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 (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提出,较之前显著变化之一便是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新课标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的建议[1]。这要求在“新课标”理念下,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以及学习评价应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融合性,且需要紧密围绕音乐学业质量标准予以实施,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学、评”一致性究竟以什么样的形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在国内,崔允漷教授(2009)最先开始了“教、学、评”一致的研究,认为教学必须要围绕课程标准,要从课程标准中提炼目标,依据目标设计评价,最后才是设计教学活动[2]。蒋银华(2013)也为实现课堂“教、学、评”一致提出了课堂设计流程:目标设计–评价设计–教学活动设计[3]。这一设计流程与逆向教学设计理念相符,同样可以适用于初中音乐教学设计中,但是“教、学、评”一致性研究在学科教学其他领域研究相对较多,在音乐领域研究相对较少。由于“教、学、评”一致性较抽象,并且在新课标中并未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对于一线教师在音乐课堂中落实“教、学、评”一致性难度较大。在现如今的初中音乐课堂中,依然存在亟待纠正的问题,如设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不匹配,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课堂评价的不一致等问题。因此,探讨如何设计并实施初中音乐教学,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 理论基础
“教、学、评”一致性以泰勒的目标模式为理论基础,以逆向教学设计为依托。目标模式理论要求教学设计应从课标出发,通过选择适切的方法,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同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考察目标的达成程度[4],由此奠定了“教、学、评”一致性理论的雏形。其本质在于以评价实现教与学的统整,以达成学习目标、教学活动与评价之间的一致性[5]。逆向教学理论是1998年美国课程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其出版的图书《Understanding by Design》中提出,2016年,Julie Minbiole在文科学院进行了逆向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实践发现应用逆向教学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学设计所带来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评价方式不合理等问题[6],使用逆向教学设计,能使学生对预期的学习成果有更清晰的认识,在学习中对核心概念的学习有更明确的目的性,提高学习的效果。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本研究将以初中音乐歌唱课堂中的实际教学案例为依托,探讨“教、学、评”一致性模式下的教学实施方法。分析影响“教、学、评”一致性设计与实施中的相关要素、探讨其从课标走向课堂,从概念走向实施的具体方法,以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改进教师教学和评价行为,促进学生学习和全面发展。
3. 歌唱课《红河谷》教学设计
(一) 案例说明
《红河谷》是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美洲之声”的一首加拿大民歌,歌曲叙事性强,背景发生在加拿大北方红河一带,讲述了移民过来的居民在这里垦荒种地、建设家园、发展城市,最终将野牛出没的荒原变成了人们生活的家园。歌曲为F大调,4/4拍,弱拍起的节奏性贯穿全曲。歌曲旋律优美,具有舒展、述说的特点。
(二) 学习目标
(1) 知道弱起、不规整节奏的特点及其对表现歌曲伤感又期待情绪的作用。
(2) 能用和谐的、统一的声音正确的演唱歌曲,并能参与二声部演唱,尝试表现歌曲情感。
(3) 通过学习《红河谷》,了解加拿大民歌的基本风格特点,感受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愿意接触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
(三) 评价目标
(1)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判断学生对加拿大民歌风格的掌握情况。
(2) 通过对歌曲音乐特点的探索、回答概括《红河谷》中音乐元素表达的情感,判断学生对歌曲情绪的掌握。
(3) 二声部演唱学习时,通过歌曲演唱的和谐、统一程度,评价并发展学生的表现能力。
(四) 逻辑关系构思
本文根据学习目标和评价目标,将学生需达成的任务进行落实,形成了以下逻辑链条,旨在更清晰地展示核心素养与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评价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更好地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红河谷》核心素养、目标、任务、评价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Table 1. Correspondence between core literacy, goals, tasks and evaluation of “Red River Valley”
表1. 《红河谷》核心素养、目标、任务、评价对应关系
核心素养维度 |
学习目标 |
学习任务 |
评价方式 |
审美感知 |
知道弱起、不规整节奏的特点及其对表现歌曲伤感又期待情绪的作用 |
听辨节拍,找弱起乐句;分析速度、情绪;画旋律线 |
观察问答的准确性;聆听学生感受描述;判断学生旋律线绘制的合理性 |
艺术表现 |
能用和谐的、统一的声音正确的演唱歌曲,并能参与二声部演唱,尝试表现歌曲情感。 |
呜音模唱;带词演唱;二声部模唱与练习;小组、师生合作演唱 |
对学生演唱的音准、节奏、声音质量、声部协调性、情感表达尝试等进行表现性评价 |
文化理解 |
通过学习《红河谷》,了解加拿大民歌的基本风格特点,感受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愿意接触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 |
教师引导分析风格;拓展延伸讨论中国民歌 |
课堂问答交流;讨论参与度与观点表达 |
(五) 教学过程
(1) 教师表演演唱方式引出本节课程内容–加拿大民歌《红河谷》
1) 提出问题:这是几几拍的歌曲?
