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实操教学融入红色精神的课程思政路径探索
Exploration of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ath Integrating the Red Spirit into Equipment Practical Teaching
DOI: 10.12677/ae.2025.158151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泽龙, 沈廷鳌: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工程大学,重庆
关键词: 实操教学红色精神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军事教育Practical Teaching Red Spirit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Practical Path Military Education
摘要: 本文聚焦装备实操教学这一军队院校的核心育人环节,探究把红色精神深度融入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首先是立足装备实操教学融入红色精神可以锻造“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为战育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其次是基于思政元素与实操课程之间的基本矛盾,思政教学碎片化以及缺少过程化评价的矛盾以及评价体系不完备与无法衡量思政效果之间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实践途径。其中第一种是通过真实装备操作任务引领下的“任务驱动、情境浸润”的全链条融入路径,让红色基因自然而然地植入到装备操作训练之中。第二种是通过对结构化思政实施指南和战例化教学案例库的开发,从而构筑起“方法论 + 资源库”的系统化建设路径。第三种是制订包含学员的认知、行为及情感维度,还包括教学实施的效果在内的多维度、可量化的评价反馈路径,并将其吸纳入教学反思的闭环。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equipment practical teaching, which is the core educational aspect of military academies, and explores effective ways to deeply integrate the red spirit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irstly, integrating the red spirit into equipment practical teaching can forge new era revolutionary soldiers with “soul, ability, courage, and morality”, which is the key to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virtue and educating people for war”. Secondly,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practical courses, the frag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the lack of process based evaluation, as well as the problem of incomplete evaluation systems and inability to meas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ffects, practical approaches have been proposed in combination with actual situations. The first approach is to integrate the red gene naturally into equipment operation training through a full chain integration path of “task driven, situational immersion” guided by real equipment operation tasks. The second approach is to develop a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path of “methodology + resource librar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structur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and case-based teaching case libraries. The third approach is to develop a multidimensional and quantifiable evaluation feedback path that includes the cognitive,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dimensions of learners, as well as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and incorporate it into the closed loop of teaching reflection.
文章引用:李泽龙, 沈廷鳌. 装备实操教学融入红色精神的课程思政路径探索[J]. 教育进展, 2025, 15(8): 838-84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514

1. 引言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其核心在于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员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重要论述为专业课程(含军事专业课程)承载思政育人功能指明了方向。装备实操教学作为军队院校培养学员实战技能和岗位任职能力的核心环节,天然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将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宝贵红色精神财富[1],深度、有机、有效地融入装备实操教学全过程,对于铸牢学员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培育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锻造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立德树人、为战育人”要求在装备教学领域落地生根的关键所在。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装备实操教学融入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剖析现实困境,并重点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2. 红色精神融入实操教学的时代价值

在装备实操教学中深度融入红色精神,绝非简单的政治宣教叠加,而是基于装备教学特性与红色精神内核的高度契合,对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独特的育人价值。

2.1. 落实“为战育人”核心使命的战略支点

军队院校的核心使命是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红色精神蕴含的坚定理想信念(如长征精神)、顽强战斗意志(如上甘岭精神)、科学求实态度(如“两弹一星”精神)、艰苦奋斗作风(如南泥湾精神)和崇高牺牲奉献精神[1],正是新时代革命军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要求的生动诠释和力量源泉。将红色精神融入装备操作、维护、保障的全过程,能使学员在亲身体验装备效能、感受科技力量的同时,深刻理解手中装备承载的强军重任,将爱党爱国爱军的深厚情感、敢打敢拼的血性胆气、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内化为操作装备、运用装备、保障打赢的内在驱动力和行动自觉,从根本上解决“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问题,确保培养的人才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2]

