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数智技术革命与全球经济格局深度重构的双重变革浪潮下,传统制造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作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版图中的核心集群,浙江传统纺织服装企业集群凭借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与市场化基因,长期占据全球细分市场的重要地位。然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变革的加速融合,正推动全球纺织服装产业进入价值重构的关键窗口期:产业链由线性分工向数字生态演进,消费需求从规模化生产向个性化定制迁移,国际竞争从成本优势比拼转向数智化能力博弈。在此背景下,浙江传统纺织服装企业普遍面临“双重夹击”——前端需应对消费升级带来的市场响应速度挑战,后端需突破同质化竞争形成的价值洼地困境。因此,如何突破路径依赖、重构竞争优势,成为决定区域产业能否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的战略命题。立足数智时代产业变革特征,本文以动态SWOT分析框架为研究工具,融合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与战略匹配矩阵,系统解构浙江纺织服装企业在技术迭代、模式创新与生态重构中的多维战略选择,旨在为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路径图谱。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全球纺织服装产业正处于深度变革期,传统纺织服装企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学术界与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国内外研究从不同维度揭示了该产业演进的路径与挑战,呈现出技术驱动、政策引导、市场倒逼交织的复杂图景。
国外研究方面,早期聚焦于发达国家纺织业转型经验。Porter (1985)通过计量模型分析加拿大纺织业竞争优势,指出贸易水平与国家整体经济强相关[1];Sturgeon (2002)对美国密歇根州纺织工业的研究表明,产品设计、人力资源及营销能力是核心竞争要素[2]。随着全球产业链重构,研究视角转向发展中国家。Gereffi和Memdovic (2003)提出中国纺织业依赖“人口红利”实现低成本扩张,但需警惕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传统模式的冲击[3]。在产业转移领域,Gereffi (1999)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为例,揭示制度安排对产业跨境流动的催化作用[4];Humphrey和Schmitz (2004)发现墨西哥纺织业升级依赖外资技术外溢[5]。当前研究更关注可持续发展与数字技术融合,例如探物智能在佛山推出的AI质检系统,通过深度学习将纺织品次品率从千分之几降至万分之几,印证了技术革新对生产效率的革命性影响。
国内相关研究则紧密结合产业实践。程红莉(2008)基于计量模型等手段,证实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且发展趋势为“L”型[6];陈大龙(2016)指出在全球价值链中,中国产业的产出供给与投入需求与世界经济的关联程度逐年趋升[7]。关于纺织业的产业升级研究,杨锁庭(2005)基于贸易绩效指标,证实中国纺织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优势[8];吴昕(2008)指出浙江纺织业“低附加值锁定”困境,呼吁品牌建设突破[9]。面对要素成本上升,王剑强(2012)提出“双轨制”升级路径:大型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掌控高端环节,中小企业向柔性制造转型[10]。政策影响方面,2025年央行降准降息政策被视为关键变量,释放的万亿流动性预计使纺织企业融资成本下降0.1个百分点,为技术改造提供资金支持[11]。例举典型案例,比如大杨集团通过自主开发信息系统,将西装定制周期压缩至3天,其多语言平台覆盖60余国贸易法规,成为全球化运营标杆;达利丝绸的“黑灯车间”实现1人管控30台设备,设备运转率突破95%,折射出数字化转型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改造潜力[12]。
对比视角下,国内外研究均强调技术迭代与价值链攀升的关联性,但路径选择呈现差异:国外学者更关注制度设计对产业转移的调节作用,如北美自贸协定对墨西哥纺织业的重塑效应;国内研究则突出政策与市场的协同,如《纺织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规模以上企业关键环节数字化比例超70%”,并配套财税支持工具[13]。在技术创新应用层面,国内企业展现出更强的场景拓展能力,探物智能的AI质检系统已在全国纺织集散地落地,并开发出陶瓷、LED电路板等跨行业解决方案,形成技术溢出效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传统纺织服装企业转型升级所面临的挑战与未来趋势集中于三大维度:其一,数据孤岛与区域发展失衡制约转型深度;其二,绿色转型压力加剧;其三,地缘政治风险倒逼供应链重构。传统纺织服装企业转型升级已进入技术、政策、市场多维驱动的新阶段,需在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全球资源配置等领域实现系统性突破,方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占据主动。
3. 基于SWOT分析的浙江传统纺织服装企业发展现状
在SWOT分析中,S是优势(Strengths),W是劣势(Weakness),O是机会(Opportunities),T是威胁(Threats)。浙江,作为中国纺织业的重要基地,其纺织企业的发展状况不仅关乎地方经济的繁荣,也影响着中国纺织业的整体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升级,浙江纺织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基于SWOT分析法,全面剖析浙江纺织企业的发展现状。
3.1. 优势(Strengths)分析
3.1.1. 完整的产业链
