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皖南体育旅游扶贫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Poverty Alleviation Path of Sports Tourism in Southern Anhu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OI: 10.12677/sd.2025.158236,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小双, 赵永兴:池州学院体育学院,安徽 池州
关键词: 乡村振兴皖南体育旅游扶贫 Rural Revitalization Southern Anhui Sports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摘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皖南体育旅游扶贫路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皖南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但还存在区域联动性差、体育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投融资能力不足以及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为此,要整合多方有效资源、打造特色品牌、拓宽宣传渠道、培养复合型体育旅游人才。以期为促进皖南体育旅游业健康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
Abstract: Throug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path of sports tourism in southern Anhu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in southern Anhui are abundant and the location advantage is obviou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poor regional linkage, serious homogeneity of sports tourism products,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ability and lack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To this end,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multiple effective resources, build a characteristic brand, expand publicity channels, and cultivate compound sports tourism talents.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omoting the healthy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in southern Anhui and help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文章引用:王小双, 赵永兴. 乡村振兴背景下皖南体育旅游扶贫路径研究[J]. 可持续发展, 2025, 15(8): 214-222. https://doi.org/10.12677/sd.2025.158236

1. 引言

精准扶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紧密关联,均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部署,乡村振兴战略是精准扶贫方略在实践层面的进一步延续和发展。《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农业转型、产业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为“三农”问题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另外,《意见》中指出:要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在参与式旅游和健身休闲需求日益增长的形势下,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不仅可以促进旅游消费,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对旅游产业升级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大力推进特色体育活动与区域旅游项目设计开发、体育文化保护传承等体育旅游扶贫相结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旅游活动,从而带动旅游业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发展[2]。体育旅游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扶贫工作的有效措施与手段。近年来,我国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颇丰,特别是在扶贫领域的优势逐渐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随着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巩固发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成为当下的主要任务,通过体育旅游等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2. 皖南体育旅游资源优势性分析

皖南地区按照地理区域划分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的区域,主要包括黄山、芜湖、池州等地。皖南地区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且还有众多丰富的旅游资源,靠近长江三角洲地区,与苏南、浙北相连,是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是安徽省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2022年2月,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十四五”建设发展规划》中指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规划范围包括黄山、池州、宣城、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等7市,共45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46.1万人,其中核心区“大黄山”,包括黄山市、池州市,以及宣城市绩溪县、旌德县、泾县和安庆市潜山市、岳西县、太湖县、桐城市,共1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2.9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98.9万人。其中,13个县(区)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1市9县(市、区)跻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行列,3县(市、区)被命名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将打造成以休闲健身、保健康复、体育探险、体育观光和体育文化体验等为重点内容的体育旅游项目,充分带动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3]。体育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项目之一,特别在皖南地区发展前景可观。然而贫困地区往往与旅游资源分布具有极高的重合性,虽然皖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旅游资源开发能力不足以及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部分县区经济发展滞后,贫困发生率高。其中石台县、太湖县、宿松县等曾为国家级贫困县,因此,找出皖南体育旅游现存问题,开发适合皖南体育旅游的发展路径,是做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2.1. 丰富的自然及人文资源

皖南地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江山如画,湖泊众多,水系发达,如,黄山、九华山、九子岩、大王洞、芙蓉谷、太平湖、平天湖、牯牛降等旅游景观都是全国乃至世界著名景点。依据各地形、山势及河流湖泊等自然优势,开发了登山、漂流、自驾、赛艇、垂钓等众多休闲项目;皖南地区历史悠久,历经原始社会末期的越族到清朝下设的徽州、宁国、池州、广德等布政使司,都是重要的文化依托,丰富的遗址遗迹资源适合开展探险、越野等户外运动。另外,皖南地区依据独特的人文环境,传承与开发了傩戏、叠罗汉、板凳龙等优秀民俗体育旅游项目,依托体育赛事与体育文化节,举办了规格高、参与广、专业性强的体育活动。皖南体育旅游资源类别如下表1。目前,皖南地区5A级景区由2012年的5家增至8家、4A级景区由2012年的64家增至111家,创建省级旅游名镇49家、特色旅游名村79家。其中,潜山市、屯溪区、黟县获批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旅游资源具有极强的标识性,享誉世界。2021年九华山风景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821.01万人次,同比增长3.7%,旅游收入完成102.96亿元,同比增长3.4%。位于宣城市的热门皖南川藏线,依托完善便捷的交通网络,大力推进“体育 + 旅游”等特色产业,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每年吸引游客纷至沓来。2021年全年接待游客793万人次,同比增长78.2%,旅游总收入24.5亿元,同比增长23.8%。皖南各地市依托自身特点在文化传承的进程中,利用产业扶贫激发内生动力,刺激消费。

