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维吾尔语作为阿尔泰语系的重要代表,其语法结构及语义表达具有鲜明的类型学特征。其中,“يېمەك + NP”构式作为一种高频口语表达,由核心动词“يېمەك”(吃)与名词短语组合而成,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更通过隐喻和转喻机制衍生出丰富的语义网络,成为探究语言、认知与文化互动关系的典型范例。现有研究多聚焦于该构式的表层句法特征,对其多义性的认知动因及跨域语义扩展路径的系统性分析仍显不足,尤其在“身域”到“心域”再到“言域”的映射机制上缺乏深入探讨。本文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底,结合“三域”理论框架,旨在揭示“يېمەك + NP”构式的语义层级及其认知识解路径。研究发现,该构式在现实事态域中锚定于“吃”的原型义,直接描述具体进食行为(如“يېمەك تاماق”用餐);在认识域中,通过隐喻将“摄入”动作拓展至抽象概念(如“يېمەك ئازار”受委屈),形成“以身喻心”的认知模型;在言语行为域中,则依托文化语境实现指令或警告功能(如“يېمەك سۆز”听话)。这一语义演变过程体现了从具身体验到心理模拟,最终服务于语用功能的认知逻辑。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其一,系统性阐释维吾尔语特定构式的多义生成机制,为阿尔泰语系语法研究提供新视角;其二,验证三域理论在黏着语分析中的适用性,深化对语义扩展普遍规律的理解;其三,为跨语言对比及语言信息处理中的语义消歧提供理论参照。通过揭示“يېمەك + NP”构式如何编码文化认知经验,本文试图为语言类型学与认知语言学的交叉研究注入新的思考维度。
2. 概念界定
2.1. “يېمەك + NP”的构式鉴定
构式语法是由美国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等学者在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它定义了一种语言理论,认为语言中的构式是形式与功能的配对,每个构式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用法。Goldberg (1995)对构式的定义:“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配对<Fi, Si>,且C的形式(Fi)或意义(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构成成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得到完全预测[1]。此外,某些语言构型只要有足够的出现频率,即使能被完全预测出来,它们也是作为构式储存的。在“يېمەك + NP”中它们由核心动词“يېمەك”和名词短语“NP”组成,形成一个形式与意义的完整体。其中,“يېمەك”在构式中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引申,从“吃”变为“遭受”或“经历”等,例如:ئاپتاپ يېمەك太阳照晒、تەنقىد يېمەك挨批评、ھاۋا يېمەك呼吸空气、散步、دەشنەم يېمەك。挨骂、受责备。“يېمەك”的这种语义变化无法从“يېمەك”本身或其他构式中完全推知。同时,每个“NP”的选择也得到扩大,不但能与表示“吃”的具体名词搭配,也可以与别的名词搭配,这种搭配也无法从其他构式中完全推知。此外,“يېمەك + NP”在维吾尔语中出现频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因此,“يېمەك + NP”满足构式的三个条件,即形式与意义的完整体、形式或功能不可预测以及出现频率很高。
2.2. 三域理论
“三域”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语言存在三个概念域,分别是现实事态域(content domain)、认识域(epistemic domain)和言语行为域(speech-act domain)。现实事态域主要涉及客观世界中的行为、事件和状态,是对现实中真实发生的事情的描述。在这个域中,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与客观现实直接对应,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具体性。认识域则侧重于人们的知识、认知和推理过程,表达的是说话者对命题的认识、判断和推测。言语行为域关注的是语言在实际交际中所实施的言语行为,如请求、命令、建议、承诺等。“三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既有并行关系,又存在引申关系。一般来说,语言表达往往首先在现实事态域中产生基本意义,随着语言的发展和人们认知的深化,通过隐喻、转喻等认知机制,逐渐向认识域和言语行为域扩展和引申,从而产生丰富多样的语义和语用功能。例如,一些表示具体动作的动词,在认识域中可能会引申出表示认知、判断的意义;在言语行为域中,又可能被用来表达某种言语行为。这种语义的演变和扩展反映了人类认知从具体到抽象、从客观到主观的发展过程,也体现了语言与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 “يېمەك + NP”的构件特征
3.1. “يېمەك”的构件特征
在“يېمەك + NP”中,语义结构等同于概念结构,既构式中的语义单位“يېمەك”和“NP”直接对应并反映了人们认知中的概念体系,构式中的核心概念“يېمەك”形式是不变的但是其意义会发生不同的改变,因此,我们首先收纳《维汉大辞典》中的语义如下;
在维吾尔语中“يېمەك”有以下五种意义:
① 吃,食:吃饭、食肉、吃素;② 侵吞:侵吞公款;③ 挨、受:挨打、挨耳光、挨批评、挨整、饮弹、受委屈、受贿;④ 蛀:这件衣服被虫蛀了;⑤ 浸透、(锈)蚀:铁被锈浸蚀了
在这五种意义中①属于“يېمەك”的原型义,也是“يېمەك + NP”构式的常规搭配,用“يېمەك + NP”表示。意义②到意义⑤是“يېمەك + NP”的非常规搭配。维吾尔语中的“يېمەك + NP”构式是一个表达“遭受”或“经历”的语义框架,其中“يېمەك”作为核心动词,赋予整个结构“吃”的意义,并将其引申为“遭受”或“经历”。例如:
(1) بۈگۈن دادىسىنىڭ تاياق يەپ يەردە ياتقانلىقىنى كۆرۈپ ،سەل باتۇرلۇق قىلدى:
- مەڭ، كېتىڭ!
