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中小学教师核心胜任力实证研究
An Empirical Study on Core Competencie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Based on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DOI: 10.12677/ae.2025.1581539, PDF, HTML, XML,   
作者: 匡立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系,湖南 长沙
关键词: 内容分析中小学教师关键技能Content Analysi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Key Skills
摘要: 基于新时代中小学教育发展的背景,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小学教师招聘广告分析,探讨了中小学对教师的新需求与期望。通过分析多则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教师招聘广告,提炼出当前背景下(基于招聘文本分析)中小学教师所需的核心胜任力与特质。在本研究中,我们根据教育部发表的2012年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将教师核心胜任力定义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结合研究指出,当前的中小学教师要求不仅强调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更需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理念与技术的能力。在招聘广告中,学校普遍强调教师的教育理念与学校文化的契合度,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奉献精神。此外,学校还注重教师的实践经验与科研成果,以期通过引进高水平教师,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与核心竞争力。通过招聘广告内容分析法,本文揭示了当前中小学在教师招聘文本中反映出的多元化与综合化需求特征,为中小学教师招聘与选拔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during the new era, this study employs 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o examine job advertisement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t aims to explore the emerging demands and expectations for teachers in this context. By analyzing multiple representative recruitment advertisements, the study identifies the core competencies and traits required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under the new era. Guided by the 2012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is research defines teachers’ core competencies as an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value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eachers in the new era must not only possess solid subject-specific knowledge and teaching skills but also demonstrate an aptitude for adapting to modern educational philosophies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In teacher recruitment advertisements, schools consistently emphasize the alignment between educators’ teaching philosophies and the school culture, alongside their commitment and dedication to the educational profession. Furthermore, schools prioritize candidates’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research accomplishments, aiming to enhance educational quality and institutional competitiveness by recruiting highly qualified faculty. Through content analysis of recruitment advertisements, this study uncovers the diversified and comprehensive demand characteristics reflected in current K-12 teacher recruitment texts, thereby providing valuable insights for optimizing teacher recruitment processes.
文章引用:匡立基.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中小学教师核心胜任力实证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8): 1007-101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539

1. 引言

在当今时代,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历史性变革,中小学教育的创新发展显得尤为关键[1]。在此情境下,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新时代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小学教师招聘广告进行细致解读,以期揭示新时代中小学对教师岗位的新需求与期望的演变趋势。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成为提高教育整体质量的核心议题[2]。本研究通过对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教师招聘广告进行剖析,旨在提炼出在新时代语境下,中小学教师所需具备的核心胜任力与独特职业特质。在此过程中,本研究参照教育部颁布的2012年《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将教师核心胜任力界定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者的高度融合[3]。本研究指出,在新时代的语境中,中小学教师不仅需巩固其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应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理念与技术变革的能力。通过对招聘广告的深入分析,本文揭示了学校在师资选拔过程中普遍强调教师的教育理念与学校文化的契合度,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与奉献精神的重要性。本研究注意到在教师招聘广告中,学校对于教师的实践经验与科研成果给予了高度重视。这一趋势反映出学校在追求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与核心竞争力的增强过程中,对于教师综合素质的多元化需求。本文通过对中小学教师招聘广告的内容分析,旨在为学术界和实践领域提供参考:

1、确立新时代中小学教师核心胜任力的理论模型,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学理支撑;

2、解构中小学对教师新需求与期望的深层结构,为教师职业发展的策略制定提供学术依据;

3、分析招聘广告中的共性特征与趋势,为中小学教师招聘与选拔工作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操作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本研究立足于新时代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学术前沿,以教师招聘广告为研究载体,深入探讨新时代中小学对教师的新需求与期望。期望本研究能够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学术探讨与实践发展提供有益的视角和思考,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进步。

2. 文献综述

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发展模式,教学质量问题慢慢凸显,而民办高校规模的扩大也同样带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突出问题[4]。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作为教学主力军的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教师的教学技能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体验,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更是教师专业化的集中体现[5]。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队伍“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同时并行。教师专业化是指个人成为教学专业成员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日益成熟的作用,它具有阶段性、层次性、持续性等特点,新入职时期的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之后的专业成长奠基[6] [7]

