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一体化视阈下本科思政课高阶性的凸显——以英雄教育为例
The Prominence of High-Order Nature of Under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under the Integration of University, Middle School and Elementary School—A Case Study of Heroic Education
DOI: 10.12677/ass.2025.148739,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定光莉, 姚佳雙: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思政课英雄教育高阶性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Heroic Education High-Order Nature
摘要: 本科思政课的高阶性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中既体现了各学习阶段的连贯性、统一性,又体现了各学习阶段的差异性、针对性,是提升本科思政课质量的重要切入点。本科思政课的高阶性在课程理念方面体现为思想高、站位高、起点高;在课程目标方面体现为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能力目标的升华;在课程内容方面体现为深度和广度的统一。以英雄教育为例打造大学高阶性思政课,可从教学内容、教材审读、教法拓展方面下功夫,从挖掘丰富英雄教育资源,用好“活教材”、讲好英雄故事,启迪学生多角度思考、创新英雄教育模式,刷新英雄精神时代感、建立评价体系,提高育人实效等方面展开,加强课程的深度与力度,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Abstract: The high-order nature of under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erves as a crucial entry point for enhancing their quality withi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ross all educational stages. It embodies both the continuity and unity, as well as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targeted approach, of each learning phase. In terms of curriculum philosophy, this high-level nature manifests as being advanced in ideology, elevated in perspective, and heightened in starting point. Regarding curriculum objectives, it represents the elevation of knowledge goals, competency goals, and quality cultivation goals. For curriculum content, it reflects the integration of depth and breadth. Taking education on heroic figures as an example to build high-order under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requires focused efforts in teaching content, textbook review, and pedagogical innovation. This can be achieved by excavating rich educational resources on heroes and effectively utilizing “living teaching materials”; skillfully narrating heroic stories to inspire students’ multi-faceted thinking; innovating models for hero education to revitalize the contemporary relevance of heroic spirit; and establishing evaluation system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These approaches strengthen the depth and impact of the courses, ultimately improving undergraduates’ capacity for self-directed learning.
文章引用:定光莉, 姚佳雙. 大中小一体化视阈下本科思政课高阶性的凸显——以英雄教育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8): 472-47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8739

1. 引言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的“两性一度”中,“高阶性”是核心,致力于将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紧密结合,着重培养学生应对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及高级思维能力。本科课程的高阶性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是“金课”的重要指标,可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本科阶段的高阶性不仅是对中小学教育的“深化与拔高”,更需通过具体载体(如英雄教育)实现从“认知接受”到“批判创新”的跨越。

2. 大中小一体化视阈下本科思政课高阶性的总体要求和重要意义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当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重要教育工程和思政课改革的新课题。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既讲求各学习阶段的连贯性、统一性,也讲求各学习阶段的差异性、针对性。“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要求,但具体落实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把统一性要求落实好,鼓励探索不同方法和路径。”([1]: p. 21)对于思政课而言,鉴于其显著的综合性与思辨性特征,从小学至大学各个阶段的思政课程内容之间存在着持续的关联性。在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应当加强各教育阶段教学内容的相互融合与渗透,并致力于其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对于本科思政课来讲,要在大中小一体化中明确其定位,做好对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拔高。

2.1. 本科思政课在课程理念方面体现为思想高、站位高、起点高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本科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课程门数多、内容丰富、辐射面广,更加容易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塑造大学生的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怀。思政课的首要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在德育为先方面应该起到标杆性效果,结合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教育全过程,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2. 本科思政课在课程目标方面体现为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能力目标的升华

在设置各学段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时,应当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综合考量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学总体目标的基础上,进行逐步、细致的划分,确保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合理又贴合实际,凸显大学思政课的高阶性。《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指出,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在本科阶段,伴随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象化和稳定化,思政课的高阶性体现在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能力目标有机结合并统一升华。知识目标方面,大学生经过多年的理论积累,应做到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程度的学理阐释和体系建构,通达世界史、中华民族史、“四史”,熟悉其脉络、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懂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做到“两个结合”。素质目标方面,形成系统思维,认识到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能力目标方面,课堂之内,能在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教学回应教师和同学,敢于提问和表达,变被动为主动;课堂之外,将自身内化了的先进思想外化为现实行动,争相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2.3. 本科思政课在课程内容方面体现为深度和广度的统一

