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自由劳动思想
On Marx’s Thought of Free Labor
DOI: 10.12677/acpp.2025.148438, PDF, HTML, XML,   
作者: 罗国师:贵州大学哲学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自由劳动自由时间自由王国Free Labor Free Time The Realm of Freedom
摘要: “自由”这一概念有很多种解释,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但没有一种是与劳动相关的。而“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直到黑格尔赋予劳动哲学意义,首次将自由与劳动联系起来。马克思在对前人关于自由与劳动论述批判的基础上,同样将自由与劳动联系起来,建立了其自由劳动思想。马克思自由劳动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理论来源,在他看来,自由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劳动这一活动是创造自由的手段,也是人的自由活动,他的自由劳动思想对于当代有着重要的启示。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freedom” has many interpretations and has always been highly regarded, but none of them are related to labor. And “labor”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practical activity of human beings, until Hegel gave labor philosophical meaning and first linked freedom with labor. On the basis of criticizing previous discussions on freedom and labor, Marx also linked freedom with labor and established his idea of free labor. The formation of Marx’s free labor thought has its specific theoretical source. In his view, free labor is the essence of human nature, and labor is a means of creating freedom and a free activity of human beings. His free labor thought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contemporary times.
文章引用:罗国师. 论马克思的自由劳动思想[J]. 哲学进展, 2025, 14(8): 230-235.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8438

1. 引言

当前,国内外学者围绕马克思的自由劳动理论展开了大量研究,尤其是在自由劳动、异化劳动、数字劳动和生态劳动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自由劳动思想是马克思劳动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具体表现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其中,实现自由是人类解放的动因,实现人类解放的终极目标则是自由劳动,准确来说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在马克思之前,哲学家们对于自由的讨论更多的是关注形而上学的自由,这种自由往往脱离具体实际,是抽象、不成熟的,但这些讨论也成了马克思自由劳动思想的理论来源,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自由劳动思想,对当代的自由观、劳动观有着重要的影响。

2. 马克思自由劳动思想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自由劳动思想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其中离不开对西方哲学家自由思想、劳动思想的批判继承,其丰富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来自亚里士多德的自由与劳动思想、古典政治学家的劳动价值论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关于精神劳动的思想。

2.1. 亚里士多德——劳动意味着无自由

亚里士多德对自由的讨论集中体现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他将人的活动分为实践、制作、沉思三个领域,并认为自由存在于这三个领域之中。其中,沉思也称为理论活动,这类思考的活动,研究不变的、必然的事物,并非人人都可以进行这项活动,只有闲暇的神学家或哲学家可以。实践作为道德的或者政治的活动,包括参与城邦事务、伦理活动,这一活动地位仅次于理论活动。制作活动则是指对物质资料的生产,更注重活动之外的产品,被认为是最低贱的活动。这类活动需要通过劳动来实现,受制于外在目的,因而被认为是不自由。人类必须依靠最基本的物质资料进行生活,因而从事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贵族、公民难免要依靠占有他人的劳动来维持自己的生存,这是一种通过牺牲他人自由来实现自己自由的方式,这也加剧了劳动的不自由。

2.2. 古典政治经济学——异化劳动的不自由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的劳动价值论对马克思自由劳动思想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随着两次工业革命在欧洲的展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确立,机械化大生产逐步取代传统手工业劳动,这一变化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也进一步提高了工人的社会地位。然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如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对于劳动普遍持消极态度,认为劳动地位的提升反而造成了不自由的异化劳动。威廉·配第首先提出劳动价值论,他以耗费的劳动量来阐明价值,认为价值的源泉在于劳动,但并不是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1]。他将工人的劳动视为社会财富,而工人的工资只需要维持其最低限度的生活即可。然而现实中的工资水平在这一范围内不能维持工人的劳动力,工人的劳动力便只能在被压缩的条件下维持和发挥。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以分工为开端,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上。他认为劳动是痛苦的,价值是用劳动的牺牲换取的,“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得这一物品实际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2]。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认为投入生产的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实际上就是把一切价值的来源归结为劳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批判重农主义和重商主义的基础上,构建了劳动与财富之间的紧密联系,进一步从劳动对社会财富的意义角度提高了劳动的社会地位[3]。同时,在工业革命时期的绝大多数工厂的条件极差,工人经常性面临长时间的劳作、极差的工作环境以及低廉的工资,这些都是工人在劳作中不自由和压迫的表现,同时也是异化劳动的体现。

