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如今全球化加速迈进的时代,跨语言交流需求不断上升,人工智能翻译充当着高效的语言转换工具,慢慢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核心手段。机器翻译发展大体上历经四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诞生,20世纪80年代,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崭露头角,21世纪初,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宣告问世,近年ChatGPT、Gemini等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简称GenAI)的语言大模型蓬勃兴起,带动翻译技术不断提升[1],这使翻译质量不断变好,应用场景正不断地拓宽,诸如ChatGPT这类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出现,使翻译的思维及行为过程有所变化,革新了翻译职业以及语言服务业的规则[2]。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起初并非针对翻译进行研发,但凭借它出众的自然语言理解及生成本领,能高效推进译文生成、译文精炼、原文理解、知识查找等任务,正在重新构建翻译工作流程,给翻译技术发展添加新活力。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其在诸多领域的文本翻译应用,已远超早期“简单”的辅助水平[3]。
人工智能虽不是由于翻译而诞生,但已然成为翻译研究审视自身的一个关键突破口,翻译研究不应只把局限范围定在翻译本身,还应扩大到跟翻译密切相连的议题[4]。还要正确看待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的关系,尽管机器翻译可以借助扩展学习与深度学习提升自身创新本领,但综合起来看,现阶段它依然达不到高级人工翻译的级别[5]。随着机器翻译的发展,对机器翻译的译文进行质量评估也逐渐发展为研究话题,而机器翻译质量评估(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TQA)的理论模型则经历了从语言学导向到技术驱动的演进:早期基于Nida的“功能对等”和House的“功能–语用对等”模型,强调译文在语言和文化层面的适切性;统计机器翻译时代发展出BLEU (Bilingual Evaluation Understudy)等自动化表面匹配指标;神经机器翻译和生成式AI兴起后,发展为多维动态评估体系,如Koehn的“流畅性–忠实度–实用性”三维框架和TAUS的DQF (Dynamic Quality Framework)模型,而MQM (Multidimensional Quality Metrics)框架则通过错误分类与人工评分的混合方法成为当前工业界主流标准。这些模型共同构成了从微观语言特征到宏观交际功能的完整评估谱系。
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创办于1989年,是中国翻译界持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业内影响范围最广的专业赛事,长时间积极推动翻译实践与研究进展,为国内外青年翻译爱好者提供了一流的展示及交流平台。本研究采用MQM框架作为分析工具,并选用第三十六届大赛的朝译汉项目作为翻译文本,基于MQM标注机器译文在词汇、句子结构、主语补足方面的表现,量化其与人工译文的差距,评判其优劣,有利于帮助翻译从业者全面认知机器翻译质量,驱动人机协同翻译模式的前行。
2. 机器翻译简介
机器翻译是在人工不参与的情况下,利用计算机和相关技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以实现翻译的过程。其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翻译工具,例如谷歌翻译、有道翻译、百度翻译等都是其不断变化发展的产物,而近年来大语言模型更是不断发展,如ChatGPT、DeepSeek、Kimi等AI大模型工具,更是机器翻译发展到更高水平的产物。机器翻译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之一,在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时代下,机器翻译成为了进行跨语言交流的重要工具;另外将机器翻译融入到翻译实践中也能够提高翻译工作效率。本研究主要利用DeepSeek、Kimi、DeepL三种机器翻译工具对第三十六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朝译汉文本进行翻译,对三种机器翻译的译文分别简称译文1、译文2、译文3。
2.1. DeepSeek简介
