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性别与年级差异研究
A Study on Gender and Grade Differences in Prosocial Behaviors of Lower-Grade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DOI: 10.12677/ap.2025.158462,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何凯璇*, 王金倩, 胡玛·巴海, 李姿仪, 杨加芹#: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 曲阜;吕明云#:滨州市沾化区大高镇第二小学,山东 滨州
关键词: 亲社会小学低龄儿童性别Prosocial Behavior Children in Lower Grades of Primary School Sex
摘要: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适应性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对于小学低年级儿童加强其亲社会行为习惯,能够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环境,提高他们社会化水平,这不仅有利于他们有较高的同伴和教师接纳,还对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健康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利用儿童亲社会行为自陈量表,对小学1~3年级共300名学生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小学低年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性别与年级差异。结果显示,性别和年级对亲社会行为程度的主效应显著,男生的亲社会行为程度低于女生,三年级学生低于一、二年级学生,且性别与年级交互作用边缘显著。研究结论指出,小学低年级是塑造亲社会行为的关键期,教育者应抓住这一时期,通过营造积极的班级文化和设计合作情境等方式,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同时,针对性别差异和三年级亲社会行为的滑坡现象,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建议,以弥合性别差异并应对中年级行为衰减的挑战。
Abstract: Prosocial behavior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individual social adaptability, and strengthening their prosocial behavior habits can help lower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better adapt to the school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ir socialization level. This not only benefits their high peer and teacher acceptance, but also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healthy growth of lower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d the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Self Report Scale to investigate gender and grade differences in prosocial behavior among 300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Grades 1~3.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ender and grade had significant main effects on the degree of prosocial behavior, with boys having lower levels of prosocial behavior than girls, third grade students having lower levels than first and second grade student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ender and grade was marginal.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points out that the lower grades of primary school are a critical period for shaping prosocial behavior, and educators should seize this perio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rosocial behavior through creating a positive class culture and designing cooperative situations. At the same time, targeted educational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to address gender differences and the decline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third grade, in order to bridge gender differences and address the challenges of declining behavior in middle grade.
文章引用:何凯璇, 王金倩, 胡玛·巴海, 李姿仪, 吕明云, 杨加芹 (2025). 小学低年级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性别与年级差异研究. 心理学进展, 15(8), 175-181. https://doi.org/10.12677/ap.2025.158462

1. 引言

在全面推进以德治国与深化道德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培育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使命。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自愿实施的(Thielmann et al., 2020)、旨在促进他人或集体福祉的积极行为,如分享(Bridgers et al., 2020)、合作、助人、安慰等(Eisenberg et al., 2016),它既是儿童道德品质的核心外显,也是衡量其社会化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小学低年级(1~3年级)作为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敏感期,儿童先天利他倾向与后天教育环境在此阶段深度交互,逐步塑造其稳定的社会行为模式。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主动实施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的行为,如分享、合作、帮助、安慰等。该行为受先天利他倾向与后天环境的共同作用而形成发展,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的核心体现,也是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指标,受到多种因素影响(Wentzel et al., 2007)。而儿童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指儿童在所处的学习社会环境中能否很好地适应学校环境,并做出一系列亲社会行为。那些亲社会行为很好的学生往往有较高的同伴和教师接纳,也表现出一些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亲社会行为较好的儿童具有较高水平的社会适应(杨玲,2012)。

从理论层面来看,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儿童社会行为模式的习得源于对社会榜样的观察与模仿(Guha, 2003)。而社会文化建构的女性“关怀取向”角色期待(岑国桢,1992),使女生在成长环境中更易接触到家庭教养、媒体呈现中的亲社会行为范本,且其模仿的利他行为更易获得“善良”“体贴”等正向强化,这种差异化的学习机制可能导致女生形成更强的亲社会行为倾向。此外,科尔伯格(Kohlberg, 1969)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与艾森伯格(Eisenberg & Fabes, 1998)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模型,也共同揭示儿童道德判断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步从自我中心向社会规范导向演进,且亲社会行为随观点采择能力、共情能力的提升呈现阶梯式发展。传统观点认为,亲社会行为随年龄单调递增,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应持续提升,具体表现为理解他人需求的观点采择能力增强、对利他行为的道德认同加深,这些发展特征会推动亲社会行为呈现渐进式增长趋势。

