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宏观经济学教学优化路径探析
Analysis on the Optimization Path of Macroeconomics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DOI: 10.12677/ass.2025.14873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 悦, 杨 丛, 范国锋*:平顶山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河南 平顶山
关键词: 课程思政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Macroeconomics Teaching Reform
摘要: 让课程思政融入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中每一个环节,并寻找两者之间的融合关键,是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优化改革过程中的核心。文章在宏观经济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探索课程思政视角在课程教学优化的路径以及教学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希望可以更好地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让课程思政背景下开展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预想和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其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Abstract: Integrat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o every link of macroeconomics teaching and finding the key to their integration is the core of the optimization and reform of macroeconomics teaching.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croeconomics cours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perspective in curriculum teaching optimization, as well as specific teaching measures and methods. It is hoped that this can help better grasp the conno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make the macroeconomics teaching content carried ou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more in line with students’ expectations and interests, and enable students to gain more from it.
文章引用:张悦, 杨丛, 范国锋. 课程思政视角下宏观经济学教学优化路径探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8): 402-40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8731

1. 引言

本文根据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了解新课程思政视角下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优化改革一些有效方式和途径,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可用方法和思路,以期更好明确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课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了解宏观经济学课程主要特点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理论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教育金融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课程。宏观经济学以经济整体运行的情况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的变化,总结出宏观经济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该课程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要帮助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相关的理论基础内容、概念知识和研究的方法,从而学到并建立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框架结构,将其用于指导国家或者是区域经济活动过程中,使之发挥作用。因此宏观经济学课程同时体现出了理论性以及实践性结合的特点。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需要学生正确把握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现象,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并根据不同社会的环境和条件的差异探索经济的变化特点,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1]

3. 课程思政视角下宏观经济学教学优化路径

3.1.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理念的优化

先进的教学思想理念有助于促进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这种教学理念更容易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更高的综合素质水平。教学理念的改革主要是存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要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宏观经济学教学课程中,也就是说基于原本宏观经济学课程体系的前提下,适当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内容,并从教学的源头来把握好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其次则是由教师要先去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让其中的一些至关重要的观点和宏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之间建立紧密的关联,实现两者之间的完美融合。

3.2.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首先是要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做好教材的合理性选择。教材的选择是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教学内容的挖掘也必然离不开教学的教材。现如今很多高校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开设的宏观经济学所选择的教材来自于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或者是国外麦昆主编的《宏观经济学》,这两部分教材具有相同的特点,他们都是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来进行创作的,在这种情况下寻找的经济运行的规律以及对于市场运行体系进行的剖析,实际上和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体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优化改革过程中,关于教材的选择就可以做出变化,可以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西方经济学》。

其次是要充分地挖掘宏观经济学专业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保证教材中融入的理论知识传播质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对学生提供思想价值方面的引领,更要展现出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还有思政元素之间的融合点相对来说比较丰富,该现象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已经得到了更加深入的探索和实践研究。比如说在讲解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理论,就可以根据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和路径来进行探索,让学生掌握我国经济制度改革的基本任务和要求,从而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优越性和较高的质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更高的认同感,也能够明确自身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自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2]

3.3.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

首先,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可以选择案例教学法来开展教学工作,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在案例中由浅及深的设置问题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逐个突破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掌握复杂而隐晦的理论知识,同样也可以将选择的案例和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之间建立紧密的关联,融入思政元素,并鼓励学生认真地理解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更深层次的爱党爱国的认知,对学生产生价值观方面的引领和认同。

其次,可以选择专题教学法,特别是针对于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一些重难点内容,教师可以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去搜集相对应的一些材料和资料,通过专题教学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并通过专题材料来对比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让学生自觉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过程中,从学生的内心深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树立“四个自信”。另外采取联系历史法,在宏观经济学的课程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西方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让学生了解中国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中国的特色经济思想,了解中国经济思想所具有的独特特点以及我国的适用性,让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得到提升[3]

