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赋能:“志愿服务 + 专业实践 + 价值引领”医学院校实践育人新范式构建
Three-Dimensional Empowerment: Construction of a New Paradigm for Practical Education in Medical Colleges through “Volunteer Service + Professional Practice + Value Guidance”
摘要: 志愿服务作为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在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中占据关键地位。然而,当前医学生志愿服务面临诸多困境,难以充分发挥其在实践育人方面的价值。“志愿服务 + 专业实践 + 价值引领”三维赋能理念,为医学院校实践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通过深入研究医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基于三维赋能的解决途径,对于构建医学院校实践育人新范式、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Volunteer service, as an important way for medical students to apply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 practice and cultivate a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f medical colleges. However, current volunteer services for medical students face many difficulties and are unable to fully exert their value in practical education. The concept of three-dimensional empowerment, which combines “volunteer service + professional practice + value guidance”, provides a new idea and direction for practical education in medical colleges. Through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medical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s and exploration of solutions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empowermen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onstructing a new paradigm of practical education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medical talents.
文章引用:许晓梦, 郭佳艳, 栾从阳, 范诚心, 严薛琪, 张晓雨, 张雅睿, 宋吉敏, 赵文一, 张志远, 陈正禹, 王浩圳, 刘婷苹, 闫迎春. 三维赋能:“志愿服务 + 专业实践 + 价值引领”医学院校实践育人新范式构建[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8): 102-109.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8357

1. 引言

志愿服务是衡量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青年作为整个社会群体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1]”,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志愿者队伍的“主力军”,成为推动我国公益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强调,要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统筹推动价值引领、实践体验、环境营造,探索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2]。为高校实践育人路径的发展指明方向。医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医学院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路径[3],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可打破“多中心”倾向的志愿服务格局,凸显医学生的专业化服务[4],又能提升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同时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学生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能力和责任感,是社会医疗资源的储备力量[5]。医学生作为支撑并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储备人才,肩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和实施“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时代重任。然而,当前医学生志愿服务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其质量提升与长远发展。本文基于医学院校实际,结合调研数据,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性构建策略。

2. 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医学生培养的重要意义

2.1. 志愿服务能够提升医学生职业认同感

医学是一门既重视理论知识又强调临床实践应用的学科,提升医学职业认同是医学生完成向医生的蜕变的重要路径。志愿活动能够让医学生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医学职业对于维护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价值,意识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他人健康的重要性,感受到医学生未来作为医务工作者自身的价值。医学生肩负着未来医学事业发展和继承的重担,他们对职业的认同程度可直接影响大学阶段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医学院校有效利用志愿服务“行走的大思政课”,能够启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2.2. 志愿服务对医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志愿服务活动为医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参与医疗援助类志愿服务可助其将所学的医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巩固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提前接触临床场景、了解患者需求,提升医学综合素养。另外,医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公共卫生志愿服务,可以了解到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和医疗问题,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医疗现状和需求。这种视野的拓宽有助于医学生在未来医疗工作中更加关注患者的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2.3. 志愿服务对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关于人文关怀的学科。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国家疾控局综合司联合制定《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开展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行动[6]。医学人文关怀培养应当贯穿医学生培养全过程和医务人员职业全周期,志愿服务活动就是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良好途径之一。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互平台,让医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患者、老人、儿童等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通过参与社区健康宣传、疾病防控等志愿者活动,医学生能了解到社会不同群体的健康需求和存在的健康问题,增强对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关注和责任感,这对于医学生共情能力培养有重要意义。

3. 医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分析

3.1. 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时间2024年12月至2025年4月,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在山东省医学院校内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中作为访谈和调查对象,了解医学生进行志愿者相关活动的情况。调查表和访谈的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所在的年级以及学校,志愿者的经历、对于志愿者活动的满意度,以及志愿者服务的动机等方面,采用蒋巍“编制的中国志愿者志愿服务动机量表”[7],包括学习理解,职业发展、价值表达、自我提升、自我保护和社会交往6个维度,共18个条目。

3.2. 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动机情况

张丽等人的研究发现,提高医学院本科生志愿服务动机水平有助于改善其志愿服务行为[8]。寻找提高医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的策略,对于医学生志愿服务行为发展尤为重要。尽管受国家、社会层面因素以及志愿者自身价值理念、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志愿服务动机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化的概念,不是单一的利他或者利己。

