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国际中文教育与文化传播的新契机
The Inscription of the Spring Festival on UNESCO’s Heritage List: A New Opportunity for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摘要: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春节这一中华传统节日获得全球文化认可。本文以春节申遗为契机,深入分析其在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中的价值与功能。文章指出,春节文化不仅增强了全球范围内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拓宽了跨文化传播的路径,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互鉴。申遗所激发的国际关注与媒介再现,为中文教育注入了鲜活文化资源,有助于突破语言教学的工具性局限,实现语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本文进一步从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创新以及教育对象多元化等方面提出具体策略,旨在借春节文化激发国际中文教育的新活力,推动中文成为连接全球文化的桥梁。
Abstract: On December 4, 2024, “Spring Festival—Social Practices for Celebrating the Traditional Lunar New Year in China” was inscribed on UNESCO’s Representative Li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 marking a global recognition of this traditional Chinese celebr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Festival’s inscription as an opportunity to explore its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study argues that the symbolic power of the Spring Festival not only strengthens global appreciation for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broadens the pathways for intercultural exchange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and media reproduction triggered by the inscription have provided dynamic cultural resources for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helping to move beyond the instrumental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and achieve deeper integra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 paper further proposes practical strategies—such as enriching curriculum content,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diversifying target audiences—to inject new vitality into glob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nd to promote Chinese as a cultural bridge in a globalized world.
文章引用:常宇昂. 春节申遗:国际中文教育与文化传播的新契机[J]. 新闻传播科学, 2025, 13(8): 1500-1506. https://doi.org/10.12677/jc.2025.138213

1. 引言

2024年12月,春节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化价值,也标志着中国传统节日在全球语境中的广泛认同。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凝聚着代际记忆、礼俗传统与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申遗成功,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打开了新的窗口,也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文化支点。在国际中文教育的视野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是国际学生了解、理解继而认同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化国际交流与传播这一国际中文教育核心理念和重要教学目标的实现[1]。在全球化语境下,语言教育不再局限于语法与表达的传授,更需要与文化认知同步推进。春节文化的国际传播,为中文教学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实践价值。本文将围绕春节申遗的背景、文化意义及其在中文教育与文化传播中的功能展开论述,探讨其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尝试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与传播路径。

2. 春节申遗的背景与文化定位

春节历经千年演变,早已超越单一节庆层面,成为凝聚中华民族认同与情感的重要文化符号。从祭祖礼仪、年夜饭、贴春联,到舞龙舞狮、放鞭炮等民间习俗,春节不仅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平安的寄望,也映射出中华文明对时间、自然与社会秩序的理解方式。

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囊括了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2],标志着春节在国家层面的文化价值得到了认可。此举标志着春节在国内文化政策中的正式确立,也为后续的国际申遗奠定了制度基础。2010年,冯骥才等文化学者开始呼吁春节申遗,认为春节是熟悉和认知中国人最直接的文化窗口,是最具中华文化的传统节日。

2022年起,文化和旅游部着手启动申遗程序,并于2023年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申报材料。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决定不仅意味着国际社会对春节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也为春节在全球传播中提供了文化合法性与制度支撑。

春节申遗的成功,不仅是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成果,更是中国文化参与全球文化互动的重要里程碑。正如冯骥才所言“春节的传承人是全体中华儿女,认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春节,春节是全体中华儿女传承下来的”[3]。春节的真正传承者不是某个团体,而是千千万万的普通家庭与个体。春节得以延续至今,正是因为它始终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深植于民众的情感经验与社会实践之中。

3. 春节申遗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春节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其成功申遗不仅意味着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性成果,也为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下面,将从跨文化认同的增强、传播渠道的拓展以及文化交流的互鉴三个维度探讨其深层影响。

3.1. 提升春节文化的国际认同感

春节申遗成功,意味着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得到了世界的认同,进而推动了春节作为全球性节日的庆祝热潮,是对春节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认同的一种制度性肯定。对于全球华人而言,春节原本是凝聚亲情与乡愁的时刻;而申遗的背书,使其在非华裔社群中也获得了更多尊重与兴趣。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角度看,春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中国文化符号,其传播不仅限于语言或物质的交流,更涉及文化的认同和共鸣。Hall认为,文化交流的核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而是“文化语境”与“文化背景”的转换[4]