2) 再次聆听,感受歌曲节拍,找出弱起乐句。
教师跟随音乐加入指挥,用手势打出歌曲强弱规律,使学生进行音乐感知并判断歌曲节拍特点找出弱起乐句。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回答发现,在听歌曲判断节拍时存在困难,因此教师要及时为学生“搭桥”。学生在2/4拍与4/4拍之间存在争议,教师应将强弱突出,帮助学生判断。在确定4/4拍节奏之后,教师范唱歌曲并分别带弱起的拍子与正常拍子,让学生选择哪一个适合本首歌曲,帮助学生感受歌曲弱起开头的特点。
(2) 欣赏歌曲《红河谷》并进行音乐性分析:
1) 完整聆听歌曲,感受速度及情绪。
《红河谷》速度舒缓,以及句尾二度级进下行、长音保持结束,使整个乐曲具有抒情性,学生很容易回答。
2) 跟随音乐画出旋律线,并划分乐句,找出乐句之间的关系。
问:乐曲可以分为几个乐句?乐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3) 学唱歌曲
1) 用呜音模唱歌曲,感受句尾二度级进下行的特点。
2) 加入歌词演唱。
3) 加入指挥,引导学生用柔和圆润的声音演唱。
通过聆听、参与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歌曲的节拍、速度及情绪。在体验中解决节奏难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学唱歌曲旋律,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体验学习中掌握了歌曲的特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过程性评价,通过学生歌曲演唱判断学生是否能表现歌曲的忧伤又期待的复杂情绪,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
(4) 二声部教学
1) 分组进行,用“呜”进行音高模唱,低声部视唱旋律,感受和声音程间的平稳进行。
2) 小组展示轮流演唱高低声部。
要及时进行组间评价与组内互评相结合,帮助学生发现难点与困难,查漏补缺。
3) 师生合作,表现歌曲。
采用表现性评价,通过二声部合作演唱,检验学生对二声部演唱的音准、节奏和旋律的掌握情况。教学过程中通过欣赏感受,合作创编等艺术实践方式,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拿大民歌《红河谷》,同时我们国家也有非常多的地方民歌,有同学知道吗?
通过讨论交流,教师评价,帮助学生感受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感受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异同。
(6) 课堂小结(略)
(六) 案例分析
本节课以教师表演唱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揭示主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感受歌曲、学唱歌曲等环节,加入声势律动、指挥、师生合作演唱等方式带领学生多次感受体验弱起节奏。在表现歌曲时以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等方式,检验学生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通过艺术实践,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探索音乐,并与他们共同分析音乐的情感和风格特征,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通过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的相互交流和讨论,来营造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
(七) 局限性
(1) 学生基础差异:二声部合唱部分对基础较弱的学生存在音准、节奏配合上的困难,导致评价目标中在声音和谐统一的要求上难以完全达成。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还需加入分层教学策略,简化低声部旋律或者多次模唱等练习,关注到学生的水平差异。
(2) 情感体验的深度:歌曲表达的“伤感又期待”的复杂情绪,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比较难深刻体会。同时评价中教师通过学生的问题回答,以及歌曲演唱中的表现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具有主观局限性。
(3) 评价即时性与覆盖面:在小组合作演唱和二声部练习环节,教师需兼顾多个小组,存在难以对所有学生的表现进行即时、细致的评价。因此,后续实践中需要设计更清晰的小组互评量表,并且利用录音设备辅助课后的复盘评价。
4. 歌唱课《牧歌》教学设计
(一) 案例说明
《牧歌》是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草原牧歌”的一首蒙古族长调歌曲,节奏自由缓慢、句尾长音使乐曲抒情色彩丰富,同时旋律中前倚音,环绕音的使用以及句尾长音二度级进下行的特点使乐曲婉转悠长。民歌学习是初中音乐的重点和难点,各民族民歌都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教师教学要善于设计,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学生易于接受。这要求教师明晰教学目标,做到重难点突出,教学评价恰当检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目标。