2.3. 德国古典哲学——精神层面的自由劳动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特别是康德和黑格尔两位哲学家对其影响颇深。康德的认识论哲学和黑格尔的精神哲学中对自由与劳动观点的论述同样也对马克思自由劳动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康德那里,他认为劳动本质上是不自由的,因为劳动实际上是受到自然必然性的制约,而非人的理性。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人的实践活动被分为了受自然必然性支配的实践和受自由原则支配的实践,尽管他肯定了人的自由,却把劳动排除在实践之外,人在劳动过程中体验不到自由。他提到“如果锁定因果关系的概念是一个自然的概念,那么这些原理就是技术地实践;如果它是一个自由的概念,那么这些原理就是道德地实践的。”[4]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理性存在物,不得不受自然法则和理性法则的约束。劳动本身受制于自然必然性,真正的自由也并非完全受到自然法则的约束,而是在认识到约束的基础上通过理性法则的指导实现道德层面的自主和自律。在黑格尔看来,他第一个将劳动和自由联系到一起,认为劳动是以绝对精神为主体的精神劳动,劳动是自我表达的形式,个体能够通过劳动展现自身的能力和创造性。劳动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个体实现自我、表达自我和创造自我价值的过程。而只有摆脱自然的抽象精神活动,才能摆脱自然必然性,从而实现主体的自由。黑格尔的劳动建立在自我意识之上,这决定了他不能将劳动从精神层面上剥离开[5],因而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自由劳动。

3. 马克思自由劳动思想的主要观点

在对前人批判继承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自由劳动思想,自由劳动思想体现的是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社会解放的思考。在他看来,劳动是自由的源泉,自由劳动是人的类本质,自由时间的获取是实现自由劳动的重要条件,自由劳动的实现是人类解放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标志。人的自由统一于劳动的自由,自由劳动也是实现人类解放的重要途径,同时自由劳动的实现也意味着人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3.1. 人的类本质

“类本质”这一概念源自费尔巴哈,他用“类”来概括物的共同性,“类”就是种类,人的类本质指的就是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特性。马克思同样使用“类本质”一词,将人的类本质表述为人与动物的区别,但在内容上,他提出了“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特性”[6],其中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指的就是实践,人的类本质即指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本身是由劳动创造的,并且因为劳动人类社会得以发展[7]。实践活动的主体是人,实践活动的客体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当一个事或者物被纳入实践活动中并为实践活动所指向时,它便成为实践活动的客体。而人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类本质活动存在物,最基本的就是进行生产自己生活资料的劳动。脱离生产维度来谈自由劳动,根本上是抽象的[8]。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将人的理想、能力、目的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动物的活动有别于人类的劳动,动物的活动是为了维持其最基本的生存,是出于动物的本能,是一种被动性的活动。而人是为了某种目的、理想主动地改造自然,创造属人的世界,这一过程便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因此,劳动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生产活动,更是一种创造性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通过劳动表达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实现自我价值。