Table 1. Categories of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in southern Anhui

1. 皖南体育旅游资源类别

种类

形式

具体表现内容

自然资源

休闲健身游

登山、攀岩、高山探险、定向运动、蹦极、动力伞、山地自行车、游泳、漂流、赛艇、摩托艇、皮划艇、垂钓、潜水、龙舟等

民俗体育 文化资源

民俗体育观赏游、 民俗体育体验游

傩戏、抛绣球、板凳龙、嬉鱼灯、叠罗汉、跳钟馗、五猖会、舞龙、花棍舞、 三阳打秋千、杖鼓舞、打莲湘等

社会资源

体育赛事观摩、 体育赛事体验游

长三角绿水青山运动会、黄山国际登山节、环黄山国际公路自行车赛、 池州国际马拉松比赛、池州国际健身气功比赛、泾县桃花潭龙舟赛、 东亭国际山地自行车赛等

2.2.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

皖南地区区位优势明显,自古就是长江中下游重要城市,是连接长三角和长江中上游的枢纽。与湖北省、江苏省、江西省、湖南省等交界,交通便利,是中部热门旅游地区。在航空方面,目前已开通的机场有黄山屯溪机场、池州九华山机场、安庆天柱山机场、芜湖宣州机场四个机场,其航线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在港口方面,拥有池州港、安庆港、铜陵港、芜湖港等皖江港口群,其中芜湖港是国家一类口岸,也是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皖南众多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占全省港口的80%以上。在铁路及公路方面,合福、商合杭、杭黄、宁安城际铁路建成通车,池黄、宣绩高铁及巢马城际铁路先行工程开工建设,示范区实现“市市通高铁”。多条高铁直达长三角腹地,例如,黄山至上海仅需约二小时三十分,池州至南京仅需一小时二十分,芜湖至杭州仅需一小时二十分等。另外,建成广宁、宁宣、芜湖长江公路二桥、池州长江大桥等高速公路和过江通道,完成合芜、合安等高速公路主通道扩容改建。截至2020年,示范区高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分别达812公里、2081公里,服务文化旅游发展的人流、物流快速通达综合交通网络稳步构建[2]。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等建设完善,联动更加便捷。其中,杭黄铁路串联起4个世界遗产、7个5A级旅游景区和一百多个A级旅游景区,成为世界级黄金旅游通道。合福高铁穿行于青山秀水之间,被誉为中国“最美高铁线”。如此可见,皖南地区区位优势及便捷的交通优势都将成为发展体育旅游的重要推动力。

2.3. 良好的体育产业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从2017~2021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及增加值变化图中(图1)可以看出,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及增加值基本处于上升趋势(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1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1%,已成为助力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目前,皖南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是当下及未来安徽省旅游业重点关注的核心区域,也是皖南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从省发改委皖南经济发展处数据可知,2021年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生产总值14359.9亿元,增长9.4%,前三季度皖南示范区旅游总收入2349.87亿元,入境游客数6.19万人次,国内游客数2.43亿人次,占全省比重分别达到50.48%、72.02%和49.0%,旅游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目前,旅游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体育旅游正成为旅游消费新趋向[4]。此外,皖南产业集聚发展效应良好,产业品牌打造、产业联动和产业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黄山市杞梓里文化康养综合体项目、池州市青阳县九华运动休闲小镇、宣城市广德市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宣城市宁国市梅林射击狩猎俱乐部等体育旅游示范区的形成,使体育产业能够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网站