2.2. 破解技能训练与价值塑造“两张皮”的关键抓手

装备实操教学采用真实情境化和实践活动化的方式,让学员们边动手、边解决问题来学习。这样的教学形式为实现价值引领提供了一种“浸润式”的教学环境[3],红色精神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存在于书本之中。对于红色精神而言,诸如团队协作、严谨细致、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等具有普适性的精神内核在每一个环节,包括装备操作当中的协同训练、精密调试、故障排除、效能优化等,都是可以在实操过程中充分展现出来的,把它们具象化到某一具体的任务或实例、某一项故障情境之中,就能把这些抽象的价值观转化为触手可及的鲜活面孔,比如:在进行复杂装备的协同操作时提出要形成“团结就是力量”的信念,而在高精度装备调试时更需培育“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精神,以及在极限条件下进行装备抢修时需要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而“做中学”“练中悟”模式[4],则有助于打破这种脱节的状态,将实训过程与价值引领二者融合起来。

2.3. 提升装备教学铸魂育人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相较理论授课而言,装备实操教学更有真实感、更易吸引人、更具挑战性,在装备操作真实环境下完成培训任务过程,承受压力、吃苦受累甚至是受挫经历后,暴露学员的思想状况更加真实可靠,并且更能让学员产生真切感受。把红色精神教育“融进去”,通过穿插讲解、案例剖析、复盘反思等“关键点”,实现教育思想的“活化”;抓住“关键时”,根据学员学习体会最为深刻、情感体验最为强烈、问题感知最为真实的时候开展“真言”,做到对于学员来说,事实是最直观的“讲理”,特点是最实在的“解惑”,重点是最醒目地“抓主”。采用“情境触发–精神感召–行为引导”的红色基因育培方式,充分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实效性,将红色基因熔铸到实战中,融化到学员身上。

3. 实操类课程思政融入的主要矛盾问题

尽管价值重大,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将红色精神深度融入装备实操教学仍面临诸多挑战,集中体现为以下三大矛盾。

3.1. 思政元素挖掘深度与实操课程特性的矛盾

实践性教学就是抓实训学习,注重实操、程序化和任务化,非常具体和实际。从目前部分融合情况看,“生硬嫁接”“浅层化”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缺点之一[4]:要么在操作步骤中加入一些像红色话语这样的话语作为口号直接将它生硬地加入其中,并脱离具体的实际背景中;要么就是在教学过程的开始或者最后对某一型装备进行宣讲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如某型装备是自身克服困难自力更生研制出来的)、技术意义(如精工细作等需要讲究科学严谨的态度)、用途意义(比如某种装备是用于实战化演练过程)这样的深层次思政涵义是极少做的。如何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技术的规范里、规程的要求上,将其同各种技术难点、协同规范、安全规范相互交融结合,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找准结合点,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思政元素真正渗入其中。

3.2. 思政教育碎片化与全过程贯通要求的矛盾

目前,融合工作大多缺乏系统化的设计,没有做到全过程筹划,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碎片化”特点[4]。思政点大多是孤立的“点缀”式存在于教学过程中某个片段,没有围绕课前–课中–课后的某条线建立起完整的育人链条,也没有形成育人合力。主要表现在课前:预习任务只涉及技术和操作的步骤,并没有针对任务本身的技术装备的战技术性能以及关系到国家安危的一些方面进行引领,也未体现出促进价值导向养成的操作;课中:教员在讲解操作要领或者在进行故障诊断处理时候会有意识地给参训人员灌输一些诸如“要发扬精益求精的作风”之类的宗旨,但是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是没有经过深度的设计而是照本宣科式的宣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落实融入工作的有关要求,致使大家碍于情面在学习思政部分的内容;课后:主要是关于技能掌握情况以及操作的结果来进行评价反馈,很少对学员在履行任务过程中的职业态度、协作意识、意志品质等育人目标的达成度情况进行系统的评教评学。这就是“断链式”的融合,也就很难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

3.3. 评价体系单一性与思政效果多维性的矛盾

实操课程以技术指标为评价基础,就现有的评价方式而言主要是从技能熟练程度、操作规范程度和任务完成程度等方面进行评判,具备明显的打分标准[5]。但是红色精神融入学员之后的变化更多体现在学习后的认知层次提升、价值观认同和外化行为上等多方面,具有内隐性、长久性与情景性的特点,这些指标是无法通过学习测量评价出来的。当前对于学员实操作业情况评判不涉及对思政目标达成的情况做出评价,缺少专门行为和学习状态的评价指标和观测点。同时缺乏客观准确有效的评价方法手段,如行为观察量表、情境测验或反思报告分析等方法手段[6]。此外评价主体比较单一,以教员为主导,基本不存在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或教员测评等情况。因而目前对于实操课中思政融入的效果并不清晰,也难以获得有效利用来指导实际的教学工作,从而对于教员深入做好思政工作来说也存在一定阻碍。

