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新闻语篇中名物化的语篇功能探析
An Analysis of Textual Function of Nominalization in English News Discourse
DOI: 10.12677/ml.2025.138867, PDF, HTML, XML,   
作者: 赵欣茹: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关键词: 名物化英语新闻语篇语篇功能Nomalization English News Discourse Textual Function
摘要: 名物化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名物化是实现语法隐喻的重要手段。新闻语篇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要求语言精炼简洁、客观公正,向读者传递最新、最真实的信息,读者在快速获取信息的同时,提升英语阅读学习能力。本文将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分析英语新闻语篇中的名物化结构,阐释其在新闻中的语篇功能,以便帮助读者了解新闻正式文体特征、准确提取有效信息并提升分析鉴赏英语新闻语篇的能力。
Abstract: Nominalization is a common linguistic phenomenon. Based on Halliday’s systemic and functional grammar theory, nomin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realize grammatical metaphor. As the main media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news discourse requires concise, objective and fair language to convey the latest and most authentic information to readers, who can quickly acquire information and improve their English reading and learning abilit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ystemic and functional grammar,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nominalization structure of English news discourse and explain its textual function in English news discourse, so as to help readers understand the formal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news discourse, accurately extract effective information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analyze and appreciate English news discourse.
文章引用:赵欣茹. 英语新闻语篇中名物化的语篇功能探析[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8): 529-53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8867

1. 引言

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名物化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的主要研究对象,名物化是实现语法隐喻强有力的方式。语法隐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用某一种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种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语言是一个有层级性的意义潜势系统[1],其层级顺序表现为“语义(semantics)–词汇语法(lexico-grammar)–音系(phonology)”,表现为体现关系,语义层由词汇语法层体现,词汇语法层由音系体现[2]。语义层在词汇语法层的体现有两种方式:一致式(congruent)与隐喻式(metaphorical)。一致式是语义和语法范畴之间的最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无标记的模式,是语言的最初状态。在一致式的及物系统过程中,参与者由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体现,过程由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动词体现,时间、地点、方式等环境成分由副词或介词词组体现,逻辑关系由连词体现。但在语言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中,语言开始出现变化,产生了非一致式,也就是语法隐喻,即通过改变语法规则和词汇的使用方式来传达隐含的意义,由名词或名词短语表示动作过程或者属性特征,从而使语义层面的深层意义表现与词汇层面的表层意义不一致,这种双重语义特征在书面语篇中具有重要的语篇功能。新闻作为正式的书面语篇,名物化作为创造语法隐喻的主要手段在新闻文体中使用比例高达40.3% [3]。因此,研究新闻语篇中的名物化隐喻结构,认识名物化在新闻报道中的语篇功能,对加深了解新闻文体特征和提升分析语篇作者意图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名物化

由于不同的学派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名物化,目前对于名物化的界定尚无定论。传统语法学派认为名物化主要是一种词性转换现象,关注词的形态变化和句法结构,认为名物化是指动词或形容词通过一定方式转换为名词。功能语法学派对于名物化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系统,该学派认为名物化不仅仅是一种词性转换现象,更是一种语义转换现象,即通过将小句的任何一个成分转换为名词或名词词组来表达新的意义或概念。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中“名词化是创造语法隐喻的唯一强大资源”[1]。通过名物化,过程和属性特征这两个本来作为动词和形容词的词隐喻转化为名词,把过程和属性特征看作是一种事物。

基于科技语篇的研究,韩礼德识别了13种概念语法隐喻类型,其中有五种类型与名物化有关[4]:性质–实体,即由形容词转换成名词;过程–实体,即由动词转换成名词;环境–实体,即由介词或介词短语转换成名词;关系–实体,即由连词转换成名词;空值–实体,即由非人称形式转换成名词[1]

3. 英语新闻语篇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交流和传播速度加快,新闻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是面向广大的读者群体传递最新、最真实的信息,在有限的篇幅内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尽可能公正、客观、全面地呈现作者观点,最终尽量满足读者的需求和兴趣。英语作为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因此读懂英语新闻可以帮助我们获取大量信息,此外英语新闻也是很好的英语学习材料[5]