Figure 1. Total scale and added value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from 2017 to 2021

1. 2017~2021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及增加值

3. 皖南体育旅游现存问题

3.1. 缺乏资源整合,区域联动性较差

皖南地区是由多个地市组合而成,地方之间存在着资源整合不足和区域联动性差的问题。在过去的发展中,尽管皖南地区拥有一定的体育和旅游资源,但是这些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导致体育旅游发展的潜力未能充分释放。皖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等资源,同时也有一些特色的体育设施和场馆。然而,这些资源在规划和开发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散性和零散性。各个景区、景点、场馆等单位之间缺乏紧密的合作和协同,无法形成资源共享、互补和优势互补的态势[5]。在开发利用体育旅游产品过程中未能兼顾各地优势,将自然资源条件与精品体育旅游线路相融合,而是重复开发类似的体育旅游项目,缺乏个性和品牌效应,导致旅客在旅途中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不高,旅游服务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其次,皖南地区的区域联动性较差。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各个地区之间的紧密合作和联动,共同打造体验丰富、便利高效的旅游线路。然而,目前皖南地区的各个城市、县区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机制,缺乏统一的推广和宣传平台。地方政府直接主导本区域内的经济事业发展。为了使自身GDP水平快速增高,各级政府均出台了相应政策,以此保障旅游业的发展。但是未能将区域内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构建与整合,无法形成区域联动,各景区彼此孤立,这导致体育旅游产品的推广和宣传受限,游客在前往皖南地区进行体育旅游时难以获得全方位的体验和丰富的选择,只知道其中某些知名景点或活动,而对整个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了解不足。例如:黄山市樵山神仙洞、池州石台县蓬莱仙洞与慈云古洞等都属于喀斯特熔岩地貌的溶洞,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就未对类似资源进行整合共享,旅游类型单一,使其逐渐沦落为老年团的打卡点,对于年轻消费群体的吸引力明显不足。

3.2. 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旅游产品同质化

皖南地区自然风光秀美,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遗迹等资源。然而,当前的开发倾向于只满足游客的表面需求,缺乏深度体验和专业性开发。例如,一些景区只提供简单的观赏和拍照环节,缺乏与体育旅游相关的丰富活动和体验项目。这导致游客在体验过程中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感,无法真正了解和体验到皖南地区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例如黄山、九华山、牯牛降、太平湖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奠定了其在安徽省旅游产业中的重要地位。但是,近年来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中,大多停留在低层次的登山、徒步等,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产品结构较单一,游客缺乏体验感,不能充分满足其对体育旅游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其次,皖南地区的体育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在开发过程中,一些旅游从业者过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大量推出类似的旅游产品,导致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例如,一些景区和旅行社都推出了相似的自然风光观赏线路,导致游客选择时缺乏多样性和个性化的体验。这种同质化现象不仅使游客的选择受限,也影响了皖南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皖南地区仅漂流项目就多达上百处,区域内相似的景点以相同的内容重复开的现象比比皆是。体育旅游产品缺乏当地的人文特色,与当地景点很难融合。产业要素不仅缺失,而且很难打造皖南地方特色,导致皖南体育旅游市场吸引力不强,无法打开全域旅游新局面。

