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初中音乐教学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eaching Strategi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Music Based 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Education
摘要: 课程思政是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各类型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并举,产生协同效应,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教育理念。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情感、意象表达和形式美感,天然具有塑造心灵、涵养品性的育人潜力。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初中音乐教学,关键在于探索如何通过音乐艺术自身的规律和魅力,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引导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社会责任感以及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研究发现,这种融合能有效促进学生文化认同感与社会情感的发展。但实际研究中存在思政资源开发不足、融入方式表层化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挖掘教材思政元素、丰富教学手段及方法、拓宽音乐课程思政教育途径等教学策略。
Abstract: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ers to an educational concept that takes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as its fundamental task, promotes the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various types of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o generate a synergistic effect, and constructs a pattern of “all-round, whole-process, and all-staff education”. With its unique aesthetic emotions, imagery expression, and formal beauty, music inherently possesses the educational potential to shape the soul and cultivate character. The key to integrating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junior high school music teaching lies in exploring how to, through the inherent laws and charm of music art, while improving students’ musical literacy and aesthetic ability, imperceptibly guide them to form positive emotional attitudes, a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 for multiculturalism.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such integration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ultural identity and social emotions. However, in practical research,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and superficial integration method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roposes teaching strategies such as explo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eaching materials, enriching teaching means and methods, and expanding the educational approaches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usic courses.
文章引用:毛嘉琳. 基于课程思政的初中音乐教学策略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8): 1277-128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575

1. 引言

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化,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通过艺术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情感、意象表达和形式美感,天然具有塑造心灵、涵养品性的育人潜力。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初中音乐教学,关键在于探索如何通过音乐艺术自身的规律和魅力,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引导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社会责任感以及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音乐课程因其情感性与体验性的特征,在对学生的社会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时代精神等思政教育培养中具有独特优势。然而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仍存在“重技能轻德育”、“思政元素挖掘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聚焦于“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音乐教学的问题与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以期充分发挥音乐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2. 课程思政理念与音乐学科育人的内在契合与辩证统一

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音乐教学,并非简单地将政治术语嵌入音乐课堂,其深层逻辑植根于音乐艺术独特的育人属性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一致性。深入剖析二者关系,关键在于厘清音乐的审美非功利性本质与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性诉求之间看似矛盾、实则相融的辩证统一关系。

初中音乐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融合审美教育哲学、价值观形成理论及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多维度视角。当代音乐教育理论强调,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审美体验激发情感共鸣,进而促进个体精神的全面发展[2]。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家提出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指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本体的深度感知能力,而非预设道德结论[3]。这一观点与Bennett Reimer的审美教育哲学形成呼应,认为音乐教育应遵循“体验先于诠释”的原则,避免将音乐窄化为道德教化的工具[4]

《课标》明确提出“通过艺术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强调音乐教育需实现审美素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这一要求揭示了音乐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内在契合点:音乐以感性力量滋养心灵,思政以理性光辉指引方向,二者共同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神经科学研究为此提供了实证支持——音乐审美活动能激活包括杏仁核、前额叶皮层在内的情感认知神经网络,当学生在深度音乐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时,价值理念的内化效率显著提升[5]

然而,国际学界对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引导始终存在警惕。德国教育理论家Klafki曾警示,当艺术被简化为意识形态载体时,将导致审美体验的贫困化[6]。我国学者王秀萍(2023)的实证研究表明,音乐思政的有效性取决于情感唤起与认知深化的平衡:过度强调价值灌输会使学生产生认知排斥,削弱对音乐形式本身的感知力。这种张力在初中阶段尤为突出,青春期学生认知发展的矛盾性要求教育者精准把握音乐育人的“审美阈限”[7]

3. 初中音乐课程思政现存问题

(一) 音乐教材中思政元素挖掘不够全面

研究发现教师在授课时对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不足。首先,尽管他们充分肯定课程思政的意义及价值,但是在实际教授环节中却缺乏主动意识,去延伸、挖掘相关元素。另外,课程思政教学的连贯性、系统性也受到教学内容的影响。其次,教师个人能力的局限性也导致其挖掘思政元素不足。可见,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的关注,明确音乐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内涵、通过教研活动提高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进而凝练思政主题是推动“课程思政”融入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策略。