胡壮麟认为,隐喻在语篇中的运用是构成语篇文体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语言的特殊形式体现语篇的文体,进一步讲如果语言的这些特殊形式能够实现语篇在情景中的功能,这些特殊形式就是文体特征,语篇也能呈现出独特的文体特色[6]。新闻作为正式的成人语篇[7],名物化作为创造语法隐喻的主要手段在新闻文体中使用比例虽不及科技语篇和法律语篇,但名物化比例也高达40.3。因此,十分有必要研究新闻语篇中的名物化隐喻结构及其在新闻报道中的语篇功能。

4. 名物化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篇功能

新闻对人们知识、情感信仰、思想观念、社会关系等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语言的使用[8]。名物化在新闻语篇中大量运用,并发挥重要的语篇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实现语言的简洁性

新闻语篇要求在有限的篇幅内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因此必须用最简短、最精确的语言来表述。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级阶理论恰好体现这一要求,级阶理论容许向下移动的“级转移””(rankshift),即一个单位可以包括一个在级阶上与自己相等或高于自己的单位,但不能包括在级阶上低于自己的单位。名词化被认为是一种“打包”(pack)过程,更具体地说,名物化是把一个小句“打包”成一个词组,或是把若干小句“打包”成一个小句的过程[8]。在这一过程中,小句或句组被“打包”成含有大量信息的名词或名词词组。这样一来,经过名物化的语篇小句数量和用词量减少,使得语篇显得更加简洁。例如:

1a: The city’s capacity for innovation and reinvention has fueled its development into a prosperous cosmopolitan hub and a prime investment destination. (Source: China Daily)

1b: The city is capable of innovation and reinvention, which has fueled its development into a prosperous cosmopolitan hub and a prime investment destination.

在本例中,1a是名物化隐喻式表达,1b是一致式表达。1a将1b中的小句“打包”,如将“is capable of”“打包”成“capacity for”,把1b中表示属性特征的形容词“capable”转换成1a中表示参与者的名词“capacity”。由此可见,通过名物化将复杂句变成简单句,小句的数量减少,用词量减少,使得语篇前后联系更加紧密,行文显得更加简洁,名物化的语篇简洁功能符合新闻简短精确语言的要求。

此外,名物化可增加语篇的信息度。语篇信息度可以通过小句的词汇密度来表示,词汇密度越高,语篇中信息含量越高。根据韩礼德的定义,词汇密度是指一个语篇中的实词与小句之比。名物化结构会使小句的词汇密度增加。例如:

2a: China’s willingness to commit peacekeepers in the Middle East reflected a large shift towards a more active role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14/1 (Source: China Daily)

2b: China will commit peacekeepers in the Middle East, and that reflected China shifted largely to participate actively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13/2

根据词汇密度计算方法,2a的词汇密度为14/1,2b的词汇密度为13/2,显而易见,2a的词汇密度大于2b。通过名物化,小句数量减少,实词数量增加,使得词汇密度计算中分母减小分子增大,所以词汇密度加大了。由此可见,名物化结构可以使语篇以较少的篇幅表达更多的信息,这也是新闻正式语体所追求的。

4.2. 实现语言的客观性

新闻的目的是传递真实、客观公正的信息,避免带有过多的个人情感和主观判断,因此必须用客观可信的语言来呈现。通过名物化结构,可以淡化或省略小句动作过程的执行者,降低或摆脱环境成分的制约等,减少动作执行者、环境成分对过程的影响,使得作者可以从思想和理由等抽象概念而不是动作执行者的角度来思考和组织语篇,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主观性的描述和评价,降低了人际功能的发挥,增强了语篇的客观公正性,因而使读者意识到语篇内容不是从作者主观角度撰写的,这也是英语新闻语体想要追求的效果[8]。例如:

3a: One study found an increased risk of dementia in older adults who experienced worsening vision over an eight-year period.(Source: China Daily)

3b: The researchers made the study that found an increased risk of dementia in older adults who experienced worsening vision over an eight-year period.

