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大学英语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价值引领的多重使命。因此,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日益受到关注,众多学者从多维度展开了研究。张敬源、王娜(2020年)主要从理论层面梳理了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1],该研究处于课程思政建设初期探索阶段。文秋芳教授(2021年)进一步细化了思政内涵的内容,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南[2]。许葵花等(2022)等构建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四位一体”的模式[3];徐慧敏等(2024)梳理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历程、研究现状与研究热点[4]。
产出导向理论(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由文秋芳教授于2015年提出,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产出和目标实现的教学理念[5],在英语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众多学者尝试将POA的“驱动”、“促成”、“评价”三个关键环节应用于大学英语的阅读(黄珍,2015 [6])、写作(张文娟,2015 [7])、听说(刘波涛,2022 [8])、翻译(董彩华,2021 [9])等课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也有一些学者尝试把POA理论应用于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与智慧教学模式,如刘丹(2020) [10]、王杏桃等(2024) [11]。
然而,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在思政元素融入方面存在生硬、碎片化等问题,难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深度融合。雨课堂作为智慧教学工具,具备丰富的教学资源、良好的师生互动、精准的教学评价等优势。不少学者探讨了雨课堂平台下高校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姜晓娜,2020 [12];叶满红等,2023 [13])。然而,将雨课堂与POA理论相结合,探讨其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的应用的研究相对较少。本论文将以雨课堂平台为依托,深度解析“产出导向法”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应用路径。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致力于打破传统教学的瓶颈,挖掘兼具创新性与实效性的教学模式,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新思路与实践范例。
2. 雨课堂与产出导向法概述
2.1. 雨课堂功能特性
雨课堂整合了微信与PowerPoint的功能,无缝嵌入课堂教学流程。教师能够借助其丰富的模板资源制作精美的课件,还可在课件中融入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元素材,将抽象的英语知识生动化呈现,增强内容吸引力。在课堂互动环节,雨课堂提供了实时弹幕、投票、测验、小组讨论等功能。例如,教师发起投票,能快速收集学生对某个语言点或某种观点的看法;布置测验,快速即时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实现精准教学反馈。课后,雨课堂会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包括学习时长、参与互动次数、作业完成情况等数据,为教师开展过程性评价提供全面依据。
2.2. 产出导向法理论架构
产出导向法由文秋芳教授提出,包含“驱动、促成、评价”三个核心环节。“驱动”环节通过创设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产出方向。“促成”环节中,教师通过整合多元且丰富的学习资源,合适的学习策略指导,助力学生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能力的稳步进阶。“评价”环节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考核,并及时进行反馈,促进学生持续改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POA理论打破了传统教学的输入–输出线性模式,通过产出需求反向推动知识输入,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雨课堂与产出导向法融合的教学模式构建
3.1. 理论基础与融合逻辑
雨课堂与POA理论在教学理念、功能机制等多方面存在高度契合性,为其协同应用于教学实践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雨课堂所提供的丰富学习情境和互动机会,以及POA理论所强调的学生主动参与、任务驱动式学习等,均能助力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经验积累,逐步搭建起全新且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架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雨课堂的互动功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相互观察、模仿和学习,POA理论的小组合作学习与评价环节则强化了这种社会学习过程。二者融合,旨在充分发挥雨课堂的技术优势,优化POA理论的教学实施过程,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3.2. 教学实践案例设计
本教学案例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课程(第三版)》为蓝本,选定第一册第四单元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主题开展教学活动。在语言知识目标方面,期望通过英语教学,助力学生熟练掌握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英语词汇、句型以及语法,切实提升英语读写能力。在思政教育目标层面,力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深刻理解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3.3. 教学模式设计
1) 驱动阶段:
a) 口语练习任务发布:教师借助雨课堂创设情境化的学习任务。以第四单元“环保主题”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在雨课堂推送《地球脉动》纪录片中环境破坏前后对比片段,展示环境恶化对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生活的影响,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随后,发布任务指令:以小组为单位,用英语讨论单元主题“Should we worship or conquer nature?”,给出观点并解释原因,准备课堂展示。学生接收任务后,明确学习目标与产出要求,在雨课堂的讨论区展开初步交流,确定小组分工,如资料收集、文案撰写、小组汇报等。
b) 写作任务发布:在U校园发布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在先前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以“Nature: To worship or to conquer”为题,写一篇180字左右的议论文,鼓励学生把中国在环保与发展中取得的平衡经验融入到论证中,从而达到增强跨文化传播能力,传播中国环保理念的目的。
2) 促成阶段:
