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存在句比较研究及其在中文教学中的应用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xistential Sentenc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Its Pedagogical Applications in Chinese
摘要: 本文探讨了汉语存在句的定义及其结构特征,并对英汉存在句进行了对比分析。尽管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和词序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在认知层面上共享一个基本框架,即由“处所/时间短语 + 存在动词 + 不定名词短语”构成。本文以语料库数据为基础,强调信息排序和句法语块(syntactic chunk)在语言理解中的重要性。在教学方面,本文建议采用符合认知顺序的教学方法,先教授典型的存在句结构(如“有”字句),再逐步引入非典型结构(如带有体标记的句式)。在“构式–语块”理论的指导下,本文提出了若干具体教学策略,如句子成分分析、实物演示、真实输入材料和结构化输出任务。研究结果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一个基于认知的教学框架,旨在帮助学习者掌握汉语存在句的形式与功能。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finition and structural features of Chinese existential sentences and conduct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English existential constructions. While differences exist in syntactic organization and word order, both languages share a fundamental cognitive framework consisting of a locative/temporal phrase, an existential verb, and an indefinite noun phrase. Drawing on corpus data, the study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sequencing and syntactic chunking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Pedagogically, the paper recommends a cognitively sequenced approach to teaching Chinese existential sentences—beginning with typical structures (e.g., “you”-sentences) and progressing to non-canonical forms (e.g., involving aspect marker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block” theory, the study proposes specific teaching strategies such as component analysis, realia demonstrations, authentic input, and structured output tasks. The findings provide a cognitively informed framework for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and aim to support learners in mastering the form and function of Chinese existential constructions.
文章引用:杨睿涵. 汉英存在句比较研究及其在中文教学中的应用[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8): 580-58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8873

1. 引言

本文旨在探讨汉语存在句的特征,并将其与英语存在句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汉语存在句的二语教学提供相关教学建议。人类在认知层面普遍具有“某人或某物从某处出现”的概念,因此,存在句在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中都是常见的。通过从语义和句法角度分析多种语言中的存在句,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特殊句型,并在语言测试和日常交流中有效应用。

汉语的存现句不仅可以表达某人或某物在某处的存在,还可用于描述某人或某物的消失[1],而这一用法在其他印欧语系语言的存在句中并不常见。因此,本文将不涉及汉语中表达消失的存现句,而是专注于表示存在的句型。需要指出的是,学术界对存在句的定义相对模糊[2]。为确保分析的严谨性,本文在对汉语和英语存在句进行讨论时,将严格遵循存在句的标准结构,即“TP/LP + VP + NP”结构。例如,“那本现代汉语在书架上放着。”和“校园里同学们种了很多柳树。”等不符合标准结构的句子,将不被视为本文中的存在句。

本文的汉语语料主要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BCC),而英语语料则主要来自英国国家语料库(BNC)以及部分教材中的典型例句。语料的收集过程是通过检索特定句式进行筛选、提取和分类,并对其句法结构、语用功能及常见表达进行对比分析。在实际语料收集中,由于汉语存在句具有多种句型,难以通过单一检索完成,因此,在提取完毕后,还需对句子进行人工检查,判断其是否符合存在句的标准,这使得整个收集过程颇为耗时。此外,由于自然语流中的句子不总是遵循语言教学中机械化的规则,使得在某些方面中英存在句难以实现句型的完全对齐。因此,在语料整合阶段,不仅需要考虑句子的结构,还需关注其语用功能,并挑选最具代表性的句子进行结构分析,这一过程的标注和整合工作十分重要。

2. 存在句的定义和特点

存在句通常由三个语块构成,并形成语块链,这一结构在世界多种语言中普遍存在。学者们通常将存在句分解为以下三个组成部分:A——处所/时间词(地点或时间短语);B——存在动词(动词短语);C——存在主体(名词短语) [3]。通过跨语言的结构分析,可以揭示存在句所蕴含的共通的认知概念。

下文将进一步分析各类存在句的实例,并就其特点进行深入讨论。中文存在句分类(见表1)和英文存在句分类(见表2)为两种语言的存在句结构差异提供了直观的比较。

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existential sentences in Chinese

1. 中文存在句分类1

大类

小类

典型语料

A + B + C

“有”字类

学校门口有2家粥铺哦。

There are 2 congee stores in front of the school.