(二) 学习目标
(1) 通过音乐要素分析,知道蒙古族长调民歌《牧歌》的风格特点,并能辨别长调与短调作品的主要特点。
(2) 能用自由舒展、连贯的声音演唱《牧歌》,尝试表现装饰音的婉转和长音的悠长,并积极参与动作创编。
(3) 感受歌曲所描绘的蒙古族风情,产生对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三) 评价目标
(1) 通过赏析作品、交流以及听辨练习,判断学生对《牧歌》风格特点的感知水平与能否运用所学区分长调、短调作品。
(2) 通过对主题旋律的哼唱与表现,诊断学生的演唱技能和音乐表现力。
(3) 通过观察学生在创编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创意,评价其创意实践能力。
(4) 通过对蒙古族的介绍及讨论,判断学生对其音乐文化的了解程度与态度。
Table 2. Correspondence between core literacy, goals, tasks and evaluation of “Pastoral Song”
表2. 《牧歌》核心素养、目标、任务、评价对应关系
核心素养维度 |
学习目标 |
学习任务 |
评价方式 |
审美感知 |
通过音乐要素分析,知道蒙古族长调民歌《牧歌》的风格特点,并能辨别长调与短调作品的主要特点。 |
对比聆听《嘎达梅林》和《牧歌》;分析音乐要素;总结特点;听辨练习 |
旧知问答,掌握学生基础;根据学生分析蒙古族民歌属性正确性判断;检验辨别练习的正确率 |
艺术表现 |
能用自由舒展、连贯的声音演唱《牧歌》,尝试表现装饰音的婉转和长音的悠长。 |
范唱感受;学唱骨干音、科尔文手势;装饰音比较;完整演唱 |
演唱表现性评价(音准、节奏、装饰音表现、长音保持、声音连贯性与舒展度) |
创意实践 |
能积极参与简单动作创编。 |
动作创编表现歌曲 |
观察评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动作与音乐、意境的关联性和简单创意 |
文化理解 |
感受歌曲所描绘的蒙古族风情,产生对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
背景介绍、讨论;欣赏不同演唱形式;总结讨论 |
通过课堂问答、讨论参与度与观点表达分析学生的兴趣、尊重态度和理解意愿 |
(四) 逻辑关系构思
《牧歌》核心素养、目标、任务、评价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五)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1) 教师领唱《嘎达梅林》,带领同学复习短调歌曲特点。
2) 教师范唱,导入新课《牧歌》分析其是长调还是短调歌曲。
教师采用复习旧课的方式导入,并抛出问题,采用问答的沟通式评价判断学生课前知识掌握情况,为后面新课学习任务安排做准备。
(2) 新歌学习
1) 初步感受歌曲。
教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旋律的绵长和抒情。
2) 学唱歌曲,感受长调特点。
在初次合唱后,教师提问“你们认为演唱过程出现了哪些问题?”采用自评的方式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认为装饰音的部分唱得不整齐。因此,老师提出选取骨干音的方式,来为歌曲“瘦身”,帮助学生准确地演唱出歌曲的主干音,感受旋律的抒情性特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提出选取骨干音的方式,而是给予学生体验的过程、自评的机会,让其发现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主体性和自主性。在主干音的学唱中,教师加入科尔文手势帮助学生感受乐曲中长音抒情、句尾层级下移,二度级进的特点。并通过表现性评价,判断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在感受前倚音婉转、细腻,旋律波浪起伏特点时,教师使用比较法,演唱加入装饰音和环绕音后的旋律与主干旋律的区别,帮助学生感受音乐婉转细腻的特点。
3) 完整演唱歌曲,总结长调歌曲特点。
要求学生能够加入动作,完整演唱歌曲。
(3) 实践探究
1) 用所学知识分辨蒙古民歌属性。
2) 讨论总结蒙古民歌特点和所蕴含的情感。
(4) 拓展延伸
欣赏《牧歌》不同演唱方式的区别。
播放视频,组织学生讨论无伴奏合唱与独唱的区别。
(5) 总结
复习《牧歌》的类别、音乐特点、情感和不同表演形式。
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组织复习。进行总结评价。
(六) 案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做到了教学目标、评价目标与学习任务环环相扣的“教、学、评”一致性要求。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音乐欣赏法、讨论法、比较法,将已学歌曲与新学歌曲进行对比,引导学生理解长调歌曲与短调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歌学习环节通过演示法、练习法、创作教学法和讨论法,让学生在听、唱、编、做中感受长调音乐作品悠长婉转,并总结出蒙古族长调的风格特点。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表现性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实践探究环节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运用发现法,听辨蒙古族长调和短调作品,并判断学生能否掌握判断长调、短调的方法。各个环节设置由浅入深,对作品的分析循序渐进,随着学生能够自由舒展的加入动作演唱歌曲《牧歌》,逐渐达成了教学目标的设定。