研究也表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儿童认知水平提升(如观点采择能力、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及同伴关系质量密切相关:良好的同伴关系和丰富的同伴互动为儿童提供了实践亲社会行为的场域,在互动中,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对公平的感知等认知水平会不断提升;这种认知能力的发展会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巩固与深化,形成“丰富亲同伴互动–提升认知水平–促进亲社会行为”的良性循环(Laghi et al., 2014)。对小学低年级儿童而言,亲社会行为直接关联其学校环境适应能力——它既是儿童有效融入学习社群、建立支持性人际关系的基石,也是预测其社会性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张涵茗,2021)。因此,系统探究该阶段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规律,对筑牢儿童社会性发展根基具有关键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系统考察低年级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年级发展趋势与性别差异特征,明确其发展规律,评估低年级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及亲社会人格塑造水平,为优化小学德育实践、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亲社会行为提供实证依据。

基于已有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加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更愿意对受难者给予直接的关怀和帮助。且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小学初期以后,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逐渐变得普遍。小学中期以后,学生的助人行为逐渐增长并达到高峰。因此提出本研究假设:

H1:小学低年级女生的亲社会行为程度高于男生。

H2:小学低年级学生亲社会行为程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即三年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程度高于一、二年级学生。

2. 方法

2.1. 被试

选取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1~3年级各2个班,共6个班级,共300人参加调查,年龄在6~9岁之间(M = 7.86, SD = 1.10)。最后收回有效问卷298份,其中男生152人(M = 7.59, SD = 1.01),女生146人(M = 8.02, SD = 1.16)。

2.2.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双因素被试间设计(性别:男生vs.女生;年级:一年级vs.二年级vs.三年级),因变量为被试的亲社会行为程度。

2.3. 实验材料

儿童亲社会行为自陈量表。本研究改编自杨玲(2012)编制的儿童亲社会行为自陈量表,包含10个亲社会行为情景小故事,每个情境小故事测试一类亲社会行为。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编码。根据相关文献中对亲社会行为的讨论和界定,对被试的回答进行合理的分类。按照是不是符合亲社会行为进行评分,1为不符合,2为基本符合,3为完全符合。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79,分半信度为0.76。

2.4. 实验流程

本次测试得到来自曲阜师范大学大学心理学相关专业同学的支持,并通过考核选出3名同学一同作为主试。他们主要负责一年级学生的单独测验。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水平、词汇理解的限制,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单独测试。每道题目及选项都要清晰的读出,要使参与调查的学生充分理解项目的准确意思之后再做答。二、三年级则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并在黑板上注明一些生僻的字词,并注音。

3. 结果

3.1. 小学低年级学生亲社会行为性别、年级的方差分析

Table 1. Analysis of variance on gender and grade differences in prosocial behaviors among lower-grad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1. 小学低年级学生亲社会行为性别、年级的方差分析

变量

亲社会行为

MS

F

性别

44.941

68.881**

年级

63.103

10.017***

性别 × 年级

15.833

2.513

注:***p < 0.001,**p < 0.01,*p < 0.05。

以性别和年级为自变量,亲社会行为程度为因变量,进行单变量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性别对亲社会行为程度主效应显著F(1,135) = 68.881,p < 0.01;年级对亲社会行为程度主效应显著F(2,135) = 10.017,p < 0.001;对年级进一步事后多重比较可得,一年级亲社会行为程度(M1 = 31.393, SD1 = 3.114)与二年级亲社会行为程度(M2 = 30.510, SD2 = 1.933)差异不显著,与三年级亲社会行为程度(M3 = 29.048, SD3 = 2.680)差异显著;二年级亲社会行为程度(M2 = 30.510, SD2 = 1.933)与三年级亲社会行为程度(M3 = 29.048, SD3 = 2.680)差异比较显著。性别与年级交互作用对亲社会行为得分边缘显著F(2,135) = 2.513,p = 0.09。

3.2. 小学低年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年级差异

Table 2. Grade differences in prosocial behaviors among lower-grad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2. 小学低年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年级差异

变量

一年级(n = 99)

二年级(n = 97)

三年级(n = 104)

