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适应视域下留学研究生导学机制的构建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Mentor-Student Guidance Mechanism for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摘要: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高校海外办学加速发展,跨文化背景下研究生导学关系的复杂性日益凸显,传统导学模式难以有效应对由文化差异引发的诸多挑战。文章以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为研究场域,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揭示了语言障碍、价值观冲突及教育期望落差等关键文化变量对导学绩效的负向影响。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导师调适能力在缓解文化张力与提升导学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制度与技术支持在增强调适效能和机制稳定性方面的正向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构建了涵盖“文化认知、双向调适、制度技术反馈”的动态导学机制框架,突出机制的结构嵌入性与功能协同性,推动导学关系实现由经验驱动向机制驱动的范式转型。研究不仅丰富了跨文化导学机制的理论体系,也为高校海外分校的导学实践提供了制度创新、能力建设与技术赋能的系统性路径,有助于实现跨文化导学机制的持续优化与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Driven by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overseas education has highlighted the complexity of the mentor-mentee relationship in cross-cultural contexts, making traditional mentoring models ineffective in addressing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Xi’an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s Kazakhstan branch as the research field, adopts a mixed research method combining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interviews to reveal the negative impact of key cultural variables such as language barriers, value conflicts, and educational expectation gaps on mentoring performance. The study further verifies the mediating role of mentors’ adaptability in alleviating cultural tension and improving mentoring satisfaction, as well as the positive regulatory role of institu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in enhancing adaptability and mechanism stability.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dynamic mentoring mechanism framework covering “cultural cognition, two-way adaptation, and institu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feedback,” highlighting the structural embeddedness and functional synergy of the mechanism, and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entor-mentee relationship from experience-driven to mechanism-driven. This study not only enriche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cross-cultural mentoring mechanisms but also provides a systematic path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building, and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for the mentoring practice of overseas branche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ross-cultural mentoring mechanisms.
文章引用:王倩. 跨文化适应视域下留学研究生导学机制的构建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8): 460-47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8738

1. 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持续深化,中国高校“走出去”办学的战略布局日益完善。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一环,正日益成为提升国家教育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支点。特别是在中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海外分校,已成为我国高校输出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国际教育版图的主要路径。然而,相较于国际研究生数量的迅速增长,当前海外分校的跨文化教育实践在制度建构与教学机制创新方面仍显薄弱,尤其是在导学机制如何适应文化多样性、支持高水平科研指导与学术发展方面,亟需系统性回应。

导学关系不仅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制度单元,更是实现学术社会化、科研能力养成与学术共同体归属感建构的关键纽带[1]。在本土语境中,导学关系多以内生于学术文化传统的“师承制”为基础,导师通常承担知识权威与学术引路人双重角色,其指导模式亦高度依赖于学科规范与专业逻辑。然而,当导学关系迁移至海外分校这一文化交汇场域,其运行机制将不可避免地遭遇语言表达方式差异、学术认知结构偏移、师生价值观错位等多重挑战,进而引发导学过程中的沟通障碍、期待落差乃至信任危机。当前研究主要聚焦于国内高校语境中导学制度的结构优化与师生互动模式的行为分析,较少从跨文化适应的理论视角系统探讨文化异质性如何重塑导学关系的交往逻辑与机制形态。此外,海外分校在推进国际化育人实践中亦面临一系列现实困境:导师跨文化指导能力参差不齐,制度保障机制不健全,技术赋能滞后等问题叠加,严重制约了导学关系的有效运作与协同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际学生的科研投入、学术产出与文化适应力。

在这一背景下,亟需构建一种能够回应文化异质性挑战,并兼具制度嵌入性与技术支持力的导学机制,推动研究生导学关系从经验主导走向机制驱动的范式跃迁。为此,本研究选取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为研究场域,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与跨文化适应理论双重视角,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混合研究方法,关注跨文化视域下留学研究生导学机制构建的逻辑框架。研究旨在丰富导学关系的跨文化理论维度,回应当前海外分校实践中的现实挑战,并为我国高校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提升跨文化高等教育治理能力与国际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可行路径与机制支持。

2. 理论基础与研究视角

2.1. 研究生导学机制的研究现状

研究生导学关系作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受到学界广泛关注。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导师指导行为特征、导学关系对研究生发展的作用机制以及跨文化语境下的师生互动困境等方面。