(二) 课程思政融入音乐课堂方式单一化

部分教师在授课时会注重讲授音乐知识和技能,但忽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品质,多采用单一的讲授法教学,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融合思政内容时,仅直接告诉学生哪些是好的思想和道德准则,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引导不足。教师课堂授课的教学方法单一,“课程思政”教学缺乏创新性,很难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优化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在音乐课堂的关注度。总之,音乐教师应适当地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设计,丰富音乐课堂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成效,促进课程思政与音乐课堂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三) 音乐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较为单一

音乐课程思政讲究学生德育、美育的协同发展,但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效测评维度上较为单一。客观来讲,对学生道德发展评价量化难度较大,考量方式较为抽象和复杂。在评价体系中,仅考虑学生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势必会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完善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无论是参与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形式、评价的内容都应从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从而推动音乐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不断优化。

4. 初中音乐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本文从初中音乐课程思政现存问题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丰富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评价等对策。

(一) 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教师能否熟练挖掘和运用教材中思政元素,是影响其音乐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音乐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存在形式上都较为丰富多彩。在参考现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以人音版初中音乐新教材为对象,将教材中各单元的思政元素进行分类,分别是“社会归属感与文化认同类、道德品质类、文化理解与欣赏类和多元文化类”,为初中音乐教学实施课程思政提供可行性分析。

社会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人民对国家的认同。它与民族精神、乡土观念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8],对增强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人音版初中音乐新教材中具有显性社会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思政元素的曲目分类见表1

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related to social belonging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junior high school music textbooks (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 edition)

1. 人音版初中音乐课本社会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思政元素分类表

教材

曲目

七年级上册

《歌唱祖国》《彩色中国》《领航》《红旗颂》《走向复兴》《中华人民志愿军战歌》《中国进行曲》 《军队进行曲》《钢铁洪流进行曲》《月之故乡》《乡愁》《在希望的原野上》《故土情》《台湾风情画》

七年级下册

《中国》《我爱你中华》《灯火里的中国》《御风万里》《祖国慈祥的母亲》《军民团结一家亲》

八年级上册

《天边有颗闪亮的星》《南湖的船党的摇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灿烂阳光下》《国际歌》 《映山红》《永志不忘》

八年级下册

《强军战歌》《人民军队忠于党》《游击队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过雪山草地》《我爱祖国的蓝天》

九年级上册

《英雄战歌》《长城谣》《长江之歌》《关山行》《保卫黄河》《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花儿一唱天下春》 《那就是我》《多情的土地》《南疆北疆》

九年级下册

《一个都不能少》《好儿好女好家园》《共筑中国梦》《爱永在》

道德品质是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包括孝敬父母、团结友善、热爱集体、坚忍不拔等等。音乐教材中很多歌曲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音版初中音乐新教材中具有显性道德品质思政元素的曲目分类见表2

Table 2. Classif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related to moral character in junior high school music textbooks (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 edition)

2. 人音版初中音乐课本道德品质思政元素分类

教材

曲目

七年级上册

《青年友谊圆舞曲》

七年级下册

《友谊地久天长》《青春舞曲》

八年级上册

《辛德勒的名单》《绒花》《人世间》《三门峡畅想曲》《战台风》

八年级下册

《军民大生产》《延安颂》《在太行山上》《我为祖国献石油》《愿亲人早日养好伤》《公仆赞》《生死不离》

九年级上册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永恒的歌谣》《航天之歌》《祖国不会忘记》《英雄颂》

九年级下册

《我们都是追梦人》《不忘初心》《绣红旗》《我的未来不是梦》《爱的奉献》《感恩的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同时也体现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从民族音乐的角度来看,戏曲、民歌、民族器乐等等都属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应挖掘出民族音乐中的精神与特色,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与欣赏。本文根据文化理解与欣赏的含义,对人音版初中音乐新教材曲目进行了分析,教材中具有文化理解与欣赏的思政元素曲目分类见表3

Table 3. Classif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related to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music textbooks (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 edition)

