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品价值赋能下的湘潭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Xiangtan’s Rural Specialty Industries Empowered by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Products
摘要: 文章从生态产品价值视角,构建湘潭乡村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基于当前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系统分析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融合发展和品牌化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对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推进作用。进一步围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价值转化机制、利益共享机制、政策支持机制以及技术创新机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赋能下的湘潭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旨在通过机制创新推动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促进湘潭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提供参考。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Xiangtan rur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product value. Based on the main problems fa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it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role of ecological product value realization paths, such as ecological industrialization, industrial ecologizatio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nd branding,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It further focuses on the ecological product value accounting mechanism, valu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benefit sharing mechanism, policy support mechanism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mechanism, and constructs a relatively perfec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chanism for Xiangtan rur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empowered by ecological product value, aiming at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logical advantages into economic advantages through mechanism innovation,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Xiangtan rur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and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and the common wealth.
文章引用:罗文兵, 雷淑婷, 左靖. 生态产品价值赋能下的湘潭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8): 534-54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8748

1. 引言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逐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框架与政策体系,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这一政策文件为乡村地区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如何破解乡村产业基础薄弱、发展动能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亟需解决的关键议题。在此过程中,依托乡村独特的生态资源禀赋,推动生态产品价值的有效实现,被视为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通过科学评估、合理开发和市场化运作生态资源,将乡村地区的“生态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1],不仅有助于激活乡村发展潜力,还能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2]

湖南省湘潭市地处湘中腹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生态资源丰富,具备发展生态型特色产业的良好基础。然而,受制于基础设施和市场机制等因素,湘潭广大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等问题依然突出。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如何通过生态产品价值赋能乡村特色产业,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成为推动湘潭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课题。

鉴于此,本文从生态产品价值视角,构建湘潭乡村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为湘潭乃至类似地区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协同推进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2. 湘潭市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湘潭市位于湖南省中部,是长株潭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丰富,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具有良好基础和发展潜力。近年来,湘潭市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科技服务等措施,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产业。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上仍存在产业链条短、加工能力弱、品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产业高质量发展。

2.1. 乡村特色产业类型与规模

湘潭市地处湘江中下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文化历史。其乡村特色产业主要涵盖农业种植(如湘莲、蔬菜、茶叶)、畜牧业(如壶天石羊养殖)以及传统手工艺(如油纸伞制造)。具体特色产业名称见表1。这些产业不仅在满足当地市场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周边城市提供了新鲜农产品和休闲旅游目的地。然而,尽管产业种类多样,但大多数仍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缺乏深加工能力和品牌效应,限制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提升。

Table 1. Specialty industries in some townships of Xiangtan City

1. 湘潭市部分乡镇特色产业

乡镇名称

特色产业

特点

花石镇

湘莲种植与加工

作为全国最大的湘莲集散中心,花石镇享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支持着大规模的湘莲生产和销售活动。

姜畲镇泉塘子村

蔬菜种植及销售

采用“党支部 + 专业合作社 + 产业 + 基地 + 农户”的发展模式,注重科技农业、设施农业和品牌农业的发展。

毛田镇

茶叶种植及加工

境内“湘乡水府茶”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在努力打造市级公用品牌“韶山红”。

翻江镇

壶天石羊养殖

壶天石羊是湘乡市首个国家地标产品,已有1900多年的养殖历史。

石鼓镇

油纸(布)伞制造

传承600多年的手工艺,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并通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提升品牌效应。

