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持续革新,传统教育模式正逐渐被新型教育理念所替代,这种转变在高中地理教学领域体现得尤为显著,其中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更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方向。然而,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在与思政融合时,往往侧重知识的直接传授,忽略学生的主体,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通过情境化教学手段整合思政元素,能够形成与地理知识内容的协同。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具象化场景体验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既提升其辨析问题的技能,又促进价值观念的深度吸收,最终推动学科素养的有机渗透。因此,将思政与情境教学融合对高中地理贯彻思政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2. 课程思政和情境教学融合的理论基础
课程思政实现外显教育和潜在教育的融合统一,它将思想价值巧妙融入其他学科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悄无声息地完成德育的任务。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场景,触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其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1],它有助于思政元素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深度融合。
高中地理情境教学强调学生的实践参与和主体地位,与课程思政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参与性不谋而合。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高中地理情境教学,能够实现地理知识与价值引领的深度整合,从而协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诸多文献中均阐述了将课程思政与地理情境教学相结合以实施思政教育的策略,并有文献通过具体案例的设计分析,展示思政要素如何有效地融入地理课堂的情境中。学者曹娟在其理论成果中指出,将课程思政融入地理情境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吸收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能助力学生构建自身价值体系,同时进行了课程思政与高中地理情境教学融合的策略及实践[2]。康翠玉等[3]以“交通运输”为主题设计了融合课程思政与地理情境教学的具体实例,并指出情境教学依托真实情境的创设,凭借其整合性、综合性等特征为思政教育拓宽路径,践行价值引领的教育目标。李俭等[4]以“湘江战役”为例设计高中地理主线式情境教学,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军事素养,此举措将地理教学与思想政治有意义地融合。
综上,将课程思政融入地理情境教学中,具有充分的依据及实施可行性。这种融合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和地理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贡献力量。
3. 高中地理课程思政与情境融合的策略
(一) 基于课程内容,多维开发思政元素
教师需系统剖析地理教材,深入发掘其内涵的思政要点,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实施多维度整合以实现思政与地理知识的有机融合。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分析,识别出地理知识与思政理念的关联节点,如爱国主义、科学精神、环保意识、全球视野等,以此作为学科育人的着力点使地理“课程思政”自然发生,兼具教学性与教育性[5]。
(二)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及挖掘的相关思政元素创设具有思政意义或生活化的情境,通过完整的情境将碎片的知识系统化整理,打造生活化的课堂,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常识和经验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6],同时可以将思政元素贯穿于整个情境,如自然灾害模拟、城市规划讨论、环境保护项目等课题,从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育人,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三) 优化评价体系,促进思政与情境的深度融合
健全教学评价机制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地理知识学习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围绕地理课程思政与情境教学的整合目标,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估准则。评价标准应包含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同时实施多元化评价,结合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7],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与思政的内化程度。此外,应当结合课堂观察、学生访谈等方式,及时调整情境设计与思政融入的契合度。
4. 课程思政融入高中地理情境的“海水的温度”教学设计
(一) 教学设计思路
Figure 1. Teaching design of “sea water temperature”
图1. “海水的温度”教学设计图
本节课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蓝眼泪的真实海洋污染案例,使用情境教学法将学生带入“追泪”的情境中思考海洋保护并解决问题以此进行思政导入。在新课讲授中,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我国不同海域出现蓝眼泪现象的时间关系,并结合世界海水温度分布图,绘制其表层水温变化曲线,同时请学生展示并说明绘图思路,实现思维可视化。结尾用网友对蓝眼泪的评论引导学生思考海洋污染的原因,并抛出“还要不要追泪”的问题,引发学生感悟,并引用习总书记海洋生态文明观的相关论述,呼吁学生关注海洋生态和海洋发展,实现价值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渗透,落实思政目标。图1为“海水的温度”教学设计图。
(二)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为了落实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观教育,设置了指向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目标以及思政育人目标,具体如表1所示:
Table 1. “Sea water temperature” teaching objectives
表1. “海水的温度”教学目标
目标分类 |
教学目标 |
核心素养 |
根据荧光海的实际案例及其图表资料,能够指出不同海域海水温度的差异并归纳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
自主绘制世界海洋表层水温变化图,并运用海水温度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地理实践力) |
基于对海水温度的学习,明确人类与海洋的相互关系,重视海洋污染状况,提升海洋生态保护观念。(人地协调观) |
思政育人 |
借助追泪的真实情境,学生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树立海洋生态文明观,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
(三) 教学过程
情境一:海上荧光,思政导入
【背景资料】屏幕的蓝色荧光海,有一个浪漫的名字,叫“蓝眼泪”。随着现在旅游热潮的席卷,“追泪”成为受人们欢迎的旅游活动,殊不知它是一种海洋污染。这种现象是由于海水受污染而生成的浮游生物发出的蓝色荧光,它的出现需同时满足多个条件,其中海域的水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请学生探究海水温度与荧光海之间的奥秘,寻找海洋污染的原因。
【设计意图】运用真实荧光海现象创设“追泪”情境,联系海洋环境进行思政导入,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意识,实现人海和谐共生。
情境二:海岛追泪,规律探究
1、追泪设疑,激学生兴趣讨论
Figure 2. Monthly mean sea temperature variation of three islands
图2. 三个海岛的海水月平均温度变化
教师选择我国三个不同纬度出现蓝眼泪的海域(大连大黑石、福州平潭岛、北海涠洲岛),展示三个海域的海水月平均温度变化图(如图2),提出问题学生讨论:① 三个海岛的海水温度在季节变化上有什么相同点?② 三个海岛都分别有哪些月份最适宜“追泪”?(适宜“蓝眼泪”生存的水温在18℃~24℃,10月份以后空气湿度太低出现蓝眼泪的概率较低。)
【设计意图】在“追泪”的情境中设置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学生在情境中读图判图更易入境,从而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促进学生之间在情境中的思维交流。
2、追泪探讨,知海温时间变化
据此以太平洋为例讲授世界表层海水温度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根据太平洋表层水温分布图,选择某一位置的点作为参考,可以判读出:海水的温度夏季大于冬季。
【设计意图】通过“追泪”情境探索我国海水温度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规律,从而引出世界表层海水温度的时间规律,由局部到整体,便于学生理解内化;结合水温分布图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提升其区域认知及地理实践力的素养。
3、确定时间,观察空间海温变化
请一位小组代表汇报第二个问题的讨论结果,确定三个海域的“追泪”时间。
【小组回答】大连大黑石为6~7月份;福州平潭岛为4~5月份;北海涠洲岛为2~4月份(如图3)。
【设问】根据第二题的答案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出现这种规律的原因是什么?
