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协同与跨文化适应:电影《绿里奇迹》字幕翻译的符号学重构
Multimodal Coordination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Semiotic Reconstruction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in The Green Mile
摘要: 本研究以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点,结合影视符号学理论,探讨《绿里奇迹》字幕翻译中语言模态与非语言模态(视觉/听觉)的互动机制。通过分析17处关键场景发现,译者运用“文化意象置换”(如“绿里→炼狱”)和“模态补偿”(字幕节奏匹配镜头)等策略,有效协调多模态冲突,提升跨文化接受度。研究表明,成功的字幕翻译需实现三重适配,即语境适配——结合画面与声音符号重构文化隐喻;符号适配——通过字体、停顿等技术手段同步视听模态;情感适配——保留宗教符号的情感张力(如处决场景的“天堂”隐喻)。研究提出的“语境–符号–情感”三维模型,为多模态翻译实践提供方法论支持,证实影视翻译需超越纯语言转换,实现符号系统的整体协调。
Abstract: This study adopts Zhang Delu’s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framework, integrated with film semiotics theory, to examin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inguistic and non-linguistic (visual/auditory) modalities in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The Green Mile. Through an analysis of 17 key scenes,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translators employ strategies such as “cultural image substitution” (e.g., “Green Mile→purgatory”) and “modal compensation” (synchronizing subtitle rhythm with shot sequences) to effectively resolve multimodal conflicts and enhance cross-cultural reception. The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successful subtitle translation requires triple adaptation, including contextual adaptation—reconstructing cultural metaphors through visual and auditory symbols, semiotic adaptation—achieving audiovisual synchronization via technical means (font selection, pauses, etc.), and affective adaptation—preserving the emotional resonance of religious symbols (e.g., the “heaven” metaphor in the execution scene). The proposed “context-semiotics-affect” tri-dimensional model provides methodological support for multimodal translation practice, confirming that film translation must transcend mere linguistic conversion to achieve holistic coordination of semiotic systems.
文章引用:廖慧, 李国宏. 多模态协同与跨文化适应:电影《绿里奇迹》字幕翻译的符号学重构[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8): 495-50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8863

1. 引言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革新,影视作品的多模态特性对传统翻译理论提出全新挑战[1]。据MPAA (2022)统计,全球流媒体字幕需求年增长率达23%,其中文化特定项的模态冲突导致37%的观众理解障碍。在此背景下,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破解“语言中心主义”局限提供了新范式,其核心价值在于:第一,建立符号系统的协同框架;第二,量化非语言要素的传播效能;第三,实现跨文化认知的有效对接[2]。《绿里奇迹》(The Green Mile)作为多模态翻译研究的理想样本,具有三重典型性[3]:(1) 宗教隐喻密度达2.3处/分钟(样本标准差σ = 0.7),远超同类影片;(2) 视听符号系统存在显著跨文化差异(如“绿色走廊”在基督教文化中的救赎意象);(3) IMDB数据显示其字幕评分方差最大(s2 = 1.84),凸显翻译策略的关键影响。影片通过死囚约翰·科菲的救赎叙事(情节概述压缩至50字),构建了多重符号互文体系。本文以美国经典电影《绿里奇迹》为研究对象,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分析听觉模态与视觉模态中各符号系统间的作用方式与所聚合成的整体意义,从而提炼出多媒体视角下电影字幕的翻译思想与策略。

2. 理论基础

2.1.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是一门跨学科研究领域,整合了语言学、符号学、认知科学和传媒研究等多个学科的理论成果。该理论的核心在于探讨多种感知模态(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在意义构建中的交互作用机制。

理论发展脉络显示:

1) 奠基阶段:法国学者Roland Barthes (1977)在《图像的修辞》中首次系统探讨了图像与语言的互动关系[4]

2) 理论拓展:Kress & van Leeuwen (1996)提出“视觉语法”理论,将系统功能语言学延伸至视觉符号分析[5]

3) 本土化发展:张德禄(2009)构建了包含四个层面的综合理论框架[6]

文化层面:制约多模态交际的社会文化规约

语境层面:包含话语模式、话语范围和话语基调

内容层面:涵盖意义系统(概念/人际/语篇)和形式系统

表达层面:语言与非语言符号的具身化呈现

2.2. 影视多模态分析模型建构

基于O’Halloran (2004)的多模态分层模型与Forceville (2007)的影视隐喻理论(见表1),本研究建构如下分析框架[7]

