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的外研版初中英语教材读写版块教学策略探究
“Teaching-Learning-Assessment” Alignment: Strategies for Reading and Writing Sections in Junior High English Textbooks (FLTRP, 2024)
摘要: “教–学–评”一体化的提出整合了课程与评价等相关理论和经验,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有效教学,使教学、学习和评价三者融为一体,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善学生学习体验,落实育人目标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希望借助“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探究外研版(2024)初中英语教材读写版块的教学策略,旨在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英语读写课堂效率,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的多向交互提供参考。
Abstract: The proposal of “teaching-learning-assessment” alignment integrates relevant theories and experiences of 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emphasizing attention to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es and effective teaching, which integrates teaching,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enhancing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achieving educational goals.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sections in the 2024 version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xtbook published b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FLTRP) with the help of the concept of “teaching-learning-assessment” integration. It is intende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better achieving teaching goal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English reading and writing classes, and realizing multi-directional interaction among teachers, students, and texts.
文章引用:朱昊璐.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的外研版初中英语教材读写版块教学策略探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8): 844-84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515

1.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提倡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健康而有个性地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处理好评价与教和学之间的关系,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实施[1]。并且,课堂评价活动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师生在评价活动中同为实施评价的主体。由此,“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正式提出[2]

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实施教学活动,学生根据课程目标开展学习活动,评价以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为评价依据,全面、准确地评价教与学的效果。推动“教–学–评”一体化有利于深化课程改革,促进英语学科育人目标有效落地,有利于引导教师从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推动评价理论与实践向纵深发展[2]

而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都是英语教学的重难点,本研究希望借助“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探究外研版(2024)初中英语教材读写版块的教学策略,旨在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英语读写课堂效率,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的多向交互。

2. 理论背景

国外尚未有“教–学–评”一体化这样的表述,与其概念最为相近的是alignment,指“对齐、一致”。Cohen (1987)首次介绍了教学、学习、评价相一致的概念,并用于表示教学设计活动和预期结果匹配的程度[3]。Biggs和Tang (2011)更是形象地把教、学、评三者之间的关系比喻为课程目标的“直通车”[4]

近些年来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对教育评价的功能以及教学与评价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许多国家的教育评价都经历了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assessment of learning)到“为了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和“作为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as learning)的转变[5]。教育评价的目的不再只关注学习结果,而更应关注学习过程。以促进学习为目的的评价改革,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评价改革的新方向[6]

基于此,“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中被正式提出。“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

王云生(2019)指出,“教–学–评”一体化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或策略,而是一种以教学效能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原则[7]。而基于新课标,王蔷和李亮(2019)对“教–学–评”一体化做了深入探究与解释:教以目标为导向,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学是为了发展核心素养,与教的内容保持一致;评则是为了促教和促学[2]。因此,教、学、评三者本质一致,共同指向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因此,为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应建构与课程目标相一致的课堂,将教学目标和学习结果整合到评价任务和课堂活动中,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提升课堂效率。程晓堂(2023)提出“教–学–评”一体化是指导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理念,它既可以从宏观层面指导教学的规划和设计,也可以在微观层面指导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8]。并且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应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9]

“教–学–评”一体化的提出整合了课程与评价等相关理论和经验,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有效教学,使目标、教学、学习和评价融为一体,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善学生学习体验等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如何运用该理念达成育人目标,是本研究探索的重点。

3. 外研版初中英语教材读写版块教学的特征

3.1. 在主题语境下展开情境教学

主题语境涵盖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等内容,为学科育人提供话题和语境,对于主题意义的探究应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重要内容[1]。因此,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教师可以创设适合阅读材料的情境,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进入创设的情境,再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阅读材料的主题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同时通过巧妙设计读写活动调动学生的经验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联通互动。

3.2. 明确教学目标,明晰教学思路

外研版(2012)初中英语教材的读写版块由两大部分组成,分别是Reading and vocabulary和Writing,而外研版(2024)则整合成了一个版块,即Reading for writing. 教师在主题语境和话题情境的引领下,明确教学目标,明晰教学思路,实现陈玉松等(2022)所提出的两个统一:一是输入性技能和输出性技能的统一;二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的统一[10]

3.3. 综合技能整合化

教师在进行读写版块的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学会语言知识之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技巧,同时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将听、说、读、写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语言学习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4. 读写相关联,输出书面化

语言技能包括理解性技能(听、读、看)和表达性技能(说、写),虽然说和写都属于表达性技能,但是在有限的课堂中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有单独发言的机会,而且书面写作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进行思维整合,消化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能体现学生的信息整合和语言运用能力。且外研版(2024)教材中的读写版块是一体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需要找到读与写之间连接的点,自然地从阅读环节过渡到写作环节。