“是”字类

墙上是一幅中国老寿星画像。

On the wall is a portrait of an old Chinese lifer.

“了”字类

村里建了10个公开栏。

The village has built 10 public boards.

“着”字类

国内医院墙上都挂着标语。

There are signs on the walls of hospitals in China.

A + C

天边一声雷。

There is a thunderclap in the sky.

B + C

“有”字类

有很多亲爱的男闺蜜。

There are many male friends.

C

红红的眼睛。

Red eyes.

Table 2. Classification of existential sentences in English

2. 英文存在句分类2

大类

小类

典型语料

标准类

There be + 非定指NP + LP

There is a bench in the park.

There be/VP + 非定指NP + LP (可省略)

There appeared a handsome boy.

变体

LP + there (可省略) + be/VP + 非定指NP

On the bookshelf is a picture.

There be + (非定指 + 修饰语) NP

There is a handsome guy coming over here.

3. 三个语块的比较与分析

3.1. A段——处所词/时间词(地点/时间短语)

在汉语中,A段通常用于表达主体存在的客观、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方位短语、处所名词、时间名词及指示代词等名词性结构均可用作A段。在大多数情况下,A段充当句子的主语,且是定指的,通常可以被看作是旧的信息。然而,许多汉语学习者倾向于在方位短语前加入介词,这在汉语中是错误的,除非用于强调位置。例如:“在学校门口有2家粥铺哦。”是为了突出地点,而在一般情况下使用介词短语则不符合语法规则。

A段——时间/处所名词:门口站着四个帅哥。

A段——指示代词:那边有一个亭子。

A段——方位词: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A段——方位短语:床上有一盒巧克力。

A段——介宾短语:在岛上的东北部有两个港口。

A段——动宾短语:沿墙摆着一行沙发。

在英语中,A组语块通常由地点/时间副词或介词短语构成。与汉语中A段通常位于句首不同,英语中的A段一般置于句末,并且不能由名词性结构构成。例如,英语句子“There is a bench in the park.”与汉语“公园里有一条长椅。”在语义上相同,但语块顺序存在明显差异。

3.2. B段——存在动词(动词短语)

B段在汉语存在句中用于表达主体的存在状态。中文和英文中的B段均为动词短语,是句子结构的核心部分,连接语块A与C。在汉语中,非动作动词如“有、是、在”及一些动作动词如“坐、放、飞、跑”等都可以用作B段。例如:“山上长着很多蘑菇”中,“长着”充当语块B,也是这个句子的谓语,“着”表示动作的进行,用于描述背景;而动词后添加“了”或“过”则用于表示动作已完成或曾经发生。“村里建了10个公开栏。”则表示公开栏在对话发生前已建好。在不强调动作连续性的情况下,“着”与“了”有时可以互换。

相比之下,英语属于印欧语系,通过动词变位表示状态和时态。动词的单数第三人称形式、“will”、“-ed”、“-ing”以及完成时态的使用,将英语中的存在句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类。

3.3. C段——存在主体(名词短语)

C段通常是存在句中的主体,即客观存在的事物。在中文和英文中,C段均由名词短语(NP)构成,通常是不定指的名词短语(如“一幅画、一个女孩、一个杯子、几个碗”)。此外,疑问代词与人称代词也可用于充当C段。

