为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为指引,解决老龄化难题,探寻老龄化形成根源,对破解现实困境意义重大。该理论涵盖“两种生产”、人口增长、人口质量及相对过剩人口等理论,能为剖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有力支撑,帮助我们更科学、系统地认识和应对老龄化挑战。

2.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2.1. 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且增长迅速

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且呈快速增长态势,这一现状已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随着时间推移,老年群体数量持续攀升,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在总人口中占据较大比重,并且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给社会各方面带来了巨大挑战。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202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91亿,占世界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超过1/5,这意味着世界上每五个老年人中,至少有一个是中国人[1]。以至于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面临严峻考验,无论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面临服务资源不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并且随着老年人口增长,对养老床位、专业护理人员等需求急剧上升,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同时,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导致劳动力人口占比相对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抚养压力增大,不仅影响经济增长活力,也对家庭养老模式造成冲击,传统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而社会养老尚未完全成熟,亟需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养老模式,以应对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且增长迅速带来的种种问题,确保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2.2. 老年人口的社会多方疏离感加深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当下,老年人的社会疏离感正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社会疏离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未能与外界进行良好互动,伴有孤独、无助等主观情绪体验和社交回避、社交障碍等客观行为改变[2]。这种疏离感并非简单的孤独情绪,而是源于社会角色剧烈转变、社交网络持续萎缩与时代发展节奏脱节的复杂综合产物,将许多老年人与主流社会逐渐隔离开来。

一方面,许多老人退休后突然从承担责任的社会主角退变为家庭中相对清闲的配角,每日面对的不再是紧凑的工作安排和热烈的团队讨论,而是漫长的空闲时间,并且原有的同事关系随着共同话题减少而逐渐淡化,以至社会参与度的骤降让不少老人产生自我价值感的失落。与此同时,“空巢老人”群体正以每年数百万的速度扩大,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带来的糖尿病、帕金森、中风等疾病也使得许多老人产生对社会的失望逐渐与社会疏离。另一方面,在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代际间划下了一道无形的鸿沟。当社会各个地方购物都需要线上支付时,不会扫码支付的老人只能望而却步,甚至可能只是自家小区门口升级下的智能门禁,都有可能成为困住他们的“数字牢笼”。这些日常场景中的碰壁,使得老年人会不断感受到被时代抛弃的无力感,部分人因此索性减少外出,形成“疏离–封闭”的恶性循环。可见,社会疏离感带来的危害远超心理层面,医学研究表明,长期缺乏社交刺激的老人,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是常人的2.3倍,血压波动幅度也显著高于社交活跃群体。由于社会疏离,老年患者减少或拒绝社会参与,而进食行为作为社交行为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或出现患者对饮食摄入的需求及食物多样性的需求降低的现象,进而增大营养不良的发生风险[3]

2.3. 老年人口的就业市场结构性排斥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老年人口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而就业市场对他们的结构性排斥,成为制约其参与社会劳动的重要障碍。并且随着老年人口质量不断提高,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也在持续提高,在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这些低龄老年人大多具有知识、经验、技能的优势,发挥余热的潜力较大[4]。但老年就业市场结构的严峻形势对其表达了“拒绝”。

从就业市场的准入环节来看,年龄门槛是最为直接的排斥手段。许多企业在招聘公告中明确标注“35岁以下”“45岁以下”等年龄限制,将大量身体健康、有劳动意愿的老年人拒之门外,即便一些岗位对年龄要求相对宽松,也往往会在实际招聘过程中优先选择年轻应聘者,老年人在简历筛选阶段就可能遭遇 “隐性歧视”。这种以年龄为划分标准的招聘模式,忽视了老年群体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稳定的工作态度,形成了不公平的就业壁垒。但是老年人就业不仅是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更是保障老年群体发展权益的“积极老龄化”的有机组成部分[5]。单纯以年龄为限制,只会加剧国家的老龄化问题深化。

另外,技能与岗位需求的不匹配,是另一重突出的结构性排斥表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许多行业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从业人员的数字化技能、创新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部分老年人由于受教育程度和学习能力的限制,难以快速掌握新兴技术和工作方法,在与年轻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可见,这种结构性排斥不仅会降低老年人口的经济收入,影响其生活质量,还会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应明确在老龄化社会中,老年群体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储备,他们的经验和技能对一些行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3. 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3.1. 预期寿命的延长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为分析人类预期寿命延长这一现象提供了科学视角。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核心要素,其与人口发展紧密相连,深刻影响着人类预期寿命的变化。

“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人口理论的重要基石。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提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6]。从“两种生产”理论来看,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物质资料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为人类提供了更丰富的生活资料和更优质的医疗资源。同时,人类自身生产也受物质资料生产的影响,更好的生活和医疗条件使得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得以提高。在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了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有效控制传染病传播;建立起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和医疗保障,这些都延长了人类寿命。此外,随着生产力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不断改进,注重健康管理和体育锻炼,进一步促进了预期寿命的增长。并且,预期寿命延长还是人们身体素质提升的重要体现。因为生产力发展推动医疗技术进步和健康知识普及,所以,人们能够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提高身体素质,进而延长寿命。