a) 课文内容讲解:教师利用雨课堂的资源推送功能,为学生提供与环保主题相关的英语阅读材料、中国环保政策解读等学习资料。同时,在课堂上运用讲授法、对比分析法讲解重点词汇、长难句,结合中国环保语境,通过例句及汉译英句子翻译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展示森林生态系统图片讲解“ecosystem”(见图1),让学生结合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进行汉译英练习。例如:“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
Figure 1. Ecosystem
图1. 生态系统
针对课文中出现的长难句,首先进行句子结构分析,然后提炼句型,并加以汉译英练习。例如课文第一句:“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is now as required an attitude in polite society as is, say, belief in democracy or disapproval of plastic surgery.”(para.1) 这是一个并列句,由并列连词as连接两个并列的分句。句子主干为: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主语) + is (系动词) + now an attitude (表语) in polite society (状语)。由本句提炼句型:“sth. is now as required a (an)…in… as is, say, sth. else in…or…”用于表达比较,“说明某种事物的重要性”。按照此句型,翻译句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生态保护如同经济发展一样,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战略方针。”通过此活动,强化巩固学生的词汇知识,同时思政主题融入到词汇和句式学习中,达到“思政育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b) 写作模式提炼:教师引导学生提炼本篇议论文的写作模式,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运用反驳论证的写作手法进行议论文的写作方法(见图2),为产出性作文训练做准备。学生写作中可采用文章中出现的一些表达方式,如:“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s as required an attitude in…as it is, say, sth. in…(Para.1); differentiate between (Para.2); take on a new look (Para.4); run against the grains of the natural rules (Para.6); choose A over B (Para.9); do sth. at the cost of (Para.10); sb. should do sth. only when… (Para.12); be tightly bound up (para.12)…”。这样学生在学习语言表达与训练写作技巧的同时,可以进一步理清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实现隐性思政教育。
Figure 2. Structed writing
图2. 结构化写作
3) 评价阶段:
a) 雨课堂多元化评价方式:教师通过雨课堂的测验功能来测试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观点展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每组的表现。教师评价注重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内容的完整性、思政观点的正确性等。学生互评则侧重于团队协作、创意展示等方面。评价结束后,教师在雨课堂发布评价反馈报告,针对学生的优点与不足提出具体改进建议,学生根据反馈完善学习成果。
b) 词汇测试:根据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及时复习是保持记忆的有效策略。因此,测试反馈的时间设置在课程结束前的10分钟,督促学生及时巩固减少遗忘。本次测试在U校园进行,共计10道题目(见图3),用时3分钟,测试结果显示错较多的题目为4、6、8,10,究其原因学生是学生对一些近义词的辨析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Figure 3. Vocabulary test
图3. 词汇测试
c) 学习完本篇课文后,针对文中提出的两种环保主张,即理性的环保主义与感性的环保主义,借助雨课堂的投票功能,进行投票,结果如下图(见图4):
Figure 4. Voting result
图4. 投票结果
此题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正确看待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行动。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和创意,为建设绿色地球和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 教学效果与改进措施
4.1. 教学效果反馈
通过本教学案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英语词汇、句型和常用表达方式,提高了英语读写能力。同时,学生对环保问题的思考逐步深入,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为进一步验证雨课堂与POA融合的教学模式如何影响学生的认知负荷、情感动机及思政素养等,笔者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在上课结束前10分钟发放给学生。问卷采用5点李克特量表,从 “A = 非常不符合”到“E = 非常符合”,并附加一道多选题(见附录)。同时,笔者又随机抽取了8名学生进行了面谈,请他们就其问卷答案进行具体说明。本次调查共发放92份问卷,收回有效试卷89份。结果如下(表1):
Table 1. Questionnaire results
表1. 调查问卷结果
问题 |
非常不符合 |
不太符合 |
一般 |
比较符合 |
完全符合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1 |
10 |
11.2 |
13 |
14.6 |
14 |
15.7 |
29 |
32.6 |
23 |
25.8 |
2 |
9 |
10.1 |
15 |
16.9 |
22 |
24.7 |
25 |
28.1 |
18 |
20.2 |
3 |
28 |
31.5 |
12 |
13.5 |
20 |
22.5 |
21 |
23.6 |
8 |
9.0 |
4 |
7 |
7.9 |
10 |
11.2 |
21 |
23.6 |
29 |
32.6 |
22 |
24.7 |
5 |
6 |
6.7 |
9 |
10.1 |
12 |
13.5 |
35 |
39.3 |
27 |
30.3 |
6 |
13 |
14.6 |
15 |
16.9 |
20 |
22.5 |
27 |
30.3 |
14 |
15.7 |
7 |
11 |
12.3 |
10 |
11.2 |
15 |
16.9 |
32 |
35.9 |
21 |
23.6 |
8 |
8 |
8.9 |
10 |
11.2 |
25 |
28.1 |
27 |
30.3 |
19 |
21.3 |
9 |
7 |
7.9 |
13 |
14.6 |
17 |
19.1 |
30 |
33.7 |
22 |
24.7 |
问题1表明雨课堂资源与POA任务的结合辅助知识理解效果较好,近58% (32.6% + 25.8%)学生认为能轻松领会所学内容。问题2显示48% (28.1% + 20.2%)的学生认为产出驱动任务需调动大量已有知识,这表明POA产出任务具有较强的知识激活作用。但有27% (10.1% + 16.9%)学生持反对意见,24.7%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这说明不同学生在完成POA产出任务时,对知识调动的需求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学生的知识储备、任务难度感知以及对任务的理解程度有关。问题3中45% (31.5% + 13.5%)的学生认为该模式下信息量可控,但近32% (23.6% + 9.0%)学生感觉信息过多。