志愿服务动机绝非简单的利己或利他,而是一个复合多元的概念。

在医疗行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参与志愿服务可丰富履历、展示个人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增加在求职和职业晋升中的优势,这成为学生参与的重要外在诱因。在问卷调查结果中,获得志愿服务相关奖项、为将来就业或职业发展积累经验和资本的动机比例相对较高,分别占56.05%和53.5%,表明医学生希望通过志愿活动丰富履历、提升竞争力,为将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在陈美玲等人的研究中发现,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动机表现为学分要求、个人成长、职业发展考量[9]

4. 医学生志愿服务主要存在问题

4.1. 重理论轻实践倾向明显

在志愿服务中,不少医学生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由于医学生尚未完成全部学业,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未完全成熟,所以在服务过程中很难提供深入且专业的医疗服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6.87%的医学生认为自身技能或知识不足,这使得他们在活动中难以胜任工作或发挥有效作用。这一数据表明,许多志愿者在参与活动时因缺乏必要能力,无法很好地完成任务。

医学生在学校接受了系统的医学理论教育,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但投身志愿服务时,却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比如在医院做志愿服务,他们通常只能从事导医、导诊、测量血压等简单工作。对于复杂的慢性病护理需求,医学生可能仅能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无法给出专业康复指导。这是因为志愿服务中缺乏足够的实践指导和练习机会,导致他们在真实医疗场景中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4.2. 专业实践能力欠缺

一方面,志愿服务过程中,医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指导和练习机会。在真实医疗场景里,由于没有专业人员的系统指导,他们难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面对突发医疗状况往往手足无措。另一方面,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相对分散且有限,难以形成系统、连续的实践过程,不利于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这种实践能力的欠缺,不仅影响志愿服务质量,还制约了医学生自身的专业成长。

4.3. 培训体系不完善

学校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医学生培训存在内容单一、形式简单的问题。当前培训多集中在基础医疗知识和技能,像基础护理操作、常见疾病诊断要点等,而在志愿服务理念、沟通技巧、应急处理等方面的培训较为缺失。在实际服务中,医学生需要和不同年龄、文化背景的服务对象沟通,若缺乏良好沟通技巧,难以准确了解对方需求,甚至可能引发矛盾和误解。同时,面对服务对象突然晕倒、情绪失控等突发紧急情况,由于缺乏应急处理培训,他们往往无法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此外,培训形式多为讲座、理论授课,缺少实践操作和模拟演练环节,导致医学生难以将培训内容应用到实际服务中。

4.4. 志愿服务与专业实践融合不足

当前医学生志愿服务和专业课程学习缺乏有机衔接,存在“两张皮”现象。志愿服务活动的设计与安排没有充分结合医学生的专业课程进度和知识体系,使得学生在志愿服务中难以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例如,一些低年级医学生还未学习临床诊断课程,就参与需要一定诊断知识的社区医疗服务,因知识储备不足,只能做辅助性工作,无法深入参与,难以达到专业实践目的。而且,志愿服务成果未被有效纳入医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将志愿服务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积极性。

4.5. 价值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

部分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较为严重的形式主义和功利性问题[10]。有87.32%的同学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动机包括获取“第二课堂”学分以达到毕业标准,他们参与活动只是为了完成学校或组织规定的任务。这类活动前期缺乏精心策划,现场组织混乱,服务内容浮于表面,无法真正满足服务对象需求。部分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不够纯粹,更多是为完成学校规定的实践学分任务,而非出于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目的。在服务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和人文关怀精神的深入引导,他们未能深刻认识到志愿服务对医学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一些医学生面对繁琐、重复的志愿服务工作时,容易产生倦怠情绪,无法坚持完成任务,这体现出价值引领的缺失导致学生缺乏内在动力和责任感,不仅影响服务质量,还损害了志愿服务的声誉。

4.6. 志愿服务缺乏长效反馈机制

目前,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大多是短期、零散的,缺乏长期稳定的运行机制。活动之间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无法形成持续的服务效果[11]。目前,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大多是短期、零散的,缺乏长期稳定的运行机制。活动之间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无法形成持续的服务效果。比如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医疗帮扶活动,往往只在特定时间段开展,医学生离开后,当地医疗状况又回到原点。另外,志愿服务组织与服务对象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反馈机制,不能及时了解服务对象需求变化,也难以对服务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这使得医学生志愿服务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4.7. 志愿服务活动社会认知度不高,缺乏社会支持

42.56%的医学生认为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面临社会认知度不高的问题,48.19%认为存在与服务对象沟通障碍的问题。这说明社会大众对医学生志愿服务的了解和认可程度较低,部分人觉得医学生缺乏临床经验,提供的医疗服务不可靠,对他们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持怀疑和观望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医学生参与热情,限制了活动开展范围和影响力。