近年来,从纽约到巴黎,从悉尼到吉隆坡,春节庆典的场景早已不再局限于华人社区。以伦敦为例,当地华埠商会自2002年起便在特拉法加广场主办春节活动,参与人数逐年增长,最高达70万[5]。春节逐步由“族裔节日”演变为“城市公共节日”,形成跨文化共享的场域。春节的文化精神——团圆、敬老、纳福、和合,触及了多元文化社会中人们对家庭、传统与和谐关系的普遍追求。它不仅以节庆形式呈现中国文化的风貌,也作为文化认同的接口,激发了不同文化背景群体的共鸣。

3.2. 拓展文化传播的渠道与平台

春节文化之所以能突破地域和语言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媒介的角色不可忽视。申遗带来的国际关注,也极大激发了媒体与创作者对春节的深度再诠释。

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源于农耕文明的春节传统民俗仪式正逐渐发生变化[6]。传统媒体通过纪录片、访谈、专题节目对春节进行深入报道;社交媒体平台上,春节话题标签在Twitter、Instagram、YouTube等平台上反复登榜,形成多语种的网络传播现象。一些国家的主流电视台在春节期间播出相关节目,也成为春节“媒介再生产”的实例。特别是在欧美地区,春节庆祝活动往往结合了当地的节庆元素。春节的基本形式和符号在不同文化的媒介平台中得到了再现,但又根据本地文化特色进行了调整和融合。例如,在美国,春节游行不仅展示了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还加入了西方的街头艺术和民俗表演,这使得春节成为一个文化交流和再创造的平台,进一步推动了春节文化的全球传播[7]。春节在传播过程中并非一味“输出”,而是在“在地化”接受中经历再创造。这种动态融合,正是媒介时代文化传播的新特征。

3.3. 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

春节走向国际,不只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表现,更为中外文化的互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春节不仅是“传播的内容”,也是“交流的契机”。

从文化交流与互鉴的视角出发,春节所引发的跨文化互动,正体现了文化之间双向沟通、相互塑造的深层特质。正如费孝通所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不同文化只有在相互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的交流、融合与共生[8]

春节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在成功申遗后,其象征意义获得全球认同,也由此成为中外文化沟通的重要平台。它所承载的“团圆”“和合”“敬天敬祖”等文化理念,不仅体现出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也在国际传播中激发出普遍的情感共鸣。与此同时,春节文化的传播并非单向灌输。许多国家在接受这一节日时,往往结合本土风俗、宗教和生活方式进行“在地化”改造。例如在马来西亚,春节习俗融合了南洋饮食文化和多民族节庆元素,呈现出新的节日样貌。这种文化重构过程,也意味着春节已成为促进文化创新与互鉴的动态载体。可以说,春节的国际传播搭建了一座通向文化理解的桥梁:一方面,世界借此更深入地接触并理解中华文明的温度与厚度;另一方面,春节自身也在跨文化对话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成为推动全球文化多样性与共生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4. 春节申遗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启示

春节申遗的成功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当今多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中文的学习早已突破华人社群的范围,逐步被纳入各国教育体系。春节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节日,其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为中文教学带来了独特的资源价值。将春节等传统节庆文化融入教学,有助于打破语言课堂的工具性倾向,使学习过程更具情境性与文化沉浸感。在语言传授之外,这种节日文化的介入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中国社会、人文观念乃至世界观的整体理解。

4.1. 丰富教学内容与资源

春节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所涵盖的文化内容远远超出表层的节庆活动。楹联、年画、庙会、年夜饭等民俗形式,蕴含着深厚的哲学观念与社会伦理观,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家庭本位的价值观、团圆和睦的生活理想。这些都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文化素材。

在课程设计中,将春节元素系统融入教学内容,不仅能够提升文化教学的厚度,也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逻辑。例如,以“春节与中国传统伦理”为主题,结合节日习俗,探讨中国人对“家”的观念演变,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儒家思想中关于亲情、孝道与社会秩序的思维模式。这样的内容设置,不再是对语法规则或词汇列表的机械操练,而是在真实的文化脉络中,激发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共鸣。根据《孔子学院发展年度报告》(2023),越来越多的海外孔子学院已经将春节文化融入语言教学中[9]。例如,法国巴黎的孔子学院通过春节主题展览和中文课程的结合,将春节故事和习俗融入汉语教学,使得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深入感受中国文化。这一经验可以推广到更多国家和地区。