随纬度的升高,出现“蓝眼泪”现象的时间依次推迟。引导学生读图发现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规律:同一时间,在空间上,随纬度增加,海水温度呈递减。
讲授海水温度的概念,指出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海洋的主要热源,蒸发则是热量的主要散失途径,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导致三个海域出现蓝眼泪现象时间的差异。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海域的追泪情境,分析不同海域的追泪时间引导学生发现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使学生完成知识迁移,强化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的素养培养。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93页的8月份世界海洋表层水温分布图,在其右侧空白区域画出170˚W表层水温随纬度的变化曲线(如图4)。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世界海水温度分布图,自主绘制其表层水温变化曲线,锻炼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请学生展示并说明其绘图思路,培养学生“从情境中学、到情境中去”的能力,实现思维可视化,注重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提升其地理实践力和区域认知核心素养。
依据海水温度变化曲线,讲解海水温度的整体水平分布规律:海水的表层温度是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海水表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升高逐渐减弱。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疑问,引起学生思考,便于学生理解海水温度的水平规律。使用教材示意图能够使知识直观呈现,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Figure 3. The monthly average water temperature variation and the best time period for tears in three sea areas
图3. 三个海域的月平均水温变化图及最佳追泪时间段
Figure 4. Surface water temperature change curve of the world [8]
图4. 世界表层水温变化曲线[8]
情境三:思政升华,海洋反思
呈现网友关于“蓝眼泪”的评论,请学生思考出现荧光海现象的根本原因——工农业及生活污染,呼吁学生关注海洋生态问题。引用习近平总书记海洋生态文明观的内容,呼吁学生要积极树立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关注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减少“海洋污染变风景”的悲哀,并抛出问题“既然在这美丽的背后是海洋灾害,我们还要不要去追蓝眼泪?”,引发学生进一步深思。
【设计意图】与导入的情境呼应,融入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观的思想,呼吁学生树立海洋生态意识进行思政教育,利于人地协调观和思政育人目标的落实。
(四) 教学评价
在课堂结束后,需对学生的课堂知识收获进行评估,注重多元评价内容与多维评价方式的运用,其中评价内容主要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素养养成;评价方式包含自我评估、组内互评及教师综合评价,具体如表2所示。
Table 2. “Sea water temperature” classroo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cale
表2. “海水的温度”课堂表现评价量表
评价维度 |
评价内容 |
自评(30%) |
互评(30%) |
师评(40%) |
学习能力 |
能解决三个海域“追泪”的问题,并以此分析出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10分) |
|
|
|
结合地图,能独立绘制世界海洋表层水温变化曲线。(10分) |
能全面归纳出海水温度分布的规律及影响的因素。(15分) |
素养养成 |
综合思维 |
将海水温度的知识和学习方法综合迁移到其他地理学习或其他学科中。(15分) |
|
|
|
区域认知 |
能指出不同海域水温的差异及原因,具备区域认知能力。(15分) |
地理实践力 |
运用关于海水温度的知识能阐释现实的地理现象,增强地理实践能力。(15分) |
人地协调观和思政育人 |
意识到海洋生态保护至关重要,正确认识人海关系,养成人地和谐及海洋生态文明理念。(20分) |
|
|
|
(五) 教学总结与反思
本节课设置追蓝眼泪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通过“海岛追泪”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绘制世界表层水温变化曲线,注重对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同时强调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落实,确保教学中教师引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展现。此外,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海洋生态文明观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贯彻人地协调观,完善课堂的思政教育。但教学过程中只通过数据和图片创设“追蓝眼泪”的情境,学生无法切身感受海洋的环境状况,如果具备教学条件时,可组织学生实地探究蓝眼泪现象。
5. 结论
课程思政与情境创设环节的融合具有很高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通过构建具体的教学情境,情境教学能够使课程思政的内容更加形象和具体,更易被学生接纳和理解。在“海水的温度”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式教学,将情境与海洋生态文明观教育理念相结合,能有效培育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包括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教学成效,还增强了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和实践能力。将课程思政与情境教学协同作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热情和效能,还能全面培育其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探索更加系统化的课程思政和高中地理教学的融合方式,深度挖掘地理课题对应的思政元素及情境融合点。此外,可进入高中实施高中地理课程思政与情境教学融合的课堂,观察学生的表现并进行评价,依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探索并设计更加健全的高中地理课程思政与情境的融合路径。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小兴安岭多年冻土湿地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及其机理研究(PL2024D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