数据来源:湘潭市人民政府官网。

2.2. 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力

Table 2. The price and income of Hunan lotus seed by-products

2. 湘莲副产物价格及收益

产物

每亩产量

市场现价

预计收益

壳莲

125 kg

13元/kg

1625元

荷叶

100 kg

20元/kg

2000元

莲须

10 kg

40元/kg

400元

藕节

2000支

0.8元/支

1600元

干莲蓬

100 kg

2元/kg

200元

合计

5825元

数据来源:农产品价格网。

目前,湘潭市乡村特色产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逐渐增加,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以湘潭市具有代表性的湘莲产业为例,近年来其经济效益逐步显现,对地方经济和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根据表2的数据,每亩湘莲及其副产品的预计总收入为5825元,其中荷叶和壳莲是主要收入来源,分别占总收益的34.3%和27.9%。湘莲产业依托湘潭独特的水土条件和悠久的种植历史,在生态价值上具有显著优势。莲产品富含营养成分,兼具药用与食用价值,符合当前绿色、健康消费趋势。例如,荷叶不仅用于食品加工,还广泛应用于中药领域,市场前景广阔。然而,从产业链角度看,湘莲产业仍存在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加工能力薄弱、品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导致产品附加值难以有效提升。调研发现,当前湘潭湘莲仍主要以初级农产品形式销售,如磨皮白莲和手工穿心莲等,深加工产品(如莲类饮品、保健食品)开发滞后,产业链条短,产业附加值低。同时,销售渠道仍以传统批发市场和本地零售为主,电商、直播等新兴渠道尚未充分开发,影响了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在社会效益方面,湘莲产业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带动了农村人口增收,但在利益分配机制上仍存在不均衡现象。种植户普遍反映利润空间有限,而加工与销售环节收益较高,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导致农户参与积极性受限。

2.3. 生态产品价值赋能潜力

通过分析湘潭市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可知,尽管其在资源利用效率、产业链条延伸及品牌建设等方面仍面临一定挑战,但依托区域内丰富的生态资源基础,结合日益完善的发展战略与政策支持体系,湘潭市具备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实可能性。在此背景下,构建以生态产品价值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不仅有助于破解当前发展瓶颈,更能够为乡村特色产业注入新的增长动能。通过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生态资源资产化、产业化与市场化,有望探索出一条契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兼具地方特色与可持续性的乡村振兴路径。

3. 生态产品价值赋能湘潭乡村特色产业的路径分析

3.1. 文献综述

3.1.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3]、价值核算[4]、模式探索[5]、机制建设[6]和案例分析[7]等方面。生态产品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最初源于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并逐渐发展为探讨如何将生态系统服务以商品形式在市场中实现价值转化[8]。许多学者将生态产品看作是生态系统服务的中国化表达[9] [10],涉及供给服务、文化服务、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11]。从经济学视角来看,生态产品具有多重价值属性,主要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12]。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其核心在于将生态产品的潜在价值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价值[13],从而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3.1.2. 乡村特色产业的相关研究

乡村特色产业融合了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等多重要素,展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较强的产业发展潜力[14]。这些产业不仅有助于地方经济增长,还能促进就业和文化遗产保护,对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15]。研究指出,中国乡村特色产业村镇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东南密西北疏”,反映了地区间资源分配和发展条件的差异[16]。目前有许多研究对各地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17] [18],发现存在产业链条不完整、品牌影响力弱、农业科技水平不高、产业特色化不明显和人才短缺等问题,学者们结合区域特色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发展路径和对策建议,如提升品牌竞争力和完善基础设施等方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富民优势,以促进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3.2. 赋能路径分析

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道路上,如何有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乡村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节旨在通过分析不同的赋能路径,为湘潭及其他类似地区提供可借鉴的发展模式与策略。

3.2.1. 生态产业化路径

生态产业化是指将生态资源通过市场化手段转化为经济效益,推动生态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重要路径。该路径主要包括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碳汇交易等多元化发展模式。在生态旅游和康养方面,浙江省丽水市通过整合优质生态资源,延长产业链条,培育出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例如,依托万亩茶园打造集农业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综合体,以及结合地方文化发展生态康养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特色小镇,有效实现了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在碳汇交易实践方面,黑龙江省凭借其丰富的林业碳汇资源,已建立起省级林业碳汇交易平台,并完成了首批“龙江绿碳”项目的签约,总成交金额达428.5万元。与此同时,其他地区也在积极探索碳汇创新机制。例如,福建省三明市通过科学测算森林固碳能力,开发出林业碳票产品,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碳中和行动,积极购买碳票,从而有效推动了森林碳汇价值的市场化实现。四川省宝兴县依托生态功能试点区建设契机,组建生态资源管理机构和“生态银行”,积极开发林业碳汇项目,推动生态资源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助力乡村组织建设、生态保护与产业协同发展协同推进[19]。湘潭应结合本地生态资源优势,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因地制宜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生态产业化路径,推动生态产品价值高效转化。

