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MBA教育中的传承与实践——“WKB训练”课程思政
The Inheritance and Practic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MBA Education—“WKB Training” Cours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为了提升未来管理者适应复杂的变化环境的能力,中国矿业大学在MBA教学中开发了“WKB训练”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仁勇作为教学内容,依据智仁勇的实现路径设计了团队亲验式教学模式和力行–知耻–好学的教学流程,致力于培养智仁勇合一的未来管理者。本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学,很好地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Abstract: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future managers to adapt to complex and changing environments,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has developed the “WKB Training” course in MBA teaching, which incorporates the concept of wisdom, kindness and bravery from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s teaching content. 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wisdom, kindness and bravery, a team based experiential teaching mode and a teaching process of action gap learning are designed, committed to cultivating future managers who integrate wisdom, kindness and bravery. This course integrate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teaching in all aspects, effectively achieving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文章引用:杨彤, 徐建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MBA教育中的传承与实践——“WKB训练”课程思政[J]. 教育进展, 2025, 15(8): 1063-106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546

1. 引言

世界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VUCA),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一步加速了世界的变化速度,放大了变化幅度,加剧了变化的错综复杂性。未来的组织和个人更需要具备灵活性、适应性、创新性和协作能力,以应对复杂的变化环境。MBA学生是未来组织的管理精英,MBA的培养质量影响着未来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发展能力。如何提升未来管理者的柔适性,是MBA教学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中国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作为未来组织的管理者,MBA学生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责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MBA教学中,根植于MBA学生的管理理念中,既是文化的表征,也是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

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团队开发了“WKB训练”课程。WKB是Wisdom (智)、Kindness (仁)、Bravery (勇)三个单词首字母的组合,该课程有选择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MBA教学,以提升未来组织管理者的柔适性,是面向未来的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

2. 智仁勇在MBA教学中的界定

2.1. 为什么是智仁勇?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中庸》:“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2]通达之德,是通行不变的道德,拥有这三者,可修身、治人、治国家天下,无此则可能不通。

陶行知先生在重庆育才学校的教育纲要中明确提出[3]“育才学校办的是智仁勇合一的育。”“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和同事通过阅读世界上主要宗教和哲学学派的论著,找出各个宗教、哲学都赞同的美德,结果是:3000年来,世界上不同文化虽然在美德的细节上各有不同,但以下6种美德是所有宗教、所有哲学学派都支持的美德: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4]。智仁勇排在前三位!

综上,面对复杂变化的未来,在中国的国际化大背景下,“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仁勇合一的管理者能够适应未来国际化组织的要求。

2.2. 本课程对智仁勇的界定

MBA学生是未来组织的管理者。结合组织管理,本课程对智仁勇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为课程教学指明方向。

智,强调目标导向,快速反应。管理就是高效地实现目标。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管理者面对庞大的、纷繁复杂的数据和信息,更需要一份定力,只有不忘初心,从组织愿景和目标出发,凭借终局思维,灵活应变,把握转瞬即逝的机会,从而推动组织发展目标的达成。本课程通过强化管理者的目标意识,并将目标意识落实在日常时间管理和信息管理中,提升管理者聚焦重点,优化资源,高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

仁,强调互动关爱,群策群智。未来的组织需要具备更好的韧性,不仅能够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而且能在应变中为组织聚集更大的能量,提升组织的竞争力。相比于以往,未来组织中,管理者将在更大范围内、通过更多的授权,赋能组织成员,激发组织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智慧和才能[5]。本课程通过营造互动关爱的组织氛围,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团队沟通、合作和领导能力。

勇,强调超越自我,永不服输。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本课程通过项目运行揭示和分析阻碍创新的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帮助学生明确问题所在;通过强化学生在信息化时代的风险管控意识与能力,鼓励管理者围绕组织愿景和目标持续创新,快速迭代,推动工作不断向前。