专有名词一般不能充当C段,因为专有名词具有特指性,而存在句旨在表达普遍、客观的“存在”这一语义功能,专有名词会削弱这一功能。存在句的核心语义实现后,关于存在主体的细节则可通过描述性句子进行补充。总体而言,在大多数语言中,存在句中的C段大多是不定指的。

在前述汉语存在句的结构中,A段 + B段 + C段可被视为最典型的句式表现。然而,汉语存在句中,A段和B段均可以省略,因此A段 + C段、B段 + C段及单独的C段也可作为非典型存在句的例证。

在不同语言中,词序可能存在细微差异。例如,中文句子“墙上是一幅中国老寿星画像。”的结构遵循“存在地点–存在动词–存在物”的顺序。而在英语中,常需使用“there”这个无实际意义的词作为句首引导,之后依次是存在动词和存在物,存在的地点则通常置于句末。此外,中文可以通过同一结构表达“存在”和“消失”的概念,而英语等印欧语系语言通常仅能表达“存在”。

尽管汉语和英语在表达存在句时有差异,但由于两者均属于SVO语序模式,从语义和句法的角度来看仍存在一定相似之处。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语言的存在句都由三个主要语块组成——通常由动词连接[4],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合理分析和利用这些语块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存在句的结构与意义。

语言作为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其词序差异在汉语和英语的存在句中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解释。语言映射了人类的身体感知,这意味着语言模式并非随意,而是遵循人类的认知规律,尤其是视觉感知的规律。人类在观察事物时,通常会在语篇开头描述最先看到的东西,这一过程影响了信息的编码与传递。总体而言,从已知到未知的信息传递模式具有普遍适用性[5]

例如:

天空中有一个大大的热气球。

天空中飘着一个大大的热气球。

There is a big hot air balloon in the sky.

There is a big hot air balloon floating in the sky.

语言学界通常将“图形–背景”视为语言组织信息的基本认知原则[6]。人类在感知空间关系时,通常选择一个物体作为图形,另一个作为背景,用于定位图形。尽管人类认知模式相似,不同语言在应对相同认知对象时呈现不同显著度,导致存在句在句式上的差异。

在存在句中,两个名词短语可视为参照对象与目标对象,具体划分标准因语言而异[7]。在汉语中,较大且已知的物体通常作为参照物置于句首,较小且未知的对象则作为存在的主体。例如,“天空”作为已知背景置前,“热气球”作为焦点随后引入,这种结构不仅体现了信息层级递进,也反映了汉语作为“话题优先型语言”的特征。根据Li & Thompson的观点,话题优先语言倾向于首先引入已知信息,使听者快速建立语境框架[8]

与此不同,英语作为“主语优先型语言”,句法结构强调主语位置的占据和谓语动词的展开。在存在句结构“There is/are...”中,虚词“there”承担主语位置,虽然无语义功能,却在语法上引导句子结构。这体现了英语倾向于先提及“图形”(焦点),再引出“背景”(如in the sky),呈现从新信息到旧信息的线性推进。

尽管视觉和心理感知模式相似,文化和思维差异导致汉英表达形式的不同。中文重视信息递进和上下文联系,而英语更注重信息的直接性与简洁性。英语中,“there”作为存在句的标志,反映了英语在组织图形–背景关系时的语言倾向,集中于表达“存在主体”,而非背景。

如上所示,汉语存在句从已知到未知、从整体到部分的认知模式,通过“天空”过渡到“热气球”,突出焦点并引导信息递进。表达中的“天空中”体现了“时间/空间词 + 方位词”的排列顺序,符合从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路径。由“天空中有一个大大的热气球”到“天空中飘着一个大大的热气球”的变化,体现了从静态到动态、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渡,进一步强化了图形与背景的层次结构。

在典型的“有”字句式中,存在主体通常被限定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形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一语序选择不仅符合认知语言学的解释,也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得到支持:在汉语中,句子往往围绕话题展开,确保信息的连贯性与可预测性[9]

此外,汉语中处所/方位短语的句法功能与印欧语言有显著差异。在汉语存在句中,处所/方位短语常常充当主语,而在英语的存在句中,处所/方位短语通常充当状语,表示地点或时间。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印欧语句子依赖句法和词汇手段来建立句子间的联系,而汉语则主要依赖于语义联系。因此,在汉语的存在句中,不带介词的具有名词性质的短语可以作为主语使用。

例如:

北京有3000年的建城史。

Beijing has a 3000-year history of being founded.

