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动词“行”的词义分析
Analysis of the Word Meaning of the Verb “Xing”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DOI: 10.12677/cnc.2025.134103, PDF, HTML, XML,   
作者: 崔银利: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红楼梦“行”词义书面化A Dream of Red Mansions “Xing” Word Meanings Written
摘要: 本文以动词“行”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在《红楼梦》中的各项意义及引申关系。主要目的是在语境中描写“行”的具体含义分析同时探究“行”词义延伸的具体关系。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verb “Xing”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and explores its meanings and extensions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e main purpose is to describe the specific meaning of “Xing” in the context,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specif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tension of the meaning of “Xing”.
文章引用:崔银利. 《红楼梦》中动词“行”的词义分析[J]. 国学, 2025, 13(4): 722-730.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5.134103

1. 引言

学界对“行走”类动词的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当丰硕的成果,既有对“行走类”动词的系统性研究,如蒋绍愚在《从“走”到“跑”的历史更替》(2002) [1]中阐述了五个行走类动词的词义,并比较了异同。蔡意《论现代汉语“行走”类单音节动词与名词宾语搭配中的词义变义研究》(2014) [2]讨论了行走动词和宾语的搭配问题,语料丰富,注重描写。陈柳《东汉“行走”语义场既演变》(2013) [3]把速度作为研究行走类动词的标准,研究了行走动词语义场的演变,对于此类动词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又有对“行走类”动词的个案研究,从历史角度分析“行走类”动词的语义内涵和语法功能,如杜翔《“走”对“行”的替换与“跑”的产生》(2004) [4]研究“走”从“奔跑义”转变为“行走义”的方式和转换的时间问题。孟晓妍《先秦“走”“趋”同义辨析》(2008) [5]探讨了先秦时期“走”“趋”的词义并辨析了二者的区别。研究范式呈现出从传统描写分析到现代语言学多元分析的转变。研究维度也不断拓展,既在有历时维度的分析也有共时层面的研究。然而现有研究多为共时层面的系统性研究,专书中的“行走类”动词研究薄弱,而且对行走类动词的语义分化和语义引申的探讨仍显不足,所以有必要加强“行走类”动词微观层面的研究。因此本文主要继承前人注重描写的学术传统,以《红楼梦》[6]为语料来源,主要探讨其中动词“行”的使用情况,对其中“行”出现的语境等进行细致描写与分析,以求更加准确理解词义延伸关系。

2. “行”的意义分析

2.1. “行”的意义分析

《说文解字》[7]:“行,人之步趋也。”《说文解字注》[8]:“步,行也。趋,走也。二者一徐一疾,皆谓之行,统言之也。《尔雅》室中谓之時,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析言之也。”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尔雅》中可以看出,“行”与动词“行走”有关。“行”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词性,在这里我们讨论“行”作为动词的含义,动词“行”在《汉语大词典》[9]中其有二十八种解释:

(1)道路(2)路程(3)道路;规律(4)行走(5) (车船)行驶(6)运行(7)谓围棋下子(8)疏通、疏浚(9)流动;流通(10)流行;流传(11)传布;散布(12)谓斟酒(13)出游(14)行装(15)去;离开(16)葬(17)出嫁(18)前往(19)返还(20)经历(21)做;从事某种活动(22)行动(23)实施(24)使用;行驶(25)赏赐;给予(26)谓兼摄官职(27)将要(28)正,方。

根据尹琼《“行走”动词的语义功能及语义地图研究》(2021) [10]以及“行”在各类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我们把它的二十八种语义进行归纳,主要分为以下四类:(1)行走义(2)施行义(3)前往义(4)离开义。我们对每一种含义进行使用频率、使用范围和使用习惯上的分析。

2.1.1. 行走义

从行的甲骨文字形以及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11]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知:“行”是象形字,具体像十字路口的样子,“道路义”是“行”的本义,而“行走义”则是从“道路义”引申出来的。行走义的核心要素是[+位移],在这里我们根据位移主体的不同及引申关系,将其细分为四类:(1)行走(2)行驶(3)流动(4)出游