教学有效性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指标,也是教学改革的重心,对教学有效性的追求一直是研究者探讨的重点与热点[8]。“我们正处于一个需要教师参与变革的年代……教师的知识与能力一定是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工作中的中心任务。”因而有效教学得以落实和实现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包括教学观念、教育知识、教学效能感等在内的诸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过程和预期教学效果的达成度[9] [10]。已有研究表明,初入高校任职的硕博士生在课堂教学呈现、教学方法应用、课堂氛围营造等方面往往难以达到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这些都是新教师的教学素养没有得到系统化培养与训练的体现[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就曾强调了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性及其内涵,教学若被视为一种专业则首先需要教师具有专门的知识与能力教师要学习应该教的知识和如何教授这些知识的专门知识,明确了教师必须掌握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12]。在传授人类积累的关于自身和自然的知识方面以及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教师将始终是主要的责任者,始终起主导作用[13] [14]。的确,在以传递知识、发展能力为基本职责的基础教育中,教师们对于知识技能的见解,他们本身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技能、他们如何运用之都将极大地影响其教育教学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到下一代人掌握知识技能的方式与质量还影响到其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15]

国外学者关于教师知识与技能的研究已有相当积累,而我国的同类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着眼于“发展”视角的教师知识与技能研究并不多见[16]。因此,加强对教师知识技能的多方位研究,特别是研究当代教育实践中的教师知识技能发展,应该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

3. 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人工筛选对中国教育人才库网站上1131条中小学教师招聘广告开展内容分析,对新时代的中小学教师所需的核心技能进行实证研究。

本研究解决以下研究问题:

1) 新时代中小学校最看重教师哪些专业理念与师德?

2) 新时代中小学校最看重教师哪些专业知识?

3) 新时代中小学校最看重老师哪些专业能力?

4. 研究方法

已有研究尝试定义围绕教师核心胜任力的框架,这些框架来自心理学、教育学以及这些领域内的其他子学科的视角[17]。然而,现有研究对于如何概念化教师核心胜任力以及它们的相对重要性存在分歧[18]。确定教师核心胜任力的方法需综合考量多种途径,包括构建胜任力模型以明确标准,其优点在于系统性强、指导明确,但需持续更新以适应教育变革;质性评价如课堂观察与案例分析,深入揭示教学细节与师生互动,但耗时较长且易受观察者主观影响;量化评价如教学绩效评估,直观反映教学成果,便于比较,但可能忽视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与情感投入,而借助内容分析法量化分析招聘广告、教学大纲等文本资料,能够直接反映教育机构对教师能力的实际需求与期望,其特点在于数据客观、来源广泛,能快速捕捉教育趋势与变化,为确定教师核心胜任力提供有力支持[19] [20]

基于此,本研究使用内容分析法量化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招聘广告,直接且客观地揭示教育部、学校及社会各界对教师能力的期望与要求。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内容分析法基于大量真实、具体的文本数据,确保了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这些文本资料直接反映了教育领域的实际需求与趋势,为确定教师核心胜任力提供了实证基础。其次,内容分析法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根据研究目的灵活选择分析对象和分析维度,从而全面、深入地挖掘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和核心观点。再者,内容分析法能够迅速捕捉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变化。通过定期分析新发布的招聘广告可以及时了解中小学对教师能力的新要求和期望,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训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最后,内容分析法还具有易于操作、成本较低的特点,借助研究者的文本分析能力和工具即可进行[21]

为了实现我们的研究目标,我们首先根据教育部发表的2012年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以及招聘广告编制了一个中小学教师的关键技能定义的表格,见表1,该标准是教育部为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中小学教师队伍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

Table 1. Definition of key skill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1. 中小学教师的关键技能的定义

中小学教师的关键技能的定义

维度

领域

基本要求

专业理念与师德

(一) 职业理解与认识

1. 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2. 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3. 认同中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4.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

(二) 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6. 关爱中学生,重视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护中学生生命安全。

7. 尊重中学生独立人格,维护中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位中学生。

(三) 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10. 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中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11. 尊重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位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四) 个人修养与行为

15. 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18. 勤于学习,不断进取。

专业知识

(五) 教育知识

20. 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22.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

(六) 学科知识

26. 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

27. 掌握所教学科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

(七) 学科教学知识

30. 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

31. 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

(八) 通识性知识

34. 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36. 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37. 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专业能力

(九) 教学设计

38. 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39.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

(十) 教学实施

44. 引发中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46. 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

(十一) 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

47.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48. 注重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十二) 教育教学评价

54. 利用评价工具,掌握多元评价方法。

55.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56. 自我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在开发这个表格之后,我们从互联网上提取招聘广告,编码自变量,并从预编译表中确定中小学所要求教师需要具备的关键技能,接下来,我们将更详细地描述这些过程。