3.2.2. 产业生态化路径

产业生态化路径是指通过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转型,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其核心在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从而构建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具体而言,在农业领域,应积极推广清洁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施化肥和农药减量增效工程,提升农产品的生态附加值,并通过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园,促进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与标准化;在工业领域,需加快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步伐,重点改造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推动形成以低消耗、低排放为特征的生态工业体系;在服务业领域,则应拓展服务链条,向生态服务方向延伸,探索发展如生态营销、绿色物流等新兴业态[19]。例如,浙江省安吉县依托白茶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生态茶园标准化建设,强化绿色生产技术应用,推动茶叶品牌向高端化、绿色化发展。目前,“安吉白茶”品牌价值已达52.06亿元,成功实现了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此外,丽水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重点培育如有机甘蔗、甜橘柚等一批绿色优质农产品,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22年该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2%,连续14年位居全省首位,充分体现了产业生态化对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湘潭应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产业特点与生态禀赋,系统推进乡村产业绿色转型,不断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水平。

3.2.3. 融合发展路径

融合发展路径是指探索“生态 + 农业 + 文旅 + 科技”等多元业态融合模式,提升产业综合效益。从各地实践来看,生态产品的产业发展路径涵盖了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文旅和大数据产业等,在各业态下还存在细分模式,体现出传统与新兴业态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特征[20]。就“生态 + 农业 + 科技”而言,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通过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快速发展智慧农业、共享农业等多元融合业态[21] [22],提升产业的综合效益。例如,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灌溉系统可实时采集土壤湿度、气温等数据,自动调节灌溉量,实现生态农业的节水化、智能化管理;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视觉和迁移学习能力可用于生态农产品品质的识别检测与分拣加工[23];而借助区块链技术,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等全过程信息均可被记录并不可篡改,增强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与市场信任度。对于湘潭地区而言,应在借鉴上述经验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与人文底蕴,探索具有“湘潭特色”的融合发展路径。湘潭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同时亦孕育了湖湘文化中的名人文化(如齐白石文化),这些资源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供了独特基础。因此,应推动“红色文旅 + 生态农业”深度融合,打造以红色教育、农事体验、生态研学为一体的复合型发展模式。例如,可在莲塘生态农业基地周边配套建设红色文化体验区,结合生态种植、农耕文化展示与红色教育讲解,形成“边游边学、边学边购”的新型消费场景。此外,还可依托齐白石艺术文化资源,发展“生态 + 艺术 + 文创”融合产业,打造以莲塘生态景观为载体的艺术写生基地、文创产品开发平台,推动生态产品向文化价值、品牌价值延伸。通过“文化赋能 + 科技支撑”的双轮驱动,推动湘潭生态产品实现从资源到资产、再到资本的价值跃升。

3.2.4. 品牌化路径

品牌化路径是指打造具有生态标识的乡村特色产品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深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提出针对性品牌策略,设计具有辨识度的品牌标识,传达湘潭乡村特色产品的独特形象和价值观。以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为例,该县通过构建区域公用品牌“神仙大农”,整合本地农业资源,推动有机食品和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有效提升了小农户的增收能力。该品牌由县旅游集团协同运营,不仅强化了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也为尚未形成鲜明特色的村庄提供了统一的产品包装与销售渠道。仙居县委、县政府将区域品牌建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旅融合以及创建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抓手。实践表明,区域公用品牌的做大做强,不仅能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认可度,还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1]。对于湘潭地区而言,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引导下,应借鉴类似经验,结合本地自然禀赋与文化特色,培育具有生态内涵的乡村品牌体系,从而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4. 生态产品价值赋能下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