中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层次较低,教材内容较为浅显,思政课普遍侧重于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的案例分析;大学阶段,要求学生多用理性思维,教材内容具有较强的拓展性,在中小学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的基础上提升思想性和理论性。对于本科思政课的课程内容,深度体现在老师和学生都要深入研究、透彻理解,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学生通过几门思政课的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思想道德与法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师将理论体系转化为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同时,学生能从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管中窥豹到理论体系。广度体现在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会贯通,以及涉及题材、案例、事件的广泛性、时代性、前沿性,最新的理论成果和时事热点要有机融入课堂。思政课不是一般的课程,不仅有思想性,而且有政治性;不仅强调知识理论的传授,更强调三观的培养、理想信念的塑造。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能够发挥好思政课沟通心灵、启智润心的功能,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青年。

3. 本科思政课高阶性视域下的英雄教育

3.1. 在思政课中开展英雄教育的必要性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托举着中华民族向上生长的手臂。英雄教育则是指结合时代背景,并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通过具有明确目的性和组织性的培养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并内化英雄模范的品格与精神。“对一切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奉献和牺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我们都要发扬他们的精神,从他们身上汲取奋发的力量。”[2]青少年是民族发展的希望,英雄教育渗透在大中小思政课教学中,随着教学过程的步步深入,青少年对英雄的理解也更加透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本科英雄教育侧重教育者在学习英雄的思想论述的指导之下,培养大学生英雄的品质与情怀,广泛开展向英雄学习的活动,不仅是提升自我对英雄的追崇,更是引导大学生们把敬仰和感动转化为干事创业、精忠报国的实际行动,还要转变不正确信息诱导下形成的错误英雄观念,将内心对英雄的崇敬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将英雄行为外化到日常生活之中。

3.2. 本科思政课中英雄教育的目标要求

英雄教育和高校思政课的多项教育内容交汇融合,是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

从知识目标来讲,英雄所处的时代就是了解历史时期好的范本,英雄的事迹就是对时代洪流时代精神的真切映照。了解古代英雄能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英雄“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演绎和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思想、道德。如抗金英雄岳飞彰显出的精忠报国、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展现出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迈气概。又如宋代名臣李纲惩恶扬善、为国挺身而出的道德品质成为了英雄文化代代相传的高尚基因。通过英雄教育掌握“四史”知识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英勇奋斗,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新中国史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无数英雄人物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改革开放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过程中,无数英雄人物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了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努力奋斗,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四史”学习过程中,思政教师可以紧密联系各个时代的英雄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来引导新时代青年传承英雄精神,赓续英雄血脉,争做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从素质目标来讲,本科的英雄教育尤其突出使命担当。英雄教育培养爱国爱党情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重重艰难、傲然挺立至今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重要因素。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英雄教育助力坚定理想信念。在抗战时期的革命英雄是从革命主义出发,更强调的是“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服务”的社会取向。革命英雄首先要坚定崇高理想信念,信念是英雄们具有不懈动力的源泉。革命英雄之所以展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正是因为他们怀揣着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崇高理想信念。“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1]: p. 12),革命英雄普遍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革命信念,坚信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人类解放和幸福的唯一正确道路,虽然深知革命的道路充满艰辛和危险,但仍然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本科英雄教育在教导学生学习革命英雄勇往直前、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的同时树立起正确而坚定的理想信念。人的理想信念反映着对社会以及自己的期望,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解答好人生的意义、奋斗的价值。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坚定不移地为目标奋斗。

3.3. 思政课教材内容中英雄教育在本科阶段的深化与拔高

《意见》指出,编制中华民族古代历史和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英雄人物、先进模范进课程教材图谱。大中小思政课教材中的英雄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逐层拔高的编写理念。小学思政教材侧重于英雄教育的思想启蒙,英雄教育大多都在书本的阅读角而非正文部分,以故事形式呈现,语言通俗简单,引导小学生理解材料中的主题教育,留下英雄印象。初中教材中关于英雄教育的篇幅比小学有所增长,大多是近现代英雄,并且还较多地提到了英雄群体如中国女排、屠呦呦团队、航天团队、中国维和军队等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旨在引导同学们树立爱国情怀以及集体意识。高中思政教材中涉及英雄教育的大多在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中,英雄人物主要是迈进新时代的模范们,不再多花笔墨在人物事迹之上,更加侧重于英雄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以及价值选择,注重以理性的逻辑知识引导同学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大学思政课教材中,《思想道德与法治》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侧重于介绍具体的英雄人物对时代前进发展、社会秩序建立起到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集中阐述了唯物史观的英雄观,把英雄放在社会历史中去了解英雄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致性,英雄对社会事业和他人福利的贡献,将英雄观与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融会贯通。学生了解到英雄人物与杰出人物、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英雄的作用发挥恰在于他们深深扎根人民群众之中,汇聚起了蕴藏在人民中的智慧和力量,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英雄观。从具体英雄人物到英雄的一般规定、特征,大学思政课堂中关于英雄的讲解更加有深度,点明了英雄在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所起的作用。教材的编写更偏理论性,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引导大学生更加客观、真实、全面地了解英雄、认识英雄。

