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动态语法观的初中英语新旧教材语法板块对比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Grammar Sections in New and Old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xtbooks Based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Grammar Framework
摘要: 在英语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语法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而教材作为教学的关键依据也备受关注。本研究聚焦人教版2012版和2024版七年级上册英语教材语法板块,旨在探究三维动态语法观在其中的体现情况。结果显示,新教材在语法呈现和练习活动中更全面地融合了形式、意义、使用三个维度,活动设置层次性和梯度性更强,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法知识运用能力。旧教材则更侧重于形式和意义的活动,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总体而言,新教材在落实三维动态语法观方面更具优势,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提供了有益参考。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English curriculum reform,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2022 Edition)” have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grammar teaching, and textbooks as the key basis for teaching have also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grammar section of the 2012 and 2024 editions of the 7th grade English textbook published by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aiming to explore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grammar view in i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w textbook integrates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form, meaning, and use more comprehensively in grammar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activities, with stronger hierarchical and gradient activity settings, which can effectively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cultivate their ability to apply grammar knowledge. The old textbooks focused more on activities with form and meaning, and the forms of activities were relatively simple. Overall, the new textbooks have more advantages in implement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grammar concept, providing useful references for textbook writing and teacher teaching.
文章引用:吴沁琳. 基于三维动态语法观的初中英语新旧教材语法板块对比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8): 326-333.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8602

1. 引言

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与使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是以此为指引而制定出台。《课标》着重强调语言能力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基石地位,而语法知识作为语言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对其教学的把握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一线教师和学者们在语法教学方面不断探索,总结出了许多有益的经验。然而,当前的语法课堂在教学方法上仍存在提升之处,诸如三维动态语法观等教学前沿理论有必要更深入、更广泛地推广到一线教师群体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活动通常以教材为基础,教材在指导教师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以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上册英语教材和2012版七年级上册英语教材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版教材在语法板块中如何体现三维动态语法观,探讨初中英语教材的语法知识编写现状,从而帮助教师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满足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引导学生掌握语法知识并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2. 文献综述

2.1. 教材语法板块分析研究

教材作为语法教学的核心资源,是培养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基石。同时,教材中设置了语言活动及练习板块,为学生搭建起从理论知识迈向实践运用的桥梁。审视当下,许多正式出版的教材皆紧密围绕国家课程标准的纲领性要求展开编写工作[1]。紧跟教材变革的是相应的教材分析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单一版本教材分析,指对特定时间的特定版本教材进行分析;第二类是,横向教材比较分析,指对同一时段不同版本或不同国别的教材进行分析;第三类是纵向教材演变分析,也就是对不同时期同一教材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2]

当前的教材分析以横向教材比较分析为主,主要有国内外教材语法板块横向对比、国内教材不同出版社语法板块的横向对比。例如,程晓堂和谢诗语(2023)和贾蕃等(2023)分别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八套和国内三套英语教材的语法板块,发现语法板块在不同教材的位置均有相似之处,但因教育理念的不同,在具体的呈现方式上不尽相同;崔映则对比了中日英语教材,发现在语法点选择、练习类型比例及话题围绕日常生活等方面存在相似性,但中国教材在内容数量、话题广度和练习题型丰富度上更突出,日本教材则更注重“说”的练习、图文结合及传统文化融入对比维度从总体到语法呈现、练习等均有研究涉及[3] [4]。其次,在对比维度上,目前研究从总体到语法呈现、练习等均有涉及。例如,贾蕃、冯钰涵和卢珊(2024)对四套英语教材中语法知识的呈现和练习设计进行对比分析[5],侯薇(2024)和孟钰欣(2023)则将关注点转向国内外不同版本初中英语教材的语法活动设计上,研究发现不同版本教材在三维语法分布、活动类型、主题意义关联及活动特点上各具特点[6] [7]

相对而言,纵向教材演变分析的研究较少,研究主要聚焦于新旧不同版本的英语教材语法板块对比,例如,刘道义(2001)通过对比新旧版本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发现新版初中英语教材有六个方面的改进之处[8];王思衡(2024)则基于三维动态语法观,分别从形式、意义、使用三个维度对比分析了新旧人教版和牛津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的语法板块,研究发现,新版教材在语法呈现和练习设计更兼顾三维度的平衡,也更契合教学需求,但仍存在部分题型单一等问题[9]

