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文化赋能乡村产业多元发展路径探究
Exploring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Pathways for Rural Industries through Cultural Empowerment in the Context of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摘要: 文章旨在探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文化如何赋能乡村产业实现多元发展。通过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乡村产业现状以及文化赋能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发展路径、政策建议,并结合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与展望。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how cultural empowerment can driv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in rural industries within the context of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rough an in-depth examination of the connotations of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e current state of rural industries, and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dimensions of cultural empowerment, it analyzes development pathway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culminating in conclusions and future prospects grounded in empirical research.
文章引用:林翔宇.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文化赋能乡村产业多元发展路径探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8): 544-55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8749

1. 引言

在新质生产力重塑产业格局的当下,乡村产业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文化作为关键赋能要素,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为其注入强大动力[1]

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文化赋能乡村产业多元发展的机制与路径,具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旨在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支撑与指导[2]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乡村新质生产力概念界定

是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依托,以建设农业强国为引领、致力于将农业打造为现代化大产业,基于农业及其关联产业链供应链属性和发展要求,以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及其互动为发展表征,实现农业及其关联产业链供应链生产力要素品质属性及其质态组合的突破性升级的先进生产力质态[3]

它以科技为引擎、创新为主导,以新农人或新装备、新资本、新组织、大数据等新的生产力要素融入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为先导,以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为典型形式,以实现涉农生产力要素属性及其优化组合的突破性升级为基本内涵,以提升涉农生产力系统功能特别是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标志,体现农业及其关联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要求、代表涉农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新型生产力质态[4]

2.2. 乡村文化旅游概念界定

乡村文化旅游是一种以乡村地域为空间范围,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土建筑等文化元素为核心吸引物,以游客的体验和参与为主要形式,旨在让游客深入了解和感受乡村文化魅力,同时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旅游活动[5]

2.3. 文化的三重属性概念界定

文化的三重属性包括生产要素属性、生产关系调节作用、上层建筑引导功能。其中生产要素属性:乡村文化资源(如非遗技艺、民俗故事、传统节庆)可通过开发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或服务,成为产业增值的核心要素[6]。例如,苗族银饰锻造技艺通过设计创新可转化为高端文创产品,直接提升附加值;生产关系调节作用:文化认同能够重塑乡村生产组织模式,如基于宗族文化形成的合作社、依托非遗传承人的师徒制生产网络,降低组织协调成本;上层建筑引导功能:乡村文化中的生态伦理(如“天人合一”理念)可引导产业发展方向,避免盲目开发导致的生态破坏,与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发展要求高度契合。

3. 乡村文化旅游与乡村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动因

当前,消费需求升级,人们渴望深入领略乡村文化内涵。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寻求产业升级,文化传承创新需求迫切,产业结构优化势在必行。见图1,乡村文化旅游与新质生产力紧密关联,新质生产力为其提供支持,乡村文化旅游为新质生产力应用提供场景。正因如此,两者融合发展意义重大,能满足需求、响应战略、传承文化、优化结构,促进乡村发展[7]

Figure 1. Diagra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cultural tourism and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1. 乡村文旅与新质生产力关系图

3.1. 消费需求升级倒逼供给侧创新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已从“观光打卡”转向“深度体验”[8]。据文旅部数据,2024年乡村文化体验类旅游占比达68%,其中72%的游客期待通过数字技术增强文化沉浸感。这要求乡村旅游必须依托大数据分析游客画像,开发定制化产品。例如,针对Z世代群体推出“非遗 + 剧本杀”,结合地方传说设计剧情,满足其互动参与需求。

3.2. 文化传承与创新

创新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征,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9]

乡村拥有丰富独特的文化遗产,但在现代社会冲击下面临失传危机,文化传承与创新迫在眉睫。国家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也强调要加强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文化旅游的兴起为乡村文化传承提供契机,增强当地居民保护意识,新质生产力发展借助如数字化复原历史场景、创意设计传统手工艺品等先进技术为文化创新带来可能[10]

3.3. 产业结构优化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长期以来,乡村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依赖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相对滞后[11]。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村产业融合。文化旅游的发展为乡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新方向,能带动餐饮、住宿、交通、手工艺品制作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多元化格局。新质生产力的融入进一步提升产业效率和竞争力[12]

4. 实证案例研究

4.1. 案例选择标准

选取重庆市河边镇作为案例,代表文化资源密集型与生态文化主导型乡村融合路径,具有典型性与对比性。

4.2. 案例定性分析

近年重庆市璧山区河边镇积极画好统战“同心圆”,通过优化民营企业布局,推动了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了调优盘活,河边镇坚持“整治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腾出发展空间”的高质量发展理念,组建多跨协同的综合整治处置小组,联合对“产能低、能耗高、风险多、纳税少、占比小、污染重”的民营企业开展综合行政执法检查,并精准分类,分别实施“关停取缔一批、限期搬迁一批、停产整治一批”的整治措施。

为更好探究乡村文化旅游与乡村新质生产力边镇文旅发展现状,实现客群偏好分析,预测市场潜力。

上述调查报告查收问卷共计300份,有效问卷287份,见表1,并且信度检验合格。

Table 1.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 reliability measurement