(1) 导师指导行为与风格研究

导师指导被视为一种复合性的社会互动过程,涵盖学术传授、能力培养与职业发展引导等多重功能。已有研究多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动机理论及情境互动模型,构建了多样化的指导风格类型,如高控制/高支持型、民主型、启发式与紧密型等[2] [3]。相关实证研究表明,不同风格在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自主性与科研绩效方面具有显著差异[4]。然而,这些研究大多立足于本土高校语境,较少关注文化差异对指导风格选择与行为策略的干扰机制。

(2) 导学关系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机制

导学关系不仅承载知识与技能的传递功能,更是研究生学术社会化、心理归属建构与价值认同塑造的重要通道。师生互动频率、指导满意度与关系亲密度等变量被证实与研究生的学术表现、情绪状态及科研投入高度相关[5] [6]。良性的导学关系有助于激发研究热情与创新能力,而负性互动则可能引发学术倦怠、焦虑甚至心理健康问题[7]。但上述研究多从行为变量或组织机制层面展开,尚未深入揭示文化异质性如何影响导学关系的生成逻辑与稳定机制。

(3) 跨文化语境下的导学困境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导学关系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已有研究指出,国际学生常在语言表达、学术规范理解与反馈机制期待方面出现认知偏差,影响其对导师行为的解读与互动策略选择[8]。亚洲学生普遍偏好具体性、指令式指导模式,而多数导师则采用启发式、自主性培养导向,易造成角色预期与沟通方式的落差[9]。国内学者亦发现,中亚文化背景学生与中国导师之间在师生权力距离、反馈语用风格与指导节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影响其文化适应与学术融入[10]。然而,当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欧美高校案例,对于中国高校海外分校中师生导学机制的本土适配问题探讨仍较为稀缺。

2.2 理论视角:结构嵌入与调适机制的双重维度

面对海外分校所处的多元文化情境,研究生导学机制的构建不仅需要回应结构复杂性,还需应对文化互动的不确定性。为此,本文引入生态系统理论与跨文化适应理论,从宏观结构与微观行为两个维度,为机制设计提供理论支撑。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行为深嵌于由微观系统到宏观系统的多层次网络之中,教育行为是制度规范、文化价值与组织生态相互作用的产物[11]。在导学实践中,导师的指导风格、互动频率与行为预期不仅源于个人偏好,更受制度安排、文化背景与组织规则的共同塑形。因此,导学机制构建应注重多元结构的协同嵌入,实现制度与行为层的稳定链接。跨文化适应理论则聚焦个体在异质文化环境中所经历的“认知、情绪、行为”三重适应过程,强调适应是一个动态协商与心理调节并存的系统机制[12]。在跨文化导学情境中,语言、知识框架、交往风格与价值取向的差异极易引发认知冲突与互动障碍。因此,机制设计需嵌入文化敏感性激活、行为策略调适与系统性支持三重路径,提升机制的适应性与弹性。这两种理论互为补充,生态系统理论提供结构与制度视角,适用于识别机制运行的稳定基础;而跨文化适应理论强调动态调适与心理调节过程,有助于把握机制演化的互动逻辑。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立足于跨文化适应视域下留学研究生导学机制的建构,旨在突破现有导学关系研究中对文化差异影响机制的忽视,系统揭示文化变量、导师行为调适与制度技术支持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具体而言,本研究围绕三大核心问题展开:其一,跨文化导学互动中关键文化变量对导学绩效有哪些影响;其二,导师指导风格的调适能力是否在文化张力与导学满意度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其三,制度与技术支持是否在导学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

3.2. 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

本研究构建的导学机制以跨文化导学关系为核心,试图揭示文化差异感知、导师指导风格调适能力及制度技术支持之间的互动。具体而言,文化差异感知涵盖语言障碍、价值观冲突及教育期望落差,是跨文化交互中不可忽视的张力来源;导师指导风格的调适能力则体现为导师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灵活调整互动频率、反馈方式及指导策略的能力,是实现有效沟通与协同的关键中介;制度与技术支持作为外部结构性保障,影响导学机制的运行稳定性与最终绩效表现;导学绩效则综合考察学生的满意度、学术投入以及文化适应水平。

