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激励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与实现路径
The Fun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Emotional Incentive Metho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OI: 10.12677/ae.2025.1581568, PDF, HTML, XML,   
作者: 罗 赛: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情感激励法思想政治教育路径Emotional Incentive Metho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h
摘要: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近年来,各学段的思想政治课程虽已取得显著进展,但深入调研其教学过程后发现,仍存在诸多问题:教育内容偏于抽象、教学方式单一机械、实践环节较为薄弱,且对学生缺乏平等关怀。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主动性不足,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鉴于此,本文将探讨情感激励法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路径,分析相关代表性理论基础。总结出情感激励法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具有的必要性与挑战性,以及应该从提升教育者情感素养与能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营造积极情感教育环境和关注个体情感差异与需求等方面来优化实践路径。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has profound educational value.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t all school stages have made remarkable progress, in-depth investigations into their teaching process have revealed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the educational content is rather abstract, the teaching methods are single and mechanical, the practical links are relatively weak, and there is a lack of equal care for students. These problems directly lead to students’ low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insufficient initiative, ultimately affecting the teaching effect.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the emotional incentive method and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teaching, and analyze the relevant representativ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It will summarize the necessity and challenges of integrating the emotional incentive method into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teaching, as well as the optimization of practical paths from aspects such as improving educators’ emotional literacy and abilities, optimiz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creating a positive emotion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emotional differences and needs.
文章引用:罗赛. 情感激励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与实现路径[J]. 教育进展, 2025, 15(8): 1227-123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568

1. 引言

思想政治课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社会实践课程,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1],将人摆在首位,充分体现了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的总体目标之一便是到2025年“广大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不断成长为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堪当重任的有生力量”[2]。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其责任、理想与担当,提升综合素质,是我国培育优秀接班人、迈向人才强国之路的关键,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此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现阶段思想政治课育人成效欠佳,存在“强制灌输”、师生互动不足等问题,部分教育工作者教学技巧匮乏,忽视学生个体差异,难以有效引导学生,因此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迫在眉睫,而教学方法的革新尤为重要。

情感作为影响行为的直接因素,人们都有情感的需求。情感激励主要是了解人的各种情绪情感,给予他们帮助和关怀,以充分发挥人们积极主动性。本文主要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滞后、方式方法单一,造成学生学习无热情,无积极性问题,致力于把情感激励法引入思想政治课教学,找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自我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学业及生活做到优秀,完成全方位发展,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

2. 情感激励法概述

情感激励法是一种有效的使用情感激励的具体方法,它依靠师生之间建立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用最有效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成效的管理方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情感激励法是指教师运用关爱、鼓励、宽容、真诚等情感策略,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直接能动性和责任感[3]。情感激励法包括情感投入、情感营造、思想感化、观念认同。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日常表现,真心诚意地为学生优点和成绩鼓掌,不掩饰学生的缺点,并公正对待,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努力创造良好的情感环境,帮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为自动学习的状态,使学生自觉遵守课程目标和行为规范,高效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情感激励法的相关理论基础

情感激励法原本属于一种管理手段,如今被作为教学方法加以研究。在运用这一方法的过程中,情感建立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教育。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效果情感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情感本身即为目的,涵盖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中涉及的伦理道德、法制常识,以及从书面考试到日常行为表现等多个维度;其二,情感可作为手段,教师通过自身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就高中思想政治课而言,高中生的情感具有鲜明的年龄特征,其人生观与价值观尚处于初步形成阶段,极易受外界影响而发生显著变化。

3.1. 教师期望效应

有关情感激励法教学运用的研究里,教师把某种期望传递给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种方式被称为“教师期望效应”或者“罗森塔尔效应”,我国学者丁蕙针对这个效应展开过细致探究,从情感角度来说,它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特别是某部分学生或整体群体给予某种期望,然后按照这种期望去给予相应的扶持和鼓励,促使学生努力达到教师所抱持的期望进而取得自身发展。经过一些调查,教师的合理期望在很大程度上有益于学生在学业成绩,性格特点以及道德水准等各方面有所前进,对于那些缺少家庭关怀的孩子来讲,他们常常希望在校园内得到更多注意,以此填满情感方面的空白。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除了要给予特别的关照以外,还应该给予适当的期望,学生一般都会以实际行动来回报老师的感情,将实现老师给予自己的期望当作对老师的一种回馈。这也体现了教师期望理论也是情感激励法的一种形式[4]。教师期望效应并不是只要给予了期望之后就可以完全放任不管,学生在向着期望前行的路上,难免会遇到学业和生活中各种困难,这时就需要教师主动去帮助学生,在学生的路上,积极地为学生提供建议,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同时还要积极进行心理疏通,与学生一同渡过难关。