3.2. 自由时间的增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时间上的剥削,同时又指出自由时间的对人类解放的意义。国外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进步并未真正解放劳动者,而是加剧了时间的碎片化和异化[9]。而在马克思那里,自由时间的获取是实现自由劳动的重要条件。马克思将“时间”置于人和社会的问题中研究,他认为人的现实时间可以划分为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劳动时间增多,自由时间就会相应减少,反之亦然[10]。对于社会中的个体而言,劳动时间越长则自由时间越短。劳动时间在个体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越高,则越不自由,相反,自由时间在个体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越高,则越自由,个体更加趋向自由全面发展的状态。自由劳动和自由时间是相互关联的。只有在劳动中实现了自由,人们才能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反之,自由时间的增加也为自由劳动提供了条件,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实践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往往面临劳动时间过长、劳动条件恶劣等问题,这限制了他们的自由时间和自由劳动的可能性。在谈到自由王国时,马克思批判了这种生产方式,认为它剥夺了工人的自由时间和自由劳动,进而将劳动视作个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1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力也随之提高,这就意味着人们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必要的劳动,劳动时间减少,自由时间则不断增加,因而自由时间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人摆脱不自由而获得自由的标志,马克思认为“工作日缩短”是自由王国来临的“根本条件”[12]

3.3. 自由王国的实现

必然王国指的是人的行为活动受到客观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限制,一方面人生活在大自然,大自然是人类生存依赖的外部条件,人类永远无法摆脱大自然的力量,受到自然规定的支配;另一方面人类自己创造出社会规律但又受到社会规律的奴役。因此,在必然王国中,人的一切活动都会受到自然规律或者社会规律的限制,人的劳动是被限制的,是不自由的。而在自由王国中,人类真正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人的劳动转变为了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不再受制于外在强制力从而走出不自由和异化状态。自由王国中的自由劳动本质目的在于个体前面而自由的实现。自由劳动是实现自由王国的前提条件,自由王国是自由劳动的目标,只有劳动成为自由,才意味着人类进入了自由王国,而自由王国不仅是一种社会状态,也是一种有待实现的社会理想。在自由王国中,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人不仅可以按照自己的尺度进行生产,还能“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3]。人可以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认识和改造世界,这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动遵循了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人们便可以享受自由劳动带来的成功,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必然王国不同的是,人在必然王国中会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而不得不从事受自然力量所支配的活动,同时人们还会受到社会结构的压迫而不得不从事异化活动。因此,自由劳动和自由王国的实现,标志着人类从必然王国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了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3.4. “自由劳动”概念的嬗变

马克思对“自由劳动”的思考经历了从“对象化活动”到“自由王国”中活动的转变,这是马克思早期和晚期文本中“自由劳动”概念的细微差别,这种细微差别源自于马克思思想从哲学人本学范式向社会历史辩证法的关键转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对象化活动”将自由劳动解释为“人的类本质的确认”,强调自由劳动是一种“我的对象化本质力量的主观性和感性丰富性”[14]。在这里,马克思将自由劳动等同于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实现,同时认为其是自我实现的最高表达,在这一状态下,自由劳动不仅摆脱了异化的束缚,人的主观性和感性还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不再只是从抽象的人性出发,转而分析现实的个人在具体的社会中的活动,这也标志着“自由劳动”概念的重大转折。马克思将目光聚焦到无产阶级革命,认为必须“翻一切旧的生产和交往关系的基础”[13],此时的劳动自由程序取决于现实的社会关系。“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够了,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而历史会带来这种共产主义行动。”[15]马克思在理论层面实现了“人的类本质的确认”,把一切重新带回到现实之中,为现实层面实现人和世界的本质状态确立基础。但是理论层面的完成还不是全部,真正的自由劳动指向革命实践,即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运动,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4. 马克思自由劳动思想的当代启示