一、行走

实施“行走”这一位移动作的主体是人,例如:

(1) 凤姐儿正自看园中的景致,一步步行来赞赏。

(2) 其余老嬷嬷散众丫鬟俱沿河随行。

(3) 说着拉了他的手就要走。鸳鸯红了脸,夺手不行。

(4) 二人一起踏雪行来。

(5) 二人你言我语一面行走,一面说笑,不觉到了柳叶渚。

(6) 那时凤姐已大愈,出来理事行走了。

(7) 洛阳郡康节先生因与客在天津桥上纵步闲行,忽听得杜鹃声,先生惨然不乐。

(8) 帝徒行至陛下,粘罕下陛执其手曰:'臣远酋长。

(9) 皂衣吏引帝出門徒行

(10) 出西汙州,至晚約行六七十里,帝后俱不能行

(11) 又過一山,山嶺崔嵬,人行不到。

例(1) (6)中行走的主体是凤姐;例(2)中行走的主体是老嬷嬷和丫鬟;例(3)中的主体是鸳鸯;例(4)中的主体是宝玉和黛玉;例(5)中的主体是蕊官和莺儿。例(7)中位移的主体是康节先生与客,例(8) (9) (10)中位移的主体是皇帝。例(11)中主体是人。从上述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表示“行走”这一位移动作的主体为人。

二、行驶

实施“行驶”这一位移动作的主体是舟、船、车等交通工具,例如:

(1) 老爷何不顺水行舟?

(2) 池中又有驾娘们行着船夹泥种藕。

(3) 自古宰相肚里好行船。

(4) 说毕,船行得快,就过去了。

(5) 学生归心匆匆,行舟在岸,就要回去。

在上面的例句中,“行”位于交通工具“舟”“船”之前,是及物动词。在这几个例句中,将“行”翻译为“驾驶”更贴合语境。从上述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实施“行驶”这一位移动作的主体是舟、船、车等交通工具[12]

三、流动

实施“流动”这一位移主体的是可以流动或飘动的物体,例如:

(1) 只半夜,尤二姐腹痛不止,谁知竟将一个已成形的男胎打了下来。于是血行不止,二姐就昏迷过去。

(2) 歌遏行云迷楚馆。

(3) 疑是行云秋水中。

上述例句中,例(1)表示血流的意思。例(2) (3)中“行云”表示云飘动,也可理解为流动的云。

一般来说,能够流动的东西较易于散布,所以从“行”的“流动义”引申出了“散布义”,例如:

(1) 蔡京私运盐钞,遍行天下。

这里这个例子指盐钞在天下的流动即在天下的散布,所以这里的行是散布的意思。

四、出游

出游和流动都强调位移的过程,如果是液体、气体的位移则为流动;如果是人的流动,则为出游,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出游义”是从“流动义”引申而来的。例如:

(1) 宝玉想了一想,道:“既是这样,倒是回避他为是。要是果真远行,必须先告诉我一声……”

(2) 张德辉满口应承,吃过饭告辞,又回说:“十四日是上号出行日期,大世兄即可打点行李,十四日一早就长行了。”

(3) 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锁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

例(2)中张德辉说十四日是出行的日期,根据全文我们可以得知此处是指薛家让张德辉带着薛蟠外出做生意,使薛蟠得到历练。所以此处的行强调的是外出历练的过程。例(1)中则是柳湘莲计划外出历练时,贾宝玉对他说的话,与例(3)同理。例(3)是湘云和众姐妹们行令时说的令,意思是指外出旅行、观光游览的一种活动,在此处也是强调活动的过程。

“出游”更强调流动交往的一方,若强调双方主体,可理解为“走动”的意思,例如:

(1) 西门庆也来行走三四次。

(2) 过了两日,又骑马来妇人家行走。

从例句中看出,这里“行走”连用从语境上看表示的是“走动、往来”之意,即西门庆来这里走动三四次,例(2)中同妇人家往来走动。

动词“行”的“行走”义到“出游”义的引申途径如下图所示:

2.1.2. 施行义

“施行义”是指从事某种活动、实施某项措施或使用某种物品[13]。根据语义我们将其分为“做”义、“实施”义、“使用”义。

一、“做”义

“做”义可以将之理解为“从事某种活动”,例如:

(1) 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

(2) 倘遇见这样的病,也是行好的事

(3) 称赞秦钟的人品行事,最使人怜爱

(4) 人家原不是混饭吃久惯行医的人

(5) 每日行茶过水,只瞒我一个儿。

(6) 力行好事,以答天變。

(7) 蓋恐正月十五日陰雨,有妨行樂,故謂之預賞元宵

例(1) (2) (3) (6)中,“行”的对象都是某一件具体的事;例(4)中的“行医”根据语境理解为从事医生这一职业更为合适,但与“做”这一含义也是密切联系的。例(5)中“行茶”意思为递送茶水之意,本质来看,此时“行”可译为“做”义。

二、实施义

实施指的是施行法令、政策、规则等[14],其实也是一种做,只是将做的内容限定为规则或法令等。所以我们认为实施义是从做义引申而来的。具有实施义的行是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例如:

(1) 既能夺他们之权,生你们之利,岂不能行无为之治,分他们之忧。

(2) 我不行这个“射覆”,没的垂头丧气闷人,我只划拳去了

(3) 自悔不及,忙一顿行令划拳岔开了。

(4) 只等老爷瞧了,或有不妥之处,再行改造

(5) 众媳妇另行擦桌整果,更杯洗箸,陈设一番。

(6) 其国有唐奏王世民,行仁布德,灭了六十四处烟尘,遂建都于长安

(7) 一日,奏行青苗法,差李常、孙觉等往河北诸路

(8) 章惇等入相,再行新法,把这太平的气象,又变做了乱世。

例(1) (6) (7) (8)中“行”可以理解为实施政策、法令;例(2)和例(3)都是“行令”这个含义,意为实施酒令的规则;例(4)中的“再行”和例(5)中的另行都意为另外进行某项活动。从上述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实施”这一动作的宾语是法令、政策、规则等。

三、使用义

使用义是使人员、资金等为某种目的服务,做使用义的“行”是及物动词,带名词性宾语,例如:

(1) 薛姨妈等进来,欲行国礼,亦命免过。

(2) 又有贾政至帘外问安,贾妃垂帘行参等事。

(3) 小太监出去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

(4) 此时贾兰极幼,未达诸事,只不过随母依叔行礼。

(5) 宝玉忙赶着与凤姐儿行礼。

例(2):“又有贾政至帘外问安,贾妃垂帘行参等事”,其中“行参等事”意为行参见问候之礼,即为使用参见问候的礼节。其余各例大体上都是“行礼”这一含义。

2.1.3. 前往义

当行含有前往义时,比较强调位移的终点,同时我们发现“行”做“前往义”讲的时候,出现的语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位移终点,一种是没有位移终点[15]。例如:

(1) 你我不必同行。

(2) 如海道:“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

(3) 雨村另有一只船,带两个小童,依附黛玉而行。

(4) 大家叙起来都是亲戚,因此三家一路同行。

(5) 西门庆还等着,遂不敢与他同行。

(6) 十一月,有星如月,徐徐南行,而落光照人物,与月无异。

(7) 徽宗與林靈素前行時,見一樹清陰密合,見二人於清光之下

例(1)中此处是道人说的,我们从语境中不能得出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属于没有位移终点的一类。例(2) (3) (4)句,虽然没有明显的位移终点,但前往的地点从全文我们可以得知他们的目的地是贾府。例(5) (6) (7)也是同理。