同时,由于外界对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认可度不高,社会各界在资源投入、场地支撑等方面给予不足,这大大限制了服务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影响了医学生实践技能的发挥和服务效果的提升。此外,48.19%的被调查者认为沟通障碍,即与服务对象或团队成员沟通不畅会影响活动效果;28.92%认为活动组织或管理不善,如缺乏明确分工、指导、反馈机制,会让志愿者感到迷茫或不满;42.17%认为时间安排上有冲突,活动时间与个人学习或工作计划冲突,难以协调;40.36%认为资源不足,如缺乏必要物资、设备或资金支持,限制了志愿服务活动的规模和效果;28.31%认为面对服务对象的需求和问题时产生的心理压力,会影响积极性和服务效果。

5. 基于三维赋能“志愿服务 + 专业实践 + 价值引领”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

5.1. 深化志愿服务与专业实践融合夯实育人基础

5.1.1. 优化志愿服务项目设计

根据医学生不同年级的专业课程设置和知识水平,设计分层分类的志愿服务项目。对于低年级医学生,以基础医疗知识宣传、健康生活方式引导等简单项目为主,如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健康知识讲座,讲解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合理膳食和运动的重要性等,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并锻炼其沟通表达能力。随着年级升高和专业知识的积累,逐步安排参与临床辅助诊疗、慢性病管理等具有一定专业性的志愿服务项目。例如,在医院的专科门诊安排高年级医学生协助医生进行病历整理、患者初步问诊等工作,使其在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在项目设计中注重融入专业实践的关键环节和技能要求,确保志愿服务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

5.1.2. 建立志愿服务与专业课程联动机制

将志愿服务纳入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形成协同关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志愿服务中的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例如,在病理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志愿服务中遇到的疾病案例,让学生分析疾病的病理变化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如开设志愿服务相关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如《医学志愿服务概论》《医患沟通技巧》等,让学生系统学习志愿服务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在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前后,组织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研讨,帮助学生明确志愿服务中的专业任务和要求,引导学生在服务结束后进行反思总结,将实践经验转化为专业知识的提升。此外,建立志愿服务学分与专业课程学分的转换机制,对于在志愿服务中表现优秀、达到一定专业实践要求的学生,给予相应的专业课程学分奖励,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与专业实践融合的活动。

5.1.3.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与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实践育人体系着力于构建从基础实验到临床实践,再到社会实践的多层次实践课程体系。通过打破课堂教学限制、提升社会实践课程的比例,依托医院、社区等场所开展临床教学,引导学生参与社区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调查等活动,了解社会医疗需求,促进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让医学学子在实践中长见识、增才干,打造课上、课下相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真正诠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和育人实效。根据不同实践基地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确保医学生在实践基地能够得到系统、专业的实践锻炼,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5.2. 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5.2.1. 完善志愿服务实践指导体系

组建由医学院校教师、医院临床医生、社区医护人员等组成的专业实践指导团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指导团队成员定期对医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错误,解答学生遇到的专业问题。例如,在社区医疗志愿服务中,社区医护人员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对医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实践指导,传授临床经验和操作技巧。同时,利用线上平台建立实践指导交流群,方便医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与指导老师沟通交流。指导团队还可以定期组织实践案例分享会,选取志愿服务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医学生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2.2. 增加实践练习机会

延长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返家乡、三下乡”实践机遇、周末等课余时间集中参与志愿服务项目。同时,丰富志愿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增加实践操作环节。例如,在医院志愿服务中,除了常规的导医导诊工作外,为医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基础护理操作、康复训练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熟练操作技能。此外,开展模拟实践教学活动,利用模拟医院、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等教学资源,为医学生创设逼真的医疗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实践练习,提高应对复杂医疗情况的能力。通过模拟患者突发心搏骤停、药物过敏反应等紧急情况,锻炼医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2.3. 建立实践能力考核评价机制

制定科学合理的医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能力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从专业知识应用、实践操作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个维度对学生的实践表现进行全面评价。考核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参与度、学习态度、实践进步情况等,通过指导老师的观察记录、学生的实践日志等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则在志愿服务项目结束后,通过实践操作考核、案例分析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评估。将考核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实践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高。同时,将实践能力考核评价结果与学生的评优评先、升学就业等挂钩,激励学生重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5.3. 加强价值引领

5.3.1. 开展志愿服务理念教育

在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增加志愿服务理念相关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价值观。通过案例教学、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志愿服务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志愿服务是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高尚行为,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邀请优秀医务志愿者分享志愿服务经历和感悟,让学生直观感受志愿服务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校园网站等渠道宣传志愿服务活动和先进事迹,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5.3.2. 融入职业价值观教育