由此可见,当前英语教材语法板块的研究以横向对比为主,提供了优化教材的参考,但研究教材纵向演变的研究较少,且现有成果多聚焦单套教材的版本更新,缺乏跨学段的历史演变研究。

2.2. 三维动态语法观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语法教学研究逐渐从关注形式转向语法的使用,并倡导形式、意义与使用的有机结合。语法运用基于语言本身,而语言的使用无法脱离具体情境,因此语法的教学也应当考虑现实情境,将意义内涵、社会文化要素以及语篇所处的语境等纳入其中[10]。除了对内涵进行扩展,语法也被归为除听、说、读、写外的第五种技能,也就是说,在运用上进行了细分,语法不仅是静态的语法规则,还是动态的使用过程,帮助学习者领会语义和语法规则,从而更有效地完成沟通、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Freeman基于此观点,提出了包含形式、意义与使用的“三维动态语法观”,并明确提出,这三者是相互交融、相互关联的,更好地帮助学习者精准恰当地领会、运用所学知识。

此后,Celce-Murcia和Freeman (1999)系统阐述并应用了三维动态语法框架。他们不仅详细分解了每个维度的内涵,例如“使用”涵盖语篇功能、社会语言学因素,还提供了大量基于该框架的教学案例和分析工具[2]。Nassaji和Fotos (2011)在探讨当下语法教学趋势时,高度认可三维框架的整合价值,同时强调它在任务型语言教学(TBLT)和内容与语言整合学习(CLIL)中的适用性。这些研究为三维语法观在国际语言教学领域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也为本研究分析教材提供了更丰富的理论支撑和分析视角,如语篇功能、社会语言学因素、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等[11]

在国内,随着《课标》将三维动态语法观纳入语法知识的定义中,三维动态语法观在语法教学领域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对此展开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其中,运用该观念进行研究的学段多集中在中学和小学,主要探寻该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首先,众多学者将三维动态语法观与语法教学深度结合,旨在构建基于该观念的教学模型。殷兆慧(2015)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将三维动态语法观(形式、意义、用法)与语法教学深度结合,构建了基于“呈现、探究、操练、输出”四个环节的教学模型,为一线教学提供指导[12]。此后,张舫(2021)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以具体课例为依托,展示如何借由多模态语篇呈现目标语法,通过递进式训练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以及利用拓展语篇主题实现语法的综合运用,全方位推动语法教学走向多元融合,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果[13]。其次,研究者从具体语法点切入,如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等,探索如何运用三维动态语法观优化教学。余智斌(2024)以定语从句为突破口,提倡在主题语境的包裹下,引导学生亲身去体验语法形式,深度感悟语法意义,并在实际运用中内化语法知识,从而提高语法教学的实效性[14]。杨建国、周海岚(2024)同样围绕定语从句,建议教师依据三维动态语法观,巧妙运用情境创设、合作学习以及多模态资源等手段,助力学生攻克这一教学重难点,同时借助及时的反馈与评估促使学生不断优化学习成效[15]。再者,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部分学者敏锐地察觉到研究语法教学策略时,要将三维动态语法观与英语学科的教育热点有机结合。如郭修远(2023)结合“教–学–评”一体化的评价方式,开展三维动态语法观下的教学实践,清晰地阐释了三维动态语法观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语法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16]

与本研究问题的紧密联系:基于此理论视角,本研究对新旧教材语法板块的对比分析将聚焦于:教材在呈现语法知识时是否清晰地展示了形式、意义、使用三个维度的特征及其关联?设计的练习活动是否为学生提供了在整合三个维度的真实(或接近真实)语境中运用语法的机会?教材的整体编排是否体现了语法学习的动态性和交际性本质?这直接回应了研究问题:(1) 新旧教材语法板块在三个维度的体现程度如何?(2) 哪一版教材更能体现三维动态语法观?

相比于应用研究,当前结合三维动态语法观进行教材分析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有的学者聚焦一本教材进行三维动态语法观的分析,如朱芝谊(2021)对牛津上海版初中英语教材语法板块的研究[17],以及王嘉意(2020)对2004版外研社高中英语教材语法部分的研究[18]。此外,也有学者对同一时期不同版本的教材的特定板块或语法知识展开分析,如马路遥(2021)对人教社版和外研社版高中英语教材定语从句设计的对比研究[19]

由此可见,目前三维动态语法观指导下英语教育教学研究有所局限。一方面,当前研究主要聚焦在三维动态语法观的应用研究上,作者多有中小学一线教师和教研员,应用研究成果丰富,而针对教材的三维动态语法观呈现研究则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当前现存的教材分析研究多采用牛津上海版、外研社等其他版本,对人教版新旧版本的研究尚且不太明确。因此,本研究将以人教版新旧英语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其语法元素的呈现,探析新教材语法板块设计分布情况,总结其设计特点。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为:(1) 新旧教材语法板块在三个维度的体现程度如何?(2) 哪一版教材更能体现三维动态语法观?