3.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构成了情感激励法的理论基础。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生活需求按不同层级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5]。由此可知,社交与尊重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情感激励法正是通过社交层面的行动——即与学生建立朋友般的关系,给予他们关爱与信任,让学生在情感上获得接纳、认同与重视,进而在教师的情感激励下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身理想。为了借助情感激励法有效帮助存在情感缺失的学生,教学中给予足够的温情与关怀至关重要。教师需为学生提供更多帮助与鼓励,以真诚走进他们的内心,优先满足其对关注与尊重的情感需求。

3.3. 暗示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的内涵是“学习不只是大脑跟理智参与,还有身体跟情感的参与其中”,采用多种暗示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和潜力,带有情感缺失现象的孩子,无论自卑还是自负,事实上他们内心里的情感是脆弱的,稍有安排不妥就可能碰到他们敏感的心理,这时太过直接的情感表达极易让他们感到不适或产生误解,情感激励法中采用辅助暗示教学法更助于他们接纳。

4. 情感激励法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必要性

4.1. 契合新课程标准培养目标的需求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了明确的素养培育目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注重培养其道德认知、法治观念与情感态度的协同发展,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这一要求凸显了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关键价值,也为情感激励法的应用提供了必要性依据。情感激励法通过构建师生间的情感共鸣,能够有效激活学生对道德现象、法治问题的主动思考——当教师以尊重、鼓励的态度回应学生的情感表达,引导其将理论知识与生活体验相联结时,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同感会显著增强,进而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这与新课标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高度契合。

4.2. 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为主向理想认识上升的阶段,这类群体的情绪极易因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波动,在认知和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也存在认知偏差,因此需要教师通过正确引导帮助其克服这些不良因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运用情感激励策略,与学生开展及时的互动交流,引导他们主动发掘生活中与理论知识相关联的实际问题。同时,教师需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即时处理。这种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局限,将学生真正置于主体位置,充分尊重其情感诉求。其教师采用情感奖励法的时候,就会留意学生的长处和进步之处,然后马上予以赞美和认可,这种正向回馈能够让学生察觉到自身的价值,渐渐树立起自己的能力,加强自信,利用情感奖励法可营造出一种暖意,平和,信任的班集体气围,置身于此般环境之中,学生便可以感受到关怀,也就乐于去尝试新东西,在不停地尝试与成功之中,自信心得以培育并提升起来[6]。这样的情感激励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其达到自我认同,同时有助于激发其内在潜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7]

4.3. 提升教师教学素养的需求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思政教师作为知识传承与价值引领的核心主体,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其自身的素养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如果无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沟通,会极大地影响教师教学的公信力甚至波及相关学科内容的可信度。而情感激励法在应用过程中不仅能有效激励学生的积极情感,对教师来说也是提高自身素养的一种重要手段[8]。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情感激励,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其内在潜能,还有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作为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交流活动,情感激励只有在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形成共鸣、达成交融时,才能转化为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9]

5. 情感激励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面临的挑战

5.1. 教师教学工作负荷过高

首要表现为教师教学任务饱和与情感素养培育需求之间的时间资源挤占效应;其二,教师群体在情感能力维度存在差异性,部分教育工作者因基础薄弱可能产生适应性不足问题;其三,当情感示范被纳入量化考核体系时,可能诱发教师为满足评价标准而进行策略性表演,导致情感表达的真实性受损;思想政治课要体现情感激励,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事业,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有强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这样才能对教学工作产生无比的热情和对学生无比的爱,用为人师表的人格力量激励学生,感染学生[10]。这些复合型挑战对教师的情绪管理效能与职业韧性提出了系统性要求,亟需构建更具包容性的专业发展支持机制。

