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估儿科护理中实施预防性护理策略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儿科于2023年1月~2025年1月期间收治的患儿100例,以红蓝颜色球随机抽取法分为2组,各50例。对比组开展常规护理,探讨组开展预防性护理,组间对比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探讨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6.00% (3/50);较对比组的12.00% (6/50)更低(P < 0.05);探讨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8.00% (49/50),对比组为86.00% (43/50),探讨组高于对比组(P < 0.05);探讨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比组(P < 0.05)。结论:将预见性护理用于儿科护理中的优势显著,可以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患儿及家长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可以大力推广于临床中。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implementing preventive nursing strategies in pediatric nursing. Method: 100 pediatric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3 to January 202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using the red-blue color ball method. Compare the incidence of nursing risk events,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nursing quality scores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for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exploration group for preventive nursing. Result: The incidence of nursing risk events in the exploration group was 6.00% (3/50);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s 12.00% (6/50) (P < 0.05);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 exploration group was 98.00% (49/50), while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86.00% (43/50), with the exploration group being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nursing quality score of the explor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advantages of using predictive nursing in pediatric nursing are significant,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ursing risk events, improve nursing quality, and further enhance the satisfaction of children and parents with medical work. It can be vigorously promoted in clinical practice.
1. 引言
在儿科护理中,儿童由于其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对疾病的认识和表达能力有限,因此面临着比成人更高的医疗风险。预防性护理策略作为一种前瞻性的护理模式,旨在通过识别潜在的健康威胁和风险因素,在问题发生之前采取措施进行干预,以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并提高患儿及其家庭的整体满意度。这种护理方式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更强调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及早期干预的重要性。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对患者安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预防性护理策略在儿科的应用日益广泛,涵盖从入院评估到出院指导的全过程,包括但不限于感染控制、跌倒预防、药物管理以及心理支持等多个方面。例如,通过实施严格的洗手规范可以有效减少医院内感染;采用个性化的安全计划能够防止意外伤害;而提供持续的心理辅导则有助于缓解患儿及其家属的焦虑情绪[1]。本次实验旨在分析儿科护理中实施预防性护理策略的优势,具体如下。
2. 一般资料和实验方法
2.1. 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于2023年1月~2025年1月期间收治的患儿100例,以红蓝颜色球随机抽取法分为2组,各50例。探讨组中,男:女为25:25,年龄1~10岁,平均(5.30 ± 0.54)岁;呼吸系统疾病18例,消化系统疾病15例,神经系统疾病8例,其他疾病9例;轻度22例,中度20例,重度8例。对比组中,男:女为26:24,年龄1~10岁,平均(5.46 ± 0.49)岁;呼吸系统疾病17例,消化系统疾病16例,神经系统疾病7例,其他疾病10例;轻度23例,中度19例,重度8例。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组间对比差异无意义(P > 0.05)。
2.2. 方法
对比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住院期间的对症护理、按医嘱用药、病情监测、环境护理、告知注意事项等。
探讨组:实施预防性护理策略,具体内容:① 组建专门的预防性护理小组。在儿科护理工作启动前,成立一支具备系统性的预防性护理小组。该小组定期梳理儿科护理中频发的典型护理事件,深入剖析风险事件的成因,并据此提出个性化的预防与解决对策。同时,定期组织护理成员参与院内外专业培训学习,提升其业务能力。② 预估风险,开展风险预估并制定护理计划。小组成员在患儿入院伊始,即刻对患儿的病情、年龄、基础疾病、活动度等进行风险评估。随后,依据患儿实际状况与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强的护理计划与措施。③ 实施预防性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在儿科护理过程中,需全面评估患儿心理状态,结合患儿年龄、性格及疾病特点,制定一对一的个性化心理疏导方案,以促进患儿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④ 落实预防性护理措施。从患儿入院后的生活细节,到疾病护理、安全用药等各个环节,护理人员在与患儿家属积极沟通协作下,逐一落实各项措施。此外,预防性护理小组通过定期开会研讨,总结上一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及问题,运用PDCA (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处理)循环管理方法,整改优化儿科护理中的不足,预防和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
2.3. 观察指标
评估对比两组的不良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
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5.00软件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3. 结果
3.1. 两组不良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
探讨组的不良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比组(P < 0.05),见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incidence rates of adverse risk events between two groups [%]
表1. 两组不良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组别 |
n |
意外跌倒 |
用药安全 |
非计划性拔管 |
留置针压伤 |
发生率 |
探讨组 |
50 |
1 (2.00) |
0 (0.00) |
1 (2.00) |
1 (2.00) |
3 (6.00) |
对比组 |
50 |
3 (6.00) |
2 (4.00) |
3 (6.00) |
4 (8.00) |
12 (24.00) |
t |
/ |
|
|
|
|
6.353 |
P |
/ |
|
|
|
|
0.012 |
3.2.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探讨组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比组(P < 0.05),见表2。
3.3.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探讨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比组(P < 0.05),见表3。
Table 2. Comparison of nursing quality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score,
]
表2.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分,
]
组别 |
n |
专科操作 |
服务态度 |
责任意识 |
风险识别和处理能力 |
探讨组 |
50 |
91.39 ± 4.74 |
90.20 ± 4.79 |
90.98 ± 4.62 |
92.48 ± 4.56 |
对比组 |
50 |
85.18 ± 5.23 |
82.63 ± 5.52 |
83.01 ± 5.48 |
81.11 ± 5.63 |
t |
/ |
6.221 |