3. 理论基础

本研究将三维动态语法观作为理论基础,该理论的起源可追溯至Freeman (2003),她从历时动态、实时动态和有机动态三个方面深刻阐述了语法的动态性,为语法教学研究开拓了新视角,具体分类如图1所示[20]

Figure 1. 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grammar framework

1. 三维语法框架

Freeman认为,语法由形式、意义、使用三大要素组成。在此框架中,形式(form)主要指语法的构成方式,包括语音、词法、句法等能够被直观感知的语言单位;意义(meaning)指的是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语言所表达的语义内涵,即词典释义;使用(use)则是指在特定情境下语言表达的功能和意图,三者相互作用、紧密联系。形式、意义、使用三要素主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历时动态性,语法规则会随着时间和社会变化而演变,教材虽然呈现的是相对稳定的规则,但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活力;其次,实时动态性,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实时处理过程,教材活动应该模拟真实交际的即时性,比如对话中的即兴表达;最后,有机动态性,这强调了语法各要素之间,以及语法与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整体性,教材设计中也需要体现这种整合性,避免孤立地处理语法点。

此外,在教材分析框架上,本研究参考王茂玮(2023)的分类方法,分析教材语法活动时将进一步细化对“使用”维度的考察[21]。本研究不仅关注情境设置情况,还会考察情境的真实性与交际目的的明确性。同时,研究关注活动是否要求学生根据表达请求、描述经历、澄清信息等交际需求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以及关注活动是否引导学生关注语篇层面的语法运用,而非仅局限于句子层面。

4.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4.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人教版2012版七年级上册教材与2024版七年级上册教材的语法板块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语法板块在每册书中主要以以下方式呈现:每个单元的Grammar Focus部分独立的语法模块、每个单元的主对话和主课文中融入的本单元语法点,以及每册书的附录部分对重点语法及其规则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总结,为学生复习巩固语法提供便利。

4.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比较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以三维动态语法观作为理论框架,通过对比分析人教版2012版和2024版的初中七年级英语教材中的语法板块,剖析新教材的变化之处,探究语法教学的发展趋势,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提供参考。本研究的分析框架参考了王茂玮对语法三维度的归类方法,具体如下表1

Table 1. Three-dimensional classification method for activities in the grammar presentation stage and grammar practice stage

1. 语法呈现阶段和语法练习阶段活动三维度归类方法

维度

语法呈现阶段

语法练习阶段

形式

① 在书面语文本中,用粗体、斜体、高亮等方法突出强调语言的形式特征;在口语文本中,通过改变语调、重音等方式强调目标语法。

② 常伴有元语言的解释。

① 指令语中出现新语言点:

② 给出示例并要求学生模仿,通过重复练习巩固强化语法知识,答案通常唯一:

③ 有时会涉及意义,但最终目的是选择正确的语法形式。

意义

通过分析语言实例,归纳总结语法规则的外显知识,解释目标语法形式所表达的意思及其语法功能。

① 新语言点显性或隐性地出现在练习中:

② 以意义表达的恰当性为标准衡量练习的结果:

③ 形式并不是练习的重点,而只是作为恰当表达意义的手段。

使用

表明语法所运用的场景、交际目的及语用功能等。

① 设置真实生活情景,要求学生做事或解决问题:

② 不一定指明必须使用的语言形式,但它们会自然地出现在练习中。

例如,在语法呈现阶段,关注形式和意义的活动,会通过如加粗等方式凸显动词原形及其三单形式,引导学生结合句意分析语言实例,归纳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变化规则及疑问句型结构,既突出语法形式,又引导结合意义理解规则。在语法练习阶段,关注使用的活动,如会引导学生仿照例句,基于周末日常生活信息用特殊疑问句问询,虽然指令未明确特殊疑问句形式,但目标语法会自然地出现在产出的语句中;关注使用与意义的活动,则会要求学生根据给定信息连词成句,并结合图片情境对话。