2.1.4. 离开义

当“行”表“离开”义时[16],视点更侧重于位移的起始点,即离开初始地点,主体所处位置发生变化。

(1) 他便带了母妹竟自起身长行去了。

(2) 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

(3) 至起身之日已近,前两天便说起身,却先往二姐这边来住两夜,从这里再悄悄长行。

(4) 晓行夜住,渴饮饥餐。

(5) 護衞人亦有不忍者,亦有詬駡者,催促起行。

(6) 或传上是夜私行,宿于外。

例(1)到例(6)中的“行”都表达离开的意思。

3. “行”的使用情况分析

3.1. 使用频率

我们将《红楼梦》中“行”的各项意义进行分类统计,见表1

Table 1. The frequency of use of “Xing”

1. “行”的使用频率

《红楼梦》

总计

行走义

行驶

2

37 (19.17%)

流动

1

出游

3

走动

0

行走

31

施行义

81

143 (74.09%)

实施

23

使用

39

前往义

9

9 (4.66%)

离开义

4

4 (2.08%)

总计

193

193

表1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施行义数量最多,有143条,占总数量的74.09%;离开义数量最少,有4条,占总数量的2.08%。行走义数量较多,有37条,占总数量的19.17%;前往义数量较少,有9条,占总数量的4.66%。

  • 《红楼梦》中“行”的主要义项是施行义而不是行走义,施行义中最常见的则是表示从事某种活动的“做”。行走义中最常见的是“行走”。前往义和离开义作为引申义项则较为少见。

3.2. 使用习惯

《红楼梦》中“行”的使用有明显的双音化特点,主要有“X + 行”结构和“行 + X”两种结构。1表2

Table 2. The usage habits of “Xing”

2. “行”的使用习惯

含义

结构

举例

行走义

行驶

行 + X

行舟、行船

流动

X + 行

血行不止

出游

X + 行

远行、出行

行走

行 + X、X + 行

行走、行来、行至、随行、西行

施行义

做;从事某种活动

行 + X

行事、行医、行孝顺、行人情、行茶

实施

行 + X

行令、行起令、行这令

使用

行 + X

行礼、行家礼2、行过礼、行此礼

前往义

X + 行

同行、前行、先行

离开义

X + 行

及行、欲行、而行、长行、临行、私行

3.3. 使用范围

笔者在此继续挑选《红楼梦》深入分析探究“行”在叙事体与对话体中的使用情况,见表3

Table 3. The scope of use of “Xing”

3. “行”的使用范围

含义

叙事

对话

总计

行走义

30

7

37

施行义

79

64

143

前往义

7

2

9

离开义

4

0

4

运行

1

5

6

从上表我们可以发现这一规律:“行”在红楼梦写作时代书面化倾向十分严重,使用次数缩减,主要见于书面语中,即使偶尔在口语中出现,使用者也是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具体分析如下:

a) 在红楼梦写作的当时,“行”表“行走义”时主要用于书面语中[17],同时通过对数据的统计我们发现,当“行走义”用于日常口语时,使用人物也多是贾宝玉、贾雨村、薛宝钗等文化程度较高的知识分子。由此我们发现在此时“行”几乎完全书面化了。

b) “行”表“施行”时,从数据上看书面语和口语几乎相同,但通过观察使用人物我们发现,当“施行义”用于日常口语时,多是贾宝玉、贾探春、薛宝钗、贾母等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而想赖嬷嬷、老嬷嬷、周瑞家的等文化水平较低的人使用较少,仅有8例。由此我们发现“行”在表达“施行义”是也几乎完全书面化了。

c) “行”表达“前往义”和“离开义”时,用于叙事的频率也高于用于口语的频率,不在赘述。

4. “行”的词义延伸图示

根据我们对“行”词义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行”的词义延伸图示,见图1。“行”的象形字意为道路,我们根据它的古文字形得知“行”的本义为道路。“行走”义直接从“道路”义引申而来。“行”的核心义素是[+位移],按照位移实现的不同主体和方式,我们就可以勾勒出行词义引申的途径。当强调位移起点时,就引申出“离开义”;当强调位移终点时,就引申出“前往义”;当位移主体不同,引申词义也不相同。位移主体如果是人,那么就为“行走义”;如果是舟、船、车等交通工具,那么就为“行驶义”;如果是可以漂流的物体,那么就为“流动义”。一般而言,易于漂流的物体就易于传播,因此从“流动义”引申出“散布义”。在这一语境下,人的“流动”就有了“出游义”,而如果强调双方,就有了“走动义”。“行”还有“施行义”,如果施行的对象是具体的事情,那么就是“做义”;如果施行的对象是某些法令、政策等,那么就是“实施义”。