3.4. 英雄教育在本科思政课中的教法空间

进入大学阶段,没有中考、高考这种大型考试的压力,本科思政课更多地着重于育人方面。在本科的几门思政课中都有英雄教育的渗透,思政教师对英雄人物代表的选取也不再拘泥于课本,可将其事迹融入合适的知识点之中。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思政教师会选取新时代涌现出的各种英雄人物,来引导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明白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中,思政教师可以引用历史长河中无数为中国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华儿女、英雄先烈的先进事迹,引导大学生不忘英雄走过的来时路,学习他们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同一英雄人物可以在不同课程不同章节引述,从不同角度印证知识点,如屠呦呦的事迹既可以通过讲解她以解救病人为己任,运用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中的“坚持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有机结合”这部分内容,又可以通过讲解她研发对抗疟疾的药物挽救人的生命,运用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这部分内容。学生能够从多方面去了解英雄,开拓学生的视角。在思政课的实践环节,思政教师可带领大学生参观体验红色资源库、红色文化圣地等。“开发与利用红色资源,不但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视野,而且容易激发情感共鸣。”[3]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更容易让大学生真正做到内心自觉接受英雄教育的洗礼,在脑海中萌生想要成为英雄的想法,将自身的行为向英雄靠拢,人人争做英雄。

以国际视野来看,国外公民教育与品格教育中,“英雄叙事”呈现出差异化路径,也可为我国提供参考。美国的英雄叙事核心是个体英雄主义(如独立战争英雄、科技创新者),主要通过项目式学习(如“设计英雄事迹的现代演绎方案”)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质疑英雄叙事的意识形态倾向);德国的英雄叙事核心为反法西斯英雄与集体记忆,主要通过情境模拟(如“重现英雄的道德抉择场景”)来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关联英雄行为与社会结构);印度的英雄叙事核心为以圣雄甘地为代表的反殖民压迫与社会变革英雄,主要通过本土化实践(如“重现甘地的非暴力抵抗与本土教育场景”)来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联结英雄行动与打破种姓、阶级桎梏的社会目标)。由此对比可见,国外更注重通过“批判性解构”“实践转化”培养高阶思维,而我国英雄教育侧重“精神传承”,未来可借鉴其“问题导向”“跨学科融合”模式,增强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4. 进一步凸显本科思政课高阶性的方法策略

4.1. 挖掘丰富英雄教育资源,用好“活教材”

教师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把英雄事迹引入课堂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亲身接触后还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英雄”的内涵,这远比只在书本上学习纯理论知识更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共鸣。思政课教师可以立足于教材本身的知识点之上,挖掘本地特色的英雄文化和触手可及的榜样模范。身边熟悉的英雄人物更能激起学生的亲近感和共鸣,以江汉大学为例,教师可挖掘武汉本地抗疫英雄张定宇的事迹,设计“从渐冻症患者到抗疫先锋”的多维度分析任务,引导学生从医学伦理、社会担当、个人价值等角度撰写分析报告。在课堂上采用“翻转课堂 + 情境模拟”,让学生分组扮演“英雄事迹辩论会”正反方(如“英雄行为是个人选择还是时代必然”),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逻辑构建、论据选择评估其高阶思维水平。《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知识点“高尚的人生追求”、“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个人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恪守职业道德”和“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都可以引入张定宇的先进事迹,同一个英雄人物身上有着不同的闪光点值得我们学习。

4.2. 讲好英雄故事,启迪学生多角度思考

“故事是独具特色而又意蕴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4]思政教师在对大学生们讲述英雄故事的过程中要注意紧密联系现实,选取符合现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题材,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以简单易懂的形式来对英雄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对英雄人物故事进行讲解,尤其要做到实事求是,不虚构事实,神化英雄,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别神话英雄和历史人物、英雄和枭雄。联系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启迪学生用辩证思考。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对英雄的定义,思政教师引导同学们从被动听取英雄事迹、英雄人物到主动辨识英雄,有自己的思维逻辑判断。大学生听取思政教师课堂上的英雄事迹时,可能会有不适心理产生。一方面可能因为对神圣的英雄形象望而生畏,一方面可能在以往教学阶段已经听过而“学习疲劳”。故大学思政教师要注意对英雄人物进行全方面的挖掘,不仅仅只是在其英勇感人事迹,还可以从他的儿时生活环境、性格、个人喜好等方面着手,尽量选取能贴近同学们日常生活的方面,让同学们能够产生亲近感,并且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讲解,启迪学生换位思考。