4.1.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

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可操作的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体系,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前提和基础。该机制旨在通过对湘潭乡村地区的森林、湿地、农田、水资源等各类生态资源进行系统调查与分类,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量化其在提供物质产品、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撑服务等方面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具体而言,应借鉴国家及地方已有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与实践经验,结合湘潭本地自然禀赋与产业发展特征,制定符合区域实际的核算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例如,可采用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影子工程法等多种评估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生态产品的直接使用价值与间接生态效益进行综合测算。以湘潭地区莲塘为核算对象,依据《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试行)》,莲塘具有暂时或常年积水的特征,符合湿地生态系统的定义。因此,在核算其生态产品总值时,应参照湿地生态系统的核算指标体系进行。具体核算方法见表3

此外,还应推动建立动态更新和数据共享机制,依托大数据、遥感监测、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生态资源资产化管理,为政府决策、生态保护补偿、碳汇交易、绿色金融支持等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通过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不仅可以提升社会各界对生态资源价值的认知水平,也为后续的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生态补偿政策制定以及绿色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推动湘潭乡村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导向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路径。

Table 3. Assessment method for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Xiangtan lotus pond

3. 湘潭莲塘生态价值核算方法

一级目录

二级目录

内涵/核算方法

数据来源

物质供给

生物质供给

从湿地生态系统获取的各类物质产品的数量

统计、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

调节服务

水源涵养

采用水量平衡法计算

自然资源、林草部门

土壤保持

因生态系统作用减少的土壤侵蚀量

自然资源、林草部门

防风固沙

因生态系统减少的风蚀量

自然资源、林草部门

海岸带防护

选用生态系统防护或替代海堤的长度

自然资源部门、遥感数据分析

洪水调蓄

调节洪水的能力

自然资源、林草、水利等部门

固碳

使用固碳速率法和生物量法等计算固定二氧化碳量

自然资源、林草、气象、农业农村 等部门

空气净化

选用污染物排放量或空气净化能力估算

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

水质净化

选用水体净化能力或水体污染物排放量估算

自然资源、林草部门

局部气候调节

生态系统蒸散发过程中的耗能

实测数据、气象部门

文化服务

旅游康养

核算湿地景区的年游客旅游人次

GDP核算及投入产出数据集

数据来源:《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试行)》。

4.2. 价值转化机制

构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该机制旨在将经过核算的生态产品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收益,推动生态资源由“资产”向“资本”转变,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赋能的关键环节。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应构建“生态价值评估→生态标签认证→品牌溢价获取→生态补偿机制→绿色信贷支持”的完整传导机制(见图1)。首先,通过科学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明确各类生态资源的功能定位与价值潜力;其次,将核算结果应用于生态标签认证体系,为优质生态产品赋予可识别的绿色标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提升生态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与价格竞争力,实现品牌溢价;同时,将生态价值评估结果作为生态补偿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推动政府或企业对生态保护行为进行资金补偿;最后,依托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报告和生态认证结果,推动绿色金融工具的应用,为生态项目提供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多元化融资支持,实现生态资源的资本化运作。

具体而言,围绕生态产品的不同类型和服务功能,设计多元化的价值实现路径,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推进格局。在政府主导型转化模式方面,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政府采购等方式,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进行定向支持。例如,针对水源涵养地、生态公益林等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实施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保障生态服务持续供给能力。在市场化交易机制建设方面,应加快培育生态产品交易市场体系,探索建立碳汇交易、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生态产品政府采购平台等多元化市场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通过市场渠道实现货币化。同时,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产品开发与运营,发展生态产业,形成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在社会参与型转化路径中,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社会组织及公众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例如,通过绿色金融工具(如生态债券、碳中和基金等)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和个人开展碳中和行动,购买林业碳汇、生态服务等产品,提升社会对生态价值的认知与认同。此外,还可结合湘潭本地特色,探索“生态 + 文旅 + 康养”“生态农业 + 品牌溢价”等融合型价值转化模式,推动生态资源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多维提升。综上所述,构建科学有效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不仅有助于打通生态资源向经济效益的转化通道,也为实现乡村绿色发展、农民增收和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提供了坚实支撑。