4. 装备实操教学融入红色精神的实践路径探索

针对装备实操教学融入红色精神存在的现实矛盾,必须探索系统化、可操作、可评价的实践路径,实现深层次、一体化的融合。核心在于构建相互支撑、协同作用的三大路径。

4.1. 构建“任务驱动、情境浸润”的全流程融入路径

去“贴标签”,破“两张皮”,真正将红色精神成为完成任务的动力源、规范行动的力量核、提升素养的途径;让其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涵摄在每一个实操教学之中。具体而言,要在教学设计之初就把这一任务蕴含的价值目标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挖掘每一个具体的操作任务背后都蕴含着的价值目标(如某型装备的精准定位、复杂系统协同操作、应急故障排除等) [5],并在教学目标中以并列形式表述出来,在操作实践过程中针对具体操作任务的特点创设包含红色精神的实践情境(如在精密装备调试中融入“毫厘不差”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家一丝不苟的崇高风范;在多人协同操作大型装备任务中,设置需要协同的环节,介绍“团结就是力量”“密切协同”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模拟战场恶劣环境下装备抢修演练任务中,植入时间和任务节点以及复杂的战场环境,引导学生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通过讲述装备发展史、介绍典型战例等方式,向学生传递“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1] [5])。通常,在“任务完后面的复盘评估”环节,就需要把价值反思作为一个定势的过程,不能停留在仅仅讲清“怎么做的”和讲清楚所用到的技术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带着他们去回顾一下整个操作过程中有哪些精神?哪里可以再做得更好一些?比如更严谨、更协作、更顽强;面对难题又是怎么去克服的?这就体现了意志品质。通过对一个“任务布置(价值导向)–操作实践(情境体验)–结果评估(价值反思)”闭环,使得有“润物细无声”般的浸润式教育效果,让学员做到在“做中学、练中悟”,达到思想境界提升的同时又促进了实操技能的跃升的目的。

4.2. 构建“方法论 + 资源库”的系统化建设路径

将思路统归于一张“路图”,把办法装入一个“箱子”,为了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制定一套结构化《装备实操课程思政融入实施指南》,以“顶层–底层”“立–行”构架总体思路,按照“装备大类”或“训练阶段”(基础操作、系统协同、综合演练、故障排除)划分为若干层次,对每一类别的不同装备、操作环节能接入的核心红色精神要素及表现形式要举例说明。在各类方法指导上突出实操课堂的融入方法丰富多样,比如战例/故事导入法(课前)、操作情境设问法(课中)、关键节点激励法(课中)、典型行为点评法(课中)、深度复盘反思法(课后)、角色扮演/模拟演练法等,介绍并说明各个方法使用场景及注意事项。同时应包含思政环节标准化教学流程模板。此外,高质量“装备 + 战例 + 精神”融合教学案例库也是十分必要的。一是拓宽案例来源渠道,全面搜集、挖掘我军装备发展史上发生的感人故事、重大装备保障任务中涌现的优秀装备保障官兵典型事例、国内著名战例所反映的闪烁着智慧、勇气和牺牲的事迹以及国内装备操作维护中的反面典型案例所表现的严谨与马虎、协作为人和推诿掉责现象等内容[1] [5];二是严格按照“背景–装备/操作环节–红色精神点–教学目标–怎样用、什么时候用、怎么讲–问题讨论及设计意图–教学效果和观测点”的模板撰写每个案例,使其易于被教员拿到手后就可直接使用或者稍微改动就可以用于教学;三是通过创建上报征集、选拔审查、入库遴选、运用评估、定期迭代更新的循环更新运用体系,使得案例库始终保持朝气蓬勃的状态和紧扣时代步伐的姿态,为教员提供同时具有针对平台系统内置各类课程思政“通用模板”带来的共性引导性和统一模板思路形成的定制细化“基因”,作为一套“方法论 + 资源库”的全方位解决课程思政系统缺失问题的系统体系从顶层到落地统筹规划出具有适用性的系统化的实操办法来支持教员更好地开展深刻的思政教学工作,提供强而有力的技术辅助支撑。