3. 人音版初中音乐课本文化理解与欣赏思政元素分类

教材

曲目

七年级上册

《阿里郎》《鸿雁》《金杯》《辽阔的草原》《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牧歌》《万马奔腾》《草原夜色美》《客家之歌》

七年级下册

《唱脸谱》《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干撒热血写春秋》《表花》《儿行千里母担忧》《姹紫嫣红》 《我的金色阿勒泰》《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站在银色的月光下》《歌唱吧,我的库木孜》《赛乃姆》

八年级上册

《化蝶》《梁山伯与祝英台》《唤凤》《彩云追月》《二泉映月》《姑苏行》《十面埋伏》《百年朝凤》 《阳关三叠》《梅花三弄》《杏花天影》《竹枝词》

八年级下册

《沁园春·雪》《但愿人长久》《蜀道难》《秋之歌》《春江花月夜》《雨打芭蕉》《小放驴》《老鼠娶亲》

九年级上册

《塞北的雪》《雪花》《美丽的喀纳斯湖》《歌唱美丽的家乡》《小河淌水》《布谷催春》《瑶族舞曲》 《对花》《谁说女子不如男》《报花名》《秦腔牌子曲》

九年级下册

《无锡景》《三十里铺》《龙船调》《上去高山望平川》《桃花红 杏花白》《灯火啊,你越拨越亮》 《献上最洁白的哈达》《天路》《热巴舞曲》《前门情思大碗茶》《丑末寅初》《蝶恋花·答李淑一》 《布谷鸟儿咕咕叫》

多元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收录了很多的国外经典优秀作品,初中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文化多样性。人音版初中音乐新教材中具有多元文化思政元素的曲目分类见表4

Table 4. Classif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related to multiculturalism in junior high school music textbooks (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 edition)

4. 人音版初中音乐课本多元文化思政元素分类

教材

曲目

七年级上册

《你呀!你呀》《深情》《班内》《厄尔嘎兹》《鹦鹉》

七年级下册

《桑塔·露琪亚》《三套车》《云雀》《西班牙舞曲》

八年级上册

《眺望你的路》《阿伊亚——非洲的灵感》《非洲的节日》《鼓乐》《鼓声》

八年级下册

《红河谷》《拉库卡拉查》《凯皮拉的小货车》《化装舞会》《飞驰的鹰》《故乡的亲人》

九年级上册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九年级下册

《回忆》《第五(命运交响曲)》

音乐教材中的优秀思政元素主要有爱国主义精神、民族音乐文化等,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音乐中所包含的丰富内涵能够满足课程思政的多样化需求[9]。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不良思潮对初中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影响。因此,在备课环节,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挖掘教材中音乐作品的思政元素,用相应的资料进行辅助,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内涵。

(二) 丰富教学手段及方法

课程思政教学应当灵活变化,才能够保证其提质增效。教师应灵活根据学生的学习喜好、学习特点、教材内容,及时调整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教授《唱脸谱》时,通过自身专业的演唱示范,充分展现出戏曲的韵味和身段。当学生在模仿学习时,通过亲身体会更能感受到戏曲的魅力,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在学习内蒙古歌曲《牧歌》时,教师给学生提供影片及音乐的支持,采用支架式教学,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让学生主动联系起相关信息,而后再引导学生欣赏合唱版本的《牧歌》。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合唱歌曲的特色,经过学生主动的分析和发现,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任何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立健全音乐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能够推进音乐课程思政的建设。同时,通过完善教学评价能够发现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首先要明确评价原则: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另外,构建评价模型,设计“音乐表现力”与“思政内化度”双维度评价矩阵图。音乐表现力分为高音乐表现力及低音乐表现力;思政内化度分为高思政内化度及低思政内化度。根据学生学习行为的不同分为四个评价象限,分别是共鸣区(高表现力、高内化度);表演区(高表现力、低内化度);感悟区(低表现力、高内化度);空白区(低表现力、低内化度)。如此,能清晰地判断出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四)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教学案例设计

1、教学目标

1) 能准确演唱歌曲旋律,掌握附点节奏和强弱变化。

2) 知道歌曲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3) 激发爱党爱国情怀,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意识。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深入分析音乐元素变化带来的歌曲情感表达与思政内涵的深度融合。

难点:避免说教化,让学生在艺术体验中自然生成政治认同。

3、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

播放1949年开国大典纪录片片段(带原声合唱),提问:

“这段歌声传递了人民怎样的情感?为什么说它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师生互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歌曲的时代意义,引出课题。

2) 深度分析歌曲

① 史料实证

教师PPT展示1943年歌曲创作时的历史图文(日军扫荡、延安大生产运动),分组讨论:“歌词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是如何体现党的历史贡献?”