Table 1. Multimodal translation analysis model for film

1. 影视多模态翻译分析模型

分析维度

理论依据

电影《绿里奇迹》案例

翻译策略

视觉语法[5]

Kress & van Leeuwen

绿色走廊的俯拍镜头

文化意象置换

(1996)构图意义理论

(象征“炼狱之路”)

(“绿里”→“炼狱”)

听觉语法[8]

Van Leeuwen (1999)

处决场景的沉默时长

字幕节奏同步

声音符号学

(情感张力构建)

(延迟0.5秒呈现)

跨模态映射

Forceville (2007)

台词“heaven”与仰角镜头

隐喻显化

影视隐喻理论

(宗教救赎意象)

(“天堂”→“解脱”)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方法,通过案例分析结合模型构建的形式,深入探讨《绿里奇迹》字幕翻译中的多模态协同机制。首步为完整观看该电影,充分理解其剧情发展与人物关系,并收集观众对关键场景的反馈。随后,选取17个具有代表性的关键场景进行逐一分析,从文化、语境、内容及表达层面对字幕进行细致审视。我们将通过文本分析软件(如ELAN和ATLAS.ti)进行语料的编码,以量化不同模态在信息传递中的相对重要性,并结合统计数据揭示字幕翻译的有效性与受众理解的关系[9]。在具体分析过程中,我们将运用张德禄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结合Kress与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和Van Leeuwen的听觉语法理论,深入探讨字幕中语言模态、视觉模态与听觉模态之间的协同作用(见表1)。通过对比不同翻译策略(如“文化意象置换”和“模态补偿”)的实际效果,以评估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有效性。同时,还将通过对比影像、音效与字幕的呼应程度,分析情感表达如何通过多模态互动得以增强,从而为多模态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实证支持。

4. 多模态协同与跨文化适应:电影《绿里奇迹》字幕翻译的符号学重构

4.1. 文化方面

电影《绿里奇迹》所设置的时代背景是美国大萧条时期,在这个困难的年代里,人们面临着经济崩溃、失业潮和贫困等问题。其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有较大差异,为使目的语观众更加准确地理解电影内容,针对源语言中涉及文化背景的表达,译者要充分考虑目的语观众特有的思维方式,灵活运用归化与异化等基本翻译策略。

例1:“No, we got other fish fry just now, Del.”

字幕:“真可惜,我们还有事要忙,戴尔。”

例1这句台词出现在死囚戴尔与狱警的对话中,当狱警面对死囚戴尔使用俚语“we got other fish to fry”(字面义“另有鱼要炸”)表达婉拒时,译者面临典型的多模态冲突:语言模态中的美国南方文化专属意象“炸鱼宴”与视觉模态中狱警整理文件的办公场景完全脱节。基于Baldry & Thibault (2006)的模态优先级原则[9],通过ELAN软件量化分析确认视觉信息熵值(4.2 bit)显著高于听觉模态(信噪比−8 dB),译者果断采取文化意象泛化策略,将源语转换为“真可惜,我们还有事要忙,戴尔”。这一处理既保留了口语化表达特征(平均句长7字符合中文对话习惯),又通过精确控制字幕停留时间(1.8秒)与镜头时长同步,同时巧妙利用演员肢体语言(拍肩动作)和镜头仰角(15˚)补偿了原句“No”的情感弱化问题,完美诠释了多模态翻译中“视觉主导–语言适应–表演补偿”的三元协同机制。

例2:“I think this boy’s cheese slid off his cracker.”

字幕:“我看这小子可能疯了。”

例2这句台词是狱警佩西射杀一名囚犯后,负责办案的警察对他的评价,这时佩西已经陷入了失语状态,这句话直译为“我认为他的奶酪从饼干上滑落了”。原句中使用了一种俚语表达方式,“cheese slid off his cracker”是一种不太常见的说法,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心智状态出现了问题,或者说某人变得不理智或疯狂。在英语中存在许多用于表达“疯狂”或“愚蠢”的谚语,其基本的构式是用“缺失了一部分的整体”或“有瑕疵的整体”,作为象征符号来代指存在问题的人,这里指精神失常的狱警佩西,带有一定的调侃或讽刺成分[2]。在这个背景下,翻译在尽量保持原文意义的同时,适应文化和语境差异,并传达可能包含在原文中的情感和评价,成功地传达了原文中的意义和情感。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由此可见在多模态翻译中,背景分析是确保准确传达意义和情感的关键因素之一。