5. 结果与讨论

5.1. 三维度在新旧教材语法呈现阶段中的分布比例

在语法呈现阶段的活动设计方面,新旧教材存在活动数量与维度侧重的差异。2024版新教材共设置8个语法呈现活动,而2012版旧教材则包含9个同类活动,具体结果呈现如下表2

Table 2. Three-dimensional embodiment of new and old textbooks in grammar presentation stage

2. 语法呈现阶段新旧教材三维度体现情况

呈现类型

数量

占比

数量

占比

形式

0

0.0%

2

22.2%

意义

0

0.0%

0

0.0%

使用

0

0.0%

0

0.0%

形式、意义

5

62.5%

7

77.8%

形式、使用

0

0.0%

0

0.0%

意义、使用

0

0.0%

0

0.0%

形式、意义、使用

3

37.5%

0

0.0%

合计

8

100%

9

100%

表2可知,新教材中以形式和意义为主的教学活动占到多数(62.5%),其余部分(37.5%)都为注重形式、意义、使用三个维度的教学活动;旧教材在侧重(77.8%)形式和意义的活动外,还有少量(22.2%)关注形式的活动。基于数据分析,有以下发现:

(1) 相较于旧教材,新教材在三维度的呈现上更加集中。在语法呈现阶段,新教材中有3个活动融合了形式、意义、使用三大维度,实现了三维动态语法观在教材教学活动设计上的全面体现。例如,第四单元中的语法板块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不同连词在不同语境下所表达的不同意义、在句子结构中的位置以及在实际交流情境中的运用,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连词的含义,还能全面理解其作用并在情境中运用该知识。相较之下,旧教材各个活动在形式、意义、使用三个维度上较为分散,学生往往要通过多个活动的连续学习来整合知识,形成对该语法的形式、意义、使用的全面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还会增添学生的认知负担和学习难度,降低其效能感。

(2) 相较于旧教材,新教材更注重使用层面的设计。在语法呈现阶段,旧教材在讲解诸如名词单复数、动词第三人称单数时,往往着重强调其语法规则和形式变化,但对该语法运用语境的创设却比较缺乏。面对孤立设置的部分活动情境,学生难以调动自己的原有认知、全面理解语法知识点。因此在学习后期,学生容易陷入机械记忆的困境、缺乏对语法运用的能力。相比之下,新教材在设计上更注重语义的阐释和语用的引导,通过建立主题语境,将形式、意义和使用有机融合,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语法知识的运用和掌握。

(3) 新旧教材均借助了文本增强和意识增强的方式。在文本增强上,新教材常采用加粗、变色等方式对强调语法关键信息;旧教材也会通过类似的手段,如在呈现重要语法结构时使用以绿色为底色的方形框,强化学生对语法形式的关注。在意识增强上,两版教材都借助意识增强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语法知识。例如,在主对话和主课文之后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要求学生思考语法结构在句子中的逻辑关系、与上下文的语义联系等,促使学生积极分析语言材料,归纳总结语法规则,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法学习自主性和意识。

5.2. 三维度在新旧教材语法练习阶段中的分布比例

新旧教材在语法练习阶段的活动中,新教材(即2024版)共计20个活动,旧教材(即2012版)共计27个活动,两版教材语法练习活动中的形式、意义、使用三个维度体现情况结果如下:

表3可知,新教材中主要注重使用的练习活动,占比40%,另有部分练习活动侧重意义(25%)以及形式和意义(35%);旧教材中的大部分语法练习活动关注意义,占比37%,部分活动关注形式(14.8%)以及使用(25.9%),少数活动关注形式与意义(7.4%)。基于数据分析,有以下发现:

Table 3. Three-dimensional embodiment of new and old textbooks in grammar practice stage

3. 语法练习阶段新旧教材三维度体现情况

新教材

旧教材

数量

质量

排序

稿件

件数

形式

0

0.0%

4

14.8%

意义

5

25%

10

37%

使用

8

40%

7

25.9%

形式、意义

7

35%

2

7.4%

形式、使用

0

0.0%

0

0.0%

意义、使用

0

0.0%

4

14.8%

形式、意义、使用

0

0%

0

0.0%

合计

20

100%

27

100%

表3可知,新教材中主要注重使用的练习活动,占比40%,另有部分练习活动侧重意义(25%)以及形式和意义(35%);旧教材中的大部分语法练习活动关注意义,占比37%,部分活动关注形式(14.8%)以及使用(25.9%),少数活动关注形式与意义(7.4%)。基于数据分析,有以下发现:

(1) 新教材的语法练习整合度高,数量少且内容精。新教材各单元所学习的语法项目精炼明确,在练习板块重视综合技能的整合训练。相比之下,旧教材单元数量较多,且语法项目安排繁杂,出现同一语法项目在多个单元内进行设置,导致活动总量较多。究其原因,考虑到学生刚刚从小学毕业升至初中,旧教材复习了较多小学所学语法,为学生提供了缓冲的机会,使其更有能力完成学习理解、应用实践的活动。新版教材则全面覆盖了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法项目,同时避免给学生增加额外的学习负担,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练习目标语法项目,从而更加突出重点,更具针对性。

(2) 新教材的练习关注使用,而旧教材的练习关注形式与意义。旧教材中关注使用的活动则相对较少,更多的是侧重意义的活动,比如选词填空、串词成句、匹配等,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且通常为前文练习的简单考查,难度递进不明显。新教材则更加关注使用层面的练习,通常另设一个主题相关的情境,开放性强,学生需要将语法知识灵活地运用在实际对话中,提高交际能力。

(3) 新教材的练习围绕单元主题语境开展,而旧教材练习缺乏真实语境支撑,形式较为单一。旧教材的练习活动多以单句形式呈现,缺乏整体性;新教材的练习则以“主题”为核心线索,将练习内容和所创造的情境与单元主题相关联,具有综合性、关联性的特征,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法知识、发展逻辑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提升语言学习的成效。

6. 结论

总体来说,在呈现和练习两阶段,新旧教材都体现了三维动态语法观的形式、意义、使用三个维度。其中,旧教材则在形式和意义上设计的活动较多,涉及使用维度的活动相对较少,更加侧重对基础知识和静态语法技能的掌握。不论是在呈现还是练习环节,新教材对形式、意义、使用三维度的融合更为深入,其活动设计呈现出更清晰的层次递进,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语法知识运用及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Ellis, R. (2016) Grammar Teaching as Consciousness Raising. In: Hinkel, E., Ed., Teaching English Grammar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Routledge, 128-150.
[2] Celce-Murcia, M. and Larsen-Freeman, D. (1999) The Grammar Book: An ESL/EFL Teacher’s Course. 2nd Edition, Heinle & Heinle.
[3] 程晓堂, 孙晓慧. 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4] 贾蕃, 孟洁, 黄正翠. 高中英语教材语法编写的对比研究[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23, 46(3): 25-30.
[5] 贾蕃, 冯钰涵, 卢珊. 基于混合法的英语专业教材语法内容编写研究[J]. 外语教学, 2024, 45(2): 65-70.
[6] 侯薇. 国内外初中英语教材语法活动对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荆州: 长江大学, 2024.
[7] 孟钰欣. 人教版(2019)和沪教版(2020)高中英语教材语法活动的对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乌鲁木齐: 新疆师范大学, 2023.
[8] 刘道义. 与时俱进的初中英语教材——修订后的JEFC [J]. 课程∙教材∙教法, 2001(11): 20-24.
[9] 王思衡. 新旧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语法板块对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24.
[10] Celce-Murcia, M. and Hilles, S. (1988) Techniques and Resources in Teaching Gramma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1] Nassaji, H. and Fotos, S. (2011) Teaching Grammar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Integrating Form-Focused Instruction in Communicative Context. Routledge.
https://doi.org/10.4324/9780203850961
[12] 殷兆慧. 三维语法教学理念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模式例析[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15(8): 26-32.
[13] 张舫. 基于三维动态语法观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实践[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21, 44(8): 56-60.
[14] 余智斌. 基于三维语法观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策略[J]. 基础外语教育, 2024, 26(4): 63-67.
[15] 杨建国, 周海岚. 基于三维动态语法观的高中英语定语从句教学探究[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31): 128-132.
[16] 郭修远. 三维动态语法观下教学评一体化实践[J]. 江苏教育, 2023(37): 57-60, 70.
[17] 朱芝谊. 牛津上海版初中英语教材语法版块的内容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18] 王嘉意. 三维语法视角下高中《英语(新标准)》教材语法板块设计分析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2020.
[19] 马路遥. 基于三维语法的高中英语教材定语从句设计比较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20] Larsen-Freeman, D. (2003) Teaching Language: From Grammar to Grammaring. Heinle.
[21] 王茂玮. 基于三维动态语法观的高中英语新旧教材语法板块对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