为确保量表的文化适应性与语言准确性,本研究采用了标准的回译法对问卷条目进行翻译。首先,由两位熟悉研究领域的专家将中文版问卷翻译为英文,确保翻译后的条目保持原始意义;然后,另一位专家将英文版本回译为中文,确保翻译的准确性与文化适配性。所有翻译条目在小组讨论中经过修订,确保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一致。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通过两方面进行:信度和效度。信度方面,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对各变量维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各维度的α值均高于0.80,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为了进一步验证量表的结构效度,本研究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CFA)。CFA结果显示,模型拟合指数符合标准:χ2/df = 2.45,RMSEA = 0.058,CFI = 0.97,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此外,KMO值为0.87,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著(p < 0.001),进一步验证了量表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针对定量数据,本研究采用SPSS及其PROCESS宏工具进行数据分析。首先,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检验文化差异感知对导学绩效的直接影响。其次,应用Bootstrap自助法评估导师指导风格调适能力在文化差异感知与导学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效应。最后,通过引入交互项回归模型来检验制度与技术支持在导学机制中的调节作用,揭示制度环境对机制运行路径的增强或弱化效应。质性研究部分以半结构化访谈为主,访谈对象包括10名中方导师与15名国际研究生,访谈时长平均约35分钟。访谈围绕导学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冲突、调适策略以及制度支持等核心主题展开。所有访谈内容均经过录音并转录,利用NVivo软件进行系统编码与主题归纳,从而提炼导学机制中的关键文化变量与互动模式。在质性数据编码过程中,本研究采用双编码员交叉验证策略,以提高编码的一致性和信度,进一步增强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4. 研究发现

4.1. 跨文化导学互动中关键文化变量的作用机制

为探究文化变量对导学绩效的具体影响,本研究构建多元回归模型,结果如表1所示。文化差异感知对导学绩效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β = −0.45, p < 0.001),其中语言障碍(β = −0.38, p < 0.001)和价值观冲突(β = −0.31, p = 0.002)两个维度的影响最为显著,教育期望落差虽然影响相对较小(β = −0.18, p = 0.041),但亦达到显著水平。这一结果表明,文化差异的三个关键维度均对学生的导学满意度和学术参与度产生实质性负面影响,凸显了在跨文化导学互动中准确识别并干预文化张力的重要性。

在访谈1中,多数国际学生提及语言理解上的持续性困难,67%的问卷受访者表示“经常”在学术讨论中无法精准理解导师指令。学生S5 (通信专业)反映:“导师的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很难完全理解,这让我在科研沟通中频繁受阻。”导师也表达了类似困扰。导师T3 (计算机方向)指出:“语言障碍导致我们有时不能准确传递研究意图,影响指导效果。”这些语言障碍不仅削弱了信息传递效率,更在无形中放大了彼此的文化认知落差与交往距离。价值观冲突主要体现在对学术规范、学习路径与师生角色的期待分歧上。学生S12 (材料方向)坦言:“我习惯于导师给予具体建议,但我的导师更多鼓励我自主提出解决方案,这让我产生了压力。”该类冲突直接削弱了学生对导学关系的归属感,反映出文化认知不对称对互动质量的系统性侵蚀。相比之下,教育期望落差虽不如前两者强烈,但在访谈中仍体现出潜在影响。学生S8提到:“我对课程目标和导师的科研方向理解有偏差,常常感到失落和焦虑。”尽管影响较为间接,但其对心理适应与动机维度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

综上分析,语言障碍与价值观冲突在跨文化导学互动中构成核心张力变量,对导学绩效的负面影响显著。尽管教育期望落差的统计效应相对较弱,但访谈结果揭示其在学生心理适应与行为反应层面依然具有潜在干扰作用。这一发现强调,在构建适应性导学机制时,必须从语言支持、价值沟通与目标共识等多个维度协同干预,方能有效缓解文化张力对导学质量的削弱效应。

Table 1.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of cultural variables on mentoring performance

1. 文化变量对导学绩效的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

回归系数β

标准误(SE)

t

显著性水平(p)