3.3. 宣传缺乏创新,投融资能力不足

皖南地区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然而,对于这些资源的宣传缺乏创新,同时也面临着投融资能力不足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由于市场运作水平有限,自主创新及开发能力较弱,再加上对外宣传手段单一,缺乏创新和特色,都是导致皖南体育旅游市场规模尚未形成的重要因素。传统的宣传方式如海报、宣传册和广告片等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为人们的关注点和媒体渠道发生了变化。目前,社交媒体和数字平台已经成为了主要的信息获取途径,人们对电子设备尤其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极高,有些旅游景点游客知晓程度低,大多以人力宣传和旅游平台发布的广告为主,对于体育旅游项目,其营销、媒介、网络推广等宣传手段滞后,导致皖南体育旅游产品缺乏竞争力[6]。其次,投融资能力不足也是制约皖南体育旅游资源宣传的一个问题。有效的宣传需要资金的支持,包括制作宣传材料、组织推广活动和与媒体合作等。然而,皖南地区可能面临着资金不足的挑战,这限制了宣传活动的规模和质量。石台县曾是皖南唯一的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大力推广“体育 + 旅游”发展理念,影响力逐年扩大,2020年石台县35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2022年11月在安徽省石台县举行的安徽省“皖美山水”骑行赛(石台站)暨首届中国石台公路自行车公开赛,吸引了近500名选手参加,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更好的诠释了体育助力精准扶贫。但与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相比,无论是参赛及观赛人数,还是比赛规模,都有很大差距。在宣传方面,早在2013年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就实现了央视赛段直播,2016年首次实现全程直播全球覆盖,创造了中国本土赛事直播信号境外版权收益的成功案例,2018年赛事创造的综合效益超过6亿元。这也充分说明皖南体育旅游的营销工作还有待进一步优化。现阶段,皖南地区体育旅游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体育服务、体育产业所带来的的巨大效益也还未显现。由于皖南地区投融资能力较弱,政府资金多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对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资源开发无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3.4.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皖南地区在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方面存在匮乏的情况。专业人才是推动旅游业发展和提升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由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不足,皖南地区缺乏具备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专业人才。这导致在体育旅游产品的设计、推广和运营等方面存在短板,无法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其次,皖南地区的体育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皖南地区目前存在服务质量不稳定、服务意识薄弱、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有些景区的停车场管理松散,停车位较少,如遇节假日,停车难等问题都会导致游客的流失。景区内宾馆、饭店等多为私营个体户,缺乏统一管理和相关业务培训,服务档次、质量都有待提高。例如,池州九华山风景区驰名中外,到访游客络绎不绝,但由于部分私营商贩不规范营业,在高速路口或沿途上有人招手或强行并车,这些现象都降低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感。这些问题导致游客在体验过程中可能面临不便和不满意,影响地区的口碑和形象。体育旅游人才不仅关系到本区域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质量,而且正产生深远的战略性和全局性影响。对于皖南地区而言,体育旅游专业人才需要掌握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和方法,同时要具备一定的皖南自然、人文旅游知识储备及休闲体育专项技术。通过走访调查可知,景点中的导游大多是兼职导游,以附近居民为主,只能简单的向游客介绍景点的基本情况,或是推销所售商品,服务水平和理念有限。皖南地区拥有众多高校资源,综合类高校均设有体育专业和旅游专业,但缺乏体育旅游专业的设置,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会涉及部分休闲体育旅游知识,但在教学软硬件设施和专业教师方面还需不断扩充与加强。对于皖南体育旅游人才队伍而言,仅仅掌握基础的体育旅游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团队中还需要扩充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体育旅游产业管理等专业人才,目前的人才队伍缺少科学指导体育旅游项目规划、管理、产品开发和营销活动,以及精品的体育旅游项目、路线、赛事的专业人才,举办的活动规模小,吸引力不够等都是导致皖南体育旅游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

4. 皖南体育旅游扶贫路径分析

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据2020年国家统计局数据可知,近年来,我国乡村休闲旅游人数所占比例大幅提升,2019年底中国乡村旅游规模高达32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总人数的53.24% [7]。体育旅游是产业高度融合发展的新兴产业形态,正在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其价值不容小觑。从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到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皖南地区结合体育旅游产业联动的聚集效能,不断探索脱贫致富的有效路径,助力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目前,对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效果显著,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待解决。以下从资源整合、品牌打造、营销策略、人才培养四个方面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皖南体育旅游发展的综合思路。

