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地理资源导向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设计——以“农业区位因素”为例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ign Oriented by Local Geographic Resources—A Case Study on “Agricultural Location Factors”
DOI: 10.12677/ae.2025.1581531, PDF, HTML, XML,   
作者: 路林平, 李卫洁: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胡砚霞*, 赵锦慧:湖北大学师范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乡土地理资源劳动教育学科融合高中地理Geographic Resources Labor Education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High School Geography
摘要: 各学科融入劳动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然而,现有的劳动教育课程多侧重于简单的动手操作,周期较为短暂,使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更多停留在体验层面,尚未深入到价值观层面的培养。此外,课程中对乡土资源的挖掘不足,导致劳动教育形式单一、地域特色不突出,课程内容千篇一律。本文深入挖掘乡土地理资源的劳动教育价值,强调学科间知识的融合,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为例,设计了一套劳动周期完整、乡土特色鲜明且融合多学科知识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disciplines into labor education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cultivating all-round development talents in the new era. However, the existing labor education courses mostly focus on simple hands-on operations, and the cycle is relatively short, so that students’ cognition of labor stays more at the experience level, and has not yet penetrated into the cultivation of values. In addition, the excavation of local resources in the curriculum is insufficient, resulting in a single form of labor educatio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re not prominent, and the curriculum content is the same. This paper deeply excavates the value of labor education of rural geographical resources, emphasizes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and takes the “agricultural location factors” of the second compulsory course of high school geography of the People’s Education Edition as an example, and designs a set of labor education practice courses with complete labor cycle, distinctiv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gr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文章引用:路林平, 胡砚霞, 赵锦慧, 李卫洁. 乡土地理资源导向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设计——以“农业区位因素”为例[J]. 教育进展, 2025, 15(8): 949-95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531

1.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劳动教育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使教师能够结合当地乡土地理资源,设计富有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意见》还提出在大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并要求其他学科在其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开展劳动教育[1]。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为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有助于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本文以乡土地理资源为载体,深入挖掘其在劳动教育中的价值,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为例,设计出劳动周期完整、乡土特色鲜明且融合多学科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

2. 当前劳动教育的困局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2],各地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意见》要求各大中小学在劳动教育中遵循手脑并用、体现时代特征、适应产业变革、避免“一刀切”等教育原则[1]。然而,在高中劳动课程的实际实施过程中,一些地区和学校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教师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常常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学生的动手劳动,忽视了劳动教育更深层次的育人意义,导致劳动与教育目标脱节,未能实现预期的育人效果。其次,劳动过程存在割裂现象,劳动形式主要局限于简单、短暂的动手操作,未能将劳动视作一个整体的社会活动[3]。再次,许多学校的劳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科间融合度不足,限制了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发展。最后,劳动课程缺乏地域特色与乡土元素,课程内容千篇一律,未能充分体现学科的独特价值。

地理学科蕴含丰富的乡土地理资源,这些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了理想的载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设计综合性的劳动实践课程,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基于乡土地理资源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

乡土地理资源是指特定区域内的综合地理资源,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湖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口、交通、经济等人文地理要素[4]。这些资源具有地域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劳动教育是通过实践掌握劳动知识与技能、培养劳动能力、树立正确劳动观念的过程,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5]。乡土地理资源作为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桥梁,不仅能推动地理知识的生活化,还能有效促进劳动教育的开展。

3.1. 基于乡土地理资源,落实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社会性和实践性[6]。教师结合当地特色设计的实践活动,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天然的载体。学生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样的实践方式能够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2. 基于乡土地理资源,贯彻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的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7]。以“农业区位因素”为例,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实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教师可以将当地的农业生产活动作为实践课程的载体,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有机结合,为落实地理核心素养提供具体的实践路径。

3.3. 基于乡土地理资源,促进学科融合

劳动课程不仅是劳动实践,更强调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对于地理学科而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选择合适的乡土地理资源来设计多学科融合的劳动课程。这不仅能强化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还能拓展学科间资源的整合路径,促进学科融合,引导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

3.4. 基于乡土地理资源,厚植家国情怀

劳动教育强调在实践中育人,具有可实践性特点的乡土地理资源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开展富有乡土特色的实践活动,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还能激发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培育深厚的家国情怀。

4. 劳动教育实践课程设计——以“农业区位因素”为例

4.1. 课程理念

本课程以兰州市永登县营儿村的特色沙田瓜种植为劳动对象,结合乡土背景和当地种植现状[8],设计出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课程紧密贴合地理学科中“农业区位因素”的教学内容,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符合《意见》中关于“参加生产劳动”的内容要求,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基于这些特征,设计出实践课程,旨在通过更新、更完整的劳动体验,使学生达到“知其背后事、析其背后由、感其乡土情”的课程目标。