聚焦组织目标,赋能组织成员,持续创新发展,是未来管理者的主要职责,也是本课程旨在培养智仁勇合一的未来管理者的具体要求。

2.3. 围绕智仁勇组织教学内容

围绕智仁勇三个方面,教师团队将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分拆解为目标导向、自我认知、团队沟通与合作、冲突管理及领导能力以及持续创新等子模块,针对每个模块设计开发、优化完善,积累形成训练项目库。每次课程开始前,教师团队根据学生行业背景等特质,筛选训练项目,如,之前学生中营销人员较多,结合其工作特性,课程中增加了突破个人舒适圈的教学内容,强化学生为了实现目标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和勇气;当金融界学生较多的时候,教师团队开发完善训练项目,强化目标导向下的信息管理与风险管控。此外,训练项目规则不同,学生的行为就不同。为了观察和训练学生的行为,教师团队根据思政侧重点和教学子目标的不同,对项目规则进行灵活调整完善。围绕“培养智仁勇合一的未来管理者”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特点和需求,教师团队持续完善教学内容。

3. 基于智仁勇的实现路径构建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

3.1. 设计教学模式

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和理解智仁勇的相关知识较为简单容易。如何使MBA学生蕴育智仁勇三种素养,提升其管理和领导能力,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将智仁勇三要素有机结合、综合体现、系统提升是课程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中的难点,也是课程思政中的重点和难点。

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团队进行了深入思考研讨。首先,智仁勇三要素的教学重点在于“行”,而非“知”;其次,MBA培养目标是服务于管理者未来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效果,其培养模式应侧重于“行”或服务于“行”,以上两点决定了本课程要凸显“行”;第三,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智仁勇合一的未来管理者,只有在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中才能体现“仁”,而且,管理者的情绪自控能力、激励他人的能力、冲突解决能力等,必须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才能体现和发挥,因此,本课程应以团队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综合以上分析,本课程设计了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的、以团队为学习单位、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达到学习效果的教学模式,即构建了团队亲验式教学模式,见图1

Figure 1. Team based experiential teaching mode diagram

1. 团队亲验式教学模式图

3.2. 明确教学流程

如何实现培养智仁勇合一的未来管理者的教学目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前人的智慧为教师团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学习,开拓视野,体悟整合,趋近于“智”;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团队合作中身体力行,趋近于“仁”;出现偏差或过错,明确不足并加以改正,趋近于“勇”(见图2)。三者相互作用,反复循环,与戴明循环有着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戴明循环对提升工作质量有着普遍的积极意义,好学–力行–知耻的循环同样可以帮助管理者实现修养德行,提升管理与领导能力的目标。

因此,教师团队明确了力行–知耻–好学的教学流程,即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教师设置的项目,基于行为结果,知不足,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其中,“知耻”是“好学”的动力来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只有当“知耻”是源于学生内在的自知,而不是简单的被告知,才会产生“好学”的内在驱动力。如何才能让学生自知不足?客观数据或学生自身行为产生的结果最有说服力。从某种角度看,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行为实验,行为结果即实验结果,通过行为实验结果的比较反馈达到改进行为的教学目标。

Figure 2. Teaching mainstream process diagram

2. 教学主流程图

3.3. 细化教学环节

依据力行–知耻–好学的教学流程,教师团队进一步细化教学环节,见图3。围绕教学目标,教师精心设计团队活动项目,学生在了解项目规则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完成项目,即“力行”;教师公布各团队项目运行结果,通过结果比较,包括不同团队之间的项目运行结果的横向比较,也包括与最优结果之间的比较,使学生知不足,即“知耻”;通过个人反思、小组内交流、团队之间的分享和教师点评,使学生对项目运行中的不足有更明确、更系统的认识,从而达到“好学”的效果和进一步提升的动力。这里的学,既包括对新观念、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也包括对已有观念、知识和技能的再认识,是学生自身知识能力重新建构的过程。

Figure 3. Teaching process diagram

3. 教学环节图

在此教学流程中,项目运行是为了展示学生行为及其结果,为后续学习提供基础。项目的简单重复达不到学习的效果,无法实现智仁勇合一的教学目标。在“力行”的基础上要实现“知耻”和“好学”的效果,有深度的复盘、充分的交流、系统地讨论是教学中的关键点。为此,教师团队设计了个人反思、小组内交流、组间分享和教师点评四个环节。通过更大范围的交流共享,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更好地实现了学生知识能力的再建构,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智仁勇三要素综合提升的过程。

