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文化观念是语言文化学的核心术语和重要研究对象,是语言世界图景研究的重要手段[1],能够鲜明体现出一个民族特有的语言意识和民族性格。“рябина (花楸树,花楸果)”作为语言文化中重要的观念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的出现甚至要早于基督教在俄罗斯的出现,并频繁出现在俄罗斯作品中,是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观念不是直接从词汇中产生,而是从民族文化中凝练而得,本文将从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假说与语言世界图景理论入手,对“рябина (花楸树,花楸果)”的民族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究,能够深化人们对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认知与理解,对了解其民族文化内涵、民族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假说
洪堡特是第一位把“语言世界观”作为术语明确提出的语言学家,其“语言世界观”假说也被认为是语言世界图景理论的理论来源。他认为,语言是处于外部现象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之间的中间世界[2],他将语言看作是处于人类主观思维与客观现实世界之间的桥梁,在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3],这是洪堡特“语言世界观”理论的核心思想。学者的“语言世界观”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一个民族特定思维观念或主观认知的体现,不同语言所记录的人类认知差异最终会导致不同民族语言世界观的差异,从而形成了思维–语言–世界观的三位一体关系。二是语言与民族精神的相互作用,两者关系密切,相互补充。在他看来,语言的主要功能并不仅仅是让人达到相互理解目的的媒介,而是一个民族对世界进行感知与思维的手段和工具,民族授予语言一种特有的色彩和腔调[3],语言也折射出民族或个体认识世界的方式,由此而形成“语言世界观”。
洪堡特将语言看作是连接主客观的桥梁,是思维意识与客观世界的纽带。人类往往通过语言把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转换成思维,形成各具鲜明特色的民族意识——世界观[4]。各民族的世界观不同,原因在于各自的语言及其认知的功能不同。人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不同的民族在创立自己的语言时,必须会把某种独特的主观意识带入自己的语言,从而形成一种符合于本民族精神的“语言世界观”,并且进而影响指导人们的思维活动[5]。我们通过不同语言来认知客观世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意识即世界观,并最终建构了各有特色的语言世界图景。但是,由于该假说缺少实证依据,在学科高度上也有待提升,其追随者Х. Штейнталь和А. А. Потебния等人对其进行了相应的丰富和完善[6],之后形成了成熟的洪堡特主义理论体系。
3. 语言世界图景理论
“语言世界图景”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苏联语言学家布鲁江于1973年发表在杂志《哲学科学》上的《语言与世界图景》一文中。布鲁江最初设想的是“概念世界模式”和“语言世界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语言世界图景的概念[2]。“语言世界图景”是世界图景在语言中的语言化、符号化、语义化表达,它是历史形成的、某一语言共同体对外部世界朴素的观念认识的总和[7]。该理论的起源可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哲学,彼时德国哲学鼎盛,关于语言的讨论也是十分广泛,语言世界图景理论便在此基础上逐渐现出雏形。至于“语言世界图景”的这个概念的来源,正如前文所提,一般认为是源自德国学者洪堡特“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的理论假设。换言之,在洪堡特看来,由于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每个民族所看到的世界也是不同的,这也导致了不同民族之间世界观的差异。同时,不同民族语言和世界观上的差异都能在语言世界图景中有所反映。