4.2. 课程目标

总结营儿村的地理环境特征,归纳沙田瓜种植的发展阶段,分析影响种植变化的区位因素。辩证地看待沙田瓜种植对当地发展的影响,并提出沙田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学生将在实践中熟练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独立劳动精神,形成“以劳为荣、以劳为美”的价值观。

4.3. 课程内容

课程围绕“沙田瓜种植”开展实践教学,从认知、行为与情感三个维度设计课程内容,依次通过“探种植变化史”“历沙田瓜生长期”和“寻产业持续路”三个阶段展开(见图1)。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深入了解种植的变迁、种植技术的改进,以及产业发展的未来路径。

Figure 1. Labor education practice course content framework

1. 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内容框架

4.3.1. 探种植变化史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以综合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9]。“探种植变化史”部分以“农业区位因素”为基础,从单个区位因素的分析逐步扩展到整个种植景观的呈现,采用以点到面的展开方式,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这部分课程内容分为“析区位变化”“探种植变化”和“观基地景观”三个环节(见表1)。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调查、走访和参观,梳理营儿村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整体特征,归纳种植发展的各个阶段,并分析影响种植变化的区位因素。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还能深刻感悟到营儿村村民不断进取的劳动精神。

Table 1. Course content of “exploring the history of planting changes”

1. “探种植变化史”课程内容

课程 环节

课程内容

劳动教育体现

析区位变化

根据学科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分析营儿村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特征;观看教师利用Arc GIS软件制作2017~2023年永登县沙田瓜种植基地分布图,尝试分析沙田瓜产业布局的区位条件;利用百度地图在线地图工具,对当地种植基地进行区位分析(地理 + 信息技术)。

通过调查和观察,初步掌握劳动知识,引导学生感悟营儿村村民在艰苦条件下不断改进种植模式的精神。

探种植变化

通过访谈,归纳营儿村种植历史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地理 + 历史);了解营儿村沙田瓜种植的演变及其销售渠道。

通过实地调查与访谈,学生体会到营儿村村民在艰苦环境中不断探索改进的劳动精神。

观基地景观

参观种植基地,探讨当地采用“小拱棚 + 地膜”覆盖种植技术的原因;总结营儿村沙田瓜种植技术中的成功经验;分析该技术在全国干旱地区推广的可行性。

通过观摩与分析当地技术,学生理解了劳动智慧与经验,并学习到农业技术的实际应用。

4.3.2. 历沙田瓜生长期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目标之一。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在真实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以“农业区位因素”为例,教师需结合实例,从实践出发进行课程设计。本部分内容围绕沙田瓜的生长周期展开,涉及的知识由浅入深,劳动形式多样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

课程内容分为“准备期”“播种期”“管理期”和“采摘期”四个环节进行分组学习(见表2)。在课程开始前,学生需了解沙田瓜的基本生长周期。通过完整的种植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并增强他们服务社会与他人的自主意识。

Table 2. Course content of “experiencing the growth period of watermelons”

2. “历沙田瓜生长期”课程内容

课程环节

课程内容

劳动教育体现

准备期

学习基本农具的操作和使用;根据沙田瓜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的品种 进行播种,分析选择原因(地理 + 生物);各小组在适宜的土地上施肥, 了解施肥方式的作用(地理 + 化学)。

通过学习种植原理,分析当地人劳动智慧的实际应用;通过实践掌握基本劳动知识与技能。

播种期

学习播种技术、参与地膜和拱棚的搭建,分析其对沙田瓜生长的影响 (地理 + 生物)。

通过播种实践,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

管理期

使用手机软件记录幼苗的生长周期,进行相应的田间管理。

在规定时间进行通气放苗、拆除小拱棚、坐瓜、转瓜、追肥等操作,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种植管理的原因(地理 + 生物 + 化学);调查当地 沙田瓜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并提出降低病虫害的方案(地理 + 生物 + 化学);结合当前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背景,讨论如何处理农药残留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

通过管理过程中的记录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强调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增强责任感。

采摘期

了解沙田瓜在采摘及运输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探讨如何科学处理残留地膜,以保持土壤肥力(地理 + 化学);总结从准备期到采摘期的整体过程,分析社会资源配合的重要性(地理 + 政治)

培养学生在采摘过程中对劳动细节的关注;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全过程参与,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与吃苦耐劳的品质。

4.3.3. 寻产业持续路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理念,也是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学生在学习“农业区位因素”时,不应仅停留在区位因素的分析层面,还应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