招聘广告是从在线网站中国教育人才库网站(http://www.edurck.com),在2024年6月至8月期间人工提取有关中小学教师招聘广告的信息。针对2020年到2023年的教师招聘广告共计1130余条,随机抽取其中20%的广告,共计227条。解析了每个帖子的原始HTML,以识别“职位名称”、“学段”、“招聘要求”和“学校名称”字段。基于职位描述进行了重复帖子的删除。独特的描述被处理,以便提取独立变量和技能识别,具体步骤如下:所有文本都转换为小写;描述被分割成句子;以及删除了多余的标点符号(例如,用于格式的星号和破折号)、多个空格和控制字符,如换行符和制表符。

为了识别招聘广告中提到的技能,使用了不区分大小写的关键词匹配。为了最小化术语歧义的潜在问题(例如,“综合素质”这个术语在广告中用于表达教师能力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学生的特质),所有关键词匹配都使用同一组编码规则,这些规则是基于对随机抽样数据的审查(大约每个技能抽取了70个招聘帖子)。例如,如果在广告中匹配到“业绩突出”这个术语,并且它与描述教师工作能力一致(例如“教学工作或学术研究引领示范作用”),那么这个术语就会被删除。为了量化我们技能匹配方法的错误率,对匹配数据的子集进行了注释。任何发现错误率超过5%的技能或技能同义词都从所有进一步分析中删除。因此,这个技能从我们的研究中被移除。

5. 结果

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大类中,专业知识的占比是最重的,有45%,其次就是专业理念与师德32%,最后是专业能力23%。

专业知识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才能有效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因此,专业知识在教师招聘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评价教师是否胜任教学工作的关键指标。专业理念与师德是教师的职业灵魂,体现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关爱和对教育价值的认同。虽然其占比略低于专业知识,但仍然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是教师职业操守的体现。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教育研究等方面的能力,是教师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虽然专业能力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但它在招聘广告中的占比最低,可能是因为学校认为专业能力可以在教师入职后通过实践和培训得到提升。学校在招聘时可能更倾向于寻找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候选人,因为这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通过后续的培训和指导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体系,以适应新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 专业理念与师德

在我们分析的大约210个招聘广告中,由图1可知,最常要求的技能是职业理解与认识(35%),在这一类中,“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占比最多,在这一类中超过30%,而最少的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仅有13%。由此可得,学校希望招聘的教师首先要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拥有坚定的职业理想和敬业态度,这是教师能够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并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的提及率相对较低。这并不意味着学校不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而是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例如:招聘广告的侧重点:学校在招聘广告中可能更倾向于突出对教师职业态度和理念的要求,而将职业道德视为基本前提,因此未过多强调;职业道德的普遍性:相较于职业态度和理念,职业道德在教师群体中普遍性更高,因此学校可能认为无需在招聘广告中过多强调。

紧随其后的是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30%),在这一类中,“关爱中学生,重视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护中学生生命安全”比重最大,占比为73%,而“尊重中学生独立人格,维护中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位中学生”占比最低,仅为27%,这表明这说明学校对教师的关爱学生、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以及保障学生安全方面有着极高的期待。然而,“尊重中学生独立人格,维护中学生合法权益”的提及较少,意味着学校认为尊重学生是教师的基本素养,因此未在招聘广告中过多强调。

第三个是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23%),在这一类中“尊重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占比最多,在这一类中占比68%,“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占比少,仅有32%。由此可得,学校希望教师能够理解并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然而,“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的提及率相对较低,仅为32%。这可能意味着:对“育人为本”理念的普遍认同:学校认为“育人为本”是教师的基本理念,因此未在招聘广告中过多强调;关注点转移:学校可能更注重教师对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而对“育人为本”理念的体现相对较少。

最少的是个人修养与行为(12%),这表明学校对教师的个人修养和行为要求相对宽松,可能认为教师的基本素养和职业道德已经包含在其他方面,例如职业理解与认识、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等。然而,“富有责任心、耐心”的提及率较高,达到56%,而“勤于学习”的提及率为44%。这可能意味着:责任心和耐心的重要性:学校认为责任心和耐心是教师必备的素质,能够保证教师认真负责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并耐心地对待学生;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学校也重视教师的终身学习,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Figure 1. Professional concept and teachers’ ethics