浙江纺织企业构建了从原材料供应到终端产品生产的完整产业链,涵盖了化学纤维、织造、印染、服装及家纺等多个环节。这种产业链整合不仅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例如,通过内部协作和资源共享,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灵活调整生产计划,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14]。
3.1.2. 强大的集群效应
作为浙江省纺织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域,浙江纺织企业受益于集群带来的多重优势。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共享基础设施、技术资源和市场信息,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15]。此外,集群内的竞争与合作机制也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了整体竞争力。
3.1.3. 品牌影响力
浙江纺织企业孕育了众多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服装品牌,如雅莹集团、森马、太平鸟、罗蒙等。这些品牌涵盖了从高端到大众的各个消费层次,且在国内外市场上均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同时,这些品牌凭借其独特的设计理念、优质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市场口碑,在国内外市场上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忠诚度。品牌影响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企业拓展市场份额,还能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感和归属感。
3.1.4. 设计创新能力
近年来,浙江纺织企业逐渐重视设计创新,通过与国际设计师或时尚机构合作,引入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这种合作不仅提升了产品的时尚度和品牌附加值,还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例如,一些企业通过引入国际流行的设计元素和工艺技术,成功推出了具有独特风格和魅力的产品系列,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3.1.5. 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
浙江纺织企业在供应链整合和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通过引入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等先进技术,企业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还降低了人力成本和生产风险。例如,一些企业通过建立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原材料采购、生产进度、库存管理等环节的实时监控和优化调整。
3.2. 劣势(Weaknesses)分析
3.2.1. 品牌文化建构力不足
尽管浙江纺织企业拥有众多知名品牌,但在品牌文化建构方面仍存在不足。部分品牌缺乏深厚的品牌故事和文化内涵,难以与消费者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连接。这限制了品牌在市场中的独特性和辨识度,也影响了品牌的长期发展和市场竞争力。
3.2.2. 市场粘合度下降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浙江纺织企业在保持市场粘合度方面面临挑战。部分企业对市场趋势的把握不够准确,导致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消费者忠诚度下降。这要求企业加强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变化,提高产品与市场的契合度和消费者满意度。
3.2.3. 数字化转型滞缓
虽然浙江纺织企业在某些方面展现了数字化转型的成果,但整体上数字化转型进程仍然滞缓。部分企业在技术应用、数据管理和流程优化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这要求企业加大数字化转型的投入力度,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提升企业的数字化水平和智能化程度。
3.2.4. 品牌设计缺乏创新
浙江纺织企业在品牌设计方面存在同质化现象,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部分企业的产品设计过于保守或模仿他人,难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满足其个性化需求。这要求企业加强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引进,注重产品设计的独特性和差异化,提升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2.5. 传统纺织企业体系管理陈旧
部分浙江纺织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体系和方法,缺乏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理念和手段。这导致企业在决策效率、资源配置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存在不足,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这要求企业更新管理体系和方法,引入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理念和手段,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3.2.6. 可持续发展关注度不高
浙江纺织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对环保、社会责任和长期利益等方面的考虑不够充分。这可能导致企业在未来面临更多的环境和社会压力,以及潜在的法律风险和声誉损失[16]。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实践,注重环保和社会责任方面的投入和管理,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长期利益。