从教学资源开发的角度看,春节文化为国际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支撑。教师可围绕春节起源、节令习俗、象征意义等,开发跨文化对比、节日专题讲解、故事会等教学模块,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与吸引力。在多语种教材编写中,也可适当引入春节元素,增强教材的文化承载力与全球适应性。

4.2.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春节作为一种融合视听、仪式与情感的文化表达形式,为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极大空间。随着全球中文学习者日益多元,传统以语法、词汇为核心的语言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习者对“文化理解”与“情境应用”的期待。在春节申遗成功所引发的全球关注背景下,中文教师正面临一个契机:如何将节日文化转化为教学内容,并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提升学习体验。

春节内容的引入,不应只是文化讲解的“点缀”,而应成为课堂结构的一部分。尤其在多媒体技术、任务型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理念广泛实践的当下,节庆文化可作为语言与文化融合教学的桥梁,为学习者构建一个真实、互动、富有情感价值的学习环境。

1. 多媒体技术与沉浸式教学的融合实践

多模态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正逐步向跨文化视域下的区域化、国别化中文教学及认知方向转型[10]。春节本身是一种典型的“高参与度文化”——它依赖视觉、听觉、嗅觉、行为等多种感官形成整体体验。在数字化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视频素材、动画资源、虚拟现实(VR)等多媒体手段,创造沉浸式文化场景,使学生“进入”春节,而非仅仅“听说”春节。例如,在展示春节庙会时,教师可以播放央视或地方电视台的春节纪录片,配合词汇练习、听力理解、文化提问等环节,让学生不仅学到语言,也对节日氛围有形象感知。更进一步,使用VR技术模拟舞龙舞狮场景,让学生佩戴设备后“置身”庆典之中,不仅提升参与感,也打破语言学习与文化体验的边界。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它改变了语言教学中“被动接收”的局面,使学生在具体文化语境中使用语言,从而提升表达的自信和跨文化感知力。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反馈,即便是中文初学者,也能通过场景化视频快速掌握与节日相关的表达,如“放鞭炮”“团圆饭”“贴福字”等。这类学习方式往往更具留存度,也增强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情感联结。

2. 任务型教学法贯穿文化体验与语言实践

伴随着国际中文教育教学的蓬勃发展,任务型教学法已经成为当下国际中文教育教师教学方法的热门选择之一[11],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做中学”,主张通过真实、具体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使用语言。将这一理念引入春节教学,不仅可以提升课堂的互动性,还能有效强化语言表达与文化理解之间的联动。

春节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能够贴近日常生活——它不是抽象的知识,而是一系列具体的生活行为与社会仪式。例如,写春联、包饺子、剪窗花、准备年夜饭,这些活动都带有明确的操作步骤和文化背景,非常适合作为语言任务的载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这些活动设计分组任务,比如,学生模拟春节家庭对话;引导学生说吉祥话,配合成语讲解;组织春节食物展示或短剧表演,融入“做饭”“团圆”“准备礼物”等语言点。这类任务不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帮助他们将语言使用放入具体情境中,加深记忆与表达的准确性。同时,文化任务还促使学生站在“异文化视角”上思考春节的意义,例如:为什么中国人过年讲究“团圆”?为什么一定要贴“福”字倒过来?实际上,学生在完成这些带有文化情境的任务时,比单纯完成语法练习更投入,也更愿意表达。春节不再只是“课本里的节日”,而变成他们亲身参与、讨论甚至“改编”的学习素材。

3. 利用翻转课堂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翻转课堂是一种打破传统“教师讲、学生听”模式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在课外完成基础内容的学习,课堂时间则用于讨论、合作和实际操作。该教学模式旨在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传统的案例教学路径,推动国际中文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主导、普适性与多样化并重的教学模式转型与升级[12]。春节文化具有很强的故事性,非常适合以翻转课堂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展开深入探索。