1. 专业理念与师德

(二) 专业知识

图2可知,在招聘广告中,招聘广告中,“学科教学知识”方面的要求最为突出,占比达到33%。其中,“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的提及率最高,超过78%。这说明学校对教师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有着极高的期望,希望教师能够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将其贯彻到教学实践中。然而,“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的提及率相对较低,仅为22%。这可能意味着:课程标准的规范性:学校认为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部门对学科教学的规范性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并严格执行;课程资源开发的灵活性:学校可能认为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进行,而不仅仅依赖于固定的方法与策略;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学校可能对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或者认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由学校层面负责,而非教师个人。

第二多的是教育知识(28%),其中,“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的提及率最高,超过61%。这说明学校对教师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教学方法有着极高的期望,希望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然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提及率相对较低,仅为39%。这可能意味着: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学校更注重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认为这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性:学校可能认为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性相对较低,因此未过多强调。

第三个是学科知识(24%),其中,“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的提及率最高,达到55%。这说明学校希望教师能够深入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能够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并将其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然而,“掌握所教学科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的提及率相对较低,仅为45%。这可能意味着:对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视:学校更注重教师对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解,认为这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普遍性认同:学校可能认为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教师的基本素养,因此未在招聘广告中过多强调。

最少的是通识知识(15%),“通识知识”方面的要求相对较少,占比15%。这表明学校对教师的个人修养和行为要求相对宽松,可能认为教师的基本素养和职业道德已经包含在其他方面,例如职业理解与认识、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等。“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的提及率较高,达到40%。这说明学校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希望教师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并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的提及率为23%。这可能意味着: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或者认为艺术教育主要由艺术教师负责;艺术知识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学校可能认为艺术知识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关系不大。

Figure 2. Professional knowledge

2. 专业知识

(三) 专业能力

招聘广告中,教学设计的要求占比达到31% (见图3),其中“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的提及率最高,超过63%。这说明学校对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的能力有着极高的期望,特别是对于教师能够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设计教学过程的能力给予了极大的重视。然而,“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提及率相对较低,仅为36%。这表明学校可能认为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在这一方面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学校可能认为设计教学目标和计划是教师的基本能力,因此在招聘广告中未过多强调。在某些情况下,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可能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因素,学校可能更加关注教师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

其次是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26%),其中“注重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的提及率最高,为73%。这表明学校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结合学科知识进行德育教育非常重视,认为这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然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的提及率相对较低,仅为27%,表明学校可能认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同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人际交往技巧,这些能力可能被视为教师职业发展的长期目标,而非招聘时的首要条件,因此在招聘广告中未过多强调。

第三个是教学实施(24%),其中“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的提及率为52%。“引发中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及率为48%,两者提及率相当。这可能意味着学校可能期望教师能够将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通过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同时学校可能在招聘广告中强调了教育技术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但实际操作中可能更加注重教师在这两方面的平衡发展。

最少的是教育教学评价(19%),“自我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方面的要求最高,占比74%。这表明新时代中小学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要求较高,尤其强调教师在自我评价和调整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方面的能力。学校希望教师能够具备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能力,通过不断评价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提及率为26%。这可能意味,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可能认为这需要通过系统的教育实践和教师的持续努力来实现,因此在招聘时未过多强调。学校也应认识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并在教师招聘和培养中给予相应的重视。

Figure 3.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3. 专业能力

6. 讨论

本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解析教师招聘广告,揭示了当前中小学对教师核心胜任力的需求结构。这些发现与现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形成了富有意义的对话。通过对招聘广告的实证分析,为理解当前实践场域对教师胜任力的需求提供了数据支持,在印证教师专业知识基础核心地位(PCK)、强调反思性实践对教师成长重要性等方面补充了现有理论(如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反思性实践理论)的实证依据。同时,研究也揭示了当前招聘文本反映的需求与TPACK模型所倡导的技术深度融合、课程资源开发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的张力,以及对培养学生元认知策略(如引导学生自评)相对关注不足的现象,这对完善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如更强调TPACK整合能力、学生中心的教学评价策略)和教师培养重点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

7. 结论与不足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当前(基于特定时段招聘广告分析)中小学教师招聘文本进行了量化解析,提炼出其中反映的核心胜任力需求特征。研究发现,中小学在招聘教师时呈现出对专业知识(尤其学科教学知识与课程标准掌握)、积极职业态度与关爱学生行为、以及实践操作能力(教学设计、班级管理、技术整合)的高度重视,并特别突出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与教学改进能力。具体而言,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胜任力的基础,需要深入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并将其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师德师风,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尊重学生,遵循教育规律,并能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些品质是教师职业灵魂的体现,也是教师赢得学生尊重和社会认可的关键[22]。除了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外,教师还需要具备全面的教学能力,包括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教学过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3]。同时,教师还需具备持续的专业发展能力,不断反思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并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改进,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本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