常数项

4.58

0.37

12.38

<0.001

语言障碍

−0.38

0.09

−4.22

<0.001

价值观冲突

−0.31

0.1

−3.11

0.002

教育期望落差

−0.18

0.09

−2.06

0.041

模型F值

19.83

<0.001

调整后R2

0.38

4.2. 导师指导风格调适能力的中介作用验证

为进一步验证导师调适能力是否在文化张力与导学满意度之间发挥中介作用,采用Bootstrap方法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调适能力在该路径中表现出显著中介效应(间接效应 = −0.22,95%置信区间为[−0.34, −0.11],不包含0)。路径分析显示,文化差异感知对调适能力具有显著负向影响(β = −0.29, p = 0.004),而调适能力对导学满意度的正向预测效应显著(β = 0.51, p < 0.001)。此外,即使在控制中介变量后,文化差异感知对导学满意度的直接效应仍然显著(β = −0.26, p = 0.007),说明调适能力在其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提升导师的文化敏感性与调适策略,是缓解跨文化张力、提升导学质量的关键路径。

访谈材料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点。导师T7介绍:“面对学生的语言障碍,我主动增加了面对面的交流频次,并且调整反馈方式,避免使用晦涩专业术语,努力让沟通更易理解。”学生S9反馈:“导师变得更加耐心,并且根据我的文化背景调整沟通方式,我感到科研压力明显减轻。”这一积极的调适行为不仅促进了信息的有效传递,也缓和了由文化差异带来的情绪紧张,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信任与亲密感。

此外,导师T11也强调了反馈机制的重要性:“我每次指导后都会主动询问学生是否理解,如有疑问会及时调整沟通策略,确保信息传达准确无误。”学生S14也表示“导师主动了解我的文化背景和学习习惯,使指导更具针对性,我感到被尊重和支持。”这些调适策略有效促进了跨文化导学关系的和谐发展,是构建适应性导学机制的关键环节。因此,导师调适能力作为一种文化响应性行为变量,显著缓解了文化差异感知对导学满意度的负向影响,证实其在跨文化导学机制中的中介角色。这说明,提升导师的文化敏感性与互动策略适应能力,不仅有助于化解文化障碍,还可促进师生关系的稳定性和指导过程的高质量运行,为机制转化提供了关键“软支撑”。

Table 2. Analysis of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mentors’ adjustment ability

2. 导师调适能力的中介效应分析

路径关系

路径系数β

95%置信区间

显著性水平(p)

文化差异感知→导师调适能力

−0.29

[−0.44, −0.13]

0.004

导师调适能力→导学满意度

0.51

[0.36, 0.66]

<0.001

文化差异感知→导学满意度(直接路径)

−0.26

[−0.40, −0.11]

0.007

间接效应(Bootstrap)

−0.22

[−0.34, −0.11]

<0.01 (有效)

4.3. 制度与技术支持的调节效应分析

在探讨外部环境因素的支持作用时,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制度与技术支持在调适能力与导学绩效之间的调节效应,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调节模型中,交互项(调适能力 × 制度与技术支持)对导学绩效具有显著正向调节效应(β = 0.27, p = 0.008),且模型解释力较无交互项模型提高7个百分点(R2 = 0.07, p < 0.01)。这一结果表明,制度与技术支持不仅直接提升导学绩效,还显著增强了导师调适能力的实际效能。在具备较高制度支持的情境下,调适能力对导学结果的边际效应更为突出,凸显制度、机制、绩效之间的协同强化路径。在访谈中,导师T1坦言:“缺少明确的制度支持和培训,我很难持续有效地调整指导方法。”学生S14补充道:“实时翻译工具和在线沟通平台极大提升了我和导师的交流效率,缓解了语言焦虑,沟通更加顺畅。”但值得注意的是,45%的师生反映当前制度支持和技术资源仍存在不足,尤其是跨文化培训频次不足、技术平台易用性有待提升,这成为调适能力发挥的主要瓶颈。

Table 3. Analysis of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institution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3. 制度与技术支持的调节效应分析

模型路径

回归系数β

标准误(SE)

t

显著性水平(p)

调适能力

0.43

0.08

5.38

<0.001

制度与技术支持

0.3

0.09

3.33

0.001

调适能力 × 制度与技术支持(交互项)

0.27

0.1

2.72

0.008

模型F值(调节模型)

22.61

<0.001

模型调整后R2 (交互项纳入后)

0.46

R2 (模型提升)

