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劳动教育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使教师能够结合当地乡土地理资源,设计富有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意见》还提出在大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并要求其他学科在其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开展劳动教育[1]。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为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有助于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本文以乡土地理资源为载体,深入挖掘其在劳动教育中的价值,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为例,设计出劳动周期完整、乡土特色鲜明且融合多学科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
2. 当前劳动教育的困局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2],各地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意见》要求各大中小学在劳动教育中遵循手脑并用、体现时代特征、适应产业变革、避免“一刀切”等教育原则[1]。然而,在高中劳动课程的实际实施过程中,一些地区和学校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教师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常常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学生的动手劳动,忽视了劳动教育更深层次的育人意义,导致劳动与教育目标脱节,未能实现预期的育人效果。其次,劳动过程存在割裂现象,劳动形式主要局限于简单、短暂的动手操作,未能将劳动视作一个整体的社会活动[3]。再次,许多学校的劳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科间融合度不足,限制了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发展。最后,劳动课程缺乏地域特色与乡土元素,课程内容千篇一律,未能充分体现学科的独特价值。
地理学科蕴含丰富的乡土地理资源,这些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了理想的载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设计综合性的劳动实践课程,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基于乡土地理资源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
乡土地理资源是指特定区域内的综合地理资源,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湖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口、交通、经济等人文地理要素[4]。这些资源具有地域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劳动教育是通过实践掌握劳动知识与技能、培养劳动能力、树立正确劳动观念的过程,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5]。乡土地理资源作为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桥梁,不仅能推动地理知识的生活化,还能有效促进劳动教育的开展。
3.1. 基于乡土地理资源,落实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社会性和实践性[6]。教师结合当地特色设计的实践活动,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天然的载体。学生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样的实践方式能够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2. 基于乡土地理资源,贯彻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的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7]。以“农业区位因素”为例,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实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教师可以将当地的农业生产活动作为实践课程的载体,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有机结合,为落实地理核心素养提供具体的实践路径。
3.3. 基于乡土地理资源,促进学科融合
劳动课程不仅是劳动实践,更强调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对于地理学科而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选择合适的乡土地理资源来设计多学科融合的劳动课程。这不仅能强化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还能拓展学科间资源的整合路径,促进学科融合,引导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
3.4. 基于乡土地理资源,厚植家国情怀
劳动教育强调在实践中育人,具有可实践性特点的乡土地理资源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开展富有乡土特色的实践活动,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还能激发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培育深厚的家国情怀。
4. 劳动教育实践课程设计——以“农业区位因素”为例
4.1. 课程理念
本课程以兰州市永登县营儿村的特色沙田瓜种植为劳动对象,结合乡土背景和当地种植现状[8],设计出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课程紧密贴合地理学科中“农业区位因素”的教学内容,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符合《意见》中关于“参加生产劳动”的内容要求,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基于这些特征,设计出实践课程,旨在通过更新、更完整的劳动体验,使学生达到“知其背后事、析其背后由、感其乡土情”的课程目标。
4.2. 课程目标
总结营儿村的地理环境特征,归纳沙田瓜种植的发展阶段,分析影响种植变化的区位因素。辩证地看待沙田瓜种植对当地发展的影响,并提出沙田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学生将在实践中熟练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独立劳动精神,形成“以劳为荣、以劳为美”的价值观。
4.3. 课程内容
课程围绕“沙田瓜种植”开展实践教学,从认知、行为与情感三个维度设计课程内容,依次通过“探种植变化史”“历沙田瓜生长期”和“寻产业持续路”三个阶段展开(见图1)。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深入了解种植的变迁、种植技术的改进,以及产业发展的未来路径。
Figure 1. Labor education practice course content framework
图1. 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内容框架
4.3.1. 探种植变化史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以综合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9]。“探种植变化史”部分以“农业区位因素”为基础,从单个区位因素的分析逐步扩展到整个种植景观的呈现,采用以点到面的展开方式,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这部分课程内容分为“析区位变化”“探种植变化”和“观基地景观”三个环节(见表1)。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调查、走访和参观,梳理营儿村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整体特征,归纳种植发展的各个阶段,并分析影响种植变化的区位因素。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还能深刻感悟到营儿村村民不断进取的劳动精神。
Table 1. Course content of “exploring the history of planting changes”
表1. “探种植变化史”课程内容
课程
环节 |
课程内容 |
劳动教育体现 |
析区位变化 |
根据学科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分析营儿村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特征;观看教师利用Arc GIS软件制作2017~2023年永登县沙田瓜种植基地分布图,尝试分析沙田瓜产业布局的区位条件;利用百度地图在线地图工具,对当地种植基地进行区位分析(地理 + 信息技术)。 |
通过调查和观察,初步掌握劳动知识,引导学生感悟营儿村村民在艰苦条件下不断改进种植模式的精神。 |
探种植变化 |
通过访谈,归纳营儿村种植历史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地理 + 历史);了解营儿村沙田瓜种植的演变及其销售渠道。 |
通过实地调查与访谈,学生体会到营儿村村民在艰苦环境中不断探索改进的劳动精神。 |
观基地景观 |
