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认识不到位、体制不顺畅、队伍不协同、保障不充分的问题。本文基于协同学的视角,从理念引领、队伍协同、制度优化、资源整合、平台共享等五个探讨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路径。具体为:理念引领,坚持“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队伍协同,充分发挥医学院校职工全员育人功能;制度优化:注重宏微、中观、微观相结合;资源整合,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体;平台共享:整合教学与管理服务信息平台。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such as inadequate understanding, unsmooth system, uncoordinated teams, and insufficient guarante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ynergetic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optimization path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from five aspects: idea guidance, team coordination, system optimiz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platform sharing. Specifically: guiding the concept, insisting on the transition fr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m collaboration,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staff education function of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ystem optimization: focusing on the combination of macro and micro, meso and micro; Integration to build a synergy of school, family, and society; platform sharing: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service information platforms.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表了系列讲话并作出了重要指示,这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从世界范围来看,当今世界是一个以互联网、自媒体、大数据、等为载体的信息时代。从国内来看,当前高校中以“95”后为主体的大学生,他们的成长背景、生活环境、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与上一代大学生相比发生了重大改变,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问题,这就迫切要求高校教师必须立足现实,认真研究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探索出一条适合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优化的途径。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协同学理论与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契合性。因此,探讨协同学语境下的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路径研究,具有可行性。从而进一步拓宽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视角。
2. 协同学之要义
协同学(Synergetics)即“协同合作之学([1], p. 1),是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协同学是研究由完全不同性质的大量子系统(诸如电子、原子、分子、细胞、神经元、力学元、光子、器官、动物乃至人类)所构成的各种系统。研究这些子系统是通过怎样的合作才在宏观尺度上产生空间、时间或功能结构的。尤其要集中研究以自组织形式出现的那类结构,从而寻找与子系统性质无关的支配着自组织过程的一般原理”([2], p. 1)。简言之,协同学是研究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理论。它力图阐明在具体性质极不相同的系统中产生新结构和自组织的共同性,揭示合作效应引起的系统的自组织作用。自组织是开放系统在子系统的合作下出现的宏观尺度上的新结构,自组织过程是一种非平衡相变过程。系统所处的不同结构或状态称为不同的相,在一定条件下,系统从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的现象称为相变([3], p. 11)。协同学对系统的自组织过程(协同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协同学的基本思想主要包含3方面的内容:1) 协同效应。2) 伺服原理。3) 自组织原理([4], pp. 124-126)。
3. 协同学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契合性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需要协同学理论的支持,同时,协同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契合性,这种契合主要体现在目标一致性、系统开放性、合作多元性。
1、目标一致性。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需要广泛依托于其他教育教学方式的融入,进而形成具有协同性、广泛性、针对性、规律性的教育教学体系。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与协同学理论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2、系统开放性。系统的开放性是协同学理论的前提,如果系统不能与外部环境交换,久而久之系统就会缺少自我演化的能量,导致系统从有序向无序转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动态开放发展的系统。它不仅会受到高校内部各子系统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还要受到家庭、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协同学理论的系统开放性这一特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契合性。
3、合作多元性。协同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协同理论的研究,是以不同事物为基础,研究其事物自身的协同机制与特征的一种科学理论。随着时代变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协同理论已经被人们逐渐运用各类学科之中。经调查发现,协同学理论已经被广泛运用到经济学、化学、社会学以及物理学等领域中。所以,将协同理论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可以体现二者的合作多元性,也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提供全新视角([5], p. 76)。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序参量”,而其他各项具体工作(课程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管理服务)都应该为“立德树人”服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整个系统的“序参量”,而各项具体工作(课程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管理服务等)都应被其“伺服”。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他子系统如课程教学子系统、社会实践子系统、管理服务子系统等有各自的自组织性,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系统的协同组织写发挥其协同学的协同效应,简言之,协同学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契合性。
4. 当前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既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要求,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教育对象特定——医学生,教育内容特定——针对医学生的教育内容。当前,面对新时代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
1、认识不到位。由于医学院校的特殊性,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同程度存在着重视不够,认识不够到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由于医学院校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人、财、物上的投入比较薄弱。二是部分学校存在着重教学科研、轻思想政治工作的现象。三是医学专业教师重智育轻德育,思政课教师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教育轻道德教育。四是医学生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欠缺。医学生们更加注重医学知识与技能的获取和储备,而忽略精神家园的塑造和净化,很多医学生认为只要具备较强的医疗卫生技能,就能给患者看好病,其他方面不重要。
2、体制不顺畅。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部门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日常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学生工作系统,还有负责师生思想政治舆论的宣传部门。各部门都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每个部门在工作推进、政策制度制订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清,职能交叉,在内容上既有重叠又有空白,尚未实现育人功能的全覆盖,导致工作中体制机制不顺畅。
3、队伍不协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部门广、人员多。每支队伍的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学工干部、思政课教师、医学专业教师、行政管理人员之间存在着不协同,主要表现:一是从思政教育队伍内部看,每支教育队伍的高层领导与基层工作者之间存在着不协同,由于上下级沟通不畅,导致基层教育工作者缺乏全员、全面、全程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从思政教育队伍外部看,不同教育队伍之间互相独立,缺少有效沟通、协调,导致彼此之间难以形成协同效应。([6], P.87)
