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从教材场景到本土叙事的转向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质与精神载体[1],其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已成为近五年研究热点。不少学者指出,高校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2] [3]。高校英语教材常以西方文化案例传递普世价值观,却忽视了中国本土的精神符号。卢亭薇指出,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征程中积淀的宝贵财富,其蕴含的思政资源与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目标、大学生价值引领目标相契合[4]。
苏婷婷与崔悦提出,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应着重培育能够服务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应用型英语人才,而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课程,是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达成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的切实手段[5]。然而,对于创新思政教育与地方特色红色文化尤其地方红色精神结合的研究尚需深入[6]。四川拥有泸定桥、川藏线怒江大桥“鸣笛静默”的集体记忆等独特红色桥梁资源。这些资源兼具历史具象性(可触摸的物理载体)与精神抽象性(奉献精神、家国情怀),恰与英语课程所需的跨文化比较能力相契合。
目前,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标签化现象,生硬关联“民主”“和谐”等概念且脱离历史语境。胡燕曾指出,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学生参与表面化、实践方式简单化和教学组织形式化等问题[7]。
对此,基于胡莉莉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实施路径,即深挖“红色资源”、打造“红色课堂”、培育“红色师资”和创建“红色校园”[8],本研究提出“对比教学”破题思路:以高校英语教材《卓越英语综合教程》第2册第三单元“布鲁克林大桥”阅读课为改造对象,以桥梁为媒介,构建中西精神符号的对话场域,通过三维模型驱动对比教学:在语言训练中嵌入桥梁背景知识(知识维度)、文化价值观辩论(精神维度)、短视频输出和“重走泸定桥”等(实践维度),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动态平衡。
2. 四川“红色桥梁”的思政内涵解构
在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探索中,四川的“红色桥梁”蕴含着丰富且独特的思政教育资源。这些桥梁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承载历史记忆与精神价值的文化符号。以下(表1)从精神符号的三重维度,对四川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桥梁”和课本中的布鲁克林大桥进行思政内涵剖析。
Table 1. Three-dimensional table of bridge spiritual symbols
表1. 桥梁精神符号的三重维度表
桥梁案例 |
历史背景 |
核心思政元素 |
英语教学 |
泸定桥 |
茶马古道枢纽(1705~今) |
跨文明互鉴、合作共生精神 |
历史叙事、翻译 |
怒江大桥 |
筑桥牺牲(1953年) |
奉献精神、集体记忆 |
听力素材(鸣笛仪式)、口语表达 |
布鲁克林桥 |
工业革命象征 |
个人奋斗、技术创新 |
说明文结构、技术词汇 |
泸定桥建于1705年,康熙帝御笔命名“泸定”(取“泸水平定”之意),旨在打通汉藏贸易通道。作为茶马古道的重要枢纽,泸定桥自建成以来,见证了汉藏商贸往来三百余年的历史。这座由13根铁链构成的古桥,不仅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更是多民族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象征。在茶马互市的繁荣时期,无数商旅与背夫在此协作通行,克服天险,体现了超越时代的合作共生精神。这种基于生存需求的自发协作,展现了人类面对自然挑战时的集体智慧,为当代青年提供了深刻的价值启示。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泸定桥的商贸历史可作为跨文明互鉴的典型案例。学生可通过翻译茶马古道文献等任务,学习如何用英语传递中国古代的开放包容精神。
怒江大桥,承载着一段悲壮而伟大的筑桥历史。1953年,无数筑桥战士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他们用汗水与热血铸就的不仅是一座交通桥梁,更是一座关于奉献精神与集体记忆的精神桥梁。在英语教学中,川藏线司机路过怒江大桥时统一鸣笛静默这一独特仪式,可作为听力素材,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敬意与缅怀;同时,也可借此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分享自己对奉献精神的理解,实现语言技能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布鲁克林桥作为工业革命的象征,体现了个人奋斗与技术创新的力量。将其与四川“红色桥梁”对比,能让学生从不同文化视角理解奋斗与创新精神。在英语教学方面,通过借助其素材讲解说明文结构,能帮助学生掌握如何清晰、有条理地介绍事物;还可引入相关技术词汇,扩充学生的专业词汇量,提升其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对这些桥梁从不同维度的剖析,为四川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四川红色桥梁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课程思政课例设计与实施
3.1. 教学目标设置
通过布鲁克林桥与四川“红色桥梁”的对比教学,拟达成以下教学目标:
从语言维度,让学生借助比较级句型、议论文框架等进行语言输出,例如辩证对比“individual achievement”与“collective consciousness”,提升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在历史维度,学生能够剖析西方工业文明史与中国革命建设史,解读不同历史发展脉络,形成客观、全面的历史辩证思维;在价值维度,学生可以领悟个人理想与集体意识的差异,在尊重外国文化的同时,也树立起对本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与自信,深化文化自觉。
3.2. 教学内容重构
采用对比教学,中西双轨叙事并置。一方面,进行教材二次开发,即在《卓越英语综合教程》第2册第三单元“布鲁克林大桥”阅读课之后加入“Red Bridges of Sichuan”模块,包含泸定桥双语史料以及纪录片《天路长歌》(怒江大桥片段),并且设计对比任务,设计中西桥梁分析表(表2),要求学生以表2为基础,用英语展开口语交流并撰写比较报告。
Table 2. Analysis table of brid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表2. 中西桥梁分析表
比较维度 |
布鲁克林大桥 |
泸定桥 |
怒江大桥 |
建造背景 |
工业革命资本积累 |
茶马古道商贸发展需求 |
川藏公路战略工程 |
核心精神 |
罗布林父子个人坚持 |
汉藏工匠协作共生精神 |
军民共建精神 |
另一方面,加强资源库建设,建立四川红色桥梁双语资源库,包括泸定桥历史文献翻译和视频介绍、怒江大桥鸣笛仪式视频和建设者口述史(中英双语视频)以及VR体验,例如VR技术模拟泸定桥13根铁索颤动、3D桥梁模型技术还原怒江大桥建造的历史场景等。
3.3. 教学方法创新:沉浸式对比体验
教学流程的设计遵循“具象–抽象–实践”的认知发展规律,采用四阶任务链(总课时4课时:对比分析2课时,实践创作2课时)。
3.3.1. 认知冲突激发(1课时)
课堂聚焦布鲁克林大桥阅读语篇和泸定桥、怒江大桥故事的文本解构。通过文本对照阅读,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事实认知。这一阶段特别注重保持材料的原真性,例如选用美国原版教材中布鲁克林大桥的原始描述,与经过语言学处理的泸定桥英文材料形成对照。研究发现,这种原始文本的对比更能引发真实的认知冲突。同时,还会通过观看布鲁克林大桥、泸定桥和怒江大桥纪录片等直观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认知冲突。
3.3.2. 深度对比解构(1课时)
学生分组绘制双桥精神对比思维导图。教师引导学生超越表层的技术差异,深入探讨建造动机、英雄叙事等深层次文化内涵。例如,通过对比布鲁克林大桥的资本驱动背景与泸定桥的战略需求,学生能够直观理解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基础设施建设逻辑;体会罗布林父子的个人毅力和泸定桥以及怒江大桥背后的集体意识和英雄主义精神。这一阶段的教学任务将文化维度细化为技术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形成递进式的分析框架,实现从事实认知到文化理解的跃升。
3.3.3. 价值内化输出(1课时)
学习任务包括角色扮演(向国际友人英文解说泸定桥或怒江大桥的故事)和写作任务(Redefine “Engineering Marvels”议论文)。不同于传统的价值观灌输,本阶段通过开放式问题的设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例如“桥梁的社会价值应当如何评估”这类问题的讨论,能够自然引导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最后的意义输出阶段有助于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各类产出任务的设计既检验语言能力,又强化文化自信。
3.3.4. 行为外化实践(1课时)
学生需制作英文短视频《My Definition of a Great Bridge》或者制作英文短视频《Silent Tribute: The Bridge Whispers History》。这个阶段彰显了从认知建构到价值践行的转化逻辑,要求学生融合技术术语(如span, connectivity)与价值表述(如collective innovation),用英语重构我国多座红色桥梁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通过语言产出实践,使学生在跨文化表述中自然达成对中国发展的认同,增加文化自信。
3.4. 评价体系变革:多元动态反馈
在四川“红色桥梁”与布鲁克林桥对比教学中,为确保教学目标有效达成,实现语言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多元动态的反馈机制,设计了双轨制评价量表(表3),从语言能力与思政内化两大核心维度,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
Table 3. Dual-track evaluation scale
表3. 双轨制评价量表
指标 |
语言知识能力(50%) |
思政内化(30%) |
实践应用(20%) |
知识掌握 |
专业术语准确率 ≥ 90% |
正确阐释桥梁建造的战略意义 |
调研报告完整度 |
思维深度 |
对比段落逻辑清晰度 |
辨析个人/集体贡献的历史条件 |
短视频叙事结构合理性 |
价值认同 |
跨文化交际策略运用 |
视频中自发加入致敬仪式设计 |
“重走泸定桥”活动设计创新性 |
实践创新 |
双语解说词现场表现力 |
自发深挖桥梁未被主流关注的文化层 |
跨学科协作完成度 |
3.5. 教学实施成效和反思
在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大二年级4个班级(n = 156)实施教学实验,取得如下教学成效(教学效果评估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文本分析和问卷调查等)。
如表4所示:语言能力方面,通过前后测对比发现学生在专业术语运用和比较分析表达上有显著提升,82%的学生能够准确运用“collectivism”、“perseverance”等核心概念进行文化对比分析;文化认知方面,学生的红色精神认知和文化自信强度均有大幅提升。
Table 4. Teaching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results
表4. 教学成效测评结果
测评项 |
前测均值 |
后测均值 |
提升率 |
专业术语掌握度 |
44.4/100 |
75.6/100 |
70.3% |
议论文思辨深度 |
68.5/100 |
82.3/100 |
20.1% |
红色精神认知 |
3.2/5 |
4.7/5 |
46.9% |
文化自信强度 |
2.8/5 |