Figure 1. Ecological value transformation and realization pathway

1. 生态价值转化与实现路径

4.3. 利益共享机制

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过程中,涉及农户、企业、政府以及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各方在资源投入、资本支持、政策引导和生态保护等方面承担不同角色,因此需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收益分配与利益共享机制,确保各参与主体能够公平地分享生态产品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首先,应明确产权归属,强化制度保障。对土地、林地、水资源等生态资产进行确权登记,厘清各类生态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为利益分配提供法律和制度基础。通过建立健全生态资源资产化管理制度,推动生态资源有偿使用,保护农户作为生态资源直接保护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其次,要完善多元化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户以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入股生态项目,形成“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的合作模式,使农民不仅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也成为生态红利的主要受益者。同时,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企业将部分利润反哺农村社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和生态保护补偿,增强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再次,探索生态收益的再分配机制。对于由政府主导或市场交易形成的生态产品收益,可设立专项生态发展基金,用于支持生态保护修复、绿色产业发展和低收入群体帮扶,防止因生态价值转化而加剧区域间或群体间的利益失衡。此外,还应加强公众参与与监督机制,保障利益分配过程的公开透明。通过建立信息公示平台、开展社区协商会议等形式,让农户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决策,增强利益共享机制的公信力与执行力。综上所述,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利益共享机制,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及广大农村居民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绿色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举措。只有实现多方共赢,才能激发各主体持续参与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积极性,进而推动湘潭乡村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4.4. 政策支持机制

完善政策支持机制。为有效激发市场主体参与生态产品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动能,应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体系,涵盖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多个方面,形成有利于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制度环境。首先,在财政支持方面,建议设立市级或县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碳汇林建设、绿色加工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同时,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提升生态产业发展承载力。其次,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对从事生态农业、生态修复、绿色制造及生态服务的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减免、增值税优惠等政策倾斜;鼓励企业投资生态保护项目,并允许其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进行相应扣除,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再次,在金融支持机制方面,应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如生态产品质押贷款和绿色债券等,拓宽生态产业融资渠道。同时,探索建立生态信用评价体系,将生态信用纳入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为绿色项目提供更便捷的融资支持。此外,在土地与产业政策方面,可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适度优化用地结构,优先保障生态产业项目用地需求。鼓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生态项目建设,实现土地资源的价值转化。最后,应加强政策协同与评估反馈机制。整合发改、财政、生态环境、农业农村、金融监管等多部门力量,形成跨部门协作机制,确保各项政策落地见效。同时,建立政策实施效果动态评估体系,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内容,提升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综上所述,建立健全政策支持机制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保障。通过财政激励、税收优惠、金融创新等多元政策手段,能够有效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增强生态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湘潭市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4.5. 技术创新机制

构建技术创新机制。通过鼓励生态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不仅可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负荷,还能增强生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为湘潭乡村特色产业注入新的发展动能。首先,应加大对生态技术的研发投入。政府可设立专项资金或引导社会资本设立绿色科技基金,重点支持生态农业、清洁生产、碳汇计量、智能监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先进生态技术的集成示范与成果转化。其次,推动先进技术在生态产品开发中的应用。推广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生态农业、林业碳汇、生态产品溯源等领域的融合应用。例如,通过遥感监测和GIS系统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动态评估;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生态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可追溯,增强消费者信任;借助智能装备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生态管理水平。再次,建立健全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依托地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生态产业园区、科技特派员制度等载体,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生态技术服务网络。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咨询服务等方式,提高农户和中小企业的生态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此外,还应完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对研发和应用生态友好型技术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项目优先支持、绿色信贷优惠等政策激励,引导其由传统生产模式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综上所述,构建以生态价值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有助于提升生态资源利用效率、拓展生态产品应用场景、增强生态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赋能和推动湘潭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

