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壮锦英译传播的有效输出关系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译介的整体效果,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1]。近年来,我国本土主导的非遗对外译介能效持续增强,有效驱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境传播范式升级,显著优化国家文化软实力建构维度。然而需重点审视的是,鉴于非遗外译工程覆盖域广并任务体量巨大,叠加译介主体构成多元且专业基质异质性突出,非遗英译传播的符码规约性问题已演变为术语跨境传输链条中亟待破局的学理与实践双重命题。通过翻译调解中国“特殊”概念或观点与西方所谓的“普世”概念或观点相匹配,需考虑地方的、特殊的概念或观点与世界概念或观点的关系,建立中西不同概念或观点之间的“缓冲地带”以寻求对接、共存,甚至融通的可能[2]。实现非遗英译传播规约体系的系统性优化,亟需突破单向度行政审校范式,其核心动能在于对传统工艺承传机制与跨语传播本体的发生学溯源。唯有深度解构其基因型属性,方能为技艺类非遗的语际转换拓殖新型阐释路径。基于此认知架构,本研究整合前沿成果及转型期实践样本,探讨史料、原料术语、制作工艺的英译与传播,以期为传统技艺英译提供实践参考。
2. 壮族织锦:英译人文建构与传播
壮族服饰的核心物质载体——壮锦,是中国传统织造艺术的典范性代表。其与蜀锦(Shu Brocade)、云锦(Yun Brocade)、宋锦(Song Brocade)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构成东亚纺织文明的标志性谱系,标志着其传播与发展正系统性地朝向文化复兴与工艺振兴的战略性目标推进,充分印证了壮锦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谱系中的崇高地位。然而,壮锦传统工艺正面临严峻的传承断层危机,其高度复杂的工艺程式导致其在现代工业范式中的结构性适配困境与渐进式边缘化。目前,仅少数文化飞地仍维系着传统技艺的原真实践。
在此背景下,推进壮锦传统工艺的英译传播具有迫切的文化存续意义。其在跨语言转换过程中,译者对原文的概念一般有3种处理方式:以相应的概念词对译、用解释性语句译释、忽略概念的零翻译[3]。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时代,坚守本民族文化基因和增强本民族文化认同感,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需要坚持的原则,这需要国家意识的指引[4]。壮族织锦在不同人文传播中,通过译文信息传递文化魅力,采用归化异化策略基础上,有单纯的信息输出转成文化导向,必须构建多维度的知识英译路径,本文聚焦于史料、原料、工艺三方面切入壮锦英译传播。
2.1. 史料起源与非遗英译传播型
壮族族群通过持续性的生态智慧实践,将生存空间的适应性重构升华为壮锦织造中的自然模态符号化凝练,同步将种群绵续的集体无意识投射与农禳系统的仪式性诉求,编码为经纬叙事中的永续性文化基因。这种双重价值赋能使壮锦超越物性载体,实现跨代际的文化基质活化。译者主要通过名物呈现和背景介绍等方式展现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器文化等[5]。非遗史料里民间文学和民间传说具有独特的传播价值,英译史料可谓史译文译,并且通常是以史为鉴、以实为证,在英译民间故事或民间文学等非遗史料采取功能对等、归化、改写等英译传播策略。
英译非遗史料肩负着双重核心使命,历史纪实性的忠实呈现与跨文化传播效能的优化提升,后者尤以“信达雅”为圭臬。为实现此双重目标,译者结合策略基础上,可遵循以下四项互相关联的指导性原则:“语用定标”“话语统一”“行文干练”“认知通达”。“语用定标”要求译者在处理文物、器具等物质文化载体的翻译时,必须进行深入的文献考据与语境化分析。唯有通过翔实的考证,明确其确切功能用途、物质构成属性、关键形态特征后,方能确立准确、专业的译名,避免因指称模糊导致的文化信息耗散。“话语统一”强调在翻译实践中需建立并严格遵循系统化的命名规范。同类器物或织物的通称译文须保持高度统一,描述同类属性特征的名词性结构在英译时,应采纳平行统一的句法构式,以保障术语系统的内在逻辑性与检索便捷性。“行文干练”直接回应非遗史料受众普遍存在的信息接收情境特殊性,瞬时信息摄取需求。译文应力求凝练高效,摒弃冗余修饰,确保核心信息在快速浏览模式下得以清晰、迅速地传递。“认知通达”要求借鉴国非遗史料的成熟范式与成功经验。需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认知图式与阅读期待,通过符合其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信息组织逻辑以及记忆强化策略,有效降低认知负荷,提升信息的可理解性与记忆留存度。