4.1. 整合多方有效资源,加强区域联动

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增强和休闲娱乐时间的增加,体育旅游逐渐成为备受追捧的形式之一,市场需求旺盛,但地方政策多偏向于旅游业,对者着结合的产物体育旅游关注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其发展受到阻碍。首先,政府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积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要加强对皖南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的规划和组织,推动资源整合和联动。成立专门的机构或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和推广工作,促进各个景区、场馆和旅游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要积极拓宽体育旅游融资形式,鼓励多种融资形式并存,提高对体育旅游产业的投资引导力度。通过引入国内外的投资机构和资本,提供项目资金支持和投资合作机会,利用多种财政经营方式推进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融资和发展。与此同时,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评估和监管,确保投资的有效使用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8]。其次。要注重提升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体育场馆、运动设施和旅游交通等方面的投资,提高其质量和数量,优化体育旅游发展的土地用地,根据当地的地域优势、人文风貌等,科学合理的开发适合发展的休闲体育项目。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同时,还应该注重保护和修复自然环境,提升景区的生态品质,使游客在体验体育旅游项目的同时也能享受自然的美景。如,黄山途瑞露营地管理有限公司依托优质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文旅资源,以“体育 + 旅游”双向融合发展休闲养生旅游,推出了风景道、营地、民宿、拓展基地等配套功能设施,是目前国内最大、最具规模与特色的露营产业综合体之一。并于2015年被评定为长三角房车标杆营地,被授予“安徽省省级体育旅游产业基地”称号,不断刷新游客对黄山的认知程度,让体旅融合成为黄山市发展的新名片。另外,可以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的体育旅游发展模式,吸取经验并加以创新,开展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交流,学习其成功的案例和运营模式,用“以强带弱”的方式加强联系,以提升皖南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水平。例如池州以“九华文化”带动周边体育旅游发展,在吸引大批的游客驻足观赏的同时,积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的体育旅游产品,提升品牌核心价值,以产品的内涵及品质在游客中形成良好口碑,以流量加口碑的双重作用,实现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4.2. 打造特色品牌,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皖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及体育设施,可以通过精心策划和包装,打造独特的体育旅游产品和线路。例如,开发主题登山活动、文化体验游、特色运动赛事等,突出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和参与。通过与当地文化、历史和体育资源的紧密结合,形成独具魅力和吸引力的品牌形象。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体育旅游产业链条和生态系统。这包括从规划和设计、产品开发、运营管理到营销推广的全过程,要确保各个环节的协调和配合。鼓励与当地旅游企业、酒店、餐饮等相关产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体育旅游的完整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开发和完善具有品牌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延伸出健身休闲、餐饮住宿、体育用品、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的综合发展。体育用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并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使皖南体育旅游走向产业化、国际化发展道路。如九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以九华山及青阳县的山水生态资源和旅游配套基础设施为依托,融入体育元素,涉及健身气功、健身瑜伽、门球、太极拳(剑)、柔力球、气排球、自行车、持杖健走等体育健身休闲项目,形成“体育+”产业链,发展以康养为主题的休闲项目,开创特色体育活动和培训,加强基地建设,多措并举着力推进体育产业发展,取得良好成效,并成功入选“2021年长三角地区精品体育旅游项目”。还可以积极举办或承办国家或国际级大型体育赛事,打造赛事IP,深化市场运作,扩大赛事影响力,促进体育旅游的多元化发展。2021年海南亲水运动季全年围绕四大主题策划了SUP桨板公开赛、“泳坛明星喊你来游泳”公开课、全国动力冲浪板锦标赛等各项亲水赛事活动共计46项,吸引参与者参与所创造的经济流入为1.43亿元,创造的总产出效益约为3.96亿元、税收效益为0.31亿元。媒体覆盖人群总数达到3800万人次,品牌效应深入人心。