在上述汉语存在句中,语块A“北京”没有介词,但其意义与“在北京”相同。“北京”这一名词具有强烈的空间属性,因此可以作为处所名词。对于母语为汉语的人来说,这种表达很自然,加上“在”会显得不合常规或多余。然而,在英语的存在句中,“in Beijing”一定不能作为句子的主语。

多语言研究表明,动词“be”是印欧语言中存在句的基础。在私有制概念兴起之前,欧洲语言中已使用这类结构来表达归属和所有权。在主谓结构中,用来表达“拥有”概念的动词,如“have”,这类词出现得较晚。即便是现今,有些语言中仍缺乏具有与英语中“have”相同语义的动词。

4. 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对比分析为翻译和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将汉语的存在句翻译为英语时,译者需考虑到词序和句法特征的差异,以确保译文更加贴近原文[10]。完成中、英存在句转换的第一步是将“there”置于句首,接着将地点名词(LP)和存在主体(NP)放置在适当的位置,并将NP调整为不定指表达。最后,准确选择恰当的存在动词。而将英语存在句翻译为汉语时,首要步骤是将LP置于句首,然后选择合适的动词并翻译NP,同时省略英语中的“there”一词。

分析汉语、英语的存在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法结构。传统教学方法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汉语存在句的学习,因为汉语存在句的结构不同于典型的“SVO”句型。基于“SVO”的教学框架通常将存在句中的LP视为句子的主语,NP视为宾语,而这与汉语存在句的实际结构不符,容易导致学生困惑。

因此,我们建议在汉语存在句教学中,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习得顺序,依次教授“有”字句、“在”字句和“是”字句,再教授带有“着”“了”“过”等非典型存在句。由于非典型存在句缺少明显标记且较为复杂,建议在中高级阶段进行有序教学。

此外,教学应注重汉语存在句的纵向对比和跨语言的横向对比,及时总结各类存在句的相同点和差异,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区分不同句式。积极利用学生的语言迁移优势,以促进教学,并通过汉外对比预测和重点讲解学生可能出现的偏误。

例如:

床上有一盒巧克力。

There is a box of chocolates on the bed.

针对以上这几个例句,学生很难去理解为什么巧克力不是这个句子的主语,这和他们的认知是完全相反的。从学生的考试答卷中可以看出,一些具有汉语特点的句子常常让学习者望而却步。为了避免错误,他们往往会使用较为简单的语言替代复杂句型[11]。此外,当教师使用“施事者–动词–受事者”的逻辑链条来解释汉语存在句时,学生往往困惑于为什么施事者没有出现在存在句中[12]。这种现象表明有必要将存在句划分为三个基本部分:地点/时间词、存在动词和存在主语。此类划分有助于汉语学习者理解这一独特的句型,符合语言在时间与空间概念上的共性认知。通过辨识三个语块的相似性,学习者可以在认知层面上减轻负担,这一过程符合二语习得的顺序原则。然而,由于不同语言中这些语块和连接词的顺序存在差异,教学中应特别强调目标语言与母语的个性化特征。

“构式–语块”理论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质是高频“形式–意义”配对单位(即构式)的积累与加工。构式被定义为具有稳定形式与特定语义功能的语言结构单元,既包括固定搭配,也包括句法结构[13]。而语块则是语言中常见的、加工成本较低的高频表达。学习者在接触大量语块的过程中,可通过模式识别逐渐抽象出构式,实现从具体语言材料到抽象语言结构的过渡[14]