7.324 |
7.863 |
11.097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Table 3. Comparison of nursing satisfa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组别 |
n |
非常满意 |
基本满意 |
不满意 |
满意度 |
探讨组 |
50 |
26 (52.00) |
23 (46.00) |
1 (2.00) |
49 (58.00) |
对比组 |
50 |
19 (38.00) |
24 (48.00) |
7 (14.00) |
43 (86.00) |
X2 |
/ |
|
|
|
4.891 |
P |
/ |
|
|
|
0.027 |
4. 讨论
儿科护理因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面临着诸多独特的挑战。儿童不仅生理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心理和情感表达能力也相对有限,这使其在面对疾病时往往表现出更高的脆弱性和复杂性。此外,儿童对于医疗过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较低,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进一步增加护理难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确保儿童在治疗过程中得到安全、有效地护理,成为医护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2]。儿科患者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特点,更容易遭受各种风险事件的影响,如跌倒、误吸、感染以及药物错误等。这些风险不仅直接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还可能对其长期发展造成不良影响[3]。例如,医院获得性感染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医疗费用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药物错误则可能导致严重的药物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对于保障患儿的安全至关重要。
传统的护理模式主要侧重于疾病的治疗和症状的缓解,而对于潜在风险因素的关注相对不足。尽管现有的护理标准和指南已经涵盖部分风险管理的内容,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源限制、人员培训不足等原因,仍难以实现全面的风险预防。特别是在儿科领域,由于患者的特殊性,常规护理方法有时难以满足个体化的需求。例如,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病情的儿童制定统一的护理方案,往往无法充分考虑到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从而影响护理效果。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从“以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变,预防性护理作为一种新的护理理念逐渐受到重视。预防性护理强调通过早期识别和干预潜在风险因素,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并提高整体护理质量。这种护理模式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更注重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以及患者的整体体验。在儿科护理中,预防性护理策略的应用尤为关键,能够更好地满足儿童及其家庭的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全面的护理服务[3]。
本次实验结果显示,探讨组的不良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比组(P < 0.05),分析原因:这一结果表明,预防性护理不仅能够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还能有效地进行针对性干预[4]。例如,在跌倒预防方面,预防性护理团队通过对患儿活动能力的评估,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对于感染控制,则强化手卫生规范,并根据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消毒方案。此外,预防性护理还特别强调家庭成员的作用,鼓励家长参与到护理过程中来,共同维护患儿的安全环境。这种全方位的预防措施使得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为患儿提供更为安全的治疗环境[5]。探讨组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比组(P < 0.05),分析原因:预防性护理强调从住院后的日常起居到病情护理再到安全用药等多个层面进行全面管理,护士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还需要拥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服务意识。每周一次的预防团队会议为持续改进提供了平台,通过PDCA循环管理方法不断优化护理流程,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这种动态调整机制可以保证护理工作的高效性和科学性,最终实现护理质量的稳步提升。例如,在药物管理方面,预防性护理团队通过对每位患儿的详细记录和定期复查,确保用药的准确性与安全性;而在病情监控上,团队则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实时掌握患儿的健康状况,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探讨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比组(P < 0.05),分析原因:这反映出预防性护理不仅能改善患儿的身体健康状况,还能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整体就医体验。预防性护理策略中的个性化心理辅导服务,针对每个患儿的年龄、性格特点以及疾病情况提供一对一的心理支持,有助于缓解患儿及其家属的焦虑情绪,增强其治疗信心[6]。当患儿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时,自然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护理活动中来。此外,预防性护理注重与患儿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得患儿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治疗,进一步提升其配合意愿。这种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能够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坚实基础[7]。
预防性护理策略之所以能够在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评分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性护理不仅仅是在问题出现后进行补救,而是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详细的应对计划。这种方法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避免事后处理带来的被动局面。每个患儿的情况都是独一无二的,预防性护理策略强调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的支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护理的有效性和患者的舒适度。预防性护理往往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共同为患儿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这种协作模式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确保服务质量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然而,预防性护理策略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该策略要求医护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需要加强培训和教育,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熟练掌握相关技术和理念。由于预防性护理涉及多个环节和部门,协调工作难度较大,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管理体系,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资源分配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合理配置人力物力,最大化发挥预防性护理的效果,是未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8]。
尽管已有研究表明预防性护理在改善患者预后、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但具体到儿科护理领域的应用研究仍然较少。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如何将预防性护理理念推广至更广泛的医疗领域,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更加精准的风险预测和个性化的护理方案设计。此外,加强医护人员关于预防性护理的知识培训,提高全社会对于儿童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的认识,也是推动该领域发展的关键所在。
综上,预防性护理策略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预防不良风险事件、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均有积极影响,值得广泛推广和深入研究。
声 明
该病例报道已获得病人的知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