参观种植基地,探讨当地采用“小拱棚 + 地膜”覆盖种植技术的原因;总结营儿村沙田瓜种植技术中的成功经验;分析该技术在全国干旱地区推广的可行性。 |
通过观摩与分析当地技术,学生理解了劳动智慧与经验,并学习到农业技术的实际应用。 |
4.3.2. 历沙田瓜生长期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目标之一。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在真实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以“农业区位因素”为例,教师需结合实例,从实践出发进行课程设计。本部分内容围绕沙田瓜的生长周期展开,涉及的知识由浅入深,劳动形式多样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
课程内容分为“准备期”“播种期”“管理期”和“采摘期”四个环节进行分组学习(见表2)。在课程开始前,学生需了解沙田瓜的基本生长周期。通过完整的种植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并增强他们服务社会与他人的自主意识。
Table 2. Course content of “experiencing the growth period of watermelons”
表2. “历沙田瓜生长期”课程内容
课程环节 |
课程内容 |
劳动教育体现 |
准备期 |
学习基本农具的操作和使用;根据沙田瓜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的品种
进行播种,分析选择原因(地理 + 生物);各小组在适宜的土地上施肥,
了解施肥方式的作用(地理 + 化学)。 |
通过学习种植原理,分析当地人劳动智慧的实际应用;通过实践掌握基本劳动知识与技能。 |
播种期 |
学习播种技术、参与地膜和拱棚的搭建,分析其对沙田瓜生长的影响
(地理 + 生物)。 |
通过播种实践,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 |
管理期 |
使用手机软件记录幼苗的生长周期,进行相应的田间管理。 在规定时间进行通气放苗、拆除小拱棚、坐瓜、转瓜、追肥等操作,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种植管理的原因(地理 + 生物 + 化学);调查当地
沙田瓜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并提出降低病虫害的方案(地理 + 生物 + 化学);结合当前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背景,讨论如何处理农药残留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 |
通过管理过程中的记录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强调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增强责任感。 |
采摘期 |
了解沙田瓜在采摘及运输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探讨如何科学处理残留地膜,以保持土壤肥力(地理 + 化学);总结从准备期到采摘期的整体过程,分析社会资源配合的重要性(地理 + 政治) |
培养学生在采摘过程中对劳动细节的关注;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全过程参与,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与吃苦耐劳的品质。 |
4.3.3. 寻产业持续路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理念,也是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学生在学习“农业区位因素”时,不应仅停留在区位因素的分析层面,还应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
这部分内容包括“寻产业发展”和“谈自我方向”两个环节,以课后交流班会的形式进行(见表3)。教师为学生提供沙田瓜产业未来发展的路径,可以引导学生从沙田瓜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这几个角度进行分析。最后,学生对课程中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可以通过撰写小论文、绘画或制作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通过这一阶段的分享与总结,旨在帮助学生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对其未来职业选择产生积极影响。
4.4. 课程评价
本文基于乡土地理资源进行劳动教育设计,旨在实现“劳中学”“劳中思”和“劳中育”的教学目标。课程评价注重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从认知、行为、情感三个维度设置不同水平,进行表现性评价(见表4)。评价主体包括自评(权重30%)、组评(权重30%)和师评(权重40%),最终形成综合性评价。学业质量标准将学业表现划分为四个层次,且各层次难度逐步递增。评价内容涵盖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实践活动和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通过划分不同的表现水平和多元主体的综合评价,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获得客观、清晰的自我认知。
Table 3. The course content of “seeking sustainable paths for industries”
表3. “寻产业持续路”课程内容
课程环节 |
课程内容 |
劳动教育体现 |
寻产业发展 |
从生产与消费角度分析沙田瓜滞销的原因(地理 + 政治);探讨结合直播和电商发展的现况,分析沙田瓜进行线上销售的优势;提出提升沙田瓜市场竞争力的建议,总结农户及政府部门可采取的对策。 |
通过分享与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 |
谈自我方向 |
根据当前互联网的发展现状,许多大学生返乡利用直播带货的形式宣传家乡的产品,针对这个现象谈谈自己的观点;交流未来的职业选择与规划。 |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思考职业方向,帮助他们理解劳动实践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增强对未来职业的规划意识。 |
Table 4. Practical course evaluation scale
表4. 实践课程评价量表
评价维度 |
水平要求 |
分值 (分) |
自评 (30%) |
组评 (30%) |
师评 (40%) |
总分 |
认知维度 |
水平1:根据资料,能分析当地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 |
0~60 |
|
|
|
|
水平2:能归纳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并分析其对种植模式调整的影响 |
60~75 |
水平3:能分析当地自然与环境因素,筛选适宜的种植模式 |
75~90 |
水平4:在上述基础上,能分析种植模式对未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90~100 |
行为维度 |
水平1:在指导下能使用基本农具,但对操作方法不熟练 |
0~60 |
|
|
|
|
水平2:能独立使用基本农具,掌握操作步骤 |
60~75 |
水平3:能熟练使用基本农具,熟悉各项操作 |
75~90 |
水平4:熟练使用农具,能在种植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
90~100 |
情感维度 |
水平1:对种植活动缺乏兴趣,劳作时困难较多 |
0~60 |
|
|
|
|
水平2:对种植活动有兴趣,遇到困难时积极寻找方法 |
60~75 |
水平3:对种植活动充满热情,能主动提出解决方案 |
75~90 |
水平4:对种植活动有深入思考,能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综合方案 |
90~100 |
注:每个维度满分为100分,各维度的总分按以下公式计算:自评 × 30% + 组评 × 30% + 师评 × 40%。
5. 总结与反思
本研究基于乡土地理资源,创设真实的劳动实践,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课程依托乡土地理资源,不仅有助于学生学科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学习,还提升了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特色的种植活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劳动技能,提高了在生产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劳动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期望对其未来职业选择产生积极影响。课程评价采用多层次、多主体的综合评价方式,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客观、科学的评价结果。
劳动教育不仅是单一劳动课程的任务,还应融入各个学科之中。对于地理学科而言,劳动教育需要结合地方特色,充分挖掘劳动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其他学科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劳动能力。课程开发者在选择乡土地理资源时,应关注时代特征,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劳动课程。本研究通过整合乡土地理资源和跨学科知识,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了实践探索。未来的劳动教育课程在挖掘乡土资源的同时,应注重学科间的融合,关注时代需求,并逐渐发挥第三产业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