4.3. 拓宽宣传渠道,创新营销方式

皖南地区在体育旅游领域拓宽宣传渠道和创新营销方式可以为地区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首先,通过拓宽宣传渠道,可以将皖南体育旅游的独特魅力传递给更广大的目标受众。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例如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开展精准的广告宣传和线上推广活动,将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体育活动展示给全国乃至全球的游客。其次,创新营销方式对于提升皖南体育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至关重要。可以通过举办体育赛事、文化活动、体验营等方式,吸引更多的目标受众参与其中,提升品牌形象和认知度。此外,与线下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体育协会等合作,打造定制化的体育旅游产品和套餐,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选择,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同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市场调研和用户分析,运用数字技术对用户信息进行深度挖掘、精准匹配,为消费者做出精准服务,提高供需配置效率。构建区域体育旅游服务平台,利用平台的传播,构建产品内容,打破因地域差异造成的信息壁垒,实现数据互通互联。通过精心策划和执行营销活动,积极搭建立体化营销网络,构建出不同层次的联动型营销体系以创新营销模式。推进在线体育旅游代理商、网点分销、电子网站等方式相结合,将VR场景体验连接到各大网站和终端平台上,通过线上直播、互动体验、用户生成内容等,扩大目标客户群体,增强场景体验,提升用户体验和口碑传播效应[9]。此外,可以与其他相关产业和旅游景点进行合作,开展跨界合作和联合营销,形成互补优势和资源共享,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例如,与当地文化景点、历史遗址、特色小镇等联动推广,形成旅游联动效应,吸引更多游客深度体验皖南的丰富旅游资源。

4.4. 培育复合型体育旅游人才,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乡村振兴进程中人才是其中的核心要素,高水平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是皖南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目前存在经验匮乏、发展历程较短等短板,与体育旅游蓬勃发展态势相比,人才培养出现短板。要从业务培训、专业培养、团队建设等方面加强皖南地区体育旅游人才建设。为了推进皖南体育旅游的发展,培育复合型体育旅游人才和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首先,要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即具备体育和旅游知识、技能和素养的综合型人才。通过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教育体系,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和综合能力的人才。例如,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提供综合性培训,将体育和旅游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其次,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通过持续的培训和学习机制,提供更新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使从业人员能够适应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此外,建立健全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励人才积极进取、创新发展。高校在体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学科间的结合与联系,在体育专业与旅游专业间架构一个桥梁。形成一个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特色人才培养领域,要整合社会资源,成立相关课题组,聘请高端人才对皖南体育旅游现状及路径进行探讨,推动产学研用结合,促进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引入专业人才和科研力量,推动体育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项目,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此外,要加强人才引进和留住工作,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体育旅游行业。通过优化薪酬体系、提供职业发展通道和晋升机会,激励人才的持续发展和成长。注重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加入,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经验,推动皖南体育旅游人才队伍的国际化建设。

5. 结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皖南体育旅游也即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有效开发和利用体育旅游资源,是引导皖南地区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探寻体育旅游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特殊功能,深挖体育产业对于皖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延伸作用,为高质量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积极贡献[10]

基金项目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AHSKQ2020D105)。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 2018-02-04.
http://www.gov.cn, 2024-10-24.
[2] 国家体育总局. 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EB/OL]. 2016-12-22.
http://www.sport.gov.cn/n10503/c781831/content.html, 2024-10-28.
[3]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员会.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十四五”建设发展规划[EB/OL]. 2022-02-23.
http://fzggw.ah.gov.cn, 2024-11-05.
[4] 吴梦柯, 付群, 石岩中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态演进、空间特征及障碍因素[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0(5): 67-77.
[5] 余思均, 赵敏, 熊禄全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逻辑理路、关键障碍与实践路径[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5): 117-123.
[6] 董亚琦, 吴静涛, 王春顺, 等. 大数据助力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与路径[J]. 体育文化导刊, 2022(12): 1-6.
[7] 舒伯阳, 蒋月华. 新时代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思考及实践路径[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56(10): 73-82.
[8] 刘毅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体育旅游综合发展思路[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 41(8): 46-49.
[9] 张亚文, 谢翔, 张小林. 数字经济赋能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24(11): 1-7, 28.
[10] 邵凯, 董传升. 乡村振兴背景下体育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的思考[J]. 体育学刊, 2022, 29(1): 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