4.3. 创新英雄教育模式,刷新英雄精神时代感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指出,鼓励各地各高校结合实际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意见》也指出,在保持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基础上,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构建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5]。如今,思政选修课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创新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国家统一的教材和课程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差异化的学习要求,大学可结合本校课程、辅导班等开设思政类选修课。思政教师可以将英雄教育有机地融入思政选修课之中,以江汉大学为例,该校在2022年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马克思主义学院汇集了十余名骨干教师打造了湖北省“新时代中国”系列课程“英雄中国”,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两部分,课外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观湖北武汉红色资源文化旧址、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讲述英雄事迹、带领大学生致敬英雄精神,打造出有时代风味、有本校特色的金课。学生在自主选课、自主探索过程中获取的知识在脑海中的印象更深,领悟得更透彻。大学英雄教育并不只是局限于思政课堂,相较于中小学,大学的自主性更强,开展的活动次数更多、种类更新颖。高校将英雄教育融入各式各样的活动之中,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们形成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人格,还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们增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争做新征程路上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长江职业学院为例,该校宣讲团以“学习武汉历史,讲好武汉英雄故事,宣扬武汉英雄精神”为宗旨,将热爱党史国史的大学生聚集在一起,通过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宣讲红色故事,传播英雄精神。又如江汉大学开展的“感动江大人物”活动,秉持“感动来自平凡,榜样就在身边”的理念,选出为学校科研教学、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学生身边的平凡英雄,学生争相效仿请教。

4.4. 建立评价体系,提高育人实效

高阶性评价体系是新时代高校本科思政课教学开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可以让我们知道教学取得哪些成绩及存在哪些问题,为下一步更好地开展教学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设性建议。采用Likert 5点计分,选取江汉大学的400名本科生(实验组200人接受英雄教育专项课程,对照组200人接受常规思政课),进行学期初与学期末的对比测试。在涉及采用批判性思维(如“对英雄事迹的多维度分析能力”“区分历史事实与主观评价的能力”)、创新思维(如“基于英雄精神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新颖方案”)、实践转化能力(如“将英雄精神转化为志愿服务的具体行动”)的相关题目时,实验组的学生平均得分85.7,对照组的学生平均得分仅为69.3。江汉大学的对比实验数据为高校本科思政课高阶性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生动例证:实验组在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及实践转化能力上的显著优势,恰恰印证了高阶性评价体系聚焦“知识–思维–实践”三阶跃迁的必要性。

事实上,实验所测量的“多维度分析能力”“现实问题解决创新方案”“志愿服务行动转化”等指标,正对应着高阶性评价体系的关键维度:前者直接指向“批判性思维的成熟度”与“创新与实践的转化力”,而学生在这些维度上的得分差距,恰恰说明传统评价框架可能忽视了思政课对高阶能力的培育价值,而高阶性评价体系通过构建“学习成就深化度–批判性思维成熟度–创新实践转化力”的三维评估模型,能更精准地捕捉这类教学成效。例如,实验组在英雄事迹分析中展现的多元视角,可通过“课堂辩论评分表”记录其“视角新颖性”;其设计的志愿服务方案,能通过“实践报告评估表”衡量“方案独特性”与“社会反馈效果”。这种多维度、动态化的评估(结合量化问卷与质性的课堂观察、反思日志),不仅能像江汉大学的实验那样直观呈现教学成绩,更能通过教师、学生互评及社会观察员的多方参与,诊断出常规思政课在思维训练与实践转化环节的薄弱点,最终为优化教学提供如“强化英雄精神与现实问题的联结训练”等具体建议,真正实现“以评育思”的高阶育人闭环。

基金项目

(1) 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中小思政一体化”专项“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研究”(2024ZX16)。

(2)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专项资助重点课题暨2023年度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一体化建设研究”(2023ZA026)。

参考文献

[1]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2]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1: 70.
[3] 张瑞, 曹谦. 讲好英雄故事实现价值引领[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1(17): 52-53.
[4] 胡艺华, 徐峰. 论习近平的叙事艺术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造性运用[J]. 理论月刊, 2022(6): 14-20.
[5]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