② 音乐要素分析

节奏方面:“附点节奏”踏步(x.x)隐喻隐喻党的前进步伐,模拟附点节奏进行踏步,体验坚定有力的行进感。

力度方面:对比演唱“没有共产党”(弱)与“就没有新中国”(强),感受情绪的递进。

3) 演唱歌曲

分层演唱设计:

基础层:分声部轮唱,强调声部间的协作,隐喻党群团结。

升华层:加入动作创编——唱至“新中国”时高举右手握拳(象征信仰力量)。

师:“如果让你为歌曲加入一句新歌词,你会如何表达当代青少年的心声?”

4) 思辨延伸

情境辩论:针对议题“在和平年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对我们仍有意义吗?”展开讨论,教师进行总结。

4、课堂评价

根据双维度矩阵进行评价,表现力方面分为三个维度:演唱技巧、情感表达、课堂参与度;内化度方面三个维度:思政观点阐述深度、现实关联能力、价值行为转化。具体评价维度见表5

Table 5. Evaluation dimensions of the two-dimensional matrix

5. 双维度矩阵评价维度

维度

评价内容

观测工具

表现力 (外显行为)

演唱技巧、情感表达力、课堂参与积极性

① 课堂行为记录表 ② 演唱视频片段分析 ③ 小组协作评分卡

内化度 (思想认同)

历史理解深度、价值观共鸣度、现实行动意向

① 思政观点记录卡 ② 课后访谈提纲

根据评价维度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分析,产生共鸣区、表演区、感悟区、空白区四种不同的类型。位于共鸣区(高表现力、高内化度)的学生兼具艺术表达力与思想认同度,典型表现为:在演唱中自然流露坚定情感,能主动关联党史与现实。位于表演区(高表现力、低内化度)的学生技巧突出但思想浅层化,表现为:独唱评分优异却缺乏情感投入,课堂参与积极但认知停留在表面。其问题在于缺乏情感共鸣,后续应强化其史料实证与代际对话,激发起历史责任感。位于感悟区的学生(低表现力、高内化度)思想深刻却羞于表达的特征,书面反思具有洞察力,但却回避课堂展示。教学需尊重其内敛型学习风格,开辟替代性表达通道。位于空白区(低表现力、低内化度)的学生存在双重参与不足问题:行为上回避演唱与讨论,认知上缺乏理解意愿。干预关键在于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其建立初步的情感联结。

5. 结语

初中音乐课程思政可以使中学生在愉快欢乐的音乐课堂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对德育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对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音乐教材中思政元素挖掘不够全面、课程思政融入音乐课堂方式单一化、音乐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较为单一等问题,重点提出了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丰富教学手段及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的具体教学策略,同时,音乐课程思政的实施需坚守艺术教育本质规律。通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教学案例可见,当价值引导根植于音乐本体分析,并建立开放的话语空间时,既能实现育人目标,又能规避艺术工具化风险,希望本文能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 [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王丽新.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土化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3] 戴维·埃利奥特, 玛丽莎∙西尔弗曼. 关注音乐实践[M]. 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8.
[4] (美)雷默(Reimer, B.). 音乐教育的哲学[M].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0.
[5] Vuust, P., Heggli, O.A., Friston, K.J. and Kringelbach, M.L. (2022) Music in the Brai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3, 287-305.
[6] 李洋. 克拉夫基的教学论思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7] 王秀萍. 音乐课程价值取向论证[J]. 中国音乐学, 2004(1): 116-125.
[8] 刘玉英. “课程思政”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 2023.
[9] 王雨馨. 音乐在高校课程思政中实施策略研究——山东大学(威海)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