在全球数字科技急速发展的大背景形势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基于大数据处理和深度学习算法的突破达成了飞跃性发展[6]。2025年1月,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对外发布了DeepSeek AI助手,该助手以免费开放服务模式为基础,将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核心技术进行整合,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卓越性能,尤其在跟机器翻译紧密相连的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方面成绩显著。它具备高效的逻辑推理及文本生成能力,能对不同语言的语义与语法结构进行解析及转换;其语音识别及合成技术进一步扩大了机器翻译的应用区间;个性化推荐机制促进了服务的定制化程度以及翻译结果的高准确性;运用多模态数据融合去学习,能够把诸如图像、视频等非文本信息整合,为翻译增添更丰富的上下文支持,极大提高了翻译的精准度与流畅性。
2.2. Kimi简介
2024年由月之暗面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人工智能助手Kimi,在多语言交互服务范畴展现了突出的技术优势。特别是在机器翻译方向,该系统借助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迅速解析用户输入的文本,并且针对日常对话、专业术语以及学术文献等不同种类的内容,输出流畅且精准的翻译内容,有效保证翻译服务质量及用户体验感。就技术应用层面而言,Kimi不仅是支持传统文本翻译模式,还富有创新性地拓展至多模态翻译范畴,借助整合图像等非文本信息营造翻译语境,增强译文与实际场景的贴合度;该个性化定制功能准许用户自主去调整翻译风格、调用特定术语库并保存常用模板,增进了翻译服务的灵活性与专业属性,依靠深度学习算法,深化对语言多样复杂特性的理解,推动翻译准确度与自然度实现动态增长。
2.3. DeepL简介
DeepL诞生自德国,可实现包括中文、英文、德语、日语在内的29种语言的翻译,是一款既便捷又高效的机器翻译软件,但由于汉语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与文化背景,其翻译的成果往往不太尽如人意[7]。但它的出现依旧对机器翻译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DeepL的核心技术以神经机器翻译作为根基,能自行学习源语言跟目标语言的语义关联,它还给出数据加密与无存储保护服务,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同样可以跟计算机辅助翻译(CAT)软件集成在一起,实施辅助性的翻译。它在跨语言信息检索、文档翻译、多语言网站建设等范畴得到了普遍应用,DeepL同样面临着一些局限性,如它不能接受指令进行翻译,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其在特定领域的定制化应用实施。
3. 文本分析
第三十六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朝译汉文本题材为散文,主要讲述作者从城市转到农村生活,通过务农和写诗的途径找寻自我及内心安静的故事,分析该散文文本,可从主题构建、情感表达、篇章结构以及语言特色四个维度开启。
在主题层面,文本呈现三重递进式内核:其一为“城市逃离与自然回归”,作者由于城市生活导致身心劳累及创作受阻,通过空间转换去探索生活范式革新;其二是“劳动实践与文学创作的共生”,作者把农耕劳作转成诗歌创作的现实养分,在体力劳动期间让艺术灵感实现具象化表达;其三将焦点落在“自我认知的重构与精神疗愈”,借由自然场域与劳动实践,达成对城市文明禁锢的冲破,实现个体内心秩序的二次构建。
情感方面,文本形成了鲜明的情感张力,作者凭借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直接输送价值判断,将对城市生活的厌烦情绪、对自然与劳动的赞同态度,以及对诗歌创作的坚守观念熔入到字里行间,采用对比修辞策略让情感表达的层次性得到强化,如“퍽퍽한 도시 생활”与“자연으로 돌아가는”,显示了作者对两种生活方式的不同体悟与选定。
文章结构严整有序,开篇凭借问题意识切入,说明空间转换的缘故,实现叙事语境的搭建,主体部分详细叙说了作者在农村的生活经历,包括学习务农、面对难题、诗歌创作等,凸显了作者于农村生活中的成长和变化,结尾靠哲思性总结作收束,在和开篇彼此呼应的同时,把个体经验提升到普适性的生存思考层面,促成文本结构的循环闭合。
语言特色上,文本凸显了“质朴性”与“诗性”的两种美学特性,作者丢掉了华丽的辞藻,借白描手段勾勒生活点滴,如“흙을 만지니 나 자신이 투명하게 보였다”,在对自然场景、劳动场景进行描写的段落中,作者又机智运用意象群创建出诗意空间,如“밭, 풀, 새, 달, 별, 나무, 벌레, 계곡”等自然元素的描绘,以及“밭과 산이 책이라고 생각하니 마음이 한결 평온해졌다”,赋予文本别样的抒情质感与审美价值,该散文运用多维艺术手法的交错施展,完成了生活叙事往哲学思辨的转化,给读者创造了多样的文本解读空间和精神共鸣境地。
4. 翻译质量对比
4.1. 词汇选择
原文1:이제는 내가 짓는 게 밭농사인지 글 농사인지 구분할 수가 없다.