F

M1

SD1

M2

SD2

M3

SD3

亲社会行为

31.393

3.114

30.510

1.933

29.048

2.680

9.182**

注:***p < 0.001,**p < 0.01,*p < 0.05。

以年级为自变量,亲社会行为程度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不同年级的亲社会行为程度存在显著差异,F(2,138) = 9.182,p < 0.01。事后检验的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一年级亲社会行为程度(M1 = 31.393, SD1 = 3.114)与二年级亲社会行为程度(M2 = 30.510, SD2 = 1.933)差异不显著,与三年级亲社会行为程度(M3 = 29.048, SD3 = 2.680)差异显著,表现为一年级亲社会程度显著高于三年级;二年级亲社会行为程度(M2 = 30.510, SD2 = 1.933)与三年级亲社会行为程度(M3 = 29.048, SD3 = 2.680)差异比较显著,表现为二年级亲社会程度高于三年级。

3.3. 小学低年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

以性别为自变量,亲社会行为程度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显示,不同性别的亲社会行为程度存在显著差异,F(1,139) = 7.497,p < 0.05。男生亲社会行为程度(M4 = 29.801, SD4 = 3.107)显著低于女生亲社会行为程度(M5 = 31.046, SD5 = 2.104)。

Table 3. Gender differences in prosocial behaviors among lower-grad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3. 小学低年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

变量

男(n = 168)

女(n = 132)

F

M4

SD4

M5

SD5

亲社会行为

29.801

3.107

31.046

2.104

7.497*

注:***p < 0.001,**p < 0.01,*p < 0.05。

3.4. 小学低年级学生所交朋友数量的性别差异

Table 4.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number of friends among lower-grad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4. 小学低年级学生所交朋友数量的性别差异

变量

男(n = 168)

女(n = 132)

F

M6

SD6

M7

SD7

所交朋友数量

2.842

1.690

3.323

1.511

3.127

注:***p < 0.001,**p < 0.01,*p < 0.05。

以性别为自变量,所交朋友数量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不同性别差异边缘显著,F(1,139) = 3.127,p = 0.07,男生所交朋友数量(M6 = 2.842, SD6 = 1.690)低于女生所交朋友数量(M7 = 3.323, SD7 = 1.511)。

4. 讨论

该研究假设一成立,低年级女生亲社会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假设二结果不同于杨玲(2012)展开的小学生低年级亲社会发展水平研究,年级对亲社会水平呈现倒置影响,三年级亲社会水平低于一二年级亲社会水平,除样本规模差异可能引发的偶然性外,新时代网络媒体普及对中年段儿童的潜在侵蚀效应需被纳入关键归因。根据实验后调查访谈可初步分析,低级儿童因媒介接触能力有限,其亲社会行为主要受家庭和学校的直接引导;而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媒介使用能力,但尚未形成成熟的信息筛选与价值判断能力,若接触到网络中过度竞争、功利化的内容,可能弱化其共情能力与利他动机,导致亲社会行为的暂时回落。这一机制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亲社会行为随年龄单调递增”的线性假设,提示发展阶段与环境刺激的交互作用可能构成关键调节变量。由此,教育实践可以获得以下启示:

首先,研究明确证实小学低年级(1~2年级)是塑造亲社会行为的黄金窗口期,数据显示一年级学生水平显著高于三年级,且一、二年级间无显著差异,这凸显了低学段儿童天然的利他倾向。教育者,尤其班主任,亟需敏锐把握此关键期,将亲社会行为培养深度融入日常教学与管理。班主任的核心作用在于着力营造“团结、友善、互助”的班级文化,通过精心设计如小组任务、物品交换等常态化的分享合作情境,让学生在真实互动中体验亲社会行为的价值;同时,以身作则加强思想品德影响,并细致关注学生人际交往,对观察到的合作、分享、安慰等行为及时给予正向强化,系统性地筑牢品德发展基石。

其次,教育实践必须高度关注并针对性应对亲社会行为存在的显著性别差异。这要求一方面善用女生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其在情绪觉察(如安慰行为)、协作沟通等优势领域带动集体;另一方面着力激发男生参与动机,设计契合其兴趣的团队竞赛互助任务、紧急情境模拟演练等活动,并加强其情绪识别与共情技巧的专项训练。尤为关键的是,积极推动结构化的男女生良性互动与合作,例如组织混合性别小组任务或共同服务项目,通过这种正向的异质交往,促进相互理解与学习,为男生提供观察借鉴亲社会行为模式的有效路径,从而弥合性别差异,实现共同成长。