3.2. 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最明显的改变就是我国的高出生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为此带来的就是我国老人与小孩的比例和抚养比例发生改变,一对老人可能从原来的多子抚养变为独子抚养。计划生育政策在有效控制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同时,也使得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老年人口比重相对上升,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国家根据我国人口现实情况,后来相继推行“双独二孩”政策、“单独二孩”政策、2016年正式执行的“全面二孩”政策,以及2021年提出的“三孩”政策,但由于生育观念转变、生育成本高等多种因素影响,对提升我国生育率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

3.3. 社会生产力发展

正如马克思说:“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7]。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医疗水平提高,先是死亡率下降,人的寿命延长,然后是生育率的下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育观念,提高了生活质量和医疗保障水平,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和发展。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生活品质,生育意愿降低,同时先进的医疗技术使得人们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寿命延长,进一步加剧了人口老龄化程度。

4. 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4.1. 依据“两种生产”理论,优化人口政策

马克思曾说“共同体的条件只能适应一定数量的人口”[8]。因此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强调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相互关系。特别是面对当前我国当前生育率较低,不利于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应完善生育配套政策,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提供生育补贴、建设更多普惠性托育机构、减轻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等,鼓励人们合理生育,以调整人口年龄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另外政府可以对生育家庭给予经济上的补助,帮助家庭承担生育后的养育成本,同时加大对托育服务行业的支持力度,规范行业发展,提高服务质量,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特别还要关注在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老年医疗保健产业等,既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又能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养老服务领域,建设多元化的养老机构,提供全方位养老服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2. 基于人口质量理论,提高人口素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是一切社会行为和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口在社会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了物质财富直接生产者即劳动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9]同时,马克思提出人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要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让老年人在社会中得到尊重和关爱。同时,提高人们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社会养老服务,形成全社会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良好氛围。具体可以依据不同地区特点,通过开展地区、社区、乡村等区域范围内的道德模范评选、宣传尊老敬老先进事迹等活动,形成尊老爱老风尚,从而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另外,身体素质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国家和各地政府要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加快高校相应人才的培养,进行老人与医疗、企业、高校的联动合作。通过专业人士或者社会实践(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行动)的医学生科普,来加强老年健康知识普及,推广适合老年人的健身活动,从而预防和减少老年疾病的发生,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要不断加强老年教育,可以通过当下正在如火如荼发展的老年大学为依托,为老年人提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满足老年人的学习、文娱、健康需求,促进老年人的全面发展。

4.3. 借鉴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解决老年就业问题

一方面,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指出,要增加社会财富提高生产率。可以通过发展老年产业、鼓励企业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工作岗位等方式,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老年人提供就业机会,提高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参与度,同时也能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例如,国家可以对雇佣60岁以上员工的企业实施差异化的社保缴费减免,并对其可行性、财政成本和预期效果进行初步评估,加强政策,资金扶持。另外一些企业可以设置一些工作强度较低、技术要求相对不高的岗位,譬如,清洁卫生、社区保安、流水线简易包装等工作,来招聘身体健康的老年人,既解决了老年人的就业问题,又能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需要注意的是,在政府、社会、企业为老人就业提供机会的同时,也应加强对老年劳动力的权益保护,确保老年人在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针对老年人再就业劳动关系认定的法律空白,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相关条款,建立特殊劳动权益保护制度。明确退休返聘人员、灵活就业老年人的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实行“双轨制”管理:对全日制就业的老年人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管理,对非全日制、项目制等灵活就业形式制定专门管理办法[10]

5. 结语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斯大林认为:“人口的增长对社会的发展有影响,它促进或者延缓社会的发展。”[11]因此,从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预期寿命延长、人口转变完成、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等。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应依据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从优化人口政策、促进人口合理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以及解决老年就业问题等方面入手,制定和实施一系列针对性的对策。通过这些措施,努力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路径,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参考文献

[1] 吕国家统计局. 人口老龄化及其衡量标准是什么? [EB/OL].
https://www.stats.gov.cn, 2025-04-09.
[2] Biordi, D.L. and Nicholson, N.R. (2009) Social Isolation.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85-116.
[3] 朱贝莎, 徐玉兰. 慢性病病人社会疏离的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 2023, 21(11): 1494-1499.
[4] 孟佳娃, 胡静波. 我国老年就业及协同养老问题分析[J]. 人民论坛, 2022(3): 78-80.
[5] 宋月萍, 彭可余, 吴昕阳. 助推型老年就业政策: 理念、框架与实践逻辑——以日本为例[J]. 社会建设, 2023, 10(4): 47-59+84.
[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第1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46.
[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653.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 [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608.
[9] 刘铮: 人口理论问题[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138-139.
[10] 施美程. 老年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困境及对策——以天津为例[J]. 中国国情国力, 2025(3): 25-30.
[11] 张纯元: 马克思主义人口史[M]. 北京: 北大出版社, 1986: 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