译文1:如今我已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在耕耘农田,还是耕耘文字。
译文2:现在,我都分不清自己是在种地还是在种诗了。
译文3:现在我都分不清自己是在耕田还是在写文字了。
参考译文:现在我已经分不清自己是在农耕还是在笔耕。
分析:这句话主要对“밭농사”“글농사”这两个词汇进行分析,译文1、译文2、译文3各自翻译为“耕耘农田与耕耘文字”“种地与种诗”“耕田与写文字”,三个译文版本均把原文意思传达了,译文1更带有文学色彩,体现创造性和艺术性;译文2跟译文3的“种地”“写文字”表达过于直接,稍显平淡,缺少文学性与隐喻的感觉,未能更佳地体现创作活动的深度及内涵。与参考译文对比,“农耕”与“笔耕”的表述更为简洁直白,“农耕”属于比较正式、概括性强的词汇,囊括了全部跟农业生产相关的活动,既涉及种植又涉及收获,也涉及土地的管理及维护等,它恰当地传达了“밭농사”的核心要义,同时语言呈现简洁易懂。“笔耕”属于常用的文学表达,把写作形容为拿笔耕耘,既反映了写作所付出的辛劳,且留存了文学创作的隐喻风格,在中文语境中显得十分自然,便于读者理解与接纳。
原文2:흙을 만지고 사니 시어가 더 단순해 지고 투박해졌다. 밭농사가 고되긴 했지만 농사지으며 시를 쓰며 사는 일이 자연스러워졌다.
译文1:触摸着泥土生活,诗语变得愈发简单而质朴。田间劳作虽然辛苦,但一边耕作一边写诗的日子,竟渐渐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
译文2:因为接触泥土而生活,我的诗句变得更加质朴和粗糙。虽然务农很辛苦,但一边务农一边写诗的生活变得自然起来。
译文3:因为生活在泥土里,我的诗歌变得更加简单粗暴。虽然在田里耕作很辛苦,但在耕作的同时写诗对我来说变得很自然。
参考译文:每日与泥土为伴,我的诗句变得更加纯粹,更加质朴。尽管农活繁重,但务农、写诗倒也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分析:这句话主要对“자연스러워졌다”一词进行分析,这三个翻译版本分别把它翻译作“自然不过”“变得自然起来”“变得很自然”,都译出了这个词汇原本的含义,能让读者顺利接受和明白,表达偏向平实、偏口语表述,适宜日常的叙述,然而都欠缺文学色彩,情感表达不够细腻;而参考译文中以“水到渠成”这四个字增添了语言的文学性与情感韵味,让整个句子更显生动且富有感染力,不仅可以让读者简单理解作者的含义,还能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慢慢适应与接纳,以及这种改变显得自然又顺畅。
4.2. 句子结构
原文1:도시에서 탈출해 자연으로 돌아가는, 삶의 전환점을 맞이한 것은 서른아홉살 때였다. 내 결단과 실천은 단칼에 이루어졌다. 고랭지 지역에 있는 유기농 농장에서 2년간 농사를 배우는 기간을 가져 그나마 다행이었다. 이 준비기간이 없었다면 무모한 귀농이 될 뻔했다.