4.1. 马克思自由劳动思想的理论意义

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也是批判异化劳动现象的理论武器。自由劳动思想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站在广大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和超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繁荣发展背后无产阶级糟糕的生存状况,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之下的异化劳动将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人的本质分离,而自由劳动则是在消灭私有制、异化劳动的基础上无产阶级的劳动自主性提高、自由时间增加的状态,始终以人类的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强调无产阶级劳动实践的重要作用。同时,马克思通过自由劳动思想深刻剖析并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背后的资本逻辑,这种资本逻辑无情地压迫劳动者,使之异化,马克思的自由劳动思想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的有力武器。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资本的基本逻辑就是获得更多利润,尽可能占和积累更多财富与剩余价值。无产阶级作为劳动者,与劳动工具无本质区别,都被视为生产要素的一部分,劳动者沦为资本价值增值的工具,其劳动本身和劳动成果被资本控制被剥削,从而失去了自由。而马克思自由劳动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其作为强大的理论武器鼓励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为反抗资本主义的压迫、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而奋斗。

4.2. 马克思自由劳动思想的现实意义

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马克思的自由劳动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立足于现实世界,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理论。马克思深刻认识到劳动不仅是人的本质活动,更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这种认识决定了劳动不应该只被视为人的谋生手段,更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全面发展的方式。如果劳动不能带给人自我实现方面的尊严满足感,那么人的劳动就违背了人类本质的基本特征[16]。在当代社会,自由劳动观提倡关注劳动者的主体性,主张消除劳动异化,推动劳动条件的改善和劳动形式的多样化。也只有当劳动真正摆脱异化,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时,人们才能在劳动中获得满足感与幸福感。马克思的自由劳动思想同样也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中,包含生态维度,真正的自由劳动需遵循自然规律[17]。同时也有学者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的掠夺,认为自由劳动的实现必须以生态可持续为前提[18]。人类劳动在必然王国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而在自由王国中,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从而避免在劳动实践中破坏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求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做到尊重自然,摈弃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倡导一种更环保、更可持续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5. 结语

马克思的自由劳动思想深刻揭示了劳动和自由的内在联系,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与继承,马克思将劳动从被动的谋生手段提升为人的类本质活动,强调自由劳动是人的创造性实践和自我实现的根本途径。在他看来,自由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实现自由劳动意味着劳动者的自由时间的不断增加,这不仅是摆脱异化状态的关键,更是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核心条件。马克思的自由劳动思想对当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它不仅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也是批判异化劳动现象的理论武器,更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马克思的自由劳动思想深刻揭示了劳动者的不自由状态,并鼓励广大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争取人类解放。同时,该思想倡导尊重劳动者的主体性,主张消除劳动异化,推动劳动条件的改善和劳动形式的多样化,强调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生产,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5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6-57.
[2] [英]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 郭大力, 王亚南,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26.
[3] 丁立群. 劳动之成为实践: 历史嬗变及其意义[J]. 中国社会科学, 2023(9): 106-121+206-207.
[4] [德]康德. 判断力批判(上卷) [M]. 宗白华,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8-9.
[5] 魏艳平. 马克思自由劳动的双重意蕴与劳动幸福的实现[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4): 21-28.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56.
[7] 保虎. 劳动的自由与自由的劳动: 马克思“非物质劳动”时代新意解读[J]. 湖南社会科学, 2020(4): 42-49.
[8] 吴荣, 何云峰. 从马克思自由劳动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J]. 社会科学战线, 2024(7): 42-50.
[9] Postone, M. (2018) Time, Labor, and Social Domination: A Reinterpretation of Marx’s Critical The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 郭晓冉. “自由时间”、“劳动时间”辩证法下的精神生活富裕审思[J]. 新疆社会科学, 2022(3): 152-160+180.
[11] 钟晨宁. 如何构想未来社会的自由劳动——对当代“马克思傅立叶化”思潮的批判[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4(2): 174-181.
[12] 张旭. 马克思自由劳动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财经大学, 2024.
[13]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4]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5]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7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6] 何云峰. 马克思劳动幸福理论的当代诠释和时代价值——再论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7(5): 30-39.
[17] Foster, J.B. (2020) The Return of Nature: Socialism and Ecology. Monthly Review Press.
https://doi.org/10.14452/MR-072-07-2020-11_1
[18] Malm, A. (2016) Fossil Capital: The Rise of Steam Power and the Roots of Global Warming. Ver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