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生成逻辑与路径探析——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视角
Analysis of the Generation Logic and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Theory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rxist View of Talent
摘要: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具有社会和历史性,新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为了培养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视角,结合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以及新质生产力理论特征与高校思政课教育内容与实践的契合性和互鉴性,探析高校将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Abstract: The Marxist theory of productive forces is both social and historical. In the new era,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nd develop new types of productive forces. Developing new types of productive forces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and a key focus for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achieve the second centenary goal. 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who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talent view, combine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integrating the theory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urrent era, the requirements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as well as the fit and mutual learning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ory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xplores the practical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theory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左梦. 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生成逻辑与路径探析——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视角[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8): 479-48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8740

1. 前言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1]新质生产力理论的主要目的在于激活和增强创新动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高校体制的深入参与,并作出积极的贡献。高校思政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对培养具有崇高品格的人具有重要意义[2]。在深入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的征途上,我们不仅要持续加强科学素养的培育与专业技能的锤炼,更需主动探索新质生产力核心理念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路径。

2.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马克思在《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等一系列著作中都对生产力理论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对生产力的概念作了科学的概括,并对其中的各因素构成及其动态关系给予了有效的阐释[3]。马克思对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有密切关系这一点作出了清晰的论述。生产力的提高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技术运用的深度,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有效性。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传统生产力理论进行“新”与“质”总结提升的结果[4]。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根本原因是其对生产力内涵的显著跨越与质变。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就体现为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种要素的新升级[5]。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新,包括新技术、新产业、新人才和新形式,它是一种与高品质发展需求相匹配的生产力质态。从新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材料和劳动客体的数量累积到组合优化,将为新发展格局下的生产力实现全方位的质的飞跃,并推动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的持续扩散与协同改善。实现新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新型的劳动者队伍,有效地使用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

3.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视角下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生成逻辑

科学性是正确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提供了正确的途径[6]。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一种以创新为先导的先进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一个全新的发展。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开展科技创新的第一线,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和思想政治课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促进大学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为国家提供高质量的人才。

3.1. 理论逻辑: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理论基石根植于人的本质理论之中,该理论为理解和构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才培养、评价及发展的全面思想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核心内容聚焦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7]这种“自由发展”绝非抽象空泛,其核心在于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独立、自主与创造性的实现,是对个体潜能的最大化释放,这构成了人类发展的最高境界与现实诉求。

人才培养的关键场域在于教育。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8]这决定了高校教育肩负的双重使命:既需传授科学知识,精进专业“技能与技巧”,更应致力于完整“人的塑造”,即培育兼具坚定理想信念、深厚人文素养、缜密批判性思维与活跃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体。而马克思所强调的“教育同实际劳动密切结合”,其深刻意蕴远超技能习得。它既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在育人层面的具体体现,更是激发潜能、确立主体性与实现创新的核心机制。通过理论指导下的劳动实践与劳动中的理论升华,个体得以锤炼认知能力、塑造独立人格,并在改变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孕育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这些特质恰恰是对抗劳动“异化”、实现“解放”后现代劳动者应具备的核心素质。

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劳动解放”与“教劳结合”的思想,为理解新质生产力所需人才素质提供了根本支撑。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创新和颠覆性技术为驱动,其核心动能在于高素质人才的系统性创新、深度跨界融合、敏锐批判适应及变革实践能力。这种高度专业化、融合化、创新化的素质,在哲学渊源上紧密对应马克思主义设想的摆脱“异化”枷锁、获得主体性解放的劳动者——其批判审视、突破陈规、驾驭复杂联系及投身创造性活动的内在潜能得以激发释放。这一深刻逻辑自洽性,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作为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实现人才培养升级的理论必然性与科学性,为思政课改革指明方向以承载培育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

3.2. 价值逻辑: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意蕴

面对科技发展的崭新趋势,高校将新质生产力理论与思政课相结合,确保教育体系能够有效对接并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输送大量亟需的、具备前沿知识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利条件。

1) 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新质生产力理论与大学思政课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在新的时期,科学技术创新的广度、深度和融合程度都大大提升了生产力发展的层次,从而催生了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时代前进的需要。目前,以劳动力成本低廉、外部市场和资源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日益受到严峻考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造成部分重要领域“卡脖子”危机,如何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新质量生产力理论的提出,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且也符合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在肯定新质生产力赋能社会发展正向价值的同时,需辩证审视其潜在的、不确定的社会伦理挑战与技术理性扩张风险等负面现象[9]。高校思政课是对理论与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政课中融入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高等教育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一种实际举措,也是大学思政课创新的阐释,最终目的是引导促进高素质人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理论思想。

2) 新质生产力理论特征与高校思政课教育内容具有契合性

高校思政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在政治参与中树立信仰,同时以坚定的政治信仰为引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与动力[10]。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对立德明理具有重要意义。新质生产力理论和大学思政课既是独立的,也是相互依赖的。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当代的扩展,它给大学思政课带来了生机,在思政课教学中讲新鲜的生产力理论,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重要内容。大学思政课要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等重要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让学生们把自己的成长道路和社会需要密切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和洞察社会脉搏的高素质人才,为新时期的生产力改革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创新驱动最重要的是对人才的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提高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质量[11]。创造性思想的引进,使得大学思政课与现实生活、师生关系更加密切,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将新质生产力理论引入到大学思政课中,可以让大学思政课对教师和学生的真实需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回应,推动教学内容和现实需要的密切联系,使其成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新人,全面推动其个人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3) 新质生产力理论与高校思政课在实践上具有互鉴性