0.07

综上,制度与技术支持显著增强了导师调适能力与导学绩效之间的正向关联,发挥出结构性环境变量的放大效应。该发现表明,构建制度、行为、成效三者联动的支撑系统,是提升导学机制稳定性与适应性的有效路径,同时也提示当前海外分校亟需加强制度保障与技术赋能的基础建设。

4.4. 导学机制的动态循环与系统嵌入性

综合前述定量与质性分析结果可见,跨文化导学机制并非静态结构的线性构建,而是一个以文化张力为起点、以制度支撑为保障、以互动调适为中介的动态反馈系统。这一机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三个关键特征:输入张力的文化生成性、中介过程的调适灵活性以及输出成效的制度嵌入性,共同构成“文化认知、双向调适、系统反馈”的机制循环逻辑。

量化数据显示,文化差异感知在机制运行中具有显著的负向驱动效应,而导师调适能力与制度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缓冲与增强效应,这种系统路径在机制运行中具有典型的循环性和迭代性。更为关键的是,该机制的每一环节都依赖于师生间的情境理解与组织结构的动态支持,体现出典型的生态系统特征。质性访谈进一步揭示了机制循环中个体经验的丰富性。学生S3回忆其导学互动经历时指出:“我一开始完全不能适应导师的表达方式,但在几次讨论后,我发现他调整了表达节奏和措辞,我也慢慢适应了研究节奏。”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导师调适行为的策略性,也表现出学生适应过程的主动性。导师T5亦强调:“我不断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指导策略,制度上也提供了沟通平台和培训支持,使我们的互动变得更有效。” 这些表述显示,导学机制的运行不仅是技术与制度的拼接,更是一个多主体、多要素、多层级交互耦合的系统性实践场域(图1)。

Figure 1.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dynamic operation of the cross-cultural mentoring mechanism

1. 跨文化导学机制动态运行的三个维度

结合生态系统理论与跨文化适应理论的双重视角,可以看出,导学机制的动态运行体现为三个嵌套层面:(1) 微观层面:导师与学生在具体指导实践中的文化认知与互动策略构成机制运行的行为基础;(2) 中观层面:调适能力作为连接文化张力与满意度结果的中介桥梁,反映了机制的反应性与可塑性;(3) 宏观层面:制度与技术构成机制持续运行的外部生态条件,保障机制循环得以顺利闭合并优化演进。

因此,跨文化导学机制的构建应当超越对个体行为或单一制度变量的静态描述,转向关注机制如何在多元文化张力驱动下实现结构嵌入、功能反馈与路径演进的系统性构型。这一机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建构意义,也为中国高校在海外分校背景下提升导学质量、强化文化适应力与系统治理能力提供了实践样本与范式支撑。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在全球教育国际化持续深入的背景下,跨文化导学关系所面临的结构性张力与制度性挑战日益显性化。本研究以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海外分校为实证场域,系统揭示了文化差异感知对导学机制运行的深层影响路径,进而建构了跨文化适应驱动的导学机制框架,并提出机制优化、导师角色重构与制度创新的系统性对策。研究成果不仅拓展了跨文化教育管理的理论视野,也为高校实践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路径建议。

5.1. 理论启示:跨文化导学机制的重构逻辑

(1) 从“个体适应”到“机制响应”:导学研究范式的必要转向

长期以来,导学研究主要关注师生个体行为、互动风格与关系质量,强调“良师益友”型互动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然而,在跨文化语境中,文化差异日益成为影响导学绩效的核心张力源,个体层面的适应力已难以有效解释复杂的导学困境。本研究发现,文化差异感知通过显著抑制导师的调适能力,间接影响导学绩效,凸显机制设计对文化张力的低响应性。因此,导学研究应实现由“个体行为取向”向“机制构建驱动”的范式跃迁,强化制度性设计在冲突调节、互动稳定与导学绩效提升中的结构性功能。

(2) 从“文化敏感”到“策略调适”:导师角色的功能重塑

研究证实,导师调适能力在文化差异感知与导学满意度之间发挥显著中介作用,调适行为的频率与策略质量成为影响导学绩效的关键变量。这一发现重新界定了导师在跨文化语境中的角色定位:导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或学术引导者,而需兼具跨文化中介者与导学机制调节器的双重功能。为实现角色功能的重构,导师能力结构应扩展至文化洞察力、情境应对力与机制理解力,推动其身份由“经验传授型”向“系统协调型”转化,以更好适应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多元的导学需求。