4、保障不充分。医学院校的特点,决定了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保障不充分,主要表现:一是队伍配备上。对于大学生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专任教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等配备有待加强。二是经费保障上。对于思政课建设、辅导员队伍建设、课程思政建设、思政课专任教师专项考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等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信息平台建设上。面对信息网络时代,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有待加强。四是体制机制上。医学院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考评体制、监督问责体制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5. 协同学语境下的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优化路径探讨
1、理念引领:坚持“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此我们要坚持“课程思政”理念引领([7], p. 13)。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台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研究挖掘用好各课程思政元素,把“课程思政”理念作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抓手。二是健全体制机制。按照“党委领导、部门协同、二级学院组织落实”的工作思路,成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领导小组,设专门办公室(挂靠教务处)推进工作落实。三是促进“课程思政”的课程融合。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全课程育人体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引领,按照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通识文化类课程、医学专业类课程、社会实践类课程四类课程功能定位,注重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养、良好医德塑造、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
2、队伍协同:充分发挥医学院校职工全员育人功能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达成育人共识是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开展协同育人工作的前提,为此,一是开展教育大讨论,积极营造全员育人氛围。高校要开展协同育人思想大讨论研讨会,明确人人都是立德树人的主体,营造育人的良好环境([8], pp. 11-13)。二是加强锻炼,提升教职员工育人素质。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9], p. 108)。一方面,要注重提升全校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促使他们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育与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在工作中,坚持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以德治学;另一方面,要提升全体教师的业务素质工作水平,尽可能让老师们多了解与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不断开阔知识视野、职业视野、国际视野、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通过生动、专业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道理讲清楚、讲透彻,提高育人效果([10], p. 56)。在此基础上,形成医学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学工干部(辅导员或班主任)管理服务人员等不同教师队伍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协同效应。
3、制度优化:注重宏微、中观、微观相结合
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体系,应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稳定性和灵活性相协调,长期性和可行性相结合。一是宏观层面: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建设作为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基点,把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理念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中,按照上级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学校方面的政策制度。二是中观层面:学校各职能部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有关制度应及时优化调整,主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经费投入、资源建设、课程建设、学科建设、考评监督等制度优化完善。三是微观层面,各二级学院、基层教学单位、班级要按照要求,结合学院、班级实际,优化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制度。
4、资源整合: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体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当前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课堂内外、校内外各种信息无一不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全方位的教育,除了学校以外,家庭和社会也对此负有重要责任。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家庭、社会的支持,需要家庭、社会配合学校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如名人、校友、行业模范等,在价值观引导、思想引领、实践教育、榜样教育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发挥社会育人的最大功效。通过家庭教育、社会资源、学校教育的良性互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体,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5、平台共享:整合教学与管理服务信息平台
一是整合课程教学平台。医学院校涉及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内容的课程除了5门思政课外,还包括心理健康、人文素养、创新创业教育、医患沟通、医学人文、医学伦理、生命健康教育等课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创新,要在课程教学上实现互通共享的课程教学共享平台。二是整合管理服务平台。在信息化时代发展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紧跟时代步伐,需要学校统筹考虑,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配合,整合大学生服务管理平台,实现课程教学平台与管理服务平台信息共享、平台共用,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一个包含课程资源、学生心理档案、社会实践反馈、教师评语等信息模块的“协同育人信息平台”,平台的具体技术支持为学校信息网络部门负责,课程资源平台有教务处负责、学生心理档案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社会实践反馈有校团委负责,教师评语等信息模块有教师工作部负责,争取形成协同效应和信息资源共享,赋能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工作。
6. 讨论与展望
面对当前世界百年变局演进,国际形势风云变化,当前大学生(主要是06后大学生)成长环境、思想观念、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等都发生着重大变化,基于协同学视角创新当前医学院系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保护学生的思想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在追求集体协同育人效应的同时,分析不同育人主体(如家庭与学校)在价值观上可能存在的冲突及其协调机制,在未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动态变化的,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多元、过程衔接、方法多样等特征明显,在实现各类组织机构主体协同、过程协同、方法协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新的衔接问题,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持续研究需要破解的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1], p. 3)。新时代的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强化“主阵地”的同时,立足大数据时代,实现“互联网 + 思想政治教育”。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以人为本的系统工作,涉及部门多,人员广,关系复杂,不是一朝一夕的权宜之举,不是一招一式的增减收放。在具体的工作中,要紧紧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引领学生,结合医学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紧跟时代步伐,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办好适应新时代、满足医学院校特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金项目
湖北医药学院教研项目“协同学语境下的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优化路径研究”(2019002);中南民族大学四部委基地招标课题(JDZ2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