在洪堡特的研究基础上,许多知名学者都对语言世界图景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和理解。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和沃尔夫对语言世界图景作了进一步研究,提出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该假说揭示了语言、文化与思维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语言对人思维和认知的影响,将语言世界图景的问题上升到了人类语言与思维之间的本质性问题。魏斯格贝尔(Й. Л. Вайсгербер)首次将“语言世界图景”这一概念引入到了科学术语体系中。他还提出了“语言中间世界”理论,即“语言作为人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精神中间世界,在把现实世界改造为精神财富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建构。”该理论体现了语言与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动之间的关系,是语言世界图景理论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纵观这些学者的理论,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即语言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连接现实世界和人的思维世界的纽带,具有民族文化的特性。语言世界图景不是对客观世界的镜像反映,而是使用承载着民族文化的某语言的共同成员对世界的认知,具有民族性[8]。
语言的本质特征就是人性,语言世界图景研究的切入点正是客观世界如何被人通过语言这一认识中介感知的,它将“人”作为研究的核心,着眼于人的意识。语言世界图景是使用某种语言的社会群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同语言的使用者都是透过自己语言的棱镜来看待世界的,所以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也不同。总而言之,语言世界图景是一种通过语言、思维和客观现实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反映群体世界观和人类群体各种思维活动的理论体系[9]。因此,深入研究俄语重要文化观念词“рябина (花楸树,花楸果)”,能够加深人们对该民族群体、民族文化内涵,甚至俄语本身的认识与理解。
4. 俄语语言世界图景下的“Pябина/花楸树,花楸果”
4.1. “Pябина/花楸树,花楸果”的词源释义
《奥热果夫详解词典》(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Ожегова)中рябина的释义为:
рябина1是一种蔷薇科乔木或灌木,果实呈串状,为橙红色。树干纤弱、独生(在歌曲中常用来指“孤独女人”)。指小表爱形式为рябинка,形容词形式为рябинный或рябиновый。
рябина2某物上的小凹痕、斑点或黑点。指小表爱形式为рябинка,形容词形式为рябой [10]。
《俄语详解大辞典》(Большой 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对рябина1作了补充:做集合名词时,рябина为花楸树的果实,意为“花楸果”[11]。《新版俄语构词详解词典》(Новый толково-слово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ы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对рябина1作了第三种释义补充,意为“木材,木料”[12]。
рябина一词的词源有多种解释,常见的有三种版本。第一种观点认为该词来源于拉丁语“aucuparia”,意为“捕鸟”,因为鸫鸟十分喜爱花楸果,在捕捉鸫鸟时,人们通常拿花楸果做诱饵;第二种说法认为рябина源自凯尔特语中的“sorbus”,意为“酸涩的,苦涩的”,因为在第一次霜冻前,红色的花楸果很酸,甚至会很苦。第三种观点认为该词源自古斯拉夫语“рябь”,“рябой”,意为“小斑点、雀斑”,因为花楸树树皮凹凸不平,且从远处看树上的花楸果实,它们看起来确实有斑点。