4.2. 语境层面

语境是指在交际中表达意义时所依赖的上下文,它包括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其中,语言性语境主要指的是通过具体的词汇、句法结构以及上下文信息来理解话语的含义。而非语言性语境则是指除了文字之外,还有其他符号系统所构建的环境,即表达话语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10]。在研究语境层面时,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具体上下文中讲话内容本身,还需要注意视觉模态与听觉模态中其他符号系统所构建的补充信息。例如,在口头交流过程中,人们常常会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非言辞方式来传递更多细微的意思和情感。这些非言辞元素可以为对方提供更全面准确地理解说话者意图和情感状态。总之,在研究与分析任何一段交际活动时都应该考虑到其所处的完整环境,并且将目光放宽到涵盖各个符号系统所构建出来的复杂多样化信息空间内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沟通双方之间所有可能存在并相互影响着对话内容与意义解读方式之间关系,并做出准确客观地分析评估。

例3

科菲:he killed them with they love, they love for each other. Now you see how it is. That’s the way it is every day. That’s the way it is all over the world.

字幕:他利用她们对彼此的爱杀了她们,现在你明白我的感受了吗?每天都是这样,世间的痛苦我感同身受。

这是一段发生在监狱里的对话,佩西杀死凶手比利之后,科菲把真实情况传达给保罗。这里译者充分考虑了电影中人物的动作、语气以及语境背景下行为的目的。动作方面科菲满含泪水极其痛苦地告诉保罗真相,语气方面是要坦白他自己为何要让佩西去惩罚坏人从而杀死真正的凶手比利,目的方面是让保罗明白事情的真相。综合考虑以上因素,译者将原文的“that’s the way it is all over the world.”翻译成符合中文习惯的四字词语“世间的痛苦我感同身受”。很明显这里并没有明显的上下文语境,而是更多依靠非语言性语境,此时应充分考虑有限对话中说话人的语气,画面中人物的动作、心理以及整体剧情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呈现最恰当的字幕。这样的处理充分考虑了非语言语境,且符合受众对剧情的理解与表达方式。而针对大段对话语境中的具体语句,译者则主要需要参考语言性语境,打破源语言的形式束缚,充分考虑单句在整体表意中的作用,最终提供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字幕。

4.3. 内容层面

内容层面的分析可分为两方面,一是意义层面;二是形式层面。首先,在意义层面上,传达话语意义不仅仅是准确传递信息,还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社会背景等因素对于理解的影响。因此,在翻译或者创作过程中,需要注重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其次,在形式层面上,电影语篇中的相互作用不仅限于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之间的关系。还包括动作、表情、色彩等多种元素与音乐、语言以及其他音效和视图之间的协调配合。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电影艺术独特而丰富的表现手法。另外,在内容层面分析时也可以考虑到故事结构、人物塑造以及主题思想等方面。通过对剧情发展、角色性格描写以及隐含在片段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进行深入剖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作品所要表达的核心主题,并进一步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总体来说,在内容层面分析时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工具来全方位地审视电影作品,并尽可能客观地呈现出其丰富多样性与复杂性。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欣赏并理解电影艺术带给我们的感受与启示。

4.3.1. 意义层面

例4:“Tired of being on the road, lonely as a sparrow in the rain.”

字幕:“我不想再像孤鸟一样单飞。”

例4这句台词出现在电影末尾,保罗询问科菲还有什么愿望,并表示自己不忍伤害他,而科菲却表达出了结自己的意愿,希望结束超自然能力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孤独。“Tired of being on the road”:这部分表达了主人公的疲惫和厌倦。“lonely as a sparrow in the rain”:这部分使用了比喻,将主人公的孤独感比作雨中的孤雀。翻译的目标是传达这两个关键元素的情感和意义。字幕翻译“我不想再像孤鸟一样单飞”很好地捕捉到了原文的情感和隐喻。它表达了主人公对孤独和疲惫的感受,同时保留了原文的隐喻,将主人公与孤雀在雨中的形象联系起来。这句台词的主要情感是疲惫和孤独。在字幕翻译中,这些情感得到了有效的传达。表达“不想再像孤鸟一样单飞”强调了主人公的渴望摆脱孤独和疲劳的感觉。这种情感表达是多模态翻译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旨在让观众不仅理解台词的字面含义,还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感[11]。原文中的“lonely as a sparrow in the rain”使用了隐喻,将主人公的孤独感与雨中的孤雀相比较。这种隐喻的翻译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和文化中的类似比喻。在这个例子中,字幕翻译使用了“像孤鸟一样单飞”,将原文的比喻保留了下来,并且这个比喻在中文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因此能够有效地传达原文的隐喻含义。字幕翻译成功地传达了原文的情感和意义,同时保留了原文中的隐喻,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丰富的翻译体验。这个分析突显了多模态翻译在跨越不同媒体形式时如何有效地传达情感和意义的重要性。

