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以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为例
Exploration on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Courses—A Case Study of Sichu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DOI: 10.12677/ae.2025.1581536,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周根凤, 龙玉玲, 郭丽秀: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Teaching Path
摘要: 高职英语课程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但目前如何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英语教学,仍缺乏深入探索。本文以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为例,探讨思政元素融入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路径,旨在构建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英语应用能力。通过文献综述,本文梳理了国内外课程思政与语言教学结合的研究现状,结合思政元素和高职英语课程特点,提出了四条融入路径:优化课程目标设计、挖掘教材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教学实践表明,上述路径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提出要加强教师培训、优化课程资源等对策,为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实践参考,助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courses are a key position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in-depth exploration on how to skillfully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English teaching. Taking Sichu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courses, aiming to construct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l suitable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and English application ability.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at home and abroad. Combined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courses, it puts forward four integration paths: optimizing curriculum goal design, excav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eaching materials,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structing a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above paths are feasible and effective.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eacher training and optimizing curriculum resources, so as to provide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courses and help cultivate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with both morality and ability.
文章引用:周根凤, 龙玉玲, 郭丽秀. 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以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为例[J]. 教育进展, 2025, 15(8): 979-98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536

1. 引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而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关键能力的重要使命[1]。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成为落实思政元素的关键抓手,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然而,当前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思政元素融入存在“表层化”倾向,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如“共同富裕”“科技创新”)结合不足;另一方面,教学方法单一,缺乏针对高职学生认知特点的系统性设计。如何破解“两张皮”现象,将思政元素有效转化为英语课程中的育人资源,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研究通过探索思政元素与高职英语课程的融合路径,进一步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外延,为课程思政在语言教学中的实践提供了新视角。同时,通过构建“德技并重”的英语教学模式,弥补了高职英语教学中综合素质培养的理论空白。在实践意义方面,通过英语课程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好成长为契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2]

2. 思政元素融入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 必要性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要求所有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作为公共基础课的高职英语必须主动承担这一使命,通过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确保课程建设方向正确,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实践表明,在《高职英语》课程中引入科技文阅读案例教学,既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又培养了其国际视野。同时,针对传统英语教学脱离社会实际的问题,融入思政元素可使教学内容紧密对接国家发展需求,如通过“科技创新”等主题单元,既教授专业英语表达,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语言学习与价值塑造的协同发展。

2.2. 可行性

从可行性来看,现行英语教材中的跨文化交际、环境保护、科技发展等主题为融入思政元素提供了丰富载体,研究表明语言类课程在价值观引导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实践导向强的特点,使项目式学习、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语言任务,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试点班级85%的学生接受度数据充分证明了这种“润物无声”教育方式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学校层面的大力支持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包括专项经费投入、数字资源中心建设等,这些因素共同确保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高职英语课程的可行性,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有效路径。因此,高职英语“课程思政”育人工作能够成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对形成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合力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3]

3. 案例分析:以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为例

3.1. 分专业教学设计

本研究以《卓越英语综合教程1》为核心载体,结合旅游管理、软件技术等不同专业特色,通过“分专业教学设计–教材重构–多元评价”的闭环路径,实现思政元素与语言教学的精准融合。分专业案例如表1表2所示。

Table 1. The case of tourism management

1. 旅游管理专业案例

教学设计

教材补充

在Travel and Culture为主题单元基础上,增设中国世界遗产双语拓展模块(如福建土楼、 良渚古城),配套《文旅思政关键词解读》

语言任务

模拟涉外导游讲解情境,要求学生用英语介绍土楼建筑特色,并对比中西方民居文化差异

思政融入

在讲解中嵌入生态文明旅游理念(如:土楼的夯土技术)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引导 学生思考“如何用英语传播中国传统生态观”

课堂片段及成果

教师端

学生分组展示后,教师提问:“When introducing Tulou to foreign tourists, how do you understand cross-cultural respect?”(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达中体现思政元素)

学生端

学生作品样本:“Tulou is not just a building, but a living fossil of Chinese family values. Unlike Western castles that emphasize individualism, it shows us the beauty of collective harmony”. (既训练比较句式,又传递爱国)

Table 2. The case of software technology

2. 软件技术专业案例

教学设计

教材补充

在Technology and Society为主题的单元基础上,增加中国自主创新技术双语素材(如华为鸿蒙系统、大疆无人机),配套《科技英语思政词汇手册》

语言任务

阅读国外科技文献后,用英语撰写中国软件企业自主创新路径分析简报

思政融入

在分析中要求学生标注中国技术突破的关键节点,并讨论“程序员如何在代码中体现工匠精神”(如:代码的简洁性与稳定性是职业操守的体现)