词典中рябина的词根有两种形式:1. рябин;2. ряб。对于两种词根形式,也存在不同的解释。第一种观点认为,рябина属于同音异义词,词典上有两种词义,1. 花楸树,花楸果;2. 斑点,麻子。两种词根与这两种语义有关,рябин是рябина1的词根,ряб是рябина2的词根,可通过ряб的派生词рябой“有麻点的,有斑点的”来进行区分。另一种观点认为,ряб是历史词根,该词根源于单词рябь (涟漪,波纹),同时该词根也是рябина一词的起源,此时-ин-为后缀。рябин是рябина的现代词根,是词的一部分。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词的形态结构呈现一个简化演变过程,前缀和后缀与历史词根“拼接”形成现代词根,现代词根对理解这个词至关重要,新的派生词也是由其形成的。
4.2. 花楸树在俄罗斯文化中的体现
花楸树在俄罗斯的民俗形象与传说密不可分[13],相传曾经有一对夫妻,他们有两个孩子。大女儿邪恶、善妒,小儿子善良、友爱,父母不喜欢大女儿,非常疼爱小儿子。大女儿很讨厌她的弟弟,打算毁了他。于是她把弟弟带到腐烂的沼泽地里淹死了,但那里长出了一棵枝繁叶茂的树,之后这种树遍布俄罗斯大地,人们亲切地称它为花楸树。据统计,花楸树在世界上约有80多个品种,其中俄罗斯就有34种,这也是рябина (花楸树,花楸果)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原因之一。рябина和дуб一样,在俄罗斯人的心目中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俄罗斯人常把它喻为祖国、祖国的大自然和美丽的少女等[7],在俄罗斯的俗语谚语、文学作品、歌曲、文化习俗等方面随处可见花楸树形象。
4.2.1. 花楸树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在俄罗斯的诗歌中,花楸树被提及的次数仅次于白桦树。在茨维塔耶娃的诗歌《Рябина—Судьбина Горькая》与《Судьбина Русская》中,花楸树被看作是苦难命运的象征。在阿赫玛托娃的诗歌《Я научилась просто, мудро жить》中,花楸树象征着短暂而美丽的生命。在叶赛宁的诗歌《Отговорила роща золотая...》中,花楸树代表着远去的青春、逝去的爱情和冷却的温暖。
此外,在俄罗斯人的意识中,花楸树的开花与相聚、爱情、幸福有关,而凋谢则与离别、惜别、悲伤、孤独有关,所以,文学作品中美丽的俄罗斯姑娘的形象常常与花楸树联系在一起。小说《日瓦戈医生》第十二章中多次出现花楸树,该章还以《糖渍花楸果》(рябина в сахаре)为标题。十二章伊始,尤里在观察新营地时,最先发现的就是一棵孤单而漂亮的花楸树。山雀落在树枝上,花楸树像母亲般用自己的果实喂养着它们。花楸树的“自我牺牲”仿佛预示了拉拉对尤拉的态度:尤拉在拉拉身上看到了母性的开端[14]。第十二章尾声,花楸树再次出现。“一半的花楸树都被白雪覆盖了,另一半是结冰的叶子和浆果,其中有两根树枝笔直的伸向日瓦戈医生。这让日瓦戈医生想起了拉拉那强有力的白手臂,他一把抓住那落满雪的树枝,往自己怀里拉。”[15],再次将花楸树与拉拉联系起来,尤拉还称拉拉为“княгиня моя рябинушка”。糖渍花楸果为白底红花,正如雪地上的血珠,这也与作者将斯特列尼科夫死亡的场面比作上了冻的花楸果相呼应,使花楸树成为死亡和痛苦的象征。
4.2.2. 花楸树在其他艺术形式中的体现
古斯拉夫人认为花楸树和橡树、白桦树一样,是神圣的树,在俄罗斯传统文化中是生命和幸福的象征,所以常将花楸树与思念爱人的女子形象联系在一起。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称花楸树因伟大的爱情而诞生。相传,有一个邪恶的人想把一对恩爱夫妻分开,可是,无论是金钱诱惑还是强制干预,他都无法做到。后来,坏人杀死了丈夫,但即使是死亡也没能把他们分开。妻子最后一次亲吻丈夫,祈求上帝不要把她和心爱的人分开。那一刻,她变成了丈夫坟前的一棵花楸树。它的红色浆果在秋天绽放,就像以忠贞不渝的爱情的名义洒下的鲜血[16]。
诺夫哥罗德也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一位富商的女儿爱上了一个普通人,她的父亲为了阻止两人,去找了一个巫师。女儿无意中得知,决定离家出走。她赶到河岸与心上人相会,但巫师也出现在那里,为了转移女孩的危险,男孩跳入水中。等到男孩游到对岸,巫师挥动了魔法杖。然后,电闪雷鸣,年轻人变成了一棵橡树。巫师也对女孩施了魔法,女孩纤细的身姿变成了花楸树的树干,她的手臂和树枝伸向了她的爱人。就这样,两棵相爱的孤树伫立在不同的河岸上。花楸树不能移向橡树,这是两人的命运。有一首俄罗斯民歌,名字叫《纤弱的花楸树》(Тонкая рябина),歌中有一句歌词:花楸树多盼望,移到橡树旁。这个传说正是歌曲《纤弱的花楸树》的原型[16]。