4. 外研版初中英语教材读写版块的教学策略与设计

基于以上对读写版块特征的分析,结合“教–学–评”一体化,本研究设计以下几种策略:教学设计围绕主题语境展开,引出版块内容;解读版块语篇,了解文本大意,在理解内容和主题的基础上学习语言知识;深入挖掘语篇,进行话题讨论,鼓励学生对文本分析和思考;延续话题讨论,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教师灵活设计评价;点拨写作技巧,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在学生创作后设计评价活动。以下将按照“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以外研版(2024)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3 Food Matters的Reading for writing: Food across borders为例,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如何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指导下展开教学活动。

4.1. 教材内容分析

外研版(2024)的读写板块为“Reading for writing”,文本类型呈现“读–写”的强关联性。阅读文本兼具信息性与示范性,如外研版(2024)七年级下册Unit 3以“食物历史”为主题的说明文,既传递文化知识,又为写作提供结构范本,如写作任务需模仿阅读文本的文体特征(“总–分–总;分–总;总–分”等)实现“以读促写”的文本类型统一。

其次,外研版(2024)的语言目标强调“输入–输出”一体化,体现“教–学–评”一致性。如在阅读环节需提炼核心语言点,明确其在写作中的应用场景;写作环节要求运用阅读中习得的语言知识(如连接词“however”等),教师通过评价标准(如“语言准确性”“词汇多样性”)实时反馈,强化语言目标的落地。

此外,任务链呈现“循环互动式”,体现“教–学–评”一体化。以外研版(2024)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3 Food Matters的读写板块为例,任务流程可以通过:1) 读前情境激活(如“猜测冰激凌起源”);2) 读中语篇分析(如梳理文章大意和细节,以及“分–总”结构);3) 读后讨论(如“食物与文化的关系”);4) 写作创作(模仿阅读文本语言和结构);5) 多元评价(教师评、同伴评,依据“内容关联度”“思维深度”等标准)。

这篇文本围绕食物与文化的关联展开,先以冰淇淋为例,说明其看似是西方甜点,实则源于中国,经马可·波罗传播到欧洲后演变;又列举伊朗薄饼与中国陕西石头饼、肉夹馍与委内瑞拉玉米饼等例子,展现不同文化有相似美食;最后点明食物是文化桥梁,跨越国界能促成美好联结。

4.2. 教学活动开展

4.2.1. 围绕主题语境,引出版块内容

1) 通过播放一段与餐厅有关的视频创设情境,欢迎学生们来到“美食餐厅”。

2) 通过提问“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等问题引出各种各样的食物。

3) 通过上一问题提到的食物,提到这些食物背后的历史,“Do you know the history of ice cream/hamburger...?”引起学生积极性,并简单介绍汉堡包的历史。

4) 经过上一环节铺垫,询问学生们是否知道冰激凌的历史,猜测来自东方还是西方。

这一模块是在人与社会的主题语境下,围绕着“食物”尤其是“食物背后的历史”话题展开的,而在这一单元的前几节课,教师已经引导学生进入“食物”的话题,这时,教师可以通过一段有关食物的视频唤起学生的回忆,创设来到了餐厅的情境,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通过“Do you know the history of ice cream/hamburger...?”等问题引出食物背后的历史,并对汉堡包的历史进行简单的介绍,之后,自然地提到还有一种“中国堡”,询问学生们是否知道是什么,又是否知道冰激凌的历史,请学生们猜冰激凌来源于西方还是东方,引起学生好奇心,体会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并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埋下伏笔。这一环节属于教学活动,通过视频、问题、图片等完成导入和读前部分。

4.2.2. 解读版块语篇,鼓励学生思考

1) 通过提问“Where does ice cream originate from?”引导学生和上一环节相联系,并询问冰激凌的历史背景。

2) 通过提问“What food are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whole passage?”引导学生了解文本大意与文本“分–总”结构。

教师邀请学生们阅读文本,并回答问题:“Where does ice cream originate from?”引导学生们把阅读环节与上一环节所提到的冰激凌来自哪里的问题相联系,在学生回答之后再次对其简单的介绍,播放有关冰激凌来源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了解文本大意,知道文本采用“分–总”的结构展开。这一环节,既是教学活动,学习活动,也是评价活动,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反馈与拓展,学生又从教师的反馈与拓展中学习新知识。

4.2.3. 深入挖掘语篇,进行话题讨论

1) 通过提问、填空、判断正误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细节。

2) 通过提问“Which two foreign foods are compared to the Chinese roujiamo? What is the writer trying to say in the last sentence of paragraph 3? How did ice cream spread from China to Europe?”“Why are roujiamo and arepas like twin brothers?”

