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新商科院校教育中,大学语文课程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以培养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为核心目标,为学生就业与发展奠定基础。当前,受网络环境等因素影响,教学实践仍面临挑战。与此同时,高校正处于优胜劣汰的调整期,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技术革新等多重挑战交织,而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大学语文教学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础,需通过教学创新强化学生语言文字功底与写作能力,使其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既塑造高校对外形象,又体现语文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前瞻性。高校应立足自身优势,结合国家与社会人才要求,创新教学模式,着力培养语言表达到位、文化素养高、适应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2. 新商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作用和功能
2.1.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育核心素养的双轨驱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主要体现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1]。新商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政策依据,构建“语言能力 + 文化传承”的复合型培养体系。例如,2025年在广东财经大学主办的“第十一届高校大学语文/写作与通识教育会议”上,与会专家提出,课程需强化口语表达、书面写作、汉字书写等工具性技能,同时通过经典诗文赏析实现人文浸润,如《红楼梦》跨学科教学案例。这种双轨设计既符合教育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对“母语教育基础性地位”的强调,又响应了国家语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中“一种能力两种意识”的培养要求。具体实践中,暨南大学团队编写的《大学语文》(中华文化版)打破传统文选式结构,以中华文化构建教材体系,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2.2. 跨学科融合的桥梁作用:打破学科壁垒的实践路径
受学科壁垒限制,几十年来,学者的研究视域日益狭窄。例如,古典文学学者只是关注古代文学,与现实文学现象严重脱节。现当代文学学者更是多匮乏深厚的传统文学功底,基本上局限于自身范围来思考和讨论现当代文学问题[2]。大学语文教学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让学生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强化对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升与培养[3]。
新商科院校的大学语文通过项目式学习(PBL)实现与历史、艺术、科技的深度融合。典型案例包括:一是语文与历史融合。分析《三国演义》英雄人物时,结合三国时期历史背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二是语文与技术融合。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分析学生议论文逻辑,如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运用屏幕共享、社群互动等技术手段拓展教学边界。这种跨学科实践契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5年度本科专业设置工作通知》中“加快布局急需紧缺专业”的导向,尤其是低空经济、自动驾驶等新兴领域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3. 国家语言战略的支撑:服务社会发展的使命担当
新商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主动融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如支持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下乡活动。教育部政策案例显示,高校通过建强普通话测试站点、开发语言志愿服务项目,如应急语言服务等,切实履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的社会责任。此外,课程通过“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传承文化基因,如组织学生用粤语朗读《乡愁》后转写为普通话,实现方言保护与国家通用语推广的双向赋能。
以四川省为例,2025年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要点中提到,将深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加强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加强农村中小幼教师、基层干部、青壮年劳动力等重点人群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全面开展乡村语言文字高质量发展建设,组织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和高校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对口帮扶、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
同时,新商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主动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推动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
3. 新商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现状
3.1. 教学理念偏差:文学赏析与语言训练的失衡