(《骆驼祥子》汉180维301)今天看爸爸是被揍在地上,胆子大了些。“给你,走吧!”
(2) ئۇ ئىككىسىنىڭ ۋاراڭ-چۇرۇڭلىرى قۇلاقنى يېدى
(自拟)他们俩在那里喋喋不休
在(1)这个句子中يېمەك不再表达“吃”的意思而是表示遭受,遭受了被殴打的行为。(2)中的“يېمەك”表达的则是经历“قۇلاقنى”耳朵和“يېمەك”结合,字面意思是耳朵被吃掉了实际意义表达的是唠叨、喋喋不休。由此可得“يېمەك”构件在构式中的表达已发生转变具有不可预测性。
3.2. “NP”的构件特征
“NP”作为构式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由一个或多个名词构成,它可以是一个简单的名词,也可以是一个带有修饰语的复杂名词短语,根据“NP”的性质,可以分为三类(见表1):
(3)كەچلىك تاماقنى يەپ بولۇپ ، چېڭ ياۋ ئاكىسى چېڭ گاڭنى قولتۇقلاپ تاماقخانىدىن چىقىپ كەلدى .
(《红岩》汉32维51)吃罢晚饭,成瑶挽着她二哥——成岗的手臂,从饭厅出来。
Table 1. Categories of the variabl “NP”
表1. 变项“NP”的类别
类型 |
NP |
“يېمەك + NP”语义表达 |
现实事态 |
“زورلۇق”斋饭、“ئەتىگەنلىك تاماق”早餐、“ئاشپۇزۇلدىن تاماق”馆子 |
本体行为 |
ئوق子弹、كاچات耳光、تاياق棍棒、“شامال”风、“ئاپتاپ”太阳 |
现实遭受 |
抽象引申 |
دەسمايىن كونا老本、يوغاننى يونۇپ大户、“بىكار تاماق”闲饭 |
现实行为 |
消极精神 |
ئازار委屈、ۋەھىمە惊吓、پۇشايمان后悔 |
心理状态 |
(4)خۇددى ئىتلار تاياق يەپ خورلىنىشقا تېگىشلىكتەك ھەتتا ئۇششاق بالىلارمۇ ئۇلارنى بىكاردىن بىكار بىر- ئىككى كالتەك سالمدۇ، مۇنداق جاننىڭ نېمە كېرىكى؟
(《骆驼祥子》汉81维135)就如同一条狗必定挨打受气,连小孩子也会无缘无故的打它两棍子。这样的一条命,要它干吗呢?
(5) دەسماېىنى يەپ يېتىۋەرمەې،يېڭى خىزمەت كۆرسىتىڭلار.
(维汉大词典)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
(6) مۇشۇ بىرقانچە كۈندىن بۇيان بىكاردىن بىكار تويغۇچە ئازار يېدى ۋە جاپا چەكتى.