译文1:三十九岁那年,我的人生迎来转折——从城市逃离,回归自然。这个决定下得干脆,做得也利落。所幸后来在高山地区的有机农场学习了两年农事,这段准备期若没有,我的归农之路恐怕就要沦为一场莽撞的冒险了。
译文2:逃离城市回归自然,迎来人生转折点的时候,我三十九岁。我当机立断,说干就干。好在之前在高海拔地区的有机农场里,花了两年时间学习务农,不然后来贸然决定回乡务农,可就太鲁莽了。
译文3:三十九岁那年,我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逃离城市,回归自然。我的决定和行动来得很快。我很幸运,花了两年时间在高原有机农场学习耕种。如果没有这样的准备,我可能会成为一个鲁莽的自耕农。
参考译文:人生的转折发生在三十九岁那年,我果断地逃离都市,回归到了自然。幸好曾在高寒地区的有机农场学过两年农事,这让我在开始务农时不至于茫然失措。
分析:译文1与译文2都对最后两段话做了合译处理,让内容有了紧凑连贯之感;而译文3是和原文一一对应的,按照句子对应关系进行翻译处理,尽管能相对精准地传达原文每句话的具体内容,但在整体的流畅性和连贯性上稍显不足。由于没有开展恰当的整合操作,各句子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不足,可能会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割裂感。参考译文把第二句话概括成“果断地”三个字后,直接跟第一句合并。后面两句合并为一句话,用“这”字指代前句内容,不仅让句子衔接得自然通顺,而且在保证原文意思的同时,加强了语言的连贯性及逻辑性;后面两句话含有因果关系,进行合并不仅使读者可清晰明白作者的意思,还能够感觉到作者在面对人生转折点的果断以及对准备阶段的重视,让整个段落的表达更显流畅自然。
原文2:봄,여름,가을,겨울이 고스란히 온몸을 통과하면 자연의 일부인 “작은” 나를 마주하게 된다. 몸에도 비가 내리고 바람이 불다가 따가운 햇볕에 그을리기도 한다. 온 몸을 통과한 흙과 풀의 이야기가 시가 될 때 나는 큰 위로를 받는다. 그래서 내 시는 촌스럽다. 농사짓고 살다보니 더 촌스러워진다. 허나 나는 이 촌스러움이 좋다. 헐렁한 작업복에 챙이 긴 모자를 쓰면 하루가 금방 간다. 내 시는 화장기 하나 없이 점점 거칠어지는 내 얼굴을 닮아간다. 내 마음의 일렁거림이 읽는 이의 마음에 닿아 잔잔한 물결을 일으키는 시,오가다 마주치는 시골 사람들도 어렵지 않게 읽을 수 있는 시를 계속 쓰고 싶을 뿐이다.
译文1:当春夏秋冬完整地穿透我的身躯时,我便遇见了作为自然一部分的“渺小”自己。雨水浸透肌骨,山风穿膛而过,烈日又将皮肤炙烤得黝黑。当泥土与草木的故事流经全身化作诗行,我便获得了莫大的慰藉。所以我的诗是土气的。务农生活让我愈发土得掉渣。但我偏偏钟爱这份土气。穿着松垮的工作服,戴着宽檐草帽,日子便倏忽而过。我的诗正像这张日益粗糙、不施粉黛的脸。我只想继续写这样的诗——让心底的波澜抵达读者心田泛起涟漪,让路上相逢的乡里人都能轻松读懂的诗。
译文2:当春夏秋冬四季完整地从我身体中穿过时,我便得以面对那个成为自然一部分的“渺小”的自己。我的身体会经历下雨、刮风,也会被炽热的阳光晒黑。当泥土与青草的故事穿过全身化作诗歌时,我便得到了极大的慰藉。所以我的诗显得有些土气。种地生活让我的诗越发土气了。可我却喜欢这种土气。只要穿上宽松的工作服,戴上宽边帽,一天的时间便会在不经意间溜走。我的诗就像我那素面朝天、日益粗糙的脸庞。我只希望能继续写出这样的诗——我内心的波澜能触动读者的心,激起层层涟漪,这样的诗简单易懂,连在田间地头偶然遇见的村民都能轻松阅读。
译文3:当春夏秋冬穿过你的身体时,你会看到属于大自然的“小”你。雨淋着我,风吹着我,太阳炙烤着我。当穿过我身体的泥土和小草的故事成为一首诗时,我感到无比欣慰。因此,我的诗是质朴的,随着我的生活和耕作,它们变得更加质朴。但我喜欢这种质朴。穿着宽松的工作服,戴着长边帽,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的诗就像我没有化妆的日益褴褛的脸。我只想继续写诗,让我内心的激荡触动读者的心灵,激起轻柔的涟漪,让我在路上遇到的乡下人也能毫不费力地读懂我的诗。