首先,教学重点偏移:过度侧重文学思想解读,弱化语言形式分析。新商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显著的教学重点偏移现象,表现为过度侧重文本思想内涵的解读,而弱化了对语言形式的分析。例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聚焦于“月色下的荷塘”这一意境的描绘,却忽视了对文中“通感”修辞手法的专项训练[4]。这种“重思想轻语言”的现象并非个例,检索数据显示,63%的高校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此类倾向。教学重点的偏移导致学生在书面表达时出现基础错误,如“的”“地”“得”的混用,以及标点符号的不规范使用。新商科院校的学生未来需要撰写商业计划书、市场分析报告等,对语言准确性和规范性的要求更高,因此这种教学理念的偏差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其次,教学方法陈旧:传统讲授式为主,缺乏互动与实践活动。新商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普遍陈旧,仍以传统讲授式教学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例如,《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分析》指出,多数教师采用“满堂灌”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参与度低[5]。在《荷塘月色》教学中,教师虽通过图片、音乐创设情境,但学生仍以被动聆听为主,缺乏主动探究和语言实践机会。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薄弱,如应用文写作中有部分学生在请假条中遗漏称谓或落款时间,议论文写作中的案例存在论点与论据脱节现象。新商科学生需具备跨学科实践能力,而陈旧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其职业发展需求。
最后,评价机制单一:终结性评价主导,忽视过程性数据与动态反馈。新商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评价机制存在显著缺陷,主要表现为终结性评价主导,缺乏过程性数据支撑和动态反馈。例如,部分高校运用NLP技术分析学生作文逻辑连贯性,而教育部政策明确要求“积极探索推普服务社会应用和人民群众需求新手段,包括增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服务社会供给”。此外,多数高校仍以期末考试为核心评价方式,忽视课堂参与、作业完成等过程性指标。这种单一的评价机制导致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无法得到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例如,部分学生在求职信中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如“yyds”“绝绝子”),但教师因缺乏过程性评价数据,难以在早期阶段纠正此类问题。评价机制的缺失进一步加剧了教学理念偏差带来的负面影响。
3.2. 学生能力薄弱环节:表达失范与逻辑断裂
首先,格式失范:应用文写作基础规范缺失。新商科院校学生在应用文写作中普遍存在格式失范问题,具体表现为要素遗漏、称谓混乱及落款不规范。例如,部分学生在撰写请假条时遗漏称谓(如“尊敬的老师”)或落款时间,导致文书失去法律效力。这一现象与教学环节中格式训练的缺失直接相关。高校在课程中系统讲解应用文格式标准的学校较少,且多数教材未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等规范纳入教学内容。
格式失范的后果在新商科场景中尤为严重:学生未来需撰写的商业计划书、合同草案等文件,若出现“甲方”“乙方”称谓混淆或时间落款错误,可能直接导致商务合作失败。某高校模拟招标实践中,曾因学生提案封面未标注“保密文件”字样,造成核心数据泄露,凸显规范训练的紧迫性。
其次,逻辑松散:议论文写作中论点与论据脱节。当前,新商科学生议论文写作存在逻辑断裂问题,典型表现为论点与论据缺乏关联性。例如,以“坚持就是胜利”为论点,却引用“爱因斯坦发明电灯”的错误案例。这种逻辑混乱源于教学环节中批判性思维训练的不足,仅部分高校开设逻辑学相关课程,且语文课堂鲜少引入“论证结构分析”“证据链构建”等专项训练。
逻辑松散现象在新商科核心课程中影响深远:学生在撰写市场分析报告时,若无法建立“数据–结论–建议”的逻辑链条,可能导致战略决策失误。某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某500强企业时,因策划案中“消费者画像”与“营销策略”脱节,在终面环节被淘汰,反映出逻辑能力培养的缺失已直接影响职业竞争力。
最后,语用偏差:网络语言滥用与正式语境失配。部分新商科学生误将“能说会道”等同于语言能力,在正式文书中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例如,在求职信中频繁出现“yyds”“绝绝子”“破防”等词汇,或用“U1S1”“AWSL”等缩写替代完整表达。这种语用偏差既违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对“语言文明”的要求,也与企业对“专业素养”的期待相悖。
语用偏差的根源在于教学场景中真实语境的缺失。仅有少数高校在语文课程中设置“职场语言模拟”环节,导致学生无法区分“社交媒体表达”与“商务沟通”的边界。某咨询公司HR反馈,近年应届生简历中“躺平”“摆烂”等词汇的出现率显著上升,直接影响初筛通过率,凸显语用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3.3. 资源与评价不足:动态评估体系的缺失
首先,终结性评价主导:过程性数据采集与反馈机制缺失。新商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评价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数据采集与反馈机制严重缺失。例如,仅有少数高校运用NLP技术分析学生作文逻辑连贯性,而教育部政策明确要求“增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服务社会供给”。这种评价模式导致教师无法实时追踪学生语言能力发展轨迹,学生也难以获得针对性改进建议。
具体表现:一是应用文写作。部分学生在请假条中遗漏称谓或落款时间,但教师因缺乏过程性数据,仅能在期末批改时指出错误,无法在写作初期干预。二是议论文写作。不少案例存在论点与论据脱节问题,但传统评价方式难以定位“论证结构缺陷”的具体环节,如立论、选材或衔接失误。三是政策对比。教育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探索过程性评价”,但新商科院校语文课程评价改革进度滞后,与企业对“即时反馈”的期待形成落差。
其次,跨学科资源整合不足:语文教学与专业需求脱节。新商科院校虽尝试跨学科教学,如语文与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结合,但资源整合深度不足,难以满足专业场景的语言能力需求。例如:语言数据分析项目:仅23所高校试点语文与统计学融合课程,且多数项目停留在“数据收集”层面,未深入“语言变量控制”“语料库构建”等核心环节。职场语言模拟:仅少数高校设置“商务谈判”“策划案路演”等真实任务,导致学生无法将语文能力迁移至专业场景,如撰写市场分析报告时,仍出现“的”“地”“得”混用等低级错误。企业反馈:某500强企业HR调研显示,多数新入职员工因“格式不规范”“逻辑不严谨”被要求修改文书,凸显语文教学与专业需求脱节的现实问题。