(《骆驼祥子》汉189维42)在过去的这些日子,无缘无故的他受尽了委屈与困苦。
在(3)吃罢晚饭,成瑶挽着她二哥——成岗的手臂,从饭厅出来。为本意,直接指涉“吃”这一具体的物理行为在(4)中“يېمەك”并没有按照字面意思“吃”来翻译,而是根据语境,将“يېمەك”和“تاياق”结合引申为“遭受打击”或“挨打”。(5)“دەسماېىنى”意为;本钱、本金、资本。在这里和“يېمەك”结合表达为“吃老本”意义上指依靠过去的成就,依赖过去的资源。(6)“يېمەك”和“ئازار”结合表达的是一个描述情感状态的短语,表示精神或心理上遭受了不同于平常的情感。
4. “三域”下的“يېمەك + NP”构式的语义网络模型
在“يېمەك + NP”构式中,我们可以将“يېمەك”视为一个认知参照点,通过它来理解与之相关的“NP”,具体来说,当“NP”进入“يېمەك + NP”构式时,会受到“يېمەك”这一认知参照点的压制,使得“NP”的意义与“يېمەك”的的动作相关联。同时,“NP”本身的意义也会对构式的整体意义产生影响[3]。这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使得“يېمەك + NP”构式能够表征不同语义,同时满足与三域理论的结合。在三域理论中语义分为“现实事态域”(content domain)、“认识域”(epistemic domain)和“言语行为域”(speech-act domain),用以解释词汇和构式的多义性。“现实事态域”对应客观现实或物质世界,“认识域”强调人类经验知识中的心理状态和推理系统,而“言语行为域”则侧重文化背景下以言行事的行为。从“现实事态域”到“认识域”再到“言语行为域”,隐喻和转喻是语义演变的主要认知动因。本文以“三域”为理论框架,探究“يېمەك + NP”语义网络模型的认知识解路径。感知词汇可通过隐喻映射表达内在体验,体现身心隐喻观(the mind-as-body metaphor)。维吾尔语中“يېمەك”的语义引申同样遵循这一规律:从“身域”的物质行为投射到“心域”的抽象认知,最终通过语力作用于“言域”。基于语义结构即概念结构的指导,我们构建了“يېمەك + NP”的语义网络认知模型(见图1)。模型中,每个节点体现“三域”中各域的认知识解特征,节点间的连线表示概念间的演变关系,即概念化者的认知识解路径。该模型既直观展示了“يېمەك + NP”构式的多义性,也反映了其深层的认知关联。换言之,当“يېمەك”与不同的“NP”结合时,概念化者的认知识解过程会在不同的认知域中展开。
Figure 1. The cognitive model of the semantic network of “ېمەك + NP”
图1. “يېمەك + NP”的语义网络认知模型
维吾尔语中的“يېمەك1 + NP”结构直接关联到“吃”的物理行为,涉及具体的动作、食物类型或饮食场景。例如,“نان يېمەك”(吃馕)和“چاي يېمەك”(喝茶)等表达,都是对摄入食物动作的直接描述,强调的是一次性、具体的身体动作和感官体验,这些语义透明且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يېمەك2 + NP”是“吃”的另类表达,“يېمەك2 + NP”的语义本质为具身行为意象的表征,即大脑通过身体经验模拟“吃”的具体场景。“يېمەك3 + NP”结构通过隐喻和转喻将“吃”的物理行为映射到抽象概念,如社会行为、心理状态和事件结果。例如,“يېمەك3 پارا”(吃钱→贪污)将“摄入”动作隐喻为非法占有,而“يېمەك3 ئازار”(吃委屈→受委屈)则将情感具象化为可消化的实体,体现了“以身喻心”的认知规律。“يېمەك4 + NP”结构实现了以言行事的功能,如指令、警告和劝告,这些语义依赖于特定的语境和文化共享知识。比如,“يېمەك گەپ”(吃话→听话)和“يېمەك تاياق”(吃棍子→挨打)等表达,通过“吃”的负面联想或强制动作传递言者的意图,体现了语力的作用和文化语境的重要性。
概言之,从“يېمەك1 + NP”结构直接关联到“吃”的具体物理行为,涉及实际的动作和食物,这是最基础的层面。接着,“يېمەك2 + NP”结构通过具身行为意象,将“吃”的行为在大脑中模拟,这是一种从具体行为到心理表征的过渡。然后,“يېمەك3 + NP”结构通过隐喻和转喻,将“吃”的物理行为映射到更抽象的社会行为和心理状态,这是从具体行为到抽象概念的跃迁。最后,“يېمەك4 + NP”结构则将这些语义应用于言语行为域,实现了以言行事的功能,这是从抽象概念到实际语用功能的转化。总结来说,四个结构展现了从具体行为到心理模拟,再到抽象概念,最终应用于语用功能的逻辑发展过程。