最后,还可以采取实践教学法的方式,宏观经济学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也只有理实一体化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当学生遇到实际经济问题的时候,也能够更加准确而合理地使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因此,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教师就需要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多关心民生以及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热点话题。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企业一线或者是社会中进行实地考察和探究,在真实场景中感受我国不同领域发展的状态,认识到宏观经济学理论以及当前社会主义新时期经济思想之间融合的状态,使学生有更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4.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评价优化

开展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评价工作需要先明确教学的评价目的是要实现师生共同的成长,因此教学的评价模式就可以体现出更多的发展性特点。首先要遵循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在评价过程中不但要评价教师的情况,也需要评价学生的情况,其次是要遵循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原则,评价的内容不仅要涉及到学生的智力水平,同时也需要涉及一些非智力方面的因素;另外是要遵循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原则,要让评价的过程以及评价的结果之间相互融合。

考虑以上原则,宏观经济学课程考核评价关注学生学习全过程,过程性评价贯穿始终,由“过程 + 成果展示 + 期末综合 + 赛评结合”四个部分构成。过程性评价在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涵盖学生的课堂参与、在线学习活动、作业完成情况及课堂讨论表现。通过线上测验、案例讨论、课堂发言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持续考核。成果展示评价在项目制学习中,学生通过小组研究与报告展示的方式,展示他们对知识的应用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研究政府应对房地产市场疲软的经济政策,展示其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实际运用,并结合思政元素,展示其对国家经济政策的理解和认同感。期末考试不仅涵盖了对理论知识的考察,还增加了结合当前经济形势的案例分析。结合理论与现实问题来展现其思政素养与理论素养的融合。赛评结合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和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全国证券投资模拟实训大赛,将竞赛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将竞赛成绩作为日常过程性考核的重要依据[4]

4. 课程思政视角下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革措施

4.1. 宏观经济指标的模块思政元素挖掘

宏观经济学课程中讲解宏观经济指标的模块内容时,可以给学生展示西方宏观经济学中宏观经济指标所具有的局限性,让学生理解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而是会和一个国家的政治体系以及社会状态,还有文化内容、生态文明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要让学生了解经济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的紧密关联,意识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是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和关键。可以在宏观经济学的课程中融入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让学生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的引导下构建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指标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增强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让学生对于宏观经济学的理解更加深刻,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了片面追求GDP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在大学生脑海中的完美渗透。思政元素具体融入见下表1

Table 1.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macroeconomic indicator modules

1. 宏观经济指标模块思政元素融入

知识点

思政元素

思政融入

国内生产总值

“四个自信”、爱国主义

融入点1:在介绍GDP的含义和衡量方法时,强调GDP作为衡量国家经济总量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作为经济大类专业的学生或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有为社会发展贡献的社会责任感。融入点2:引用1921~2021年中国GDP的变化、2023年中国GDP突破126万亿元的成就,结合新能源汽车、绿色能源等产业的迅速崛起,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CPI (消费者价格 指数)与PPI (生产 者价格指数)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 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政 策的信任和支持

融入方法:通过分析CPI和PPI的变动趋势,讲解其对居民生活成本和企业生产成本的影响。案例:2023年中国面对全球通胀压力,推出保供稳价政策,增加生活必需品供应,成功控制CPI与PPI上涨,保障民众基本生活。此案例展现了国家应对市场价格波动的政策能力,强调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怀和努力。

4.2. 国民收入决定与变动模块思政元素挖掘

在消费理论和储蓄理论中可以融入“厉行节约,拒绝浪费”的思政元素,让学生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有强烈的责任感,自觉抵制庸俗低俗的现象,也能够杜绝浪费,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成。要给学生强调和说明双循环战略决策在提高群众收入水平、改善群众生活状态以及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获得感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国家经济决策所展现出的为民谋利的成效,促进民族复兴目标的实现[5]