5.2. 情感激励应用方式单一

就某种程度来说,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方式和学生对情感激励的接受程度是决定情感激励法能否有效应用的方式之一。在教育教学实践领域,部分教师对情感激励理论的认知层面存在短板,难以精准把握多样化激励策略的实施要领,从而导致过度依赖情境创设方法,并容易忽略学生的真实情感需求[8]。通过实践观察发现,尽管多数教师已尝试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运用鼓励性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但受制于教材内容的既定框架及学生个体认知差异,现行激励手段仍呈现单一化特征,难以满足教育对象的多元化需求。从教育生态的长效发展维度审视,亟需构建多维激励体系,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动态调整策略,并建立学生情感状态的持续性追踪机制,方能实现激励效能的最优化提升。

5.3. 师生情感交融度不够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长期固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催生了工具性师生关系范式。课堂场域内,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主体地位通过标准化测评体系得以强化,这种以分数为导向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及家长群体形成“唯成绩论”的认知偏向,客观上挤压了师生情感互动的实践空间。具体到义务教育阶段,尽管“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着重要的价值引领功能,但受制于课时资源配置与学科性质的双重要求,教与学双方往往陷入“知识传递–应试训练”的单向度互动模式,未能构建起基于情感认同的双向对话机制。教育心理学研究揭示,师生关系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科认同度与学习投入水平,当情感联结机制缺失时,即便通过强制性教学措施可在短期内提升应试表现,却难以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长效目标,这与新时代基础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6. 情感激励法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路径探析

6.1. 提升教育者情感素养与能力,强化情感互动效能

除了基本的交流技能培训以外,设置分层次分类的情感素养提升课程,比如给新手教育者的“共情能力基本训练”,给资深教师的“复杂情形情感干涉手段”之类的专门培训,采用角色扮演,即兴互动等方式,促使教育者冲破情感表现阻碍,加强情感流传的感染强度,推动教育者参加心理疏导,社会事务等实际操作,搜集真实的状况下的情感交流经历,可以安排教师定时参与到社区志愿行动当中,通过帮扶那些弱势的人群来加深自身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把所获得的感悟转变为教育里的感情引领才能。

此路径能帮助教师提升自我情绪感知与调节能力,通过热情的言行传递积极情绪,借助学生正面反馈实现内心与行为的契合,形成“教师积极情绪–学生正向回应–教师更深层情感投入”的循环,促进教学协同。

6.2.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情感共鸣与教育效果

形成“思政案例情感数据库”,按照校园生活,社会热点,传统文化等主题划分,依据受教育者的年龄,地域,文化背景等因素,开发符合不同群体特点的案例资源,就拿大学生来说,可以加入科技创新方面的奋斗故事,对于青少年而言,可以选择校园榜样人物的成长历程,从而让案例更贴近实际,增加代入感[10]。促使案例进行动态更新并加以深入加工,联系当前的热门事件,把案例转变成“问题链”,“情境剧本”之类的样式,用重大的社会事件作背景来安排辩论题目,情景模拟之类的任务,以此引导学生在分析和参加的过程中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评判。

此路径能通过贴近受众的情感案例,引导学生在分析与参与中深化情感体验,强化对案例中蕴含的价值理念的感知与认同,让抽象的思政内容转化为可感知、可共鸣的情感体验,提升内容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6.3. 营造积极情感教育环境,释放学生潜能与构建共同体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工作的核心始终离不开课堂,在课堂上运用情感激励法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师要善于使用课堂,创设能触动学生情绪的情境,使学生能在课堂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课堂这一限定时间内更深入地去理解知识。第一、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重视课堂的导入,利用导入阶段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用一些有意思的历史典故或者时政新闻,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第二、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多使用多媒体设备,在文字的基础上可以借助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方式来传递知识,帮助学生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让更丰富的信息影响到学生的情感;最后是课程的结束,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上讲理论,还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课程结束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为今后踏入社会打好基础。