(3) 从“制度补位”到“系统嵌入”:导学机制的结构升级

研究进一步验证,制度与技术支持在导师调适能力与导学绩效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说明其不应仅承担“补位性”功能,而应嵌入机制构建的全过程,成为导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机制碎片化、流程单向度、反馈机制缺失等问题,反映出导学生态系统尚未形成有效的协同联动机制。因此,导学机制的优化亟需以系统嵌入为逻辑起点,构建包括制度支持、技术平台与能力建设在内的“三位一体”嵌入结构,实现机制运行的闭环控制与动态反馈,推动机制效能实现从“结构拼接”向“系统耦合”的转变。

5.2. 实践建议:提升跨文化导学机制效能的路径设计

(1) 机制导向:构建文化响应型导学制度体系

高校应将文化差异性纳入导学制度设计的核心维度,构建涵盖职责界定、沟通机制、反馈流程与冲突调节的全流程制度体系,提升机制的规范性、透明度与文化适配力。尤其应关注留学生在语言表达、行为习惯与学术期望上的文化特征,推动导学制度由静态规约向动态响应升级,真正实现“机制匹配文化”的融合性建构。

(2) 能力导向:推进导师跨文化胜任力系统建设

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应将跨文化胜任力纳入导师专业能力建设的核心模块,通过情境模拟、案例教学、策略训练等方式提升导师的文化认知敏感性与情境调适能力。同时,建议将调适能力纳入导师聘任与考核体系,引导导师由经验导向向能力导向转变,强化其在多元文化场域下的专业适应与机制调节能力。

(3) 技术导向:打造智能化导学支持平台

应依托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技术,构建集“信息共享–过程追踪–反馈预警–问题干预”于一体的智能导学支持平台,实现导学运行的可视化、过程化与智能化管理。平台应兼顾文化多样性需求,提供多语言界面、多时区调度与个性化资源推荐服务,增强导学机制的数字适配力与技术支撑度,为构建高效协同、文化敏感、技术融合的导学生态提供坚实保障。

基金项目

2025年度西北工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基金:跨文化适应驱动的研究生导学模式构建及优化研究(2025HZ019)。

附 录

1. 访谈提纲

一、受访者基本信息(导语部分)

导师访谈/Teacher Interview

姓名(可匿名):

学科领域:

指导国际学生年限:

目前指导的国际研究生数量:

学生访谈/Student Interview

姓名(可匿名):

国籍:

所在专业方向:

入学时间:

二、导学互动体验/Supervisory Interaction Experience

1. 您如何描述您与导师/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率与方式?是否包括线下与线上结合?

How would you describe the frequency and format of your interactions with your supervisor/student (e.g., online/offline, formal/informal)?

2. 在您的指导/学习过程中,哪些具体交流内容对您帮助最大?

What specific content in your communication has been most helpful (e.g., research guidance, life advice, academic writing)?

3. 在科研项目合作中,您如何看待彼此的角色分工和协作方式?

How do you perceive the division of roles and the collaboration style in research projects?

4. 导学互动中,是否曾遇到交流困难或理解偏差?请举例说明。

Have you ever encountered communication difficulties or misunderstandings in supervision? Could you provide specific examples?

三、文化差异知觉/Perception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5. 您认为您与对方在沟通习惯、学术表达或时间观念等方面是否存在文化差异?

Do you perceive any cultural differences with your supervisor/student in terms of communication style, academic expression, time orientation, etc.?

6. 这些差异在实际指导或合作中是否产生过挑战?您是如何应对或调适的?

Have these differences posed any challenges in actual supervision or collaboration? How did you respond or adapt?

7. 您是否曾误解过对方的言语或行为?是否有类似的典型情境可以分享?

Have you ever misunderstood the other partys words or behavior? Can you share a representative example?

四、指导策略调整与适应过程/Strategy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

8. 导师是否会根据学生的背景、语言水平或科研能力调整指导策略?请具体说明。

Does the supervisor adjust the guidance strategy based on the students background, language proficiency, or research ability? Please elaborate.