在谚语熟语中,花楸树常与秋季联系在一起。如:Без рябины осень скучна. (没有花楸树的秋天是乏味的);Нет рябины—и осень не осень. (没有花楸树,秋天不再是秋天);В сентябре одна ягода: и то—горькая рябина. (如果九月只有一种浆果,那就是苦涩的花楸果)。花楸树是秋天的象征,它红色的浆果点缀着树枝,迎风招展,宣告着秋天的来临,没有花楸树,秋天就失了颜色。此外,花楸树还象征着丰收,Хорошо рябина цветет—к урожаю льна. (花楸花开好——亚麻丰收);Рябина цветет рясно—много овса будет. (花楸树花开得正盛——会有很多燕麦);Если уродится рябина—рожь будет хороша. (如果花楸果丰收,黑麦也会丰收),花楸果代表着硕果累累和自然之美。此外,一些谚语还会将花楸树和气候联系在一起,Много рябины—к дождливой осени и суровой зиме. (花楸树多——多雨的秋季和寒冷的冬季);Зацвела рябина—к долгому теплу. (花楸树花朵泛滥——温暖绵长);В лесу много рябины—осень будет дождливой, если мало—сухо. (森林里花楸树多——秋季多雨,花楸树少——秋天干燥),花楸树的数量预示着之后的雨水多寡和天气冷暖。
4.2.3. 现实生活中的花楸树
花楸树是一种低矮、纤弱的树,但它不怕干旱和霜冻,寿命长达100年左右并能开花结果,在俄罗斯有很多与花楸树有关的习俗。花楸树被俄罗斯人视为“神圣之树”,人们相信,它能驱走重病患者的死气,让他起死回生,它能阻挡鬼怪的去路,它能用自己的力量赋予人们力量。古时候,人们在葬礼上使用花楸树,认为它能保护活人不受亡灵世界的侵扰。因此,人们有在新坟上放一个用花楸树枝条绑上红线的十字架的传统。这个十字架可以帮助逝者在坟墓中平静下来,不打扰生者。
花楸果被认为是家庭幸福、稳固和忠贞爱情的象征,因此也是一个强大家庭的象征。所以,新婚夫妇会在自家附近种植它,并在窗台上或窗框之间放上一串串浆果。根据古老的信仰,只要浆果的颜色保持不变,家庭就会平安无事,人们还相信花楸树能保护房屋不受邪恶势力的侵扰。
此外,还有一些与花楸树有关的预兆。例如,如果花楸树盛开,就不会再有霜冻;如果花楸树的叶子枯萎,但到冬天还没落,就会有严重的霜冻;房子周围有三棵花楸树,代表防火;窗前的花楸树——使免受嫉妒;门前的花楸树——家宅兴旺;菜园里的花楸树——将永远有收获,等等。
10月31日是“红花楸果和山雀飞来节”(День красной рябины и прилетевших синиц)。这一天,农民们将一串串花楸果果实捆成捆,挂在房顶下、大门上、牲畜棚里,“保护”自己免受邪恶势力的伤害。在这一天,女孩们制作象征母爱和家庭和睦的玩偶护身符“Рябинка”,并带领大家跳圆舞曲。人们还会准备果子、猪油、坚果等食物,投喂鸟儿。另外,花楸树也是俄罗斯民族统一日的象征。
最后,花楸具有杀菌作用,因此它和银一样,是净化水的绝佳方式。古时候,当人们去割草时,就会把一串花楸果扔进池塘里,这样水就可以饮用了。现在,猎人、渔民和游客仍在使用这种方法:将带叶的花楸树枝条浸入水中两个小时,水就会被消毒,可以饮用。
5. 结语
俄罗斯人对花楸树认知构成了其语言世界图景,也反映了该民族的生活习俗、民族传统、民族心理和精神文化内涵。花楸树也广泛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在古代,花楸树一般是作为观赏树木,被称作“故国之乔木”,常被种植在道路两边和坟墓旁。屈原在《九章·哀郢》中提到“望长楸而太息”,来表达对故国的思念。可实际上,在现代国人对花楸树知之甚少,花楸树在中俄文化中所代表的意义是无法相比的。作为俄语学习者,随着对俄罗斯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我们逐渐认识到花楸树在俄罗斯文化和俄罗斯人心中的丰富内涵,但却难以感同身受地体会花楸树所代表的情感。根据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理论,每一种语言都代表一种世界观,语言的使用者透过自己语言的棱镜认识世界,形成相应的语言世界图景。但是,我们在学习俄语的同时,并不会把母语忘记,这也导致我们无法把自己从汉语世界观中完全抽离出来,反而会把已形成的世界观带到俄语学习中。所以,每一种语言都带有独特的世界观的理论成果,我们无法完整地体会[3]。不过,通过对俄语文化观念“рябина/花楸树,花楸果”的学习和分析,可以使我们加深对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理解,也对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以及俄罗斯对外俄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