非遗史料民间文学《布洛陀经诗》记载壮锦起源,“姆六甲向布洛陀求来两粒棉麻种子,姆六甲便把棉花织成布,并染上蓝、黑、绿、红等十二种颜色,给孩子们缝制衣服,穿上衣服的孩子们个个漂亮又精神。姆六甲又捶打麻线,并将之染上七十二种颜色,分给各种鸟兽,从此百鸟飞翔,百兽欢乐,世间万物有了五光十色的外表。”壮锦作为具有高度文化特异性的物质载体与非物质技艺复合体,其核心文化意涵及工艺范式构成典型的文化专有项。此类文化符号在目标语系统中往往存在系统性词汇空缺与概念不对等。确保跨文化传递的指称准确性与文化保真度,译者实施语际转换,进行严格的物质文化考证与语境化语义锚定,采用上述英译原则及传播策略,故译为:Mbouj Lueg Gyap obtained two cotton and flax seeds. She spun the cotton into fabric, dyeing it in twelve hues—azure, ebony, emerald, crimson, and more. Next, she pounded flax into thread, imbuing it with seventy-two vibrant shades. Thus did all living things in this world gain their dazzling, diverse colors. “姆六甲”译成“Mbouj Lueg Gyap”,保留原语状语特色,既有效传达名字特性,又能向受众传播状语文化。对原文仔细揣摸、理解上转译。“蓝、黑、绿、红”没有直接译成颜色词,而是查阅史料,将颜色此译成azure, ebony, emerald, crimson,更符合实际工序中运用的天蓝色、乌木色、翠绿色、绯红色。“五光十色”译成dazzling, diverse colors,精准捕捉字面“五光十色”之外的诗意神韵,融合非遗史料意境与精神内核,破除字面束缚的转译哲学。处理非遗史料时,必须穿透表层色彩词汇,在目标语言中重构原始叙事的灵性维度。整体进行改写、简写处理,便于受众读者理解,借用受众熟悉的文化形象来传达原作里的中国元素。
民俗叙事具有“口传性”的特征,它在民间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语境性”是指它总是与一定的语境和文化传统相粘附,语境要素影响和制约着叙事的生成、传播和接受[6]。非遗史料民间传说最广为流传的当属《一幅壮锦》,“以壮锦为生的壮族妇女妲布依照一张美丽的五彩画用五彩线日夜不停地织锦,眼睛都被松油熏坏了,她的泪和血滴在壮锦上,她便在眼泪处织上小河与池塘,在滴有血的地方织上太阳和鲜花。三年之后,她终于织成了一幅描绘富饶田园景象的美丽壮锦,这幅壮锦幻化成了现实,她的三儿子和一位仙女结为夫妻,两人和老母亲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英译传播壮锦非遗史料,其核心功能绝非仅限于传递壮族文明的自我主体性投射,而更在于构建与传递中国传统文明的整体性文化表征体系。为实现这一深层文化传播目标,译者需采取基于原典的叙事增殖策略,深度激活并创造性转化中国本土文化符号资源库。通过这一过程,精准传达三层级文化内核,壮族人文核心要素、民族集体精神追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愿景。故译为:Dahbuh wove day and night following a resplendent multicolored painting. Where her tears fell upon the fabric, she wove flowing streams and tranquil ponds; where blood dripped, she embroidered radiant suns and blooming flowers. Through three arduous years, she finally completed a magnificent raeuz depicting an idyllic, bountiful countryside. Her third son wed a celestial maiden, and together they cherished their matriarch in everlasting bliss. “五彩画”“小河与池塘”“富饶田园景象”分别译成“a resplendent multicolored painting”“flowing streams and tranquil ponds”“an idyllic, bountiful countryside”,用很多形容词flowing、tranquil、resplendent、idyllic等对壮族地区的自然景观、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等进行了细致且生动的描写,与民间故事所描绘的壮锦传说情景相呼应。
