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来华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Loc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An Introduction to China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摘要: 在全球化深入推进与“一带一路”倡议持续开展的背景下,地方高校肩负着培养知华友华国际人才的重要使命。《中国概况》课程作为留学生了解中国的通识教育平台,亟需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思政教育路径。本文以永州地方特色文化为切入点,将其融入来华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思政教学,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实现了跨文化认知与知华友华爱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中国理念、中国道路的认同度,为地方高校留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deepening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local universities are shouldering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cultivating international talents who know and are friendly towards China. The course An Introduction to China serves as a general knowledge platfor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o gain an understanding of China, and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explore a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at integrates knowledge transmission with value guidance. This paper takes Yongzhou’s loc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 as the entry point and incorporates it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ours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By restructur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it has achieved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cross-cultural cognition and the values of knowing, being friendly towards, and loving China. Practical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this teaching model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recognition of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concepts, and the Chinese path, providing a referential paradigm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任景赛. 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来华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 国学, 2025, 13(4): 701-706.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5.134100

1.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来华留学生规模持续扩大,已突破50万人[1]。作为文化传播的“民间大使”,留学生的对华认知直接影响国际舆论场的话语生态。然而,当前留学生教育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西方媒体长期主导的“中国叙事”导致部分留学生对中国的认知存在“符号化”与“碎片化”倾向;另一方面,传统《中国概况》课程多聚焦于地理、历史等表层知识,缺乏对当代中国发展逻辑的深度阐释,难以满足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需求。

《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要求,中国概况应当作为高等教育的必修课,高等学校应当对国际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内容的教育,帮助其尽快熟悉和适应学习、生活环境[2]。通过中国概况课程的学习,留学生可以对中国的自然地理、传统文化、思想观念、文化习俗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和了解,为留学生了解当代中国国情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导引和视角,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进而主动讲述讲好“中国故事”[3]。近年来,伴随“课程思政”理念的持续深化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与“课程思政”理念深度交织的当下,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成为学术研究的前沿热点。众多学者积极投身于地方优秀文化在“中国概况”课程中思政功能实现路径的探索,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有益的见解。相关研究着重强调,要达成这一功能,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在地化特征与课程设计的适配性。具体实践中,需深入挖掘地方文化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构建起“文化符号–价值内涵–实践场景”的三维融合模式。这一模式宛如一把钥匙,能够助力国际学生打开中华文明的大门,推动他们对中华文明形成具象化认知,从而更直观、深入地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4]。此外,还有部分研究聚焦于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独特特性,指出在知华教育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应遵循“认知–情感–行为”的递进逻辑,通过“文化体验 + 反思对话”的双轨运行机制,促进留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5]

地方高校因地域特色鲜明、文化资源丰富,在“在地国际化”中具有独特优势。以永州为例,永州古称零陵,雅称潇湘,地处湘江源头,山川形胜、人文荟萃[6]。千百年来,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为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提供了“可触摸的历史现场”与“可感知的文化标本”,成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天然课堂。永州本土优秀的潇湘文化,本质上是中国“多元一体”格局的微观缩影,通过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不仅能提升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更能培养其“从地方看中国”的学术视野,为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课提供“永州样本”,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本土化素材。

本研究旨在探索地方高校如何通过课程设计,将永州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中国概况》课程思政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传递的辩证统一,为来华留学生教育提质增效贡献教育智慧。

2.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永州某地方高校为切入点,聚焦《中国概况》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旨在通过案例研究法深入挖掘永州地方特色文化赋能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为解决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与实践参考。

永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地方特色文化。它不仅有柳宗元笔下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意境,那是大自然与人文精神交融的绝美画卷;还有瑶族等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宛如一首首欢快的歌谣,传递着独特的生活智慧与情感;更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如同一座座不朽的丰碑,铭刻着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与崇高精神。这些文化资源犹如一座巨大的宝藏,具有独特的思政教育价值。将永州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中国概况》课程思政教学,不仅能够为课程注入新的活力,丰富授课形式,以更具吸引力的文化体验激发留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通过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构建起与留学生认知特点相契合的教学模式,帮助他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与丰富性,进而促进“中国理解”与“中国认同”的实现。