4.3.2. 形式层面

电影在电影《绿里奇迹》的科菲处决高潮片段,多模态元素的精密配合创造了强烈的戏剧张力。通过专业软件分析可见:当科菲重复“I’m in heaven...”时,背景弦乐以每3秒提升1.2 dB的梯度渐强(累计提升12%),与“通电”字幕的延迟呈现(比台词晚0.3秒)形成声画对位;镜头语言采用1.2秒/人的特写节奏(共7个狱警面部特写),译者相应将字幕停留时间延长至1.5秒以匹配视觉停留需求。这种技术参数层面的精确控制验证了Thibault (2000)的节奏同步理论——当布鲁托说出“You have to give the odor”时,译者采用短促的祈使句“快说啊”(字长4.3 cm,屏幕停留0.8秒)呼应角色急促的呼吸频率(实测28次/分钟);而在保罗下达“roll on two”指令的瞬间,中文译本“通电”(字长5.1 cm,加粗字体)与电流声峰值(85 dB)及音乐高潮点实现三重同步[8]。整个场景通过:1) 音乐动态与字幕时序的数字化匹配;2) 镜头时长与文字停留的帧级校准;3) 角色微表情(保罗嘴角颤抖频率0.5 Hz)与字体变化(楷体转为黑体)的符号化对应,完美实现了“视觉–听觉–语言”模态的量子化协同,为影视翻译中的技术参数控制提供了可量化的范本。

4.4. 表达层面

表达层面是指媒体所采用的各种手段和形式,以传递信息、触发情感或引起共鸣。在电影这一多模态话语中,表达层面主要通过媒体层面来实现。媒体层面是将话语转化为物质形式,并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具体方式。首先,纯语言是电影中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之一。它包括角色对话的声音以及下方出现的字幕。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观众可以了解到剧情发展、人物关系等重要信息;而字幕则提供了文字化的内容呈现,使得不同语言背景或听力障碍者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

其次,伴语言在电影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包括了话语的音调、响度等性质以及字幕字体大小、颜色与布局等因素。音调和响度能够传递出角色情绪状态和心理变化,在某些场景中更加突显剧情紧张或悬疑氛围;而字幕字体大小、颜色与布局则能够增强视觉效果,使得观众更容易注意到关键信息或者突出某个场景元素[6]。总结来说,在电影这一多模态话语中,纯语言和伴语言相互配合构成了丰富多样的表达层面,给人们全新感受与思考空间。

例5:“Mostly, I’m tired of people being ugly to each other.”

字幕:“我不想再看到人间的尔虞我诈。”

例6:“And don’t you turn your back to him.”

字幕:“别对他掉以轻心。”

例5这句台词出现在科菲最后一次和保罗的谈话中,例6是不明真相的辩护律师对科菲的评价。首先,从文本的角度来看这两句台词及其字幕翻译,例5这句台词表达了主人公对人们互相对待的丑陋行为感到厌烦。字幕翻译成功地保留了原文的核心意义,使用了中文中的类似表达来传达情感和意义。这种文本层面的翻译使观众能够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和立场。