Figure 1. The semantic extension of “Xing”

1. “行”的词义延伸

5. 总结

本文描写了《红楼梦》中“行”的各个义项,将其分为四类:行走义、施行义、前往义和离开义。在“行走义”这一义项下,根据位移主体的不同再分为四类:行走的位移主体是人,强调位移的终点;行驶的位移的主体是舟、船、车等交通工具;流动的位移主体是可以流动或飘动的物体;出游强调位移的位移,其位移主体是人。在“施行义”这一义项下,我们根据语义将其分为从事某种活动的“做”义、实施某项措施的“实施”义和使用某种物品的“使用”义。“行”表示前往义时,隐含了位移的终点,因此这一义项我们分为两种情况进行描写:一种是有位移终点,一种是没有位移终点。当“行”表示“离开”义时,隐含了位移的起始点,这一义项主体所处位置会发生变化。接着三个方面分析了“行”的使用情况:从使用频率上我们发现,《红楼梦》中施行义是数量最多的义项,也是行的主要义项;从使用习惯上我们发现,《红楼梦》的“行”带有浓重的双音化色彩,主要有“X + 行”和“行 + X”这两种结构;从使用范围上我们发现,《红楼梦》的“行”有严重的书面化倾向,几乎不在口语中使用。

NOTES

1根据陈柳《东汉行走语义场及演变研究》(2016)我们发现“行 + X”这种结构在东汉中土文献中出现情况较少,仅有“行幸”“行走”两种形式,但在红楼梦写作时代不仅使用频率增加而且形式也更加多样化;此外“行”与方位名词搭配时,在东汉时期“方位词 + 行”“行 + 方位词”这两种形式并存,而在红楼梦中我们仅发现了“方位词 + 行”这种形式。

2这类结构本文采取温锁林先生在《走出离合词现象的迷局》中的观点“汉语中并无什么离合词,词的离合只是非形态语中双音词的用法变异,是语用型语言句子信息结构进行整编与重组的副产品。”

参考文献

[1] 蒋绍愚. 从“走”到“跑”的历史更替[C]//华盛顿大学. 汉语史研究: 纪念李方桂先生百年冥诞论文集. 2002: 163-189.
[2] 蔡意. 论现代汉语“行走”类单音节动词与名词宾语搭配中的词义变义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大学, 2014.
[3] 陈柳. 东汉“行走”语义场及演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2013.
[4] 杜翔. “走”对“行”的替换与“跑”的产生[J]. 中文自学指导, 2004(6): 35-38.
[5] 孟晓妍. 先秦“走” “趋”同义辨析[J]. 贵州社会科学, 2008(3): 81-84.
[6] 曹雪芹. 红楼梦[M].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 校.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7] 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8]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9] 罗竹凤. 汉语大词典[M]. 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 2010.
[10] 尹琼. “行走”动词的语义功能及语义地图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延吉: 延边大学, 2021.
[11] 罗振玉. 增订殷墟书契考释(下) [M]. 东京: 东方学会, 1927.
[12] 蒋冀骋. 近代汉语词汇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9.
[13] 李宗江.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M]. 上海: 汉语大辞典出版社, 2016.
[14] 潘允中. 汉语词汇史概要[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15] 史文磊. 汉语历史语法[M]. 上海: 上海中西书局, 2021.
[16] 王云路, 王诚. 汉语词汇核心义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17] 周敬旻. “行” “走”的历时考察[J].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6, 31(1): 44-4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