(七) 局限性与挑战
(1)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教学过程中,蒙古族长调自由、悠长的风格不易被习惯流行音乐节奏的学生立刻接受,导致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不高。教师应该在课堂设计时结合信息化教学、情景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激发兴趣,可以PPT展示蒙古壮丽的草原风光视频帮助学生建立意境。
(2) 创编活动的有效性:动作创编环节,部分学生可能缺乏创意或羞于表现。教师应及时提供更具体的引导,如模仿骑马、舞蹈、大雁飞翔等蒙古族生活元素,或给出几个动作选项供选择组合,降低门槛,鼓励学生参与。
(3) 未充分解决的问题:如何将学生对《牧歌》单一作品的体验,有效迁移到对蒙古族音乐乃至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更广泛兴趣和欣赏能力,本文提供的路径仍有不足。后续可设计系列主题单元或引入更多元的像呼麦、马头琴等蒙古族音乐表现形式。
5. 反思与总结
本研究所选案例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采用逆向教学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所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设计思路是“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过程”三者环环相扣,将“教”“学”“评”三要素融为一体,避免偏离目标的教学。在案例设计过程中我有以下总结:
(一) 学习目标的设计
好的学习目标能准确传达出教师以及课标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应该形成哪些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任务。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目标应该可操作、可测量和可实现。有研究认为,有效认知层面的学习目标需要准确描述三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可预测的学习表现(performance),学生能从学习内容学到什么和做到什么(criteria),可达到表现所需的条件和标准(conditions) [7]。
借鉴这一思路,为了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有学者提出了学习目标的叙写方式: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通过什么方式获得学习结果(过程)以及所形成的核心素养表现,即学习目标采取“经历(过程)–习得(结果)–形成(表现)”的叙写方式[8]。如《牧歌》案例中所写到的目标1:“通过音乐要素分析,知道《牧歌》的风格特点,能辨别长调与短调作品。”便是采用了“经历–习得–形成”的叙写方式。但是实际教学中依然会发现不少教师在写教学目标时存在以下问题:如“学习目标模棱两可,使用模糊的行为动词‘欣赏、理解、了解等’”;“目标主题倒置,以教师为主体叙述。”;“过度关注个别事实,忽略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二) 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学评价按照进程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9]。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忽略了前两种评价,我们应注意教学评价不仅仅是课后总结性评价,而应是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教学评价的类型也不仅仅是成果性评价,教师的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全面的做出评价。如选择反应性评价、论述式评价,表现性评价等等。如在歌唱活动中,当学生演唱歌曲之后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表现性评价。当问题讨论时,针对学生的交流教师可以采取选择反应性评价,选择有代表性的回答进行总结评价。
评价的重要功能是检测目标达成情况,并据此判断下一步教学该如何展开。教师在设计评价任务时,应该以教学目标为指向,设计多种评价方式,测量学生在该学习目标上的学习进度,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三) 学习任务的设计
学习任务承载学习目标实现,是引出学生与学习目标一致表现的载体[10]。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应明确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并围绕教学目标有序开展。同时要体现学科的特性和学生核心素养要求。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程度,鼓励、创造、思考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融入评价任务,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整,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