这部分内容包括“寻产业发展”和“谈自我方向”两个环节,以课后交流班会的形式进行(见表3)。教师为学生提供沙田瓜产业未来发展的路径,可以引导学生从沙田瓜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这几个角度进行分析。最后,学生对课程中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可以通过撰写小论文、绘画或制作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通过这一阶段的分享与总结,旨在帮助学生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对其未来职业选择产生积极影响。

4.4. 课程评价

本文基于乡土地理资源进行劳动教育设计,旨在实现“劳中学”“劳中思”和“劳中育”的教学目标。课程评价注重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从认知、行为、情感三个维度设置不同水平,进行表现性评价(见表4)。评价主体包括自评(权重30%)、组评(权重30%)和师评(权重40%),最终形成综合性评价。学业质量标准将学业表现划分为四个层次,且各层次难度逐步递增。评价内容涵盖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实践活动和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通过划分不同的表现水平和多元主体的综合评价,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获得客观、清晰的自我认知。

Table 3. The course content of “seeking sustainable paths for industries”

3. “寻产业持续路”课程内容

课程环节

课程内容

劳动教育体现

寻产业发展

从生产与消费角度分析沙田瓜滞销的原因(地理 + 政治);探讨结合直播和电商发展的现况,分析沙田瓜进行线上销售的优势;提出提升沙田瓜市场竞争力的建议,总结农户及政府部门可采取的对策。

通过分享与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

谈自我方向

根据当前互联网的发展现状,许多大学生返乡利用直播带货的形式宣传家乡的产品,针对这个现象谈谈自己的观点;交流未来的职业选择与规划。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思考职业方向,帮助他们理解劳动实践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增强对未来职业的规划意识。

Table 4. Practical course evaluation scale

4. 实践课程评价量表

评价维度

水平要求

分值

(分)

自评

(30%)

组评

(30%)

师评

(40%)

总分

认知维度

水平1:根据资料,能分析当地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

0~60

水平2:能归纳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并分析其对种植模式调整的影响

60~75

水平3:能分析当地自然与环境因素,筛选适宜的种植模式

75~90

水平4:在上述基础上,能分析种植模式对未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90~100

行为维度

水平1:在指导下能使用基本农具,但对操作方法不熟练

0~60

水平2:能独立使用基本农具,掌握操作步骤

60~75

水平3:能熟练使用基本农具,熟悉各项操作

75~90

水平4:熟练使用农具,能在种植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90~100

情感维度

水平1:对种植活动缺乏兴趣,劳作时困难较多

0~60

水平2:对种植活动有兴趣,遇到困难时积极寻找方法

60~75

水平3:对种植活动充满热情,能主动提出解决方案

75~90

水平4:对种植活动有深入思考,能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综合方案

90~100

注:每个维度满分为100分,各维度的总分按以下公式计算:自评 × 30% + 组评 × 30% + 师评 × 40%。

5. 总结与反思

本研究基于乡土地理资源,创设真实的劳动实践,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课程依托乡土地理资源,不仅有助于学生学科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学习,还提升了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特色的种植活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劳动技能,提高了在生产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劳动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期望对其未来职业选择产生积极影响。课程评价采用多层次、多主体的综合评价方式,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客观、科学的评价结果。

劳动教育不仅是单一劳动课程的任务,还应融入各个学科之中。对于地理学科而言,劳动教育需要结合地方特色,充分挖掘劳动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其他学科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劳动能力。课程开发者在选择乡土地理资源时,应关注时代特征,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劳动课程。本研究通过整合乡土地理资源和跨学科知识,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了实践探索。未来的劳动教育课程在挖掘乡土资源的同时,应注重学科间的融合,关注时代需求,并逐渐发挥第三产业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020-03-26.
[2] 俞立中. 对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 地理教学, 2012, 54(5): 4-7.
[3] 杨海媚, 陈仕涛, 汪涛. 指向劳动教育的地理跨学科实践课程设计[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3, 50(13): 61-64.
[4] 韩丹. 基于地理实践力的乡土地理资源开发实践探索——以湘教版必修《地理1》“土壤的形成”为例[J]. 地理教学, 2024, 51(7): 28-31.
[5] 王月, 陈余山, 覃彩连. 融合劳动教育的高中地理实践主线单元教学设计——以“探究植被”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4, 53(6): 34-37.
[6] 杨慧月. 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J]. 地理教育, 2024, 45(S2): 14-1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8] 朱小强. 永登县旱地小拱棚+地膜沙田西瓜栽培技术[J]. 中国农技推广, 2019, 35(3): 39+43.
[9] 沈琳燕. 融合劳动教育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以校园“微农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例[J].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2021, 43(9): 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