5. 维吾尔语“يېمەك + NP”构式的三域分析
维吾尔语中的“يېمەك + NP”构式,通过其独特的三域层级语义网络,不仅涵盖了从具体行为到抽象认知,再到社会互动的广泛领域,而且深刻地揭示了语言、认知与文化之间的复杂交织关系。这种构式在维吾尔语的语法结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习惯,还体现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通过深入三域理论分析这一构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维吾尔语的语义结构,以及它如何在不同语境中传达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5.1. 现实事态域下的原型语义
“现实事态域”这一概念,它构成了“يېمەك1 + NP”构式的原型语义层面,直接关联到“吃”这一具体的物理行为,或者与食物相关的客观动作[4]。在这一构式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其核心特征,这些特征包括:
5.1.1. 具体性
语义的构建和理解严格遵循物理世界的真实行为,不借助任何隐喻或转喻的辅助。它摒弃了抽象和复杂的比喻,确保信息的传递既直接又明确。这种基于现实的交流方式,极大地减少了误解和歧义的可能性,因为它不涉及任何可能因文化差异或个人经验而产生不同理解的象征性表达。
(1) يېمەك1 تاماق ئەتىگەنلىك (吃早餐)明确指代特定时段的饮食行为,如“早晨摄入食物”,语义完全透明,无抽象延伸。
(2) يېمەك1 نان (吃馕):描述具体的进食行为,强调“يېمەك”的原型义,即物质层面的“摄入食物”。
(3) يېمەك1 چاي (喝茶):虽涉及液体,但“吃”的语义仍聚焦于实际动作,体现身域的直接体验。
(4) يېمەك1 غىزا (用餐、进餐)泛指日常饮食活动,强调“摄入食物”的基本功能,如“غىزا”(食物)与“يېمەك1”(吃)的直接组合。
5.1.2. 可感知性
涉及感官体验(如味觉、触觉)和身体动作(如咀嚼、吞咽),描述食物类型或进食方式,这些描述可以包括食物的口感、质地等的感觉,同时也可以涉及进食时的动作,比如细嚼慢咽、狼吞虎咽等,这些描述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想象食物的特性以及进食过程中的体验。
(1) يېمەكلىك1 قۇۋۋەتلىك (强化食品)指具有特定营养属性的食物(如高蛋白食品),语义聚焦于物质属性,如“قۇۋۋەت”(力量)修饰“يېمەكلىك”(食物),强调其物理功能。
(2) يېمەك1 كاپاملاپ (一口一口地吃)通过副词“كاپاملاپ”(一口一口地)具体化进食方式,描述物理动作的节奏与细节。
5.1.3. 文化共性
语义不因文化背景产生显著差异,具有跨语言普遍性。这意味着,无论人们来自何种文化,他们对某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表达往往是一致的。这种普遍性跨越了语言的界限,使得不同语言的人们能够有效地沟通和理解彼此的想法。
(1) يېمەك2 دۇمبا (挨打、挨揍)并非字面上的“吃打”,而是形象地传达了“挨打、挨揍”的语义,其中“存在”指的是主体处于被打击的状态,而“运动行为”则是“دۇمبا”所隐含的打击动作;
(2)“يېمەك2 ئوق”则用以表达“饮弹、中弹”,在这里“يېمەك”表示主体遭受子弹的打击,而“ئوق”则揭示了子弹射入的动作。
在此域中,“يېمەك1/2 + NP”的语义本质为具身行为意象的表征,即大脑通过身体经验模拟“吃”的具体场景。当“NP”为具体食物时(如“نان”“چاي”),构式语义不可分割,直接反映现实世界中的行为与对象关系。
5.2. 认识域下的隐喻扩展
“يېمەك3 + NP”的语义通过隐喻从身域映射至心域,在这一语义关系中名词和“يېمەك”结合不再只是单纯的表达两者的意思,而是体现认知层面的抽象化。
5.2.1. 社会行为隐喻
(1) “吃老本(يېمەك3 دەسمايىنى كونا)”,从转喻角度看,“老本”原本是指过去积累的各种资源、经验、财富等实体内容,用“吃”这个行为来指代对这些资源的消耗或依赖过程,是以行为转指了与资源利用相关的一系列动作和状态,是用部分(吃的行为)代表整体(对积累资源的处置方式)的转喻。
(2) “行贿(يېمەك3 ئارىلىق)”隐喻非法交易,指的是为了获取不正当的利益或优势,向公职人员或其他有权势的人提供金钱、物品或其他好处的行为。行贿是一种违法行为,通常在政治、商业和其他领域发生,目的是影响对方的决策或行为,以谋取个人或集体的利益。