1) 样本来源与代表性局限。数据仅来源于“中国教育人才库”单一网站,且集中在2020~2023年。样本虽然数量可观(1131条,抽样227条),但未能涵盖所有招聘渠道(如地方教育局官网、学校官网、其他招聘平台)和更广泛的时间跨度,可能无法完全代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类型中小学(如偏远农村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在不同时期的招聘偏好。未来研究可扩大数据来源,进行分层抽样,并考虑不同地域、学段、学校类型的差异。

2) 内容分析法本身的局限。本研究依赖招聘广告文本进行内容分析。招聘广告的撰写可能存在主观性、宣传性,未必完全等同于学校实际选聘时最核心或唯一的考量标准,且文本表述的详略、侧重点差异可能影响编码结果。例如,“课程资源开发”要求较低,是否真实反映其重要性不足,还是招聘文本表述习惯所致?未来研究可结合对招聘负责人、学校管理者的访谈或问卷调查,进行三角验证。

本研究对新时代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完善教师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的教师发展环境,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为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魏非. 教师数字能力发展场景: 内涵特征、构建框架与实践建议[J]. 中国电化教育, 2024(7): 83-90.
[2] 覃千钟, 陈灵华. 教师教学技能实践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反思性实践论的视角[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 44(17): 25-30.
[3] 修南. 国际组织视角下职业教育教师数字技能提升的困境与突围[J]. 职业技术教育, 2024, 45(7): 72-79.
[4] 黄庆双. 中小学教师TPACK转化为数字素养的作用机制研究: 一个链式中介模型[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23(6): 43-52.
[5] 蔡慧英, 李欣, 孙佳悦. 提升职前教师跨学科教学设计能力的课程设计及其实证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23, 33(12): 56-64.
[6] 宗树兴, 寇文亮, 吕秋涟.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师德内涵拓展及实现[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 43(34): 37-43.
[7] 胡卫平, 徐晶晶, 皮忠玲, 等. 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 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技术赋能教学” [J]. 远程教育杂志, 2023, 41(6): 3-9.
[8] 燕学敏, 梅红. 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自我诊断指标体系的建构与实施[J]. 教育科学研究, 2023(11): 52-59.
[9] 梁晨, 廖园园, 李伟健, 等. 成为文化创新型审辨性实践者: 教师教学角色的新审视[J]. 中国电化教育, 2023(11): 45-52, 71.
[10] 时小燕, 刘桂香.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教师数字胜任力提升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23(21): 78-81.
[11] 王志程, 林歌. 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困境及其破解[J]. 教学与管理, 2024(6): 58-62.
[12] 覃千钟, 魏宏聚. 教师教学技能实践: 内涵、逻辑及提升路径——基于反思实践论的视角[J]. 当代教育科学, 2022(12): 68-76.
[13] 张楠, 申仁洪, 夏莲莲, 等. 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师胜任力研究[J]. 数学教育学报, 2022, 31(5): 29-35.
[14] 叶剑强, 米帅帅, 毕华林. 新时代理科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内涵解析[J]. 教师教育研究, 2022, 34(1): 71-77.
[15] 宋京双. 教师专业发展的三重指向: 理论学习、现实审视与实践技能[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 41(16): 42-45.
[16] 吴云. 从技能师傅到知识导师——模糊定位下教师的角色转型[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 40(9): 38-41.
[17] 王海霞, 唐智松. 教师核心素养教育胜任力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 40(2): 132-138.
[18] 杨妙霞.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教师专业技能分析[J]. 化学教学, 2018(6): 27-31, 54.
[19] 金娣, 童康. 我国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主观评价的影响路径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17, 29(2): 66-70.
[20] 盛艳燕. 教师胜任力研究的取向与态势——基于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J]. 高教探索, 2017(1): 105-112.
[21] 佟雪峰. 教师社会技能: 理论渊源、结构与价值[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 36(23): 3-5.
[22] 邓林园, 王美璇. 中学心理教师胜任力探索: 对资深心理教师的访谈[J]. 教师教育研究, 2015, 27(3): 43-49.
[23] 苏继红.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教育改革之思[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6(7): 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