课堂片段及成果

学生端

学生作品样本:“HarmonyOS’s success lies not only in its technical excellence, but in the belief that ‘technology should serve all people’. As future developers, we must avoid algorithm bias and keep technology ethical.” (在技术描述中融入科技向善的价值观)

3.2. 教材重构

在科技与生活单元基础上,增加神舟飞船研发历程英语报道,补充团队协作等思政关键词。教学设计方案如表3所示。

Table 3. Teaching design plan

3.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环节

语言目标

思政融入点

操作细节

课前预习

掌握“rocket launch”等术语

自主查阅“中国航天人牺牲奉献的故事”

提交“航天词汇 + 思政感悟”双语笔记

课中分析

分析文本因果关系(because of, thus)

讨论“为什么美国封锁技术时,中国必须自主研发?”

用思维导图梳理“技术封锁–自主创新–国家实力”逻辑

语言输出

撰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书信格式)

表达“科技报国”的理解

要求信中包含“one sentence about your dream as a technician”

学生作品样本

“Your success proves that ‘self-reliance’ is not a slogan, but a path. As a software major, I hope to develop programs that make China’s technology stronger. This is my answer to your dedication”. (将书信写作与职业理想结合)

3.3. 多元评价

为避免思政评价流于形式,建立可观测、可追溯的评价模式–建立思政素养成长档案。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记录其在“涉外服务模拟”中是否主动纠正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如“纠正‘Chinese medicine is unscientific’的偏见”)。其次,针对软件技术专业学生,需收录其在“算法伦理辩论”中提出的“如何用代码保护用户隐私”的具体观点。实操示例如表4所示。

Table 4. Scoring sheet (partial) for the “Telling Red Stories in English” project

4. 对“用英语讲红色故事”项目的评分表(部分)

维度

评分标准(示例)

学生表现证据

语言能力(50%)

能使用定语从句描述革命人物事迹

视频脚本中出现“Liu Shaoqi, who dedicated his life to people’s happiness, taught us∙∙∙”

思政认知(30%)

能解释红色精神对当代职业发展的意义

演讲中提到“Red Army’s perseverance inspires me to debug code patiently”

综合多元主体评分,得出结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测评平均分提升28%,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科技伦理认知”测试通过率达92% (高于非试点班级35个百分点)。但还存在挑战,学生作品中思政表达生硬:部分学生在英语报告中直接翻译“工匠精神”为“craftsmans pirit”,未能结合专业场景(如:零错误率追求)。通过上述分专业案例、课堂细节与实证素材,清晰展现了思政元素如何在“词汇选择–句式运用–语篇表达”的微观层面与语言教学融合,既避免了“两张皮”,又为不同专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操作范式。这也符合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4]。基于此研究,提出了思政元素如何融入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路径。

4. 思政元素如何融入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路径构建

4.1. 优化课程目标:以“全人教育”理论为内核

课程目标的三维度设计需立足教育学中的“全人教育”理论(Holistic Education),打破传统语言技能培养的单一维度。在知识目标维度方面,结合学科教学知识(Pedo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理论,将“Technology and Society”等思政术语的英语表达纳入语言知识体系,明确其作为跨文化交际必备知识的定位,而非孤立的词汇记忆;能力目标维度依托跨文化传播能力模型,将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细化为“文化解码–话语转化–受众适配”的三阶能力,强调在真实语境中实现“语言输出”与“价值传递”的协同;素质目标维度则借鉴职业素养养成理论,将工匠精神与高职学生的专业认同绑定,例如要求学生用英语阐释科技创新在专业实践中的体现,实质是通过语言载体实现职业素养的内化。

4.2. 挖掘教材思政元素:基于内容与语言整合学习(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理论的系统重构

教材内容的三维度开发需以CLIL理论为框架,实现语言学习与思政内容的深度融合,而非简单叠加。

4.2.1. 教材单元重构

CLIL强调内容驱动语言学习,因此将科技文阅读升级为科技创新与自立自强模块时,需确保思政内容(如中国航天成就)与语言目标(如科技类文本的逻辑分析能力)形成“目标–内容–活动”的闭环。例如,在“Technology and Society”单元中嵌入中国高铁技术输出案例,既训练比较论证的语言技能,又传递科技自立自强的思政内涵。

4.2.2. 校本资源建设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键词双语解读》等辅助材料需作为认知脚手架,帮助学生在已有语言知识基础上,主动建构对生态文明建设等思政主题的理解。动态更新的CGTN素材则体现真实性学习 原则,使思政内容与现实语境同步。