5.2.2. 心理状态隐喻
(1) يېمەك3 پۇشايمان (后悔)这个短语用来表达某人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决定或未采取的行动感到后悔或遗憾。它描述了一种心理活动,即一个人在意识到自己之前的错误或不当行为后,感到内心的不安和自责。“يېمەك3 پۇشايمان”将抽象情感具象化为可咀嚼的实体,通过“消化困难”隐喻心理负担的沉重性。
(2) يېمەك3 غەم (发愁)这个短语用来表达某人正在经历一种忧虑或担忧的情感状态。这种情感可能是由某个具体的问题、困难或不确定的未来引起的。它描述了一种内心的不安和焦虑,通常是因为担心无法解决问题或面对不利的情况。“يېمەك3 غەم”以“摄入负面情绪”映射心理压力,暗示情绪如食物般难以摆脱。
5.2.3. 抽象事件隐喻
(1) يېمەك3 تېپىىپ نان (自食其力)这个短语比喻一个人不依赖他人的帮助,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来维持生计。它强调的是自立更生的精神,即不依靠他人的施舍或援助,而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来解决问题和满足需求。“找馕吃”以“觅食”隐喻谋生过程,通过劳动获取食物的具体行为映射经济独立的社会意义。
(2) يېمەك3 شامال (换换空气)这个短语比喻人们从一个环境或状态改变到另一个环境或状态,以获得新的体验或感受。它通常用来表达需要改变日常生活的单调或压力,通过改变环境来放松心情或获得灵感。“يېمەك3 شامال”以“摄入新鲜空气”隐喻放松心情,通过身体感官体验映射心理状态的调整。
在此域中,原型语义被淡化,转喻和隐喻共同作用:
(1) 转喻:以行为代结果(如“吃老本”(“يېمەك3 دەسمايىنى كونا”)用“吃”这个行为来指代对这些资源的消耗或依赖过程);
(2) 隐喻:以“摄入”映射“接受/承担”(如“يېمەك3 پۇشايمان”)指“后悔”,将身体感受投射至心理体验)。
5.3. 言语行为域下的语力表达
在言语行为域中,“يېمەك4 + NP”构式通过语用推理和语境依赖,实现以言行事的功能(如命令、警告)。其语力取决于言者意图与听者共享的文化知识,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类:
5.3.1. 指令性语力
通过“吃”的强制性隐喻“接受指令”。
(1) يېمەك4 گەپ (听话)这个短语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遵循他人的指示、建议或命令,表现出顺从或尊重。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愿意接受权威或长辈的指导,不反抗,表现出良好的教养或纪律性。“يېمەك4 گەپ (听话)”隐含“必须服从”,如父母命令孩子“يېمەك4 گەپ”(即“闭嘴!”),通过“吞咽动作”映射对言语的绝对接受。
5.3.2. 警告性语力
以“吃”的负面体验警示潜在风险。
(2) يېمەك4 تاياق (挨打)这个短语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被他人以身体上的暴力攻击,可能是因为惩罚、报复或其他原因。它也可以比喻性地用来表达一个人在非物理层面上遭受打击,比如心理上的打击或言语上的攻击。在句子“小心吃棍子!”中,“吃”预示身体伤害,通过物理疼痛的联想实现警告功能。
6. 结语
本文深入探讨了维吾尔语中的“يېمەك + NP”构式,这一构式以动词“يېمەك”(意为“吃”)与名词短语“NP”相结合,形式简洁却语义丰富,广泛用于口语和俗语,展现出独特的表达效果。在语义层面,该构式并非仅指“吃”的简单动作,而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等认知机制,将“吃”的“接受、纳入”含义扩展至“遭受、经历”等抽象概念,如“بۇرنىغا يېمەك”(吃苦头)和“دۇمبا يېمەك”(挨打)。文章在认知层面,运用三域理论,对包括现实事态域、认识域、言语行为域。在语义认知分析层面,进一步揭示了构式在不同域中的认知机制,如现实事态域中的转喻扩展、认识域中的隐喻映射以及言语行为域中的语用功能。综上所述,本研究不仅深化了对“يېمەك + NP”构式的理解,也为维吾尔语语法研究和语言信息处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