3.4. 关注教学细节

本课程独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对教学过程提出了更多细节要求。

1) 布置教室。根据学生人数和教学项目,将学生划分为3个组、4个组或8个组,甚至是10个组,以小组形式灵活布置教室。同时,协调好相邻的多个教室,确保小组内部的交流分享不会受到太多干扰,可以顺利进行。

2) 动态分组。为了展示和训练学生与不同人员的互动、沟通和合作,更好地体现“仁”,也为了更趋近于现实的管理场景,教师团队采取动态分组的形式,即两天16学时中采用不同的分组。第一天,学生对训练模式逐渐适应,对小组成员有所了解;第二天,加大教学难度,重新分组,要求学生尽快融入、尽快熟悉,适应调整和变化,这也是“勇”的体现。

3) 强调纪律。本课程团队亲验式的教学模式决定了每个学生不准请假,严禁迟到早退。学生若请假缺席,就缺少了亲身体验,且无法弥补缺失的教学内容;学生若迟到早退,会影响到小组的项目运行。严格遵守规则,不仅是课程要求,更是管理者的基本职业素养。

4. 改变个人和组织

4.1. 改变个人和组织

WKB训练是一门专业课程,通过一些项目,把企业及团队运行形象地展现出来,从反思交流中学生真正悟到了团队交流协作及创新等的重要性。WKB训练也是一个行为实验室,希望通过行为结果的反馈,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事实上,许多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更清晰地了解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努力的方向,甚至制订了个人发展行动计划。

由于很多MBA学生在组织中担任一定的职务,这就为学习成果应用于企业实践提供了可能性和便利性。某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体悟到消除界面、加强跨部门合作的重要性,当晚就将生产经理拉到了钉钉销售群,生产经理可以及时看到销售市场上遇到的产品问题,从而加大了产品改进的力度,加快了产品改进的速度。同时,销售经理也进入了生产群,及时了解生产进度、排产情况,可以统筹规划发货,做好和代理商的沟通等,促进了组织效率的提升。

4.2. 重塑学生行为习惯

在变化的环境中,个人知识能力的再建构是一个持续不断地过程。WKB训练中力行–知耻–好学的教学流程可转变为一种学习方式或行为习惯,不仅适用于本课程学习,也适用于职场。学生反馈说,实际工作中,将各项工作(力行)产生的结果进行复盘,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不足(知耻),从而在后续工作中设法提升改进(好学),即把课程流程演变为行为习惯和组织的工作方式,受益良多。因此,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将智仁勇三要素逐渐融入和转变为学生的行为习惯,既将授“鱼”转变为授“渔”,使学生终身受益;同时也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4.3. 提升教师认知能力

本课程类似于行为实验室,教师在观察学生行为的同时,也往往成为被学生观察的对象。身教重于言传。因此,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践行着智仁勇,如紧密围绕教学目标设置训练项目和项目规则(智的体现),教师之间相互配合,以及必要时激发调动学生的情绪和团队氛围(仁的体现),根据时代变化不断开发和引入新的训练项目(勇的体现);另一方面,多年来,教师团队遵循力行–知耻–好学的流程,持续迭代完善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个人综合素养不断提升。

智仁勇是一个整体,是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的综合体现。16学时的WKB训练体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期的回味会带给学生更多启示,就像一坛老酒,香味四溢且越品越香。

5. 总结

针对MBA学生开设的“WKB训练”课程,不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智仁勇三要素作为教学内容,将培养智仁勇合一的管理者作为课程培养目标,而且基于“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构建教学流程,将智仁勇三要素全方位、多维度融入课程教学。伴随着未来的管理精英将教学流程转变为个人的行为习惯和组织的工作作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Z/OL].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10/content_6980503.htm, 2014-10-15.
[2] 姜勇, 柳佳炜. “智仁勇”三达德视域下教师形象的现代诠释[J]. 教师教育研究, 2021, 3(33): 1-8.
[3] 陶行知. 陶行知文集[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 670.
[4] 马丁∙塞利格曼. 真实的幸福[M]. 沈阳: 万卷出版公司, 2010: 139.
[5] 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 赋能: 打造应对不确定性的敏捷团队[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