2.2. 原料技艺与术语英译传播
非遗术语的英译传播,其本质是对源语知识系统中特定概念节点进行跨语际知识再生产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实现源语概念在目标语接受语境中的知识迁移,更促使其在概念外延拓展与意义网络重构的维度上获得动态演进。此现象深刻印证了异质语言文化体系与差异化知识范式间持续的互构性对话。名物化是概念语法隐喻的最常见形式之一,尤其是在学术话语、政治话语和商务话语中[7]。其文化传播效能的实现面临显著挑战,面对文化负载词及特色文化表达式,音译策略常被视为权宜性跨文化适配手段。然若在术语英译中过度依赖音译路径,将诱发译名形式异化与语义透明度缺损的双重困境,必然阻碍非遗知识在目标语受众中的认知可及性与文化可理解性。非遗术语及其系统因其深植的民族性与层积的历史性,在概念范畴化类型、语符表征形态、交际功能特征三个维度呈现多维特异性。此特质要求译者在操作过程中,必须将知识理据驱动原则置于核心地位,通过系统化知识考古与双重语境认知建模,最终实现知识传递的精准性与文化受众的有效性这一终极译介诉求。
进行术语英译前,认识到语言间的差异深受民族思维模式差异的影响,对语言本体研究有重要意义[8]。壮锦在其历时性传承与当代发展进程中,展现出对核心文化基因的高度持守性。这具体体现为对其基本物质形态、固有功能价值、深层文化语义的系统性维续。壮锦作为提花织物的根本属性得以延续,其核心物质构成,以独有壮族文化符码为纹样,采用棉麻混织结构构成其跨越代际的形态学常量。壮锦实用性与审美性并重的功能复合体及其所承载的文化资本价值成功实现代际传递,成为其活态存续的关键驱动力。肇始于两汉技术胚胎期的壮锦织造体系,跨越千年技术谱系迭代,在壮族文化共同体中持续激活仪式化操演记忆。其作为族群技术认知论的中介化物质界面,深度嵌合于地方性知识生产系统,持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仪式性、身份性、日常性角色。尽管历经社会文化变迁,壮锦的核心功用谱系与根本文化属性展现出显著的结构性稳定。这一深植于壮族文化肌理的活态实践,至今仍在壮族民间社会葆有持续的文化生命力与实践能动性,如何将深层理解英译出味道,是译者需要考虑的重点。
作为中国特色术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技艺壮锦原料技艺术语是中国知识相关的特有概念表征,是中国特色话语对外构建与传播的话语工具。因此,厘清中国传统技艺壮锦原料文化术语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英译作为文化加工与重构的手段,将地方性知识通过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转化为世界性知识,提高英译的精准度和术语的适应度,以此增强壮锦文化开放性。概括来说,以壮锦原料技艺术语的英译实践为切入点,其译前准备的核心在于系统解构并掌握“广西壮锦织造原料知识谱系”。该谱系深刻映射了原料选择的环境适应性逻辑、技术经济演进路径及其所承载的物质文化内涵。原始基质与生态智慧中苎麻构成壮锦纺织的原始物质基元,麻织物在壮族聚居区占据历时最久、空间覆盖最广的布类原型地位。超越常规麻类,壮族先民开创性地开发利用非标准植物纤维源,如蕉叶、竹、勾芒、纤维,体现了环境资源最大化利用的生存策略。其中,蕉布以其卓越的质地性能、高效的湿热调节功能及优化的体感舒适度著称,竹布亦具备显著的热湿管理效能。棉布与桑蚕丝的引入标志着原料体系的结构性扩展。此转型深植于农耕文明进程与地理生态约束的交互作用,广西湿热季风气候极宜麻类繁衍,苎麻凭借其细长强韧的纤维特性、轻薄平滑的质地、优异的吸湿散热性能以及高染色亲和力与固色性,被确立为最优麻纺织原料,奠定了壮锦的初始物质基础。经典壮锦采用棉经丝纬结构范式,棉纱作为经线确保织物基础稳定性。彩色丝线作为纬线则赋予视觉装饰性华丽感并实现保暖性与透气性的功能整合。为应对传统手工纺染的高时间成本与经济效能瓶颈,实践者转向采用市场化流通的工业合成线材,如涤棉线与腈纶彩线。
壮锦原料技艺术语英译的核心学理诉求,在于精准传递其跨越时空的文化基因稳定性。如表1的术语翻译,深刻把握其形态、功能、价值的三维恒定结构,并在目标语中重构,历史文献佐证的高度文化地位,核心身份标识符码的社会功能,持续的活态实践语境。唯有如此,方能实现非遗知识跨文化传递中的本真性维续与意义完整性保全,避免文化基因的简化性耗散。