3.3. 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3.3.1. 消费升级
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消费者对纺织品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基本的穿着功能,而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设计和文化内涵。这为浙江纺织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利润空间。企业可以通过提升产品品质、加强设计创新和文化内涵的挖掘,满足消费者的升级需求,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3.3.2. 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浙江纺织企业提供了新的生产方式和销售模式。通过引入智能制造、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企业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17]。同时,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帮助企业拓展新的销售渠道和营销方式,如电子商务、社交媒体营销等,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3.3.3. 国际合作与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浙江纺织企业可以通过与国际知名设计师、时尚机构或跨国企业的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企业的设计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同时,国际合作还可以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3.4. 威胁(Threats)分析
3.4.1. 国际贸易摩擦
全球关系紧张导致的国际贸易摩擦可能对浙江纺织企业的出口业务造成不利影响。关税壁垒、贸易保护主义等措施可能导致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加、市场份额减少。因此,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加强国际贸易规则的研究和应对能力,降低贸易摩擦对企业的影响。
3.4.2. 市场竞争加剧
国内外纺织服装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在中低端市场,价格战频发。这可能导致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甚至面临生存危机。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品牌建设、设计创新和差异化竞争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3.4.3. 原材料与劳动力成本上升
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可能对浙江纺织企业的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造成挑战。企业需要加强原材料采购和库存管理的优化调整,降低原材料成本;同时,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引入自动化设备等手段降低劳动力成本,保持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绘制出对应的SWOT分析矩阵,如表1所示:
Table 1. SWOT analysis matrix of development status of traditional textile and clothing enterprises in Zhejiang Province
表1. 浙江传统纺织服装企业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矩阵
|
优势(Strengths) |
劣势(Weaknesses) |
内部 |
1. 完整的产业链 2. 强大的集群效应 3. 品牌影响力 4. 设计创新能力 5. 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 |
1. 品牌文化建构力不足 2. 市场粘合度下降 3. 数字化转型滞缓 4. 品牌设计缺乏创新 5. 传统纺织企业体系管理陈旧 6. 可持续发展关注度不高 |
|
机会(Opportunities) |
威胁(Threats) |
外部 |
1. 消费升级 2. 数字化转型 3. 国际合作与交流 |
1. 国际贸易摩擦 2. 市场竞争加剧 3. 原材料与劳动力成本上升 |
通过绘制的SWOT分析矩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浙江纺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既拥有明显的优势,也面临一定的劣势、机会和威胁。
4. 浙江传统纺织服装企业转型升级战略匹配与实施路径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时代浪潮下,浙江传统纺织服装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机遇与挑战。作为全国纺织产业高地,浙江坐拥柯桥轻纺城、海宁皮革城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数字化基建优势显著,杭州“中国数谷”、阿里云supET平台等数字技术生态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然而,在文化赋能、技术迭代、成本管控、绿色转型等维度,企业仍面临深层瓶颈:本土文化IP开发不足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资金与技术门槛高企,供应链敏捷性难以匹配快时尚市场需求,碳关税压力倒逼产业绿色重构。