1. 问卷信度测算结果

Cronbach’s α系数

前半部分

0.84342680004560935

项数

11

后半部分

0.8199495492144786

项数

11

总项数

22

前后两部分间的相关系数值

0.831688174630044

折半系数

等长

0.73399967036053734

不等长

0.73399967036053734

4.3. 案例结果分析

表2数据显示,75%的主体(“非常希望”40% + “希望”35%)明确需要技术培训,仅5%“不希望”。这表明乡村生产主体对技术提升存在普遍渴望,为现代农业技术(如智慧种植、绿色生产技术)、数字化工具(如电商操作、数据分析)的落地提供了需求基础;结合年龄结构(中老年为主),技术培训需突破“标准化灌输”模式,转向“场景化实操”(如田间地头演示、短视频教程),降低技术学习门槛,实现“技术–主体”的有效衔接;70%的主体(“非常愿意”30% + “愿意”40%)倾向于合作,仅10%“不愿意”。这说明乡村生产主体对“抱团发展”有较强共识,为通过合作社、产业联盟等组织形式整合生产要素(如统一采购、标准化生产)、提升议价能力提供了基础,可进一步强化合作社的“组织 + 服务”功能(如对接技术资源、统筹线上线下渠道),推动“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高效衔接,实现组织协同与产业融合的双向赋能。

Table 2. Summary table of questionnaire data

2. 问卷数据汇总表

属性

测度方法

总计

比例

年龄

30岁以下

32

11%

30~50岁

98

34%

50~74岁

123

43%

74岁以上

34

12%

性别

156

54%

131

46%

技术培训需求

非常希望

115

40%

希望

100

35%

一般

57

20%

不希望

15

5%

合作意向

非常愿意

86

30%

愿意

115

40%

考虑中

57

20%

不愿意

30

10%

销售渠道

本地收购商

201

70%

合作社统一销售

115

40%

电商平台

43

15%

线上销售需求

非常希望

130

45%

希望

86

30%

一般

57

20%

不希望

14

5%

5. 乡村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的策略

1) 加强政策扶持: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融合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扶持。例如,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乡村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图2)。

2) 培养专业人才:本土人才培育:开设“数字文化带头人”培训班,教授短视频制作、直播技巧、文化解说等技能,每期30人,培训周期3个月外部人才引进:与文旅专业院校合作,设立“乡村文化科技特派员”岗位,提供住房与创业补贴。

3) 推动科技创新:加大对乡村地区的科技投入,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创新应用,如智能导览系统、虚拟体验等,提升乡村文化旅游的体验感和吸引力;建立“合作社 + 电商平台 + 物流”联合体,政府提供冷链物流补贴,降低流通成本。

4) 挖掘特色文化:深入挖掘乡村独特的文化内涵,将其与旅游产品和服务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例如,以当地的民间传说为主题开发特色旅游线路。

5) 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乡村的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旅游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6) 加强企业协同:与OTA平台合作,采集游客年龄、消费偏好、停留时长等数据,建立用户标签体系,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与农业、手工业等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比如,开发农产品的文化创意包装,提升附加值。

Figure 2. Diagram of rural cultural tourism and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mechanism

2. 乡村文旅与新质生产力机制图

7) 强化市场推广:利用新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加强对乡村文化旅游的宣传推广,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8) 注重生态保护:促进生态红线管理: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禁止在核心区开展大规模商业开发,如余村划定200亩“生态文化核心区”仅用于展示体验在发展过程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保护好乡村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6. 结束语

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探索文化赋能乡村产业的多元发展路径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文化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以及其为乡村产业带来的无限可能。持续关注新质生产力的动态演变,不断挖掘乡村文化的深层价值,积极创新发展模式,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乡村产业在文化的赋能下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多元发展。

基金项目

2024年重庆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文化赋能乡村产业多元发展路径探究——河边镇传承中医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项日编号:S202411799047)”。

参考文献

[1]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 求是, 2021(20): 4-6.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5-02-24(001).
[3] 罗必良, 耿鹏鹏. 农业新质生产力: 理论脉络、基本内核与提升路径[J]. 农业经济问题, 2024(4): 13-26.
[4] 徐政, 郑霖豪, 丁守海. 新质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与策略选择[J]. 改革, 2024(4): 41-49.
[5] 李书奎, 张鲁彬, 毛世平. 农机装备现代化发展: 演进特征、现实阻滞与创新路径[J]. 农村经济, 2024(6): 107-118.
[6] 张淑辉, 郝玉宾. 农业科技成果低转化率的主要原因探讨[J]. 理论探索, 2014(1): 98-101.
[7] 陈义媛. 资本下乡的社会困境与化解策略: 资本对村庄社会资源的动员[J]. 中国农村经济, 2019(8): 128-144.
[8] 陶爱萍.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中面临的治理困境及其化解[J]. 农业经济, 2022(9): 32-34.
[9] 孙时雨. 财政支持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多元挑战与规范创新[J]. 农业经济, 2024(8): 114-116.
[10]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J]. 旗帜, 2024(2): 5-6.
[11] 毛世平, 张琛. 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J]. 农业经济问题, 2024(4): 36-46.
[12]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J]. 求是, 2024(10): 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