最后,三年级亲社会行为的显著滑坡亟需教育者直面中年级转型的复合挑战。这一现象不仅源于学业压力增大与竞争意识增强对亲社会行为实践空间的挤压,研究者们的实地观察更揭示出网络不良信息的诱导构成新威胁——三年级学生接触网络范围显著扩大,易受其中粗鄙言行浸染。正如资深教师所警示:“三年级是脏话等不文明行为的苗头期,接触面扩大、同伴影响加深,若未及时干预,高年级将进入爆发期。”对此,教育干预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在课程与评价体系中主动嵌入亲社会元素,如在学科教学中系统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增设“互助之星”等非学业评价指标,并针对性开展“校园服务岗”(非紧急助人)及“安慰技巧训练”活动,提供积极替代性行为;另一方面仍需强调的是,班主任须着力肃清班风、明立规矩、勤加提点,通过明确的行为规范、持续的监督引导与及时的反馈矫正,营造崇尚文明互助的班级氛围,有效抵消外部环境负面因素及内部功利化倾向对利他行为的削弱效应。

综上,小学教育应把握低年级关键期、响应性别差异化需求、破解中年级行为衰减难题,最终通过系统化设计将亲社会能力培养深度融入教育生态,方能有效促进儿童社会性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论

本实验条件下,得出以下结论:

(1) H1假设成立,性别对小学低年级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显著影响,女生的亲社会行为程度显著高于男生。

(2) 与H2假设中“年级有显著影响”的判断一致,但具体情况相反:三年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程度显著低于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二年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程度也显著高于三年级学生,仅一年级与二年级学生之间无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三年级处于过渡阶段,学习任务加重、社交环境变化、网络信息影响等导致学生对亲社会行为的投入暂时减少。

(3) 性别与年级在小学低年级儿童亲社会行为上的交互作用边缘显著。

综上,本实验结果表明小学低年级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小学低年级是塑造亲社会行为的关键期,还需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探索完整的儿童亲社会演进过程,并进一步发掘网络信息对亲社会发展的影响。此外,性别与年级交互作用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需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基金项目

山东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S202410446021);山东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自筹项目(25JG011)。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岑国桢(1992). 吉利根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修正. 心理科学, 4(7), 31-35.
[2] 杨玲(2012). 小学低年级学生情绪能力发展及其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3] 张涵茗(2021). 小学低年级生在新融合团辅帮助下亲社会行为的提升.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大学.
[4] Bridgers, S., Jara-Ettinger, J., & Gweon, H. (2020). Young Children Consider the Expected Utility of Others’ Learning to Decide What to Teach. Nature Human Behaviour, 4, 144-152.
https://doi.org/10.1038/s41562-019-0748-6
[5] Eisenberg, N., & Fabes, R. A. (1998). Prosocial Development. In W. Damon, & N. Eisenberg (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3: Social, Emotion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pp. 701-778). Wiley.
[6] Eisenberg, N., VanSchyndel, S. K., & Spinrad, T. L. (2016). Prosocial Motivation: Inferences from an Opaque Body of Work. Child Development, 87, 1668-1678.
https://doi.org/10.1111/cdev.12638
[7] Guha, M. (2003). Blackwell Handbook of Childhood Social Development. Wiley-Blackwell.
[8] Kohlberg, L. (1969). Stage and Sequence: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Socialization. In D. A. Goslin (Ed.), Handbook of Socializ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pp. 347-480). The Guilford Press.
[9] Laghi, F., Baiocco, R., Di Norcia, A., Cannoni, E., Baumgartner, E., & Bombi, A. S. (2014). Emotion Understanding,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s of Friendship and Reciprocity in School Aged Children. Cognition and Emotion, 28, 1338-1346.
[10] Thielmann, I., Spadaro, G., & Balliet, D. (2020). Personalit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6, 30-90.
https://doi.org/10.1037/bul0000217
[11] Wentzel, K. R., Filisetti, L., & Looney, L. (2007). Adolescent Prosocial Behavior: The Role of Self‐Processes and Contextual Cues. Child Development, 78, 895-910.
https://doi.org/10.1111/j.1467-8624.2007.01039.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