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浙江纺织产业实际,通过SWOT矩阵深度剖析内外部资源禀赋与约束条件,系统整合数字技术、文化创意、智能制造与绿色发展要素,从战略匹配与实施路径双维度构建转型升级框架,提出涵盖“数字 + 文化”双轮驱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共享、柔性智造体系构建、全周期碳管理的“浙江方案”,为传统纺织服装企业突围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4.1. SO战略:数字赋能与文化增值双轮驱动,构建品牌新生态
浙江传统纺织服装企业正以“数字技术 + 文化IP”为引擎,突破传统制造边界,实现品牌价值的跨界延伸。依托杭州“中国数谷”等数字产业集群,企业联合阿里云、网易瑶台等技术平台,打造沉浸式元宇宙品牌体验空间。例如,绍兴柯桥面料企业上线“元宇宙面料图书馆”,汇聚超20万种面料数据,结合虚拟试衣系统,让全球设计师实现“所见即所得”的在线采购。同时,深度挖掘浙江纺织文化底蕴,将杭州丝绸文化、湖州绫绢技艺等非遗元素植入虚拟场景,开发“宋韵纺织”数字文化IP,并通过区块链技术发行限量NFT数字藏品[18]。万事利丝绸率先推出“数字锦鲤”NFT,绑定线下丝绸文化体验课程,以虚实融合模式强化品牌文化溢价与客户黏性,构建起数字时代的品牌新叙事。
4.2. WO战略:技术攻坚与平台赋能,破解转型成本困局
针对中小企业转型面临的技术与资金挑战,浙江通过标杆企业示范与产业平台共享的模式,构建了一条普惠性转型路径。政府联合本土技术服务商,在重点产业集群区域筛选典型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试点,并提供专项政策支持。已有企业通过全流程数字化改造实现生产设备全面联网,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则推广标准化技术解决方案,集成智能生产管理与质量检测系统,大幅缩短改造周期并控制投入成本[19]。同时,省级主管部门牵头整合多方资源,搭建了覆盖全产业链的协同平台,实现供需信息实时对接,有效减少企业库存压力,并探索出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转型的合作机制,促进技术设备与算力资源的共享利用,例如,由省经信厅牵头整合阿里云supET、蒲惠智造等平台资源,打造“浙纺云”供应链协同系统,实现纺织企业间的订单、产能、物流数据实时共享,大大降低了库存成本,同时,通过开发“转型成本分摊模型”,鼓励龙头企业开放闲置算力与设备资源,形成了“大带小”的转型生态。
4.3. ST战略:柔性智造与快速响应,构筑技术护城河
为应对东南亚低成本竞争与快时尚市场变化,浙江纺织企业正积极构建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敏捷供应链体系。部分企业已引入三维设计仿真系统和智能趋势分析工具,显著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并实现了对市场流行趋势的精准预判,例如,宁波太平鸟引入Style3D、深服科技等解决方案,将设计周期从7天压缩至72小时,并通过AI趋势预测系统提前6个月锁定爆款元素。在生产环节,浙江企业通过部署自动化物流系统和智能追踪技术,实现了从面料供应到成品出厂的全流程可视化管理,有效优化了生产流程。同时,产学研合作机制不断深化,通过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成功开发出新型功能性面料,部分高端产品已进入国际知名品牌供应链例如,联合东华大学、浙理工成立创新联合体,突破石墨烯温控纤维、生物基皮革等关键技术,嘉欣丝绸研发的“零碳天丝”面料碳排放降低60%,已进入LVMH供应链。为保护核心技术,企业还通过专利布局构建了技术保护网络。
4.4. WT战略:ESG治理与绿色突围,化解国际贸易壁垒
为应对欧盟碳关税等绿色贸易规则,浙江纺织企业正通过全生命周期碳管理提升产业竞争力。企业已构建覆盖原料采购、生产加工、物流回收全链条的碳管理平台,实现产品碳足迹的可视化追踪。部分企业为出口产品建立碳信息溯源系统,以满足国际采购商的碳中和要求,并推动碳标签的国际认证对接,例如,新澳股份为每件羊绒衫生成“碳身份证”[20]。在能源结构转型方面,企业正加大可再生能源应用,通过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显著提升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同时,行业积极开发低碳产品线,采用再生材料替代传统原料,相关环保面料已获得国际品牌认可,例如,桐昆股份嘉兴基地推出“零碳纤维”系列,采用回收塑料瓶制成的再生涤纶,已应用于安踏、李宁等品牌。通过建立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管理体系,浙江纺织企业正将绿色贸易挑战转化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契机。
5. 结语
在数智时代浪潮的推动下,浙江传统纺织服装企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与挑战,数智技术的深度渗透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核心驱动力。浙江传统纺织服装企业通过元宇宙品牌场景构建、AI辅助设计系统及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应用,不仅重塑了产品研发与生产模式,更开辟了文化IP数字化运营的新赛道。这种技术赋能与文化增值的融合路径,既保留了传统纺织产业对工艺匠心的坚守,又赋予其适应快时尚市场变化的敏捷响应能力。与此同时,ESG治理框架的建立与碳中和产品线的开发,标志着产业正从被动适应环保规制转向主动塑造绿色竞争力,为破解国际贸易壁垒提供了浙江方案。展望未来,推动传统纺织服装企业的转型升级,应意识到:唯有通过“数字 + 文化”双轮驱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共享、敏捷供应链创新与全周期碳管理的协同推进,才能突破成本约束、技术壁垒与绿色贸易壁垒,实现从“规模扩张”向“价值跃升”的跨越式发展。相信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协同发力下,浙江纺织服装企业必将书写数智时代转型升级的新篇章,为全球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浙江智慧。
基金项目
2025年度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孵化项目(2025R406B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