5. 结论

通过分析湘潭市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本研究构建了包括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融合发展与品牌化在内的多维发展路径,并提出了以价值核算、转化和共享为核心的湘潭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成果对于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质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

本文由湘潭市社科联2025年度“领导出题·专家答题”社科规划立项课题“生态产品价值赋能下的湘潭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2025059)资助。

参考文献

[1] 柴靓, 陈辉. 乡村生态振兴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与实践模式[J]. 农业经济, 2025(6): 65-68.
[2] 赵艳霞, 武佳博, 高岩, 等. 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共同富裕路径探析[J]. 南方农机, 2025, 56(9): 88-91.
[3] 谢花林, 陈倩茹.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目标与模式[J]. 经济地理, 2022, 42(9): 147-154.
[4] 欧阳志云, 朱春全, 杨广斌, 等.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 概念、核算方法与案例研究[J]. 生态学报, 2013, 33(21): 6747-6761.
[5] 周蓉.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模式的经济学探析[J]. 攀登, 2024, 43(3): 110-116.
[6] 朱新华, 贾心蕊. “权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逻辑机理与政策启示[J].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9): 2029-2043.
[7] 高攀, 诸培新.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驱动机制研究——基于37个典型案例的fsQCA分析[J]. 中国土地科学, 2024, 38(5): 114-124.
[8] Peterson, M.J., Hall, D.M., Feldpausch‐Parker, A.M. and Peterson, T.R. (2010) Obscuring Ecosystem Function with Application of the Ecosystem Services Concept. Conservation Biology, 24, 113-119.
https://doi.org/10.1111/j.1523-1739.2009.01305.x
[9] Wunder, S. (2015) Revisiting the Concept of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Ecological Economics, 117, 234-243.
https://doi.org/10.1016/j.ecolecon.2014.08.016
[10] 靳诚, 陆玉麒. 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经济地理, 2021, 41(10): 207-213.
[11] Costanza, R., de Groot, R., Braat, L., Kubiszewski, I., Fioramonti, L., Sutton, P., et al. (2017) Twenty Years of Ecosystem Services: How Far Have We Come and How Far Do We Still Need to Go? Ecosystem Services, 28, 1-16.
https://doi.org/10.1016/j.ecoser.2017.09.008
[12] 石敏俊. 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与机制设计[J]. 环境经济研究, 2021, 6(2): 1-6.
[13] 刘韬, 和兰娣, 赵海鹰, 等. 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般化路径探讨[J]. 生态环境学报, 2022, 31(5): 1059-1070.
[14] 梁海兵, 姚仁福. 乡村特色产业主体利益联结: 理论框架、脱钩逻辑与复联路径[J]. 农业经济问题, 2024(9): 41-53.
[15] 李滢建. 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现实意义与路径探赜[J]. 农业经济, 2024(7): 31-32.
[16] 李练练, 陈国磊, 张纪莎, 等. 中国乡村特色产业村镇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24, 51(6): 651-663.
[17] 夏子捷, 黄英. 辽宁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对策研究[J]. 农业经济, 2025(2): 38-40.
[18] 马芳芳. 河南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策略探索[J]. 农村·农业·农民, 2025(4): 48-50.
[19] 陈政君.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5(4): 95-103.
[20] 雷硕, 乔琴, 张璐, 等.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市场机制的完善: 产业、金融与数智技术[J]. 世界林业研究, 2025, 38(2): 115-122.
[21] 杜华. 智能化进阶: 数字经济驱动农业发展的技术改造进路[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51(4): 68-74.
[22] 张远新, 张文羽. 数字技术赋能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逻辑、现实难题及推进重点[J].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5, 38(1): 14-23.
[23] 李楠, 李昀励. 数字赋能农业现代化: 内在机理、成效检视与实践路向[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5): 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