在AS-AD理论的内容中,可以融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我国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实现提质增效升级的有效途径与思路,有助于学生深刻领会我国经济政策背后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智慧。在中美贸易摩擦以及外部国际经济环境恶劣的大环境下,我国的经济始终处于合理的运行环境下,这和伟大的思想指导武器存在着紧密关联,这样就能让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自觉和国家的发展命运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促进学生民族自信的培养,并提高学生为国奋斗的使命担当,使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作出更多的努力和贡献。思政元素具体融入见下表2

Table 2.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national income determination module

2. 国民收入决定模块思政元素融入

知识点

思政元素

思政融入

消费函数

勤俭节约传统美德、 可持续发展理念、 绿色低碳发展的中国理念 和中国方案

融入方法:在讲解消费函数时,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倡导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和过度消费。融入点:①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他们认识到个人消费选择与国家经济发展息息相关;② 结合当前社会上的消费热点和现象,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树立理性消费观念。

IS-LM模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和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融入方法:在讲解IS-LM模型时,可以强调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融入点:引用最新的宏观调控案例,如政府在应对经济波动时采取的综合性政策措施。案例:2023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中国政府综合运用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一方面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减税降费等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引导市场利率等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AS-AD模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绿色发展理念、 社会责任

融入方法:在讲解AS-AD模型时,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总需求管理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中的重要性。融入点:讲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如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等政策措施及其成效。案例:2023年,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这些政策有效促进了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了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3. 失业与通货膨胀模块思政元素挖掘

在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的宏观经济学内容中,可以引进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注重民生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就业是群众生活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群众财富最为根本的来源,是为群众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保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因此保障群众的就业是实现民生的基础和前提,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的思想和内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6]

而在讲解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过程中,就可以引入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等一些思政元素,让学生切实掌握当前我国一些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对于一些新领域的探索和研究步伐,关注我国对于金融领域所提供的良好发展空间和形式,能够正确认识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作出详细的分析和判断,增强学生的决策能力以及判断能力,帮助学生应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分析和掌握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思政元素具体融入见下表3

Table 3.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modules of unemployment and inflation

3. 失业、通货膨胀模块思政元素融入

知识点

思政元素

思政融入

通货膨胀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优势

融入与案例:结合案例讲解宏观调控的重要性,探讨通货膨胀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案例1:2022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高通胀以及中国应对通胀的措施,让学生理解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财政政策和货币 政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国家政策的信任和 支持

融入与案例:强调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性,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协同作用以实现经济目标。案例:2025年美国对等关税的影响,中国政府迅速采取了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同措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这些政策有效缓解了经济下行压力,确保了市场稳定、经济复苏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展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强大能力和政策工具的灵活应用。

5. 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课程思政视角下开展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优化和改革,就需要始终遵循并充分了解宏观经济学课程的主要特点和优势,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让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得到提升,综合能力素养得到增强,同时也要对学生引导帮助学生对国情做出更加正确和深刻的判断,加深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认知。在教学理念上需要教师自觉培训并进行学习;在教材的选择方面要寻找同时增加学生先进理论知识,又能够提高学生实践水平的相关内容;在教学的方法上就需要选择多元的教学方式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对于我国宏观经济产生更强烈的兴趣和深刻的理解,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从而能够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性要求,最终为社会发展提供德才兼备的全面人才。

基金项目

平顶山学院2025年人工智能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专项项目“‘AI + 金融’背景下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研究”(RGZN202519)。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李顺毅. 课程思政视角下《宏观经济学》课程建设与改革探索[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 31(23): 339-340.
[2] 贺勤志. 宏观经济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析[J]. 对外经贸, 2020(8): 126-128.
[3] 楚建英. 课程思政视域下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J]. 教育观察, 2021, 10(41): 28-30+40.
[4] 葛新宇. “课程思政”融入我国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研究[J]. 大学, 2021(48): 68-70.
[5] 贺景霖. 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及建设路径探究——以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为例[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 38(1): 85-89.
[6] 刘津汝, 曾倩. 课程思政与《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 21(3):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