最后,动态评估技术滞后:AI工具应用停留在浅层。尽管教育部政策鼓励“探索智能评价”,但新商科院校对AI技术的应用仍停留在浅层,难以支撑动态评估需求。例如:NLP技术局限:仅少数高校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作文,且多数系统仅能检测“字数”“关键词频率”等表层指标,无法评估“论点深度”“论据相关性”等核心维度;大数据平台缺失:未建立学生语言能力发展档案,教师无法通过“错误类型分布”“进步曲线”等数据优化教学策略。案例对比: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运用屏幕共享、社群互动等技术拓展教学边界,但其评估体系仍依赖人工批改,动态反馈效率低于企业需求,如咨询公司要求“24小时内反馈简历修改意见”。
4. 新商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与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方法
4.1. 以大学语文教学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首先,深化诵读教学培养。新商科院校可通过“多模态诵读 + 经典传承”策略增强学生语言感知力。例如,余映潮老师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中,运用齐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十种诵读形式,并结合“对话式互读”“独白式自读”等创新读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涵。某高校实践中,通过“听–记–复述”三阶训练后,学生会议纪要的完整度显著提升。此外,引入陈琴老师的《诗经》吟诵调,结合视听资源与跟读练习,让学生在《蒹葭》《关雎》等经典篇目中感受文言韵律,传承传统文化。
其次,深化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商务场景口语训练可结合“高频句型 + 场景化模拟”模式。例如,在模拟“产品推介会”时,学生需运用“痛点–方案–价值”结构,如“90后宝妈复购率显著增长”,完成30秒电梯演讲,并接受企业HR的现场追问测试。参考无忧考网提供的商务英语对话案例,通过积累“I understand your frustration, and I’ll do my best to resolve this”等实用句型,学生能快速搭建表达框架。某班级实践显示,经过“角色扮演 + AI语音评估”训练后,学生商务谈判表达流畅度明显提高。
再次,深化阅读与理解能力培养。商业文本精读需注重“批判性思维 + 数据验证”训练。例如,阅读市场调研报告时,学生需主动质疑“样本代表性”“数据真实性”,并通过对比多篇报告分析企业创新模式的差异。参考百度文库案例,通过“明确阅读目的–学会质疑–对比分析”三步法,学生能更全面理解问题本质。某高校实践中,经过“论证结构图谱”训练后,学生文本分析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最后,深化写作与应用能力培养。应用文写作可借助“模板化工具 + 智能诊断”提升效率。例如,使用Grammarly等智能写作软件进行语法纠错、逻辑连贯性校验,或通过“活页式教材 + 数字资源包”获取应用文格式检查表。据CSDN案例显示,某高校开发“公文写作助手”,集成丰富模板与政策术语数据库,学生公文撰写效率大幅提高。此外,与财务管理专业合作设计“预算申请报告”写作任务,强调“资金用途–预期效益–风险控制”三段式结构,学生项目书的企业采纳率显著提高。
4.2. 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混合式教学案例。某校优秀语文教师采用“诵读体味课 + 项目式学习”模式:在《桥》一课中,设计“面对老支书,你想说_____”的补白练习,并通过腾讯文档实时协作修改;与市场营销专业合作开展“新商科人才培养方案”文案写作,要求包含“课程目标–实施路径–效果预测”三个模块。百度文库案例显示,该模式通过“线上资源预习 + 线下深度研讨”结合,学生项目书企业采纳率提升明显。
其次,其他创新教学模式。沉浸式学习:利用VR技术还原“敦煌莫高窟”场景,学生需用普通话撰写“数字文保倡议书”,并转换为粤语进行虚拟导游讲解。数据驱动式学习:建立学生语言能力数据库,记录“错误类型–改进进度–优势领域”等数据,当学生连续3次在议论文中出现“论据无关”问题,系统自动推送《论证结构优化指南》。协作式学习:分组完成“新商科人才培养方案”文案写作,并通过腾讯文档实时协作修改,引入企业导师评价“方案可行性”。
4.3. 明确教师与教材对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的作用
首先,教师角色转型。教师需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能力教练”与“文化传播者”。例如,某高校要求语文教师每年参与至少20小时企业实践,深入了解“商业计划书”“市场分析报告”等职场文书的最新规范;在《红楼梦》教学中,结合书中蕴含的“项目管理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设计“大观园改革方案”写作任务。据百度文库案例显示,通过“企业实践 + 场景化教材”改革后,学生职场语言模拟得分显著提升,企业满意度明显提高。
其次,教材建设革新。教材需从单一的“文本选编”模式转向“场景化资源包”模式。例如,开发“新商科语文校本教材”,融入真实案例,如某500强企业年度报告节选、行业数据,如“直播电商用户画像”、职场情景对话,如“跨部门沟通脚本”等内容。教育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教材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的要求,强调教材需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着力打造自主教材体系。某高校实践表明,采用“活页式教材 + 数字资源包”后,学生应用文格式错误率明显降低,议论文逻辑评分显著提升。
5. 结束语
新商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既是语言能力的培育场,更是人文素养的浸润地。面对教学理念偏差、学生能力薄弱等现实挑战,通过强化“听说读写”全维度训练、创新混合式与数据驱动教学模式,以及推动教师角色转型与教材场景化革新,正为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注入新动能。未来,随着动态评估体系的完善与技术赋能的深化,这门课程必将在培养“语言表达到位、文化素养高、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中,绽放更璀璨的价值。
基金项目
贵州商学院2025年度校级语言文字教改项目“新商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YYJG20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