参考译文:当完全接受了春、夏、秋、冬的洗礼,我遇见了大自然中的“小我”,身体也经受着风吹、雨打、日晒。泥土与草木的故事经过洗礼,化为诗句,使我得到了莫大的慰藉。因此,我的诗歌散发着土气,并且它随着日复一日的劳作愈发浓郁,但我却中意这份土气。穿上宽松的衣服,戴上长沿的帽子,一天眨眼而过。我的诗歌不再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就如同我自己日渐粗糙的脸庞。我只想继续写诗,让我心灵的悸动激起读者心弦的涟漪;我只想继续写诗,让山间偶遇的乡亲也能轻易读懂。
分析:这段话小分句较多,但译文1与译文2进行了句对句的进行翻译,缺少连贯性;译文3对第四句和第五句采用了合译方式。第一二句话中季节轮回(봄,여름,가을,겨울)与自然力量(비,바람,햇볕)本质是同一主题的不同表现层面。参考译文中将第一句话与第二句话进行合并,“洗礼”一词将“고스란히 통과하다”的穿透感与“그을리다”的历练感融合,造就完整的自然教化意象。原文借助两句话进行描写,契合其“铺陈式”表达习惯,而中文更倡导“集约式”表达,合并后“风吹、雨打、日晒”构成的三字排比,既把原文的全部自然元素留存,又契合中文四字成语的韵律情致。原文“온몸을 통과하다”与“몸에도……”存在身体感知的重叠。合译用“身体也经受”承接前文“洗礼”,防止重复叙说身体载体,与中文“意合”语法特征相符,达成了文学性、思想性和文化性的三重升级,十分契合中文散文“形散神聚”的审美标准。原文的第四、第五、第六句展现出递进关系,凭借“散发着……愈发浓郁……中意”形成香气意象的流转,推动土气由静态属性变为动态的生命体验,将韩语惯用的三短句结构,构建成中文散文诗模样的长句,顺应汉语的表达惯用模式。依靠“因此→并且→但”的逻辑连接模式,在合并之后依旧保留原文“陈述→递进→转折”的思维态势,使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增强,逻辑更为分明,这三个译文版本虽传达出了原文含义,但是没有参考译文更加连贯且富有文学色彩。
4.3. 主语补充
原文1:무슨 큰 뜻이 있어서 귀농을 결심한 것은 아니었다. 퍽퍽한 도시 생활을 이십년쯤 하다보니 몸과 마음이 한계에 다다른 때가 왔다. 변함없는 일상에서 가끔 쓰는 시도 머리에서 억지로 짜내는 것처럼 메마르긴 마찬가지였다. 온몸으로 살며 온몸으로 글을 쓰고 싶은 꿈은 말 그대로 꿈으로 끝날 판이었다.
译文1:我决定归农时,并没有什么宏图大志。只是二十年来干涸的城市生活,终于让我的身心都走到了极限。在日复一日的单调中,偶尔写下的诗句也像是从脑子里硬挤出来的,同样干巴巴的。想要全身心生活、用整个生命写作的梦想,眼看就要真的沦为一场空梦了。
译文2:我决定回乡务农并不是出于什么重大的意义。在城市里枯燥地生活了大约二十年,我的身心都达到了极限。在千篇一律的日常中,偶尔写首诗也像是硬从脑海里挤出来的一样,毫无生机。想要全身心地生活、全身心地写作的梦想,眼看就要真的只是个梦了。
译文3:我决定回乡务农并非出于什么重大原因。在城市生活了大约二十年之后,我的身体和精神都已达到极限。我偶尔尝试按部就班地写作,就像要把它们从脑子里逼出来一样枯燥。用我的整个身体生活,用我的整个身体写作的梦想,真的要像梦一样结束了。
参考译文:我决定归农,并非因为什么远大的志向。只是,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城市喧嚣后,我的身心都已到达了极限。在一成不变的生活中,我曾尝试写诗,但每一次创作都像是硬生生从脑海中挤出一些干涩的文字,毫无生气。于是,我原本想要全身心投入生活与创作的梦想眼见就要落空。
分析:韩文中每句话都没有点名“我”这个主语,这也是韩文表达的一个特点,经常会在句子里省略主语。在译成中文时,译文1严格保持韩语原文隐去主语的习惯,仅保留必要主语,如首句“我”确立叙述者身份,通过“让我的身心”“想要……的梦想”等属格结构维持主语连贯性,最大程度还原原文含蓄性,但中文读者可能需要自行想象部分动作主体。译文2在关键动作节点补充主语,如“我决定”“我的身心”“我想要”,主语显隐节奏稍显不规律,译文3强制补足所有潜在主语,逻辑关系极度清晰,破坏原文留白美感,产生翻译腔。而参考译文首句显化“我”确立视角,中段隐去,如“经历了……”,将“변함없는일상”译为无主语句“在一成不变的生活中”,避免强行添加“我的”,末句再现“我原本”,首尾主语呼应形成环形结构,既解决了韩语多无主语句的中文适配问题,又通过“但→于是→眼见”等逻辑词维持叙事连贯,在确保可读性的同时,保留了原文“意识流动”的特质。
原文2:의외였다. 강인한 힘이 느껴지거나 강렬한 인상을 주는 시를 쓰고 싶어하지 않았었나? 나도 미처 몰랐던 내 안의 서정적인 목소리였다.