2.2. 研究框架

本研究构建了“文化–知识–实践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教学体系,将永州地方特色文化与《中国概况》课程思政教学深度融合。具体而言,文化层面聚焦于永州地方特色文化的系统梳理与整合,知识层面注重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课程内容,实践层面则通过多模态教学手段和沉浸式学习体验,促进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认同。该理论框架强调文化资源的在地化特征与课程设计的适配性,通过构建“文化符号–价值内涵–实践场景”的三维融合模式,助力国际学生打开中华文明的大门,推动其对中华文明形成具象化认知。

特别来说,本研究将采用多模态教学手段,强化“第二课堂”文化育人效果,组织留学生赴永州各县市区开展田野调查,引导其通过拍摄短视频、制作文化手账等形式完成沉浸式学习体验。通过实地实景感受中国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留学生从地方文化这一窗口洞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对中国理念与中华文明的认同感,有效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为地方高校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思政范式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3. 永州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中国概况》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在《中国概况》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某永州高校虽已尝试将永州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教学体系,但在实际育人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制约成效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文化资源整合、教学方法创新和评价体系构建三个层面。

首先是地方文化资源整合碎片化,协同育人链条断裂。永州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舜德文化、柳宗元思想、女书文化、瑶族民俗、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资源,但在课程教学中尚未形成系统性整合框架。例如,在讲解柳宗元民本思想时,仅停留在文本翻译层面,未与当代脱贫攻坚实践形成历史呼应,导致留学生难以理解“官为民役”的现代治理智慧。在讲解女书文化时,侧重于文字特殊形式讲解,导致留学生关注点形式多于内容,虽能背诵女书字符,却无法阐释其承载的女性解放意义;了解红军长征历史,却未建立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关联。还比如,在讲解舜帝“德孝”观念时,未与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变迁、养老保障体系等现实问题结合,使伦理概念沦为文化标本而非活态价值观。

其次是教学方法传统化,沉浸式体验严重不足。就实际教学开展情况来看,当前教学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虚拟仿真、田野调查等创新手段应用明显不足,导致留学生认知存在严重隔阂。例如,许多留学生将“孝悌忠信”理解为异域文化奇观,而非具有普世价值的伦理体系。在田野调查时,多数留学生仅完成文字拍照任务,未深入理解文化传承机制。还比如讲解瑶族《盘王大歌》时,未与非洲口传史诗进行生态伦理观对比,使留学生难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普遍性价值。

最后是评价体系单一化,过程性评估严重缺位。考核指标分配不均衡,期末考试占比达70%,且题型以客观题为主,导致学生采用“临时背诵”策略应对。如2024年课程考核显示,90%的学生可以通过考试。不过,在论述题解答方面,学生表现不尽如人意,要么答案与题目所问不相关,要么只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探讨问题本质。虽然学生整体通过率较高,但这样的考试结果对育人工作的积极影响较为有限。

3.2. 原因分析

经进一步探究,研究发现深层矛盾在于地方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目标尚未形成映射关系,跨学科师资团队建设滞后,以及评价机制难以量化文化认同的动态生成过程。

首先是资源转化断层,地方文化与思政目标的价值存在错位。永州地方特色文化虽资源丰富,但存在“有文化无系统”的困境。突出表现在授课教师将永州地方文化简化为文学符号,未阐释其承载的文化意义,这种表层化解读导致文化资源沦为“文化标本”,而非活态价值观载体。还表现在历史语境与现代价值的脱节,比如授课教师对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论述,停留在传统伦理层面,未与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公民道德建设形成呼应。

其次是师资能力存在短板,跨文化跨学科教学能力欠缺。当前授课教师还多是外语类语言教师,缺乏跨学科背景,难以实现文化资源到思政元素的转化。另外一些教师缺乏文化叙事能力,导致教学呈现“文化拼盘”特征。