2. 编码示例

1) 访谈记录片段

访谈者(导师):

“与国际研究生的互动中,最大的挑战是语言障碍。有些学生的英语水平较弱,学术表达也不够清晰。尤其是在科研讨论时,语言的不流畅常常导致我误解他们的意思。另一方面,文化差异也非常明显。比如,来自亚洲某些国家的学生在接受反馈时显得比较被动,他们不太敢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提问,而是更倾向于顺从导师的意见,这增加了我的指导难度。”

访谈记录(学生):

“我感觉导师给我的反馈很简短,有时甚至让我不太明白他到底想表达什么。因为我们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我不确定他是希望我更深入地改进某些部分,还是只是简单的反馈。我希望能更清楚地理解导师的期待,从而更有效地改进自己的研究。”

2) 代码提取

1. 语言障碍

代码:语言障碍、学术表达不清

描述:访谈中提到的学生在学术表达时语言上的不流畅性,影响了导师对其研究的理解和指导。这种语言障碍成为跨文化互动中的一大挑战。

2. 文化差异

代码:文化差异、文化背景、顺从态度

描述:访谈中提到的来自亚洲的学生在接受反馈时表现出较强的顺从态度,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影响了导师与学生的互动模式。

3. 导师反馈风格

代码:导师反馈风格、简短反馈、沟通不畅

描述:导师提供的反馈内容简短,导致学生不理解其期望。学生对反馈内容的理解模糊,说明导师的反馈方式可能未能充分适应文化背景的差异。

4. 学生反馈需求

代码:学生需求、期望明确反馈、文化适应

描述:学生希望导师能够明确表达反馈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导师的期望,从而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3) 主题归纳

主题1:文化差异的感知

代码:语言障碍、文化差异、顺从态度

描述: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表达上,还包括学生在接受反馈时的态度差异。学生的顺从态度反映了文化背景对学生行为和沟通方式的影响。

主题2:导师反馈风格

代码:简短反馈、反馈不明确、沟通不畅

描述:导师的反馈风格对学生的理解产生影响。简短且不明确的反馈可能加剧学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障碍,尤其是在跨文化情境下。

主题3:学生的反馈需求

代码:期望明确反馈、文化适应、学习效率

描述:学生希望能够获得更明确、具体的反馈,以便根据导师的期望调整研究进度和方法。这反映了文化适应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跨文化导学环境中。

NOTES

1访谈摘录为英文的中译本。

参考文献

[1] 李莞荷, 李锋亮. 导学关系类型与导师指导行为对研究生压力感知的影响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3(5): 64-71.
[2] 毛丹, 沈文钦, 武迪, 等. 控制抑或支持: 博士生学术指导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22, 42(3): 77-84.
[3] 吴东姣, 郑浩, 马永红. 博士生导师指导行为的内容与类型——基于人文社科博士生培养的质性研究[J]. 高教探索, 2020(7): 35-44.
[4] 彭湃. 情境与互动的形塑: 导师指导行为的分类与解释框架[J]. 高等教育研究, 2019, 40(9): 61-67.
[5] 吴立保, 黄丹. 导师指导对硕士研究生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24(3): 84-92.
[6] 徐岚. 导师指导风格与博士生培养质量之关系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 2019, 40(6): 58-66.
[7] 宋成. 研究生教育中的导学关系: 影响因素与对策构建[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3): 9-14.
[8] Winchester-Seeto, T., Homewood, J., Thogersen, J., Jacenyik-Trawoger, C., Manathunga, C., Reid, A., et al. (2014) Doctoral Supervision in a Cross-Cultural Context: Issues Affecting Supervisors and Candidate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33, 610-626.
https://doi.org/10.1080/07294360.2013.841648
[9] Nachatar Singh, J.K. (2022) Sustainable Supervisory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stgraduat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Supervisors: 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at a Malaysian Research University. Studies in Graduate and Postdoctoral Education, 13, 188-204.
https://doi.org/10.1108/sgpe-03-2021-0027
[10] 王松, 刘长远. 跨文化沟通视域下研究生与导师关系质性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0(6): 20-27.
[11] Bonfenbrenner, U. and Morris, P.A. (2006) The Bioecological Model of Human Development. In: Damon, W. and Lerner, R.M., 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Wiley, 793-828.
[12] 孙淑女. 跨文化适应理论[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