4.3. 构建“多维度、可量化、促改进”的评价反馈路径

从根本上解决“看不清、看不到”效果的痛点,将教学结果落到具体问题上,精准指导教师作出改进。评价体系包括“学员发展”和“教学实施”两个方面,学员发展维度评价是重头戏,关注学员在操作过程中的红色精神关键行为及职业素质外化情况。评价主要包括:认知层面上(能否正确地说出相关操作要求的精神内涵?可以通过简短的谈话或课后的小问卷来测评);情感态度层面上(面对困难和压力,有没有坚韧、沉着的一面?对于团队是带着怎样的态度?对待装备规章是怎样的态度?能不能体现出敬畏之心?这主要还是从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考察);行为表现层面上(做事情的态度是不是特别严谨细致?严格按照规定去做、尽量减少错误;出问题后是怎样表现的?是有畏难情绪胡乱放弃,还是沉下心认真排查、大胆试错?在团队里面是怎么进行协作的?会不会主动地弥补自己的岗位职责空缺?与团队成员有没有良好沟通;有没有严格执行安全规范的自觉性?)。评分标准和工具手段要多维,具有操作性,可根据不同的操作环境设计不同的结构化行为观察量表(如“严谨细致行为观察表”“团队协作行为观察表”“战斗精神表现观察表”)交由教员或学员互评小组进行记录;用关键事件记录法记录那些突出的精神正面或者暴露出的问题点;从学员的反思报告中来探寻学员的价值认知深浅度;结合任务压力情境设置、任务协作设置、道德选择设置等不同的任务情景,开展基于任务情境设置的情境模拟测评以测评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学实施维度评价从教员课程思政的设计水平和效果上考量,重点考察思政目标设置是否准确、恰当;所选取的案例/情境和装备操作是否贴合思政目标;思政点与技能点相融是否顺畅;教学方法的选择使用是否适当;能否充分地引领学员进行自我价值反思等方面,通过同行评议/专家听课、教案/教学设计评审、学员课后专项反馈(问卷或访谈)等获得教员认识判断结论。基于上述评价数据,建立有力教学反思及持续改进机制:一是每学期或每轮教学后要对各类评价数据及时汇总,二是要组织教学团队进行聚焦思政效果的专项复盘,找出哪些思政点融入效果较好或较差,哪些方法或案例有效或无效,评价数据反映了学员的什么进步或存在什么不足,评价工具自身是否有效等,三是将复盘结论总结成具体的改进方向,对案例库内容进行增减修改优化,对教学设计和评价工具加以修正调整,或开展针对性的教员思政教学能力培训,从而真正把评价的结果变成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动力,形成长效的改进闭合循环体系。

5. 结束语

装备实操教学中深挖红色精神内涵,是真正落实“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育人任务;从具象到抽象,着力发掘“立德树人、为战育人”蕴含的独特时代价值意义,聚焦当前主要矛盾点并精准发力;立足三全育人理念,坚持“全流程融入”“系统化建设”“科学化评价反馈”三位一体工作路径;着力于深化教学反思、强化师资培训、争取有力的制度资源保障等,着力化解问题、破解瓶颈,将红色基因和装备技能融为一体,促进二者的共同成长。这样的课堂不仅是上好一节课、一门课的问题,而是一个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是一项为锻造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人才支撑的“灵魂工程”。要持续深入开展深入研究和探索实践,不断丰富路径、创新方法、完善机制,推动装备实操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基金项目

2025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多维融合多措并举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2025年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五维融合驱动的装备操作课程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树荫. 红色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研究[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1(6): 89-96.
[2] 中央军委办公厅. 关于新时代军队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意见[Z]. 军办发〔2019〕15号.
[3] 陈万柏,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4] 李忠军, 钟启东. 课程思政: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4): 124-129.
[5] 陆军勤务学院. 军用油料装备操作与维护[M].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20.
[6] 张雷声.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的进展与思考[J]. 教学与研究, 2021(8): 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