4.3/5 |
53.6% |
学生在学习后表现出更强的文化传播意愿,他们认为“对比教学使思政内容更易理解”;其次,多数受访学生表示愿意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红色文化,甚至主动参与校外红色文化传播项目。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英语教学实践,为学生搭建了一座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为他们提供更多元、更深入的途径去了解和传播中国文化[9]。
在学习反思中,有学生写道:“原来桥梁不仅是钢筋水泥的构造,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反思表明,通过对比学习,他们对中国精神的理解更加立体,特别是对“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等价值理念有了更深刻的体认。
当然,教学过程中也发现若干值得关注的问题。部分学生在进行文化比较时,由于桥梁之间的历史语境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在建立联系时存在认知偏颇,容易陷入“中西文化对立”陷阱,需要教师提供更加辩证和系统的分析框架和背景资料补充,强调布鲁克林大桥的技术突破价值和泸定桥、怒江大桥的精神价值,避免陷入“中西优劣论”。
另外,也可拓展“成渝红色交通线”英语研学项目,比如“重走泸定桥”,让桥梁从课本符号转化为行走的思政课堂,使红色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淬炼出新生命力。
4. 四川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分析
本案例实践表明,红色文化融入外语教学需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点:一是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实现语言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合;二是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多模态教学手段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三是要保持文化对比的客观性,避免简单的好坏评判。同时,也为四川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路径。
4.1. 资源整合路径
资源整合是确保四川红色文化有效融入英语课程思政的基础性工作。在“红色桥梁”主题框架下,需要重点建设双语资源库和精品课程体系。双语资源库建设应当聚焦四川特色红色文化资源,特别是以泸定桥为代表的红色桥梁资源,系统整理相关历史文献、影像资料和口述历史等原始素材,并完成专业化的英文翻译工作。资源库建设要注重分类的科学性和检索的便捷性,可以按照人物、事件、遗址、艺术等维度进行系统归类,同时开发线上共享平台和VR红色地图等数字化呈现方式。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构建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可以设置《四川红色文化英语解读》作为核心必修课程,系统讲解四川红色文化的历史脉络和精神内涵。在此基础上,开发《红色翻译工作坊》《跨文化红色叙事》等拓展性选修课程,形成“1 + N”的课程群模式。课程内容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要传授红色文化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传播能力。
4.2. 教学实施路径
教学实施是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实际育人效果的关键环节。情景教学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参与度。通过设计“重返泸定桥”等主题模拟课堂,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在语言训练方面,要开发专门的红色语料训练体系,包括听力、翻译、写作等多个模块,将语言技能培养与价值观塑造有机结合。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可以制作“红色桥梁”系列微课,通过动画、纪录片等形式生动呈现历史事件;开发微信、抖音、B站等网络社交平台上的短视频栏目,用英语讲述四川红色故事;依托数字化技术优势,精心打造新媒体思政精品项目,比如利用3D、5G、AR、VR、AI等先进信息技术,创建“沉浸式”课堂,通过创设历史场景,让学生能够在近乎真实的虚拟场景中“身临其境”,经历真实历史事件,感悟红色文化精神[10]。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实践教学可将理性认知与感性认知进行有效衔接,让学生对特定主题的直观体验得以深化。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尊重学生志趣,让学生自由组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博物馆和遗址遗迹参观、红色短视频制作、历史题材情景剧、博物馆讲解志愿服务、口述史采访等实践形式[11]。
4.3. 评估优化路径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是确保课程思政质量的重要保障。实践活动评估应当采用多维度考核方式,既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情况,又要评估其价值观内化程度和文化传播能力。可以设计红色主题演讲、翻译作业、反思日志、社交媒体内容创作等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
5. 结论与展望
四川红色桥梁是镌刻在大地上的精神密码。通过对比教学,高校英语课程既能培养学生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更在文化碰撞中筑牢价值认同。这一路径为方言区、地方高校提供了“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思政教育新范式,使红色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焕发新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