在本例中,3a中的名物化结构(one study)省略了3b中动作过程的执行者(the researchers),作者以客观角度阐述静态事实,把读者注意力引到事实本身,实现了名物化结构的“非人格化”功能,因而使表达方式比较客观,符合新闻语篇客观公正的要求。

又如:

4a: These efforts will enable us to get off to a good start in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commemorate the centenary of the CPC with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development.(Source: China Daily)

4b: The government makes these efforts to enable us to get off to a good start in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commemorate the centenary of the CPC with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development.

同样道理,通过名物化结构(these efforts)省略了执行者(the government),减少动作执行者对过程的影响,增强了行文的客观性。

4.3. 实现语篇的衔接性

新闻语篇具有可读性和逻辑性强的特点,要求文字表达衔接连贯,清晰明了,吸引读者注意。名物化通常是为了达到衔接的目的。韩礼德指出了四种衔接方式,即指称、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名物化起作用时,与词汇衔接有联系,并且通常通过主位—述位推进来实现。语篇随着主位的推进而逐步发展,直至形成完整意义的整体[1]。主位–述位衔接推进存在三种类型[9]:T1→T2:前一句的主位保留发展成为第二句的主位;R1→T2:前一句述位中的某个内容发展变成一个新的主位;T1 + R1→T:前一句中的主位和述位一起发展成为一个新的主位。名物化实现语篇衔接功能主要通过第二种类型[10]。例如:

5: ABB, present in Shanghai since 1994, remains committed to supporting Shanghai's continued success and fostering innovation. The commitment is exemplified by recent investments, including... (Source: China Daily)

在本例中,第一个小句中“committed”作为形容词在该句中是述位(R1),属于一致式表达;在第二个小句中表示属性特征的形容词“committed”经过隐喻式表达为名词“commitment”,成为其过程动词“exemplify”的参与者,在第二个小句中充当主位(T2),由此实现语篇的衔接。

又如:

6: Yang Guang and Tian Tian arrived at the Edinburgh Zoo in December 2011 as part of a 10-year agreement between the zoological society in Scotland and the China Wildlife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 Since their arrival, Yang Guang and Tian Tian have garnered a great deal of public interest... (Source: China Daily)

在这一例子中,动词“arrive”在第一句中充当述位(R1),在第二句中被名物化为“arrival”作为旧信息且充当主位(T1),成为新信息的起点,从而实现语篇中信息焦点的转移。通过信息焦点的转移,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新信息上,从而使主位–述位结构实现语篇的衔接。

5. 结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名物化是实现语法隐喻的重要手段。名物化结构被广泛应用于新闻语篇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语篇功能。名物化的使用将小句或句组被“打包”,减少小句数量,提高词汇密度,增加信息度,使其语言简洁精炼;名物化结构减少执行者和环境成分的影响,降低人际功能的发挥,使其语言公正客观;名物化结构通过主述位推进实现语篇衔接功能。语篇中名物化的数量越多,语篇的信息量和含义越丰富,语篇的理解难度也越大,因此研究学习英语新闻语篇中名物化现象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准确提取信息,理解作者表达意图并加深了解新闻文体特征,这对正式文体的写作、翻译应用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还存在语篇类型单一和语料规模有限等局限,未来研究可细分新闻类型,探讨不同类型新闻(如政治、经济和社会新闻)中名物化的使用频率和功能侧重存在的差异,以及不同媒体在建构事实和表达立场中名物化等语法选择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 Matthiessen, M.C., Halliday, M., et al. (200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Taylor and Francis.
[2] 徐玉臣. 名词化的生成机制、类型及功能的新视界[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09(2): 32-38.
[3] 王晋军. 名词化在语篇类型中的体现[J]. 外语学刊, 2003(2): 74-78.
[4] 韩礼德. 功能语法导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5] 冯雪勤. 英语新闻语篇中的语法隐喻探析[J]. 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 2019(6): 41-44.
[6] 丛迎旭. 名物化的纯理功能与文体特征[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8): 46-50, 67.
[7] 黄素玲. 名词化隐喻在英语新闻语篇中的功能分析[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2(6): 4-5, 15.
[8] 李庆明, 黄莉蓉. 新闻语篇中的名词化隐喻探讨[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1(4): 234-236.
[9] 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10] 胡壮麟. 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2): 8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