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深入挖掘中西方食物背后的故事。

3) 通过之前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食物的作用并进行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体会到食物也是中西方文化的桥梁。

在了解文本大意后,教师通过提问、填空、判断正误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细节,并通过问题“Which two foreign foods are compared to the Chinese roujiamo? What is the writer trying to say in the last sentence of paragraph3? How did ice cream spread from China to Europe?”“Why are roujiamo and arepas like twin brothers?”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中西方食物的差异,深入挖掘冰激凌背后的故事,思考食物是否能给人带来力量,是否成为中西方文化的桥梁,引导学生们进行分小组讨论。同时学生可通过学习管理系统(LMS)的“协作区”在线记录讨论要点(如用思维导图工具梳理“冰淇淋传播路径”),教师实时查看各组进度,通过批注功能提供即时指导分小组讨论时。讨论结束后,各组将结论上传至LMS,系统自动生成“贡献度统计”(如发言次数、观点创新性评分),为后续评价提供数据支撑。这一环节,既属于教学活动,也属于学习活动,体现了教与学的一体化。

4.2.4. 延续话题讨论,灵活设计评价

1) 在讨论环节,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提示,再给出范例和评价标准,请学生们再次讨论。

2) 邀请学生们分小组分享,其他小组当小评委进行评价,并提供适当帮助。

借助上一环节,询问学生们是否有知道的在中西方都很受欢迎的食物,和他们背后的历史,教师可以适当给出一些提示,给出范例和评价标准,范例中包含一些食物及其背后的历史,为后续环节做铺垫,再请学生们有依据地进行讨论。在小组分享环节,教师邀请其他小组当小评委进行现场评价,并提供适当辅助。同时老师通过工具开启“匿名互评”:其他小组每个人可以根据评价标准给其他小组打分并留言建议(如“建议补充‘中国堡与汉堡的原料差异’”),系统自动汇总评分并生成平均值,教师结合数据进行最终点评,减少主观偏差。这一环节,既是学习活动,也是评价活动,学生们在相互讨论中学习语言表达,并进行同伴互评。

4.2.5. 点拨写作技巧,学生进行创作

1) 教师给出课文中提到的三种食物的图片,并对历史稍加提示,提供语言支架。

2) 教师点拨写作技巧,为学生搭建写作框架,再指导学生如何改写并形成完整段落。

3) 教师展示评价标准,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按照评价标准给出评价和建议,也可以邀请学生们当评委,根据准备进行互相评价。

教师在给出写作要求后,为学生搭建写作框架,点拨写作技巧,指导学生找寻自己需要的信息改写形成自己的句子,并通过一些连接词组成完整的段落。在学生们完成写作后,教师设计评价环节,并选择一些学生的作文进行展示,根据评价标准,完成教师评价或者学生互评,现场或者在LMS上给出反馈和建议。这一环节既是教学环节,学习环节,也是评价环节,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至此,围绕这一读写版块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和设计得以完成。

5. 结语

“教–学–评”一体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模式,将教学、学习、评价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循环。“教–学–评”一体化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将评价和教学过程相结合,并适当结合学习管理系统和在线测评工具等,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数据化的呈现让评价过程更透明,同时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学生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体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和评价,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本研究以外研版(2024)初中英语教材读写版块为例,探究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的教学策略,希望能提供一些参考,本研究缺乏实践数据验证,希望能引发更多关于“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探究,不断丰富该理论。未来教学中,教师可进一步探索学习管理系统、线上测评工具或AR技术与评价的结合,让“评”不仅成为教学的“检验器”,更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2] 王蔷, 李亮. 推动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评-体化: 意义、理论与方法[J]. 课程∙教材∙教法, 2019, 39(5): 114-120.
[3] Cohen, S.A. (1987) Instructional Alignment: Searching for a Magic Bulle. Educational Researcher, 43, 393-415.
[4] Biggs, J.B. and Tang, C. (2011) Teaching for Quality Learning at University: What the Student Does. 4th Edition, The Open University Press.
[5] Cheng, L. and Fox, J. (2017) Assessment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ers Supporting Student Learning. Palgrave.
[6] Wyatt-Smith, C., Klenowski, V. and Colbert, P. (2014) Assessment Understood as Enabling: A Time to Rebalance Improvement and Accountability Goals. In: Wyatt-Smith, C., Klenowski, V. and Colbert, P., Eds., Designing Assessment for Quality Learning, Springer, 1-20.
https://doi.org/10.1007/978-94-007-5902-2_1
[7] 王云生. “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与实施的探索[J]. 化学教学, 2019(5): 8-10, 16.
[8] 程晓堂, 谢诗语. 英语“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与实践[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23, 46(1): 1-8.
[9]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10] 陈玉松, 杨海春, 沈君. 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综合技能板块教学策略与设计[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22(1): 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