在此基础上,建构块教学法主张将语块视为构式习得的桥梁,通过形式集中的输入、语义强化和结构对比等方式,提高学习者对核心构式的敏感性与掌握能力。基于“建构块”理论,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A. 在真实场景中展示存在句的用法,教师可利用课堂实物进行演示,如“讲桌上有很多盒粉笔。”

B. 分别讲解各个语块的特点,帮助学生掌握每一部分的功能和特性。

C. 在教学中大量输入真实语料,提供例句如“教室里坐着60多个学生”,“教室的墙上挂着一幅世界地图”,强化学生对各个语块的理解。

D. 通过实际练习帮助学生记忆语块和语序,例如引导学生描述“墙上有什么”、“桌子上有什么”或“讲台上有什么”。

结合以上特点,汉语存在句的教学应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需要清晰理解存在句的定义及其语法结构。其次,教师需强调存在句中的主语多为地点/时间名词,具有名词的性质。一旦名词短语前加上介词如“在”“从”,则转变为介词短语,无法充当句子的主语。此外,需注意“名词 + 方位词”结构在汉语中仍具有名词短语的性质。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关注强调汉语与学习者母语的差异,帮助学生逐步适应并掌握汉语的思维模式。

5. 结论

本文探讨了存在句定义的模糊性,并分析了汉语、英语中存在句的语法结构,归纳总结了这两种语言在存在句方面的差异。基于汉语存在句的特点,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其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学习者而言,理解并掌握不同语言中存在句的差异,有助于他们更准确地表达事物的存在和位置。作为语言教师,我们应预见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减少汉语存在句在使用时的负迁移现象。希望本文的探讨能为汉语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帮助。

NOTES

1本文引用的中文数据摘自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BCC)在线服务,引用文本的所有权利均保留。

2本文引用的英文数据摘自英国国家语料库(BNC)在线服务,由牛津大学计算服务中心代表BNC联盟管理。引用文本的所有权利均保留。

参考文献

[1] 邢福义. 现代汉语[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2] 陈佩秋. 汉语存现句的特征及教学对策[J].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 2015(00): 64-70.
[3] 周芳, 刘富华. 现代汉语隐现句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J]. 汉语学习, 2002, 6(3): 35-39.
[4] 苏丹洁, 陆俭明. “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和教学法[J]. 世界汉语教学, 2010(4): 557-567.
[5] Deng, L. (n.d.)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xistential Sent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6] 张克定. 图形——背景论视角下的汉语存现构式[J]. 外国语文, 2009, 25(5): 8-12.
[7] Vo, T.Q.T. (2022) Comparing Existential Sentences in Chinese, English and Vietnam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Typ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SOL & Education, 2, 246-259.
https://doi.org/10.54855/ijte.222317
[8] Li, C.N. and Thompson, S.A. (1976) Subject and Topic: A New Typology of Language. In: Li, C.N., Ed., Subject and Topic, Academic Press, 457-489.
[9] Halliday, M.A.K. and Matthiessen, C.M.I.M. (2013) Halliday’s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4th Edition, Routledge.
https://doi.org/10.4324/9780203431269
[10] Jia, C. (2018) A Study o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Existential Sentences.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ulture,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ICCESE 2018), Moscow, 1-3 March 2018, 486-488.
https://doi.org/10.2991/iccese-18.2018.112
[11] 罗青松. 外国人汉语学习过程中的回避策略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6): 130-134.
[12] 姜沁伶. “构式-语块”理论视角下的汉语存现句教学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6): 2650-2658.
[13] Goldberg, A.E. (1995)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4] Ellis, N.C. (2003) Constructions, Chunking, and Connectionism: The Emergence of Second Language Structure. In: Doughty, C.J. and Long, M.H., Eds., 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lackwell, 63-103.
https://doi.org/10.1002/9780470756492.c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