Table 1.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terminology of Zhuang ethnic brocade craft
表1. 壮族织锦技艺术语英译
类别 |
原文 |
译文 |
属于文化内涵 |
译文重心 |
制品 |
提花织物 |
Brocade Fabric |
古典 原料文化 |
自然来源 |
棉麻 |
Cotton-ramie |
蕉叶 |
Banana Leaf |
竹 |
Bamboo |
勾芒 |
GouMangVine |
桑蚕丝 |
Mulberry Silk |
彩饰 |
纹样 |
Glyphicpattern |
传统 原料文化 |
原料特征 |
脱胶工艺 |
Degumming Process |
图腾 |
Totemic |
鸟形纹饰 |
Avian Motifs |
六甲鸟之母 |
Mother of the Luojia Birds |
百鸟之首 |
Avian Sovereign |
画彩 |
强伸度 |
Tensile Strength |
现代 原料文化 |
方式特征 |
天然光泽 |
Inherent Luster |
高吸湿性 |
High Hygroscopicity |
细腻柔韧 |
Fine Resilient Texture |
鸟的后裔 |
Avian Descendants |
鸟纹意象 |
Avian Imagery |
2.3. 制作工艺与知识英译传播
制作工艺作为传统技艺的核心知识结晶核,其系统化规约必然以特定领域或主题的体系化知识结构为认知基础。非遗知识英译作为规约化进程的核心对象,亦需严格遵循此知识驱动原则。非遗术语译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认知前提,是非遗知识英译规范化基石,这植根于非遗知识体系自身的知识理据。译者需通过系统性知识考古,综合运用资料考据、文献互证、话语分析、历史语境化等方法,深度解析非遗传统技艺、史学及哲学话语的制作史脉络、思想史流变、工艺史细节。其目标在于批判性考察与学理化呈现非遗技艺。译者应扮演主动的话语重构者,采用跨话语重构策略矩阵,包括但不限于改写、置换、加注、访谈、演讲、书写等。藉此,探索非遗技艺、制作史、思想史、工艺史话语的全球化表述、区域化适配与受众化传播,从而优化非遗制作工艺英译国际传播的跨文化认知适配性与传播效能。
以壮锦制作工艺为例,网站、社交媒体等平台也被充分利用,为译本开展网络营销,初步形成“传统+网络”的整合式宣传推介模式[9]。若从知识英译视角审视壮锦制作工艺,英译规发掘源语历史性,提升可理解性,最小化认知分歧与偏差,保障英译传达的有效客观。探寻受众广泛的英译范式,叠加现实语境和传播文化语境中可接受性及可流通性意义体系,识别并重构中西文化互构互认的共享性知识话语。最终实现非遗知识话语的系统性加工、创造性重构与高效再,形成跨文化知识循环。
例如“壮锦技艺主要流程八个步骤:1) 纺线,脚踏木制纺线车,一手摇纺线车,一手拿棉团,把棉花纺成粗细均匀的线;2) 染线,棉线用水全部浸泡,利用蓝靛和黄花等天然植物把棉线放进汤汁中浸泡,染上颜色之后用清水洗干净;3) 浆线,选用优质大米熬制称浆水,把线全部浸泡到浆水中并用脚踩压,通常只有经线需要上浆,纬线则无需上浆;4) 绞线,用浆水洗过并晾干的线绞成纱锭;5) 卷纬线,将其卷在纡管上,使其形成一个两头较细中间较粗的茧型;6) 牵经线,将经线穿过竹扣并固定在第一木桩上,呈现一个S型,来回往返,把经线绕在木桩上;7) 装造,包括吊综和装筘,即把经线和纬线穿在综子和筘子上。这一过程比较困难,通常是请熟练的老艺人操作完成;8) 织锦,根据意匠图的设计,手脚结合,先是脚踩脚踏板提综,使上下层经线形成织口,两手交替投梭接梭,引入纬线,以筘打纬。重复进行这种操作,直到织出所需要的长度再剪尾下机”,可译为:Eight Core Processes of Zhuang Brocade Weaving, 1) Spinning, using a foot-operated wooden spinning wheel, the artisan rotates the wheel with one hand while feeding cotton tufts with the other to produce uniformly thick threads. 2) Dyeing, immerse cotton threads fully in water, then soak in vats of natural plant-based dyes. Rinse thoroughly after coloring. 