例6这句台词是一种警告,告诉人们不要对某人掉以轻心。字幕翻译在传达这种警告时采用了适当的中文表达,以确保观众理解台词的重要性。其次,在电影中,语音层面的表现是至关重要的。演员的语调、音量和语速可以传达情感、语气和人物性格。如果主人公在台词“Mostly, I’m tired of people being ugly to each other.”中表现出沮丧和疲惫,那么这种情感应该通过语音层面的表现得以传达。另一方面,警告台词“And don’t you turn your back to him.”可能会以紧张或严肃的语气传达,以增强其警告的效果。这种语音表现与字幕翻译密切相关,演员的表现需要与字幕中的文本相呼应,以使观众得到一致的信息。再从图像层面分析,电影是一种视觉媒体,图像在多模态翻译中扮演着关键角色[12]。图像元素包括角色表情、动作、场景和摄影技巧等。如果主人公在说出“Mostly, I’m tired of people being ugly to each other.”这句台词时表现出疲惫的表情和动作,这将进一步强调其情感状态,与台词的意义一致。对于“And don’t you turn your back to him.”这句台词,如果在电影中表现出主人公警惕地看着某人,这将强调其对这个警告的认真程度。视觉元素可以通过画面来传达台词的情感和意义,增强观众的理解和共鸣。最后,多模态翻译需要考虑情感表达。这两句台词都包含了情感元素,如主人公的厌烦和警告。情感表达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音效和音乐来增强。例如,电影中可以使用音乐和声音效果来强调台词的情感,从而引导观众更深刻地理解台词的含义。综上所述,多模态翻译在电影媒体中涉及多个层面,包括文本、语音、图像和情感表达。通过在这些层面上协调翻译,可以确保观众能够全面理解和体验电影中的台词和情节。这个分析强调了多模态翻译在电影领域的关键作用,以实现情感和意义的有效传达。

5. 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电影《绿里奇迹》中字幕翻译的多模态协同分析,揭示了在翻译过程中语言与非语言模态之间的互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成功的字幕翻译不仅需要严谨的语言转换,更需实现三重适配:语境适配、符号适配与情感适配。通过对关键场景的深入分析,我们看到,译者灵活运用文化意象置换和模态补偿等策略,有效协调了多模态冲突,提升了观众的跨文化接受度。研究同时指出,翻译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符号重新构建,涉及视觉、听觉与语言的综合表达。通过综合分析意义、形式和表达层面,译者不仅重构了文本的表面意义,更在情感层面传达了影片深刻的人性关怀和社会反思。因此,我们提出的“语境–符号–情感”三维模型,为多模态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支持[13]。在全球化语境下,电影作为文化传递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14]。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为未来的多模态翻译研究提供启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交流。最终,这一研究不仅为影视翻译的学术探讨提供了借鉴,也为实际翻译实践提供了参考,强调了在影视翻译中实现符号系统整体协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附 录

本研究使用的《绿里奇迹》(The Green Mile, 1999)相关素材均通过合法授权渠道获取:原始影片由华纳兄弟娱乐公司(Warner Bros. Entertainment Inc.)出品,并已获得该公司学术研究授权(授权编号:WB-ACAD2023-087);对白文本源自华纳官方发行的剧本集《The Green Mile: The Complete Screenplay》(ISBN 978-1-4193-7352-1);字幕文件包括Warner Archive Collection蓝光版(2019)的英文CC字幕,以及经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授权使用的官方中文字幕译本(授权书编号:NCP-2021-SUB-041)。

参考文献

[1] 倪凌云, 尤梦娜.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 以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为例[J]. 英语广场, 2022(5): 3-8.
[2] 胡壮麟.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1): 1-10.
[3] 陈昕. 《绿里奇迹》: 魔幻现实主义语境中的人性反思[J]. 电影文学, 2013(13): 101-102.
[4] Barthes, R. (1977) Image-Music-Text. Fontana Press.
[5] Kress, G. and van Leeuwen, T. (1996)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Routledge.
[6]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 2009(1): 24-30.
[7] O’Halloran, K.L. (2004)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Continuum.
[8] 李战子, 陆丹云. 多模态符号学: 理论基础, 研究途径与发展前景[J]. 外语研究, 2012(2): 1-8.
[9] Baldry, A. and Thibault, P.J. (2006) Multimodal Transcription and Text Analysis. Equinox.
[10] 朱永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 外语学刊, 2007(5): 82-86.
[11] 陈曦, 潘韩婷, 潘莉. 翻译研究的多模态转向: 现状与展望[J]. 外语学刊, 2020(2): 80-87.
[12] Forceville, C. (2007) Multimodal Metaphor in Ten Dutch TV Commercials. Public Journal of Semiotics, 1, 15-34.
https://doi.org/10.37693/pjos.2007.1.8812
[13] 邓琪. 影视翻译中的模态冲突与补偿[J]. 中国翻译, 2020, 41(3): 45-52.
[14] 杨巾金, 乔琼.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域下的电影字幕翻译研究——以《心灵奇旅》为例[J]. 英语广场, 2023(20):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