“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医学伦理、科研诚信教育,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着力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12]”。将医学职业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医学生志愿服务的全过程。在志愿服务项目策划和组织过程中,明确体现医学职业的核心价值观,如救死扶伤、关爱患者、精益求精等。在服务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服务对象的身心健康,尊重患者的权利和尊严,培养人文关怀精神。例如在养老院志愿服务中,鼓励医学生与老人深入沟通交流,了解老人生活需求和心理状况,提供贴心医疗服务和心理关怀,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医学职业的价值和使命。同时,在志愿服务总结环节,组织学生开展职业价值观讨论活动,引导他们结合自身服务经历,分享对医学职业价值观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深化认识和认同。

5.3.3. 建立医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

设立专门的医学生志愿服务奖励基金,对在志愿服务中表现突出、具有奉献精神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奖励方式包括颁发荣誉证书、给予物质奖励等,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将学生的志愿服务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评优评先、入党推荐、获得奖学金等的重要参考依据。此外,学校可组织志愿服务成果展示会、优秀志愿者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宣传推广优秀志愿者的先进事迹,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激发更多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在志愿服务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5.3.4. 医学专业赋能,推动医学志愿服务“品牌化”

各医学院校应深入挖掘自身专业特色和优势学科,立足独特的专业资源与学科专长,结合当地社会需求,打造具有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例如,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医学生可开展中医养生保健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养老院等场所,提供中医体质辨识、推拿按摩、艾灸、食疗指导等服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可打造“社区健康管家”品牌项目,定期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体检、疾病预防指导等服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可开展“健康生活推广”品牌项目,通过宣传讲座、健康咨询等方式向公众普及预防医学知识。通过品牌化建设,不仅能提高医学生志愿服务的质量和影响力,还能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长期稳定服务树立品牌形象,提高社会认可度,在项目实施中充分发挥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优势,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优质服务,逐渐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

5.3.5. 依托线上线下双平台,实现全方位育人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品牌,要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12]。”

医学院校可通过开设官方账号、建立话题互动、发布短视频、直播授课等形式,将思政教育以更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及时把握国家重大活动时间节点、新时代志愿服务热门话题,以最快速度将消息传递给大学生,营造良好志愿服务氛围,取得良好教育效果。例如在525心理健康节、世界卫生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全国爱国卫生月等重要时间节点,发布相关科普视频和志愿服务活动信息,吸引学生关注和参与。

此外,学校可打造线下实践反馈与线上交流的模式,学生完成线下实践后,通过线上平台分享实践经验和体会,提出遇到的问题,教师和其他同学在线上进行讨论和解答,促进经验共享、共同进步。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反馈调整实践安排。线上平台还可用于发布志愿服务活动的招募信息、培训资料等,方便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通过线上线下双平台融合,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模式,提高实践育人效果。

基金项目

1) 2024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医学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40904727230816)。

2) 父母过度保护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成长型思维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效应(600214280)。

3) 济宁医学院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康济心行服务队”项目。

4) “精卫填海,护心启航”——济宁医学院“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品牌项目。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陈蕴哲, 李翔. “中坚青年”压力与动力转化的影响因素研究——以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为例[J]. 中国青年研究, 2021(11): 13-2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501/t20250119_1176193.html, 2025-04-17.
[3] 宋义蒙, 尤小芳, 吴静燕, 等. “大思政课”背景下大学生医疗志愿服务发展现状分析[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4, 32(6): 734-739.
[4] 任琪, 汪华颖, 孙睿骏, 等. 党建引领下医学生参与慢性病志愿服务的实践探索[J]. 现代医院, 2024, 24(12): 1839-1841+1846.
[5] 朱卓非, 徐梦琦, 阮甜甜, 等. 医学生参与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志愿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 才智, 2023(7): 165-168.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 [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10/content_6979036.htm, 2025-04-17.
[7] 蒋巍. 中国志愿者服务动机结构研究——基于广东省志愿者的问卷调查[J]. 中国青年研究, 2018(6): 59-65.
[8] 张丽, 赵芳芹, 杨紫瑄. 医学院本科生志愿服务行为现状及与志愿服务动机的关系探讨[J]. 卫生职业教育, 2024, 42(15): 105-108.
[9] 刘丽萍, 王宏, 方琪, 等. 医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 重庆医学, 2014, 43(3): 319-321.
[10] 孙博, 胡笑笑, 刘婧怡, 等. 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动机调研[J]. 西部素质教育, 2023, 9(8): 79-82.
[11] 王尊, 黄金.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与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 21(17): 269-270.
[1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0-09/23/content_5546373.htm, 2025-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