3) Starching, prepare rice-starch solution from premium grains. Submerge warp threads and tread repeatedly. 4) Reeling, wind starched and dried threads onto bobbins. 5) Quilling, wind weft threads onto shuttle tubes, forming cocoon-shaped bobbins tapered at both ends. 6) Warp Beaming, thread warps through a reed heddle, securing to wooden stakes in S-patterned configurations. 7) Loom Dressing, mount warps and wefts onto heddles and reeds, a complex stage typically handled by master weavers. 8) Weaving, following pattern charts, steps on treadles to raise heddles, creating sheds, throws shuttles alternately with both hands, beats weft into place with the reed.
纺织术语的英文对应词需要考究,“浆线”不是简单译成starch,而要体现“用大米熬制浆水”的特殊工艺,用rice-starch solution这个专业表述,“脚踩脚踏板提综”涉及三个连续动作,英文需用step on, to rais的句式明确机械原理,文化负载词处理蓝靛和黄花译作indigo and gardenia既准确又保留植物特性,比直译blue and yellow flowers更专业。
制作工艺知识英译在真实中把握历史事件,从微观的角度重新考察英译传播。如,吊综/装筘译成mount onto heddles and reeds,茧型译成cocoon-shaped bobbins,纡管译成shuttle tubes,竹扣译成reed heddle。制作工艺知识英译其本质是一种聚焦于知识与话语历史分析性实践,致力于批判性考察贯穿异质文本的话语形成过程及话语准入机制,阐释话语如何结构化文本、赋予文本意义,并在特定文化语境与社会场域中承载特定的话语功能[9]。同时采用话语重构激活、触发目标受众的认知共域与既有知识图式,建构具有共享价值基础与普遍共识的文化传播知识话语。这是一种“柔软”的、长期的、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外交,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10]。为非遗文化传播及话语全球流动创设必要的符号物质性条件与社会认知基础,促成中西文化间话语共识、知识共享、文明互鉴。此过程深刻植根于翻译作为文化知识调解的本体属性,要求译者超越表层语言转换,进行深层的知识英译与话语拓扑。仰赖于对源语知识历史性、语境嵌入性的精准把握,以及对目标语受众认知接受阈限的战略性适配。最终构建可通约的意义宇宙,实现全球化知识英译,即普遍性知识框架与地方性知识精髓的创造性融合。
3. 结语
壮族织锦作为根植于桂西生态位的具身化文化技术系统,其传播模态受壮族社会拓扑结构规约。非遗技艺跨语转译的战略枢轴在于:萃取传统技术哲学中的伦理晶核,锻造具有跨文化通约性、述行流通力与价值可转换性的共识拓扑网络,激活技艺遗产的价值与时代性。这要求建构传统智慧范式与国际认知基模的耦合通道,通过互文性承认机制培育文化向心势能,优化译介效能。推动广西技艺基因库与当代技术前沿的互嵌共生,实现符码转译创新。英译本质是地方性知识的世界化符码转译,核心在于将文化基体转化为全球知识公域资产。广西技艺能否完成此转化,既取决于知识生产的科学基座,更依托于翻译能效供给系统与话语流通拓扑结构的建设。亟需创建制度化译介协同网络融合多元主体参与、规范互认框架及双向知识对话平台,强化结构性话语产能。唯此方可实质提升技艺译介的可持续全球能见度,深度融入行星级知识共同体。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25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国家级非遗广西织锦技艺英译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25KY116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