新质生产力理论强调了生产力的发展和革新,尤其是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对生产力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关键是要使理论研究结果能够高效地向实际生产力转变,所以,要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这既要锻炼自己的操作能力,也要锻炼自己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探究未知领域的精神,以及对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新质生产力理论聚焦于科技创新的前沿,注重其在现实中的运用与转化效果,是一种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生动范例。大学思政课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巧妙地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看到新质生产力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加深对新质生产力理论的认识和认同。新质生产力理论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着相互借鉴的关系。新质生产力理论是科学创造和实际运用的完美结合;高校思想政治课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引入新质生产力理论,有助于培养具有实际创新能力和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为全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不竭的创造力。

总之,高校思政课融入新质生产力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与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的全面、自由、可持续发展而服务,人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势必会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4. 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析

“以新促质”是新一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数字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12]。新质量生产力理论在大学思政课建设中的应用,其核心是对教育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以满足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在把科技创新、生产方式变革等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元素与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进行融合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以及它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4.1. 拓展与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与平台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融合,在教育领域具体表现为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大幅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资源的精细化与高效配置。将新质生产力理论引入大学思政课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科间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首先,政府要注重对高校大学生培养的投入,加大科普平台建设。为了适应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就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革新。这既包括教育观念的更新,也包括教育方法与技术的运用。新时期的教学应当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对学生的个体需要和学习过程给予更多的重视,教育有关部门要积极地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教育技术,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品质。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联合附中及大学构建思政共同体,通过教研融通、搭建教学交流平台等方式,形成了一体化的专题研究,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3]。其次,大学应改变培养模式,将创新思想、技能实践视为“硬指标”,继续大力开展科技活动,引导大学生参加创新实践,形成创新习惯。最后,大学要主动和企业进行科研合作,利用校地共建产教联合培养基地、校地共建研发中心等多种形式,探讨建立起由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共建、高度贯通的培养机制,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企业需要、发展需要。

4.2. 重构高校思政课的知识体系与内容设计

将新质生产力积极融入高校大思政课教学与研究中,在课程设计与内容上坚持守正与创新。在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体系中,生产力理论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基本的。大学思政课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突出“学理性”和“学理味”,使学生对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和准确把握。在此基础上,结合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背景、理论渊源、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四个方面,拓展教育因素,充实课程的组成元素,形成系统的课程内容,从而促进大学思政课教学的改革。一方面,对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哲学原则进行阐述。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新的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新事物与旧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量变与质变的理论的应用与升华;从历史的角度看,新的生产力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从实际的角度来看,新的质量生产力更多地关注于实体生产实践中的高端制造与服务。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方法的创新同样至关重要。在解析新质生产力作为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与核心驱动力的定位时,教师既要深入剖析其理论内核与实践逻辑,也要通过鲜活的教学呈现提升认知效能。思政课教师可结合课程主题,引导学生发挥学科专长,将传统作业转化为富有创意的学习成果,以多元形式诠释新发展理念及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例如通过选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角色扮演、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辩论比赛等方式展开[14],这种教学设计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思政课的教学活力,并促进其对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辩证关系的深度把握。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明晰自身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中的时代责任,进而塑造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科学成才观。高校能够正确理解新时期的变革,对新质生产力的观念进行持续的更新,建立与新时期新质生产力发展潮流相适应的理论体系与知识体系。

4.3. 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新知识、新技术的新型劳动者。因此,要以对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正确认识为前提,切实加强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思政课教师应重视思想的创新,善于对思政课的新质生产力内容进行优化,要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劳动对象和新劳动者等劳动要素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构建一个完备的知识体系。在新质生产力赋能的思政方面进行研究,把研究结果融入到实践中去,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新素质条件下,应将科学研究成果与教学相结合,以新质量的生产力为视角,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二是要完善思政课教师的评价机制。新质生产力是一种经过实践检验的强大推动力和支撑力,能够促进高质量发展。大学要根据新质量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健全制度保障,构建一支多元化、灵活的思政课师资队伍,激励思政课教师根据新质量的生产力,按照国家对地方大学的定位,找到自己的着力点。在此基础上,引导思政课教师宣传新质生产力、现代工业体系、绿色发展等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运用科学的精神与物质奖赏,激发大学思政课教师进行科研创新的动力。

5. 结语

在深入探析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视角下新质生产力理论如何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过程中,这不仅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更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这一融合,高校不仅能够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使其更加贴近时代脉搏,更具前瞻性和现实指导意义,还能够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激发他们探索创新、勇于担当的时代精神。而推进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加强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 人民日报, 2024-02-02(01).
[2]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奋斗, 2020(17): 4-16.
[3] 王峰明.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与《资本论》的解读[J]. 哲学研究, 2022(9): 21-31, 128.
[4] 宁殿霞, 王寅. 自然力理论视域下的新质生产力: 理论渊源、历史契机与实践路径[J].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4, 37(4): 24-33.
[5] 刘志彪, 凌永辉, 孙瑞东. 新质生产力下产业发展方向与战略: 以江苏为例[J]. 南京社会科学, 2023(11): 59-66.
[6] 张荣军, 杨娜. 在“两个结合”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1(6): 1-8.
[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56.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195.
[9] 闫金红, 李繁荣.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颠覆性科技创新的伦理分析与风险防控[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6(4): 22-28, 67.
[10] 王方, 杨小青. 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塑造的演进、内容及遵循[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8(1): 8-14.
[11] 肖巍. 从马克思主义视野看发展新质生产力[J]. 思想理论教育, 2024(4): 12-19.
[12] 张夏恒, 肖林. 数字化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 逻辑框架、现存问题与优化策略[J]. 学术界, 2024(1): 73-85.
[13] 代养兵, 林芳宇, 沙倩.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教研机制和路径探索——以“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思政课”专题为例[J]. 人民教育, 2024(12): 56-58.
[14] 徐俊. 新质生产力理念融入思政课: 意义、原则与路径[J].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24(3):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