问题4~5的调查结果表明雨课堂的核心功能优势显著:即时反馈功能(如词汇测验)获得近57% (32.6% + 24.7%)的学生肯定,有效降低了认知负担。互动功能(如弹幕、投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的效果突出,得到近70% (39.3% + 30.3%)学生的认可。问题6表明46% (30.3% + 15.7%)的学生有强烈愿望完成 POA产出任务,表明任务对部分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但仍有31% (14.6% + 16.9%)的学生愿望较弱,说明在任务设计的吸引力和激励性上还有提升空间。问题7显示近59% (36.0% + 23.6%)的学生认可该模式。
问题8、9主要反映了该模式对学习效果与思政素养的影响,近52% (30.3% + 21.3%)学生认为用英语输出环保内容流畅度提升;58% (33.7% + 24.7%)学生更愿意践行环保行为,体现了该模式在知识学习与思政教育上的双重价值。第10题学生所选答案中ABD比率较高。
总体而言,雨课堂与POA融合的教学模式优势明显,它在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思政素养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需要针对存在的不足进行优化,如进一步提升POA任务对学生的吸引力(第10题选项D)、降低学习任务的难度(第10题选项B)、优化信息呈现(第10题选项A),以减轻部分学生的认知负担等,从而让更多学生受益。课后与学生访谈后也证明了这一点。部分英语基础薄弱或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在任务驱动学习中存在困难,他们往往感觉信息负荷过多,难以处理或疲于应对。其次,部分学生反映该模式下的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互动时间过长。另外,尽管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了思政元素,但在深度挖掘思政内涵以及实现思政元素与英语知识的深度融合上,仍存在一定短板,思政元素融入不够自然。
4.2. 改进措施
(1) 实施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指导:针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分层,设计差异化的学习任务和指导方案,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依托雨课堂平台,精准供给丰富的基础学习资源,并开展一对一的专属辅导;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充分考量学生的能力差异,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确保小组内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发挥引领作用。
(2) 优化教学流程与时间管理: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利用雨课堂的定时功能,对互动环节进行限时,确保教学节奏紧凑有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持续总结反思,不断提升对教学节奏的把控能力。
(3) 提高教师思政素养与融合能力:学校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培训,邀请专家授课、深入剖析经典案例,全方位提升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同时,教师自身也应加强对思政教育的研究,在英语教材中深挖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把思政教育自然、巧妙地融入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
5.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融雨课堂与产出导向法于一体,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还在无形中培育了他们的思政素养,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性大幅增强,极大地提高了教学互动性与实效性。同时,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也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当然,由于本次调查问卷的样本量较小,可能会导致研究结论的代表性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可扩大样本数量,精准定位改进措施的优先级,不断提升该教学模式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2024~2026年度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级研究项目“雨课堂平台下基于POA理论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创新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基金编号:WYJY202408。
附 录
1. 雨课堂中的课件、习题等资源与POA任务结合后,让我理解知识时感到轻松。
A.完全不符合 B.不太符合 C.一般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2. 在POA的产出任务驱动下,我需要调动大量已有知识来完成任务。
A.完全不符合 B.不太符合 C.一般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3. 在雨课堂与POA融合的教学模式下,过多的学习信息让我难以处理。
A.完全不符合 B.不太符合 C.一般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4. 雨课堂的即时反馈功能(如词汇测验)降低了我的认知负担。
A.完全不符合 B.不太符合 C.一般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5. 在学习过程中,雨课堂的互动功能(如弹幕,投票等)能激发我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A.完全不符合 B.不太符合 C.一般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6. 在该教学模式下,我有强烈的愿望去完成POA所要求的产出任务(如写作,口语等)。
A.完全不符合 B.不太符合 C.一般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7. 我对该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很高,但互动环节比较费时。
A.完全不符合 B.不太符合 C.一般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8. 与课程初期相比,我用英语输出环保相关内容的流畅度提升明显。
A.完全不符合 B.不太符合 C.一般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9. 该模式下的学习让我更愿意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行为(如垃圾分类、节约水电等)。
A.完全不符合 B.不太符合 C.一般 D.比较符合 E.完全符合
10. 你觉得雨课堂与POA融合的教学模式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可多选)
A.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 B. 学习任务的难度设置 C. 雨课堂功能的使用
D. POA 产出任务的设计 E. 师生互动环节 F. 其他(请注明):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