4.3. 创新教学方法:以“情境学习”与“社会建构主义”为支撑

情景学习和多元化教学模式需植根于学习理论,避免形式化的活动设计。

4.3.1. 情景学习

思政浸润阶段(案例教学):基于情境学习理论,“一带一路”等真实案例为学生提供沉浸式语境,使抽象的国家战略转化为可感知的语言交际场景;价值内化阶段(学习日志):呼应反思性实践理论,通过日志记录英语表达中的思政认知变化,促进学生对“中国故事”的理解与意义建构。

4.3.2. 具体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如:红色故事英文短视频制作):依据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理论,将采访革命纪念馆设计为“信息收集–语言编码–成果展示”的真实任务链,使思政元素通过做中学自然融入;混合式教学:结合线上资源库(思政双语素材或者超星学习平台)与线下互动(辩论、角色扮演)构成学习网络,实现思政认知从被动接收到主动传播的转化。

4.4.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融合“形成性评价”与“增值性评价”理论

评价体系的创新需突破分数导向,以促进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为核心。

4.4.1. 三维机制的理论依据

知识维度(术语掌握):对应认知目标分类学中的“记忆–理解”层次;能力维度(问题分析与价值判断):体现“高阶思维能力”评价要求,如通过“直播助农”案例分析,评估学生用英语进行因果推理与社会责任关联的能力;素养维度(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借鉴非认知能力评价框架,通过思政素养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展现的文化立场坚定性、职业伦理践行度等隐性素养。

4.4.2. 复合评分体系

过程性评价:依据形成性评价理论,通过课堂演讲、小组辩论等动态数据,追踪学生思政认知的渐进式发展;增值性评价:参考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关注学生从初始水平到潜在发展水平的进步幅度,例如对比首次讲中国故事与期末展示的语言表达深度与思政内涵丰富度。

5. 对策与建议

为深入推进思政元素融入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基于高职学生学情和高职英语特点,调整课程思政渗透方向与手段,形成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5]。本研究提出以下系统性对策建议:在教师培训方面,着力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通过建立常态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机制,全面提升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具体包括:每月定期举办“课程思政交流会”,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实施“1 + 1”导师制,为每位英语教师配备思政专业指导教师,开展一对一帮扶;组织“课程思政教学能手”评选活动,树立典型示范;要求教师每学期完成20学时政治理论学习并提交实践报告,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同时,建立教师发展档案,跟踪记录教师思政教学能力的提升情况。

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重点打造立体化、动态化的教学资源体系。首先,搭建在线资源共享平台,整合校内外优质课程思政资源,实现资源互通共享;其次,创新教材建设模式,组建跨学科教材编写团队,开发具有高职特色的英语课程思政教材;特别要注重每学期及时更新“时事英语”补充资料,将最新的思政元素精神解读、国家政策方针等内容融入教学,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此外,还要建设案例库、视频库等辅助资源,为教师教学提供丰富素材。

在制度保障方面,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体系。首先,完善顶层设计,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各阶段目标任务与责任分工,形成校院两级联动机制;其次,构建由“教学督导–学生评教–第三方评估”组成的三位一体评价机制,从不同维度对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将每学期开展的课程思政专项检查结果与教师考核、职称评聘直接挂钩,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同时,开发课程思政质量监测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质量管控与动态管理,实现精准施策。通过这些举措,形成科学完善的课程思政建设长效机制,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此外,还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建设氛围。通过举办教学竞赛、成果展示等活动,激发教师参与热情;建立校际交流机制,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加强宣传推广,扩大改革影响力。只有多措并举、协同推进,才能真正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全过程。

6. 结论

本研究系统探索了思政元素融入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创新性地构建了“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模式。通过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的实证研究表明,该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思政认知水平(提升27%)和语言应用能力,更培养了具有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的技术技能人才。研究提出的“目标重构–内容优化–方法创新–评价完善”实施路径,以及开发的系列教学资源和典型案例,为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但也存在不可回避的局限性,如部分专业(如机械制造)存在思政融入的天然壁垒,部分机械专业学生抵触在英语课谈工匠精神;“思政素养成长档案”有难以消解的主观性,且加重教学负担会导致记录不真实;思政的过度融入会带来负面影响等。总之,本研究仍停留在“可行路径”层面,真正的突破在于直面这些矛盾,实现思政融入“无需刻意融入却无处不在”的境界,这需要更多颠覆性思考而非修补性对策。

基金项目

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2024年度资助项目,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以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为例,CMSZ202403。

参考文献

[1] 郑帅. 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 37(5): 20-23.
[2] 张秀芳. 高职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 37(2): 70-72.
[3] 杨修平. 高职英语“课程思政”: 理据、现状与路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8): 36-41.
[4] 孙春兰. 学习宣传贯彻思政元素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EB/OL].
https://www.12371.cn/2022/11/09/ARTI1667948133017396.shtml, 2022-11-09.
[5] 王堃. 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探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 43(30): 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