译文1:这着实出乎意料。我原以为,自己渴望写出充满力量、震撼人心的诗句。却不曾想,内心深处竟藏着这样一个连我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如此抒情的声音。
译文2:这让我感到意外。难道我不是一直想要写那种能让人感受到强大力量或者给人留下强烈印象的诗吗?这是我之前都没有察觉到的自己内心深处的抒情声音。
译文3:我很惊讶。我不是一直想写出有力量、有冲击力的诗歌吗?这是我不知道的抒情声音。
参考译文:我很惊讶。我之前不是一直沉迷于书写充满力量且气势磅礴的诗句吗?原来在我的内心深处也隐藏着不易察觉的细腻婉约。
分析:译文1第二句把“我”凸显为认知主体,且利用“自己”进行强调;译文2始终把“我”作为显性主语留存,“我感到”“我想要”“我察觉”,逻辑通顺但文学色彩欠佳,存在翻译腔;译文3都增添了主语“我”,比较连贯,整体上缺少文学色彩。而参考译文首句借助“我”直白地陈述感受,第二句借助“我之前”明确时间范围,末句采用“原来”引导的发现类句式,自然过渡到达无主语句,依然维持主语连贯性,再利用时间状语和连接词降低重复频次,留存了原文的诗意朦胧感。
5. 结论
当今人工智能高速发展,我们正享受着它所带来的诸多便利。不论是生活便捷化,还是工作效率显著提升,它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高速发展有利也有弊,我们也面对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翻译领域为例,诸如DeepSeek、Kimi、DeepL这样的先进翻译工具,都具有独特优势,但也存在不足。研究发现,在词汇选择方面,译文1词汇选择最佳,句子结构上,三个译文质量均低于参考译文,主语补充方面译文1与译文2效果相似,比译文3相比,质量比较高,但与参考译文相比,三个译文版本质量均比较低。
因此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可以对DeepSeek与Kim进行优化指令,或者建立中韩韩中翻译记忆库,让其对翻译记忆库进行分析学习,了解中韩两种语言的结构差异,提升上下文的理解深度,提高自身的翻译准确性;还可以将对含有文化色彩或特殊意义的词汇句子等存储,建立大语言模型,增强特殊词汇或句子的处理能力。而DeepL则可以进行升级,从源头上提升其对源语言语法的分析能力,准确识别句子成分;对于含有多种意义的词汇能够根据语境进行选择最贴切的翻译。
中韩语言结构的差别使得我们在处理复杂句式或是文化内涵丰富的文本时出现偏差,无法准确理解上下文,以至于忽略一些重要的语义细节。因此,这些翻译工具所提供的译文都不能直接作为最终译文使用。在实际应用中,人工辅助修改是必不可少的。专业翻译人员要对这些工具生成的译文进行仔细的校对、润色、修改,保证译文的准确性、流畅性和文化适应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翻译工具的优势,并弥补其不足,获得高质量的翻译成果。
致 谢
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支持与帮助,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感谢她在我撰写论文过程中始终给予我支持与指导,帮助我解答疑惑,让我的论文能够顺利撰写完成;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朋友,他们始终是我坚强的后盾,每逢遇到挫折难题都能够让我得以倾诉,让我能够重拾信心;我要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感谢学校提供的宝贵资源与平台,让我能够尽最大努力的去完成这篇论文。我会铭记所有人的恩情,以实际行动来回报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