除此之外,还可以形成“家校社情感共育”数字平台,即时分享学生情感状况及教育进展,冲破信息壁垒,定时举行三方联席会谈,或共同规划“家庭红色教育日”,“社区实践周”之类的活动,慢慢影响学生的情感认识,营造整个社会一起培养的人情生态[11]。协同环境能冲破信息壁垒,让情感激励贯穿学生生活各场景,通过多方合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积极情感,助力人格完善。

6.4. 关注个体情感差异与需求,增强激励针对性与沟通效能

不同个体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社会存在决定着人们的需求内容及满足需求的方式,由于人们所处时代、接触环境、社会地位、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及所持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不仅导致个人需求各不相同,满足需求的方式也有所区别。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即便是同一个体,其需求也具有层次性,可分为生理与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研究表明,高校辅导员采用的激励方式多局限于常见的奖学金激励,而学生认可的情感激励、环境激励、竞赛激励等有效方式却较少运用。当出现问题时,多数辅导员往往选择“耐心细致地讲道理”这种相对简单但单一的处理方式。因此,在将激励方法应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需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引入差异化激励策略。

差异化激励能精准满足学生心理需求,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与接纳,增强自信心,激发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在成功体验中提升自我认同。这能降低沟通壁垒,让教师及时把握学生情绪动态,针对性调整教育方式,同时学生在被理解中更易敞开心扉,促进沟通能力提升,形成“师生互促”的教学闭环[12]

7.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用情感激励法的实例分析

7.1. 教学背景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的这堂课为例,讲述如何将情感激励法合理有效地运用在思想政治课当中。

教学目标:1) 法治观念:了解法律的重要作用。2) 责任意识:学会正确行使个人权利,不滥用权利,维护社会公共利益。3) 政治认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认同感。

7.2. 教学过程

7.2.1.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如交通路口秩序、商场交易等,提问学生:在这些场景中,是什么保障了我们生活的有序运行?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7.2.2. 新课讲授

A. 法律的作用

展示课本中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图片反映的情境与哪些法律有关。

总结: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B. 法律保障生活

呈现“某小区业主拆除承重墙”案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评价案例中刘某的行为,并思考法律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

总结: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法律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阐述,结合上述案例进一步分析法律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机制。

总结:法律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法》《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法律条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这些法律是如何促进社会发展的。

总结:法律促进社会发展

7.2.3.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法律的作用。

7.3. 这堂课过程分析

本节课《法律保障生活》的教学准备与实施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课前教师依据学生自学反馈和新课标要求备课,课前三分钟以饱满热情营造氛围,通过情感激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中,教师善用语言激励与体态语言,传递对学生的关爱;通过情境设置和问题引导,结合生活实际引发思考。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鼓励其参与课堂,对回答优秀者及时表扬,对错误先鼓励再引导学生自我纠正;对紧张学生给予鼓励,设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并做评价总结,提问兼顾各方位学生。

课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提问,通过师生互评增进了解,实现教学相长。

8. 结语

情感激励法作为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径,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情感共鸣激活教育主体的内在动力,既释放学生的成长潜能,又彰显教育者的育人胸怀,为破解当前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形式化、低效化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案。

展望未来,情感激励法的深化应用需进一步结合时代发展与青年特点,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中持续完善,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实现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助力青年一代在情感认同与价值塑造中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习近平著作选读: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3: 540.
[2] 刘俊彦, 朱峰.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与我国青年政策的完善[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343.
[3] 王海平. 精神激励的“七种武器” [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5(8): 54-55.
[4] 丁蕙. 教师期望效应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J]. 社会科学论坛, 2014(6): 237-242.
[5] 郝占奎.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谈转业干部如何选择岗位[J]. 中国人才, 2010(24): 46-47.
[6] 张雷. 先谈“情”, 再说“教”——论情感激励法对小学数学的促进作用[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18): 45.
[7] 陈明香. 情感激励法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的应用[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 18(3): 79-80.
[8] 罗莞莹, 赵胜文. 情感激励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应用研究[J]. 天南, 2024(6): 117-119.
[9] 周德军. 情感激励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教学与管理, 2009(33): 119-120.
[10] 周华. 浅谈情感激励法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运用[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0(27): 18-19.
[11] 杨晓恒. 情感激励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开封: 河南大学, 2018.
[12] 江容眉. 建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的意义及途径[J].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2): 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