在课前环节,教师可以挑选富有趣味性与文化深度的视频资源,如春节纪录片、民俗短片、拜年礼仪演示等,让学生在观看中初步理解节日的背景、习俗与象征意义。为了提高课前学习的质量,教师可以附带几个简答题或思考任务,例如:“视频中提到‘压岁钱’的由来是什么?”“你是否发现春节中哪些文化细节与本国节日相似?”到了课堂上,重点不再是“重复知识”,而是“展开交流”。学生可以分组分享观看感受、提问彼此,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复现文化活动:写一幅春联、朗读拜年祝福语,或者制作一份“春节体验手账”。课堂不再是一张白板加一支粉笔的单调空间,而是学生将文化转化为个人表达与理解的平台。

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让他们对春节背后的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春节不再只是“中国人的节日”,而是变成了一个“我也能参与、我也有共鸣”的文化事件。

4.3. 拓展教育对象与市场

春节申遗的成功,不仅扩大了节日的全球影响力,也为国际中文教育打开了更广阔的受众空间。过去,海外中文学习者多为华人子弟、语言专业学生等“核心群体”;如今,节日文化的吸引力正吸引着普通民众、企业职员乃至公务人员等“泛文化兴趣者”,构成了多元而潜力巨大的新市场。

一方面,春节文化为企业、政府等机构开展文化沟通与培训提供了切入点。在一些跨国企业中,组织员工参与春节主题的语言体验课程,既增强了员工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提升了实际商务交往中的文化敏感度。在外交与教育交流领域,春节也常被用于文化展示与礼仪教学,成为“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变化也推动课程设计更趋细分与本土化。对于青少年群体,可设计融入春节故事、年俗手工的趣味课程;对成人学习者,则可开设“春节饮食文化”“节日汉字美学”等短期主题班。教学内容不必拘泥于语言,而应从兴趣出发,以文化为线索带动语言学习的主动性。

此外,春节文化还可与教育产业融合,推动教材开发、数字课程、文化衍生品等产品线的拓展。例如,AR互动教材、春节主题的教学工具包、与当地艺术家联合推出的春联创意产品,已在部分海外中文教育机构中试点。这些创新尝试不仅拓展了教育的边界,也让中文学习真正融入当地文化生活。

简言之,春节申遗为国际中文教育带来的不仅是“内容资源”,更是一种激发受众、拓展渠道、连接文化的契机。只有不断探索教育模式与市场机制的结合路径,中文教育的国际传播才能更持久、更深入。

5. 结论

作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活态性与民间性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熠熠生辉的瑰宝[13]。春节申遗的成功,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赢得了国际认可,也为国际中文教育和对外文化传播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面对这一时代契机,国际中文教育应主动回应全球文化交流的新趋势,深入挖掘春节文化资源的教育潜力,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目标人群与传播路径等方面不断创新与拓展。

未来,随着春节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传播,中文教育将不仅是语言学习的载体,更将成为文化理解与跨文化对话的重要平台。春节正在成为一种能够跨越语言、地域与文化边界的全球性文化事件,作为教育者、研究者和传播者,我们应共同推动中文教育在节日文化语境中的深化发展,让春节这一古老节日在新的国际语境中焕发出持续的生命力与连接力。

参考文献

[1] 余红艳, 白金晨. 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的非遗跨文化传播[J]. 非遗传承研究, 2024(3): 18-22.
[2] 姜玉芳.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问世[J]. 中华文化画报, 2007(5): 127-128.
[3] 冯骥才. 春节最能讲好中国故事[N]. 光明日报, 2024-12-08(011).
[4] 爱德华·霍尔. 超越文化[M]. 何道宽,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5] 彭训文. 伦敦华埠商会: 助力中华文化在英伦“绽放” [N].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1-17(006).
[6] 闫志成, 靳盼. 民族性的东方美学呈现与媒介化再生产——2024总台春晚的文化旨归探赜[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24(4): 5-8.
[7] 张丽. 春节申遗“背后”与“之后” [N]. 人民政协报, 2024-12-16(012).
[8] 费孝通. 文化自觉[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
[9] 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 孔子学院发展年度报告(2023) [M]. 北京: 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 2019.
[10] 宋鸿立, 宋雨倩. 国际传播新语境下多模态国际中文教育创新性发展路径[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8(1): 124-131.
[11] 吴静. 任务型教学法在国际中文教育文化课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 2023.
[12] 王茜.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案例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以“国际中文教育案例分析”课程为例[J]. 社科纵横, 2023, 38(4): 153-160.
[13] 李宝贵, 陈海峰. 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传播的现状、困境与纾解[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3): 6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