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ental Health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OI: 10.12677/ae.2025.158157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谢德光: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重庆
关键词: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思政问题与对策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ental Heal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摘要: 高职院校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当前,高职院校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心理健康任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淡薄、思政教育能力不足、思政资源挖掘不充分、相关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文章从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有效推进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实施、深入挖掘心理健康课的思政元素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
Abstract: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Currentl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actively advanc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s and have achieved some results. However, issues such as the weak awar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mong mental health teachers, insuffici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pabilities, inadequate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and imperfect related systems still persist. This article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from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eams for mental health courses, enh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a, effectively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ental health courses, and deeply explor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ithin mental health courses.
文章引用:谢德光.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进展, 2025, 15(8): 1299-130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578

1. 引言

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1]。可以说,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对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确保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承担着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责任。教育部颁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高校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高校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在二者关系上,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尊重、共情、保密和助人自助,旨在提升个体的心理适应能力,课程思政则聚焦于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二者在育人逻辑上具有内在统一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既能坚守专业伦理,又能实现价值引领,形成“心理育人”与“思想育人”的协同效应。

可见,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存在内在逻辑一致性的。然而,就目前实际来看,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本身还存在落实不全面、教学不够系统等问题。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课程思政的建设还处于逐步探索阶段,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客观面对、积极应对。

2.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1)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淡薄

课程思政建设要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的理念提出后,全国高校逐步开始了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非全部高校的全体教师都能入心入脑地接受这一理念并落实好这一理念。就相关调查结果来看,部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教师,对于本门课程要不要、能不能、愿不愿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态度不积极,甚至有的持消极态度。还有部分心理健康课程教师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缺乏对思政教育重要性的整体认识。

(2)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不足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于任课教师是否具备相应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尽管心理健康课程任课教师普遍接受过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教育,但对于专业性要求较强的思政教育,他们还存在知识储备不够、实践能力不足的现象。心理课程任课教师对于如何挖掘本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如何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应用这些元素,如何更加系统地有效发挥课程思政的效果是存在一定的能力恐慌的。

(3) 高职心理健康课程的思政资源挖掘不充分

课程思政要求实现课程知识和思政教育元素的有机融合,这就需要对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充分挖掘。尽管有不少高职院校在积极地推进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建设,但由于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理解、自身的知识面有限等原因,心理健康课程任课教师还不能充分的挖掘思政元素,在心理课程思政的实施中表现出简单化、碎片化、肤浅化、牵强化、生硬化的特点。有的教师只是表面化地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思想政治理论等内容,而不能深入地挖掘课程内容中蕴含的理想信念、国家情怀、民族精神、人格养成、职业道德、核心价值观、伦理道德、社会公德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因而达不到应有的育人效果。

(4) 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制度未完善

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课程思政需要制订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如何,同样需要一套科学的评价考核制度。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大多还没有设置考评制度对学生的思想、态度、价值观教育引导效果的考核内容,无法有效了解本门课程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教师也无法有效地对自己的课程思政效果进行认识、反思、总结与改进。

3.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

(1) 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关键在于教师。针对心理健康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能力不足的问题,应着重转变其意识、提升其能力。个人层面,心理健康课教师自身要深刻理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同时,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锻炼。从学校层面来讲,高职院校、心理课程教研室要加强对心理健康任课教师的理论培训,组织任课教师参加有关课程思政建设的培训、研修活动,使教师学习思政教育的原则、特点、策略、方法和育人规律,熟悉思政教育的授课内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从而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和教学水平,增强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2) 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要在课程思政理念总体指导下,根据学生的专业、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社会的现实要求等来规范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学大纲、撰写教学教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结合新时代学生实际需求编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对推进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具有重要意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国优秀文化与制度等知识内容有机渗透进教材,使教材蕴含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法治教育等思政元素,加入思想文化、历史文化等精神层面的知识案例,以便于教师更便捷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3) 注重课程评价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引导

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效果如何,在学业评价上应该体现思想性、品德性与健康性的多元化。打造德育 + 心育的全面成长课堂评价,可以在任课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以及医院专家对学生的评价内容中,突出学生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的多维评价指标;在课堂教学进行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涵盖思想引领、品德提升、健康发展等元素的课堂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完成任务,进行课堂评价;在课堂以外,可以通过设置学生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他人、团结友善交往、积极克服挫折困难等类型的课后任务评价,来加强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通过以上课程评价的引导作用,从而实现更好的课程思政效果。

(4) 加强重视,推进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实施

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离不开高职院校领导的重视。学校应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激励考核制度、教学评价制度,监督并激发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心理健康课程教研室可以组建课程思政督导队伍,对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教案、授课情况等进行检查指导,监督对课程思政的贯彻、推行情况。同时,学校可以通过支持心理健康课程思政相关课题研究、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大赛、课程思政优秀教师评选等措施,营造良好的心理课程思政氛围,鼓励引导任课教师积极投身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建设。

4.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方法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要结合课程特点,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推进课程思政。

(1) 结合心理课程知识发掘思政元素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包含心理健康概述、大学生自我意识、个性人格、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恋爱爱情与性心理、网络心理、就业心理、压力与挫折管理、生命教育等内容[2],相关知识点中蕴含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如大学生自我意识一章中,包含对学生建立独立自我与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引导;人际交往一章,可以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等思政元素;就业心理一章,包含了对学生实现自我与奉献社会的教育;生命教育一章,蕴含着热爱自身生命健康、追求生命价值,以及热爱大自然、珍爱他人生命的内容。例如,在“压力与挫折心理”课堂教学实施上,可以通过课前观看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有关“文明其精神”的片段,课中分析革命先驱的“心理弹性”,对比当代职校生技能竞赛压力,课后撰写“从百年党史看心理抗逆力”的反思日记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维度融入,使心理健康教育既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又潜移默化强化“四个自信”,实现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效果。

(2) 结合心理健康案例促发思政教育

高职心理健康课有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游戏互动、小组讨论、体验练习等丰富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案例教学,是深受学生喜爱、效果较好、使用较多的授课方法。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时,心理健康教师可以通过精心选择具有思政元素的心理案例、充分设计案例内容、优化案例的呈现与研讨方法、提炼案例经验教训等措施,让学生在案例的教学研讨中既能独立思考,又能互动交流,既能学到心理知识、掌握心理技能,又能获得思想启发、受到生活教育。同时,心理健康案例研讨能够将抽象的心理知识与思政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主动性。对于心理案例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也可借用思政课中的世界观、方法论,比如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辩证的、矛盾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这样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更好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心理与思想问题。

(3) 结合心理学发展史实现思想引导

如同任何一个学科,心理学这一学科具有它的独特的发展历史。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可以从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发掘到丰富的思政元素。中国心理学逐渐发展与壮大,离不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逐步强大,它的发展历史彰显的是中国人民努力追赶世界心理学研究与应用前沿的信心,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充分体现。同时,中国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系列优秀心理学家的故事也是心理课堂中的重要素材。心理课堂上,可以用心理学历史史实引发学生心灵触动和感悟,滋润学生的心灵成长、激发学生对幸福的追求。

5. 结语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3],需要不断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有效推进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实施,深入挖掘心理健康课的思政元素。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群心理健康课程思政的差异化设计,数字化手段在思政心育融合中的应用等内容。坚持问题导向与创新驱动,加快心理健康教育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塑造”的深层转型,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基金项目

2023年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十大育人”精品项目“五育并举视域下‘五心’融合式心理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SQYRJP2023-03)。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020-05-28.
[2] 赵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探讨[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5): 98.
[3] 李旭芝. 高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