最后就是评价体系不科学,评价机制失灵。当前考核评价侧重于卷面成绩,卷面考核又以选择题为重,暴露出“知行分离”的评价偏差。另外,考核侧重于一次性评价,过程评估缺失,未建立文化认同度、价值观实践行力的动态评测系统。

4. 永州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中国概况》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径

首先,以文化解码为着眼点,构建地方文化资源的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优化教师师资队伍,通过“文化转译能力培训”提升教师的跨文化叙事技巧。开展专业教师 + 文化导师双梯队建设,专业教师负责理论框架构建,聘请景区资深讲解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担任“文化实践导师”,联合开展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中的中国精神》、柳宗元《捕蛇者说》的民本思想与脱贫攻坚实践、女书–世界文字的奇葩等学术讲座,将千年弦歌不辍的文化传承与“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智慧传达给留学生,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价值的创造性转化。

其次,更新教学模式设计,开展沉浸式与体验式教学。系统梳理永州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图谱,构建可交互的地方文化知识图谱。留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参与“舜帝南巡”历史事件决策,在情境模拟中体悟“天下为公”的价值取向。加强文化互动,与江永上甘棠村共建实践基地,开展“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女书非遗守护人”项目。留学生学习女书书写后,需用母语创作“跨文化女书”作品,在文化转译中理解性别平等、文化传承等主题。面向全体学生举办“中外文明对话会”,引导非洲留学生比较瑶族《盘王大歌》与非洲口传史诗中的生态伦理观,通过文化间性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普遍性。

最后,深化永州地方特色文化在来华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思政教学中的育人效能,可创新构建“文化实践学分”机制,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可量化、可累积的跨文化能力成长体系。具体而言,将留学生参与濂溪书院“理学思辨”国学研习、零陵古城“潇湘古韵”文化导览等沉浸式实践活动纳入学分认证范畴,通过“文化参与频次–任务完成质量–价值传播效能”三维评估模型,量化其文化贡献度,形成“实践–反馈–提升”的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推动文化体验向文化创造跃迁。这一机制既以学分激励驱动留学生主动探索永州文化肌理,又通过艺术共创促使其在文化解码与重构中深化对中国精神内核的理解,最终实现“文化认知–价值认同–行为自觉”的育人闭环,为《中国概况》课程思政提供“实践赋能、艺术浸润”的创新范式。

5. 结论

将永州地方特色文化深度融入来华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思政教学,是推动文化育人创新、提升国际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永州作为湘粤桂三省交汇的历史文化名城,其舜德文化、柳学遗韵、女书密码等独特文化资源,不仅承载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基因密码,更蕴含着家国情怀、人文精神、生态智慧等思政元素。通过系统挖掘这些资源的育人价值,高校可构建“在地化”与“国际化”交融的课程思政体系,帮助留学生在文化体验中建构“中国认知坐标系”。未来,地方高校需进一步强化“文化资源–思政元素–教学转化”的链式研究,建立跨文化师资协同培养机制,开发多语种模块化数字资源库,探索“一校一策”实施方案,使永州文化从“地域符号”升华为“育人载体”,为新时代来华留学生教育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文化思政”新范式,最终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基金项目

本研究为2024年度湖南科技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来华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KYJ2024025)。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3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
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560/2023/quanguo/index_2.html, 2024-12-1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zhengce/guizhang/202112/t20211206_585055.html, 2017-03-20.
[3] 宁继鸣. 中国概况[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8.
[4] 吴翠, 李庆建. 优秀地方文化融入国际学生“中国概况”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探索——以齐鲁文化为例[J]. 汉字文化, 2025(7): 86-88.
[5] 温秋敏, 韩金玲. 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 36(7): 36-38.
[6] 永州市人民政府. 千古诗文地·锦锈潇湘源[EB/OL].
https://www.yzcity.gov.cn/cnyz/wlgk/202505/b0e36ccb1fe54c6cab8edd6c6cb131a5.shtml, 202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