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了解武汉市高校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利用问卷星平台,对江汉大学等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的1119名大学生中,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良好,且不同专业、生源地、性格、健康状况大学生存在统计学意义(
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专业、生源地、性格和健康状况是影响大学生应对能力的影响因素(
P < 0.05)。结论 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整体应对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不同专业、生源地、性格、健康状况大学生差异较大,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护能力及健康素养水平。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bility to cope with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in Wuhan,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universities to formulat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for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Methods: Questionnaire star platform was used to survey the students in Jianghan University and other universities. Results: Among the 1119 college students surveyed, college students had a good ability to cope with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and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different majors, places of origin, personalities and health status (P < 0.05).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Different majors, places of origin, personality and health status we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coping ability (P < 0.05). Conclusion: The overall coping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is above the average level, and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different majors, places of origin, personalities and health status. Targeted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further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protective ability and health literacy level for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1. 引言
近年来,在经济发展全球化、人口流动大规模化的背景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如:新冠病毒感染、毒奶粉事件、禽流感、SARS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等,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近几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70%以上在学校,80%以上为重大传染病(韩俊锋,王子军,2010;俞新莲,2016)。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学习和生活区域比较集中,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意识和能力还较为薄弱,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人群(孔雨薇等,2020;李媛等,2012;穆雁鸿等,2015)。因此,提高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十分迫切。
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是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和衡量指标,直接影响人的生命与生活质量。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包括知识性、行为性、信念性和功能性四个维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别如娥,王高玲,2012)。根据健康行为改变理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的掌握是大学生改变行为的基础,信念是转变行为的动力,而其自身具备的功能则是大学生行为实施的有力保证,行为改变是知识、信念和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傅华,2017)。为了解武汉高校在校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现状,笔者特开展此次调查研究,以便为高校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本研究于2023年8月10日至18日,通过问卷星平台对江汉大学等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1158份,其中有效问卷1119份,问卷有效率为96.63%。本研究已获得调查大学生本人的知情同意。
2.2. 方法
本研究以(别如娥,2012)《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居民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的相关量表为基础,结合武汉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年级、生源地、性格、健康状况等人口学特征。2、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包括四个方面:知识性能力(18题)、行为性能力(18题)、信念性能力(5题)、功能性能力(15题),共计56题。本问卷采用“1 = 非常不同意”、“2 = 不同意”、“3 = 一般”、“4 = 同意”、“5 = 非常同意”5级评分制。根据答卷整体水平划分层次,其中知识性能力考察满分90分、行为性能力考察满分90分,信念性能力考察满分25分,功能性能力考察总分75分。应对能力总分为280分(<224分为低应对能力,≥224分为高应对能力),分值越高说明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越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得分,按照百分制划分标准,共分为五段,为0~20分、20~40分、40~60分、60~80分、80~100分(别如娥,2012)。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984,效度系数为0.962,问卷的信度、效度较好。
2.3. 统计分析
调查所得资料应用SPSS 25.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采用均数 ± 标准差,计量资料单因素分析使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以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质量控制
正式调查前进行小范围的预调查,进一步修改完善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对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问卷不涉及任何隐私信息,所有题目全部回答完成后才能进行提交。相同IP地址只能作答1次。为确保问卷质量,我们将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缺失或作答时间过短的问卷判定为无效问卷。
3. 调查结果
3.1. 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1119名大学生中,男性为525人,占46.92%;女性为594人,占53.08%。医学类有476人,占42.54%;非医学类有643人,占57.46%。大一277人,占24.75%;大二241人,占21.54%;大三412人,占36.82%;大四143人,占12.78%;大五46人,占4.11%。城市367人,占32.80%;乡镇406人,占36.28%;农村346人,占30.92%。独生子女418人,占37.35%;非独生子女701人,占62.65%。性格内向226人,占20.20%;外向162人,占14.48%;内向、外向兼而有之731人,占65.33%。健康607人,占54.24%;良好345人,占30.83%;一般149人,占13.32%;差18人,占1.61%。
3.2. 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得分情况
Table 1. Scores of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to respond to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表1. 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得分情况
调查项目 |
原始得分 |
百分制得分 |
知识性能力 |
67.32 ± 12.55 |
24.04 ± 4.48 |
行为性能力 |
74.23 ± 12.94 |
26.51 ± 4.62 |
信念性能力 |
19.53 ± 3.87 |
7.00 ± 1.38 |
功能性能力 |
57.58 ± 11.15 |
20.56 ± 3.98 |
应对能力总得分 |
218.66 ± 33.62 |
78.09 ± 12.01 |
我们将问卷按照知识性、行为性、信念性和功能性四个维度进行得分汇总,并计算出总体得分,据结果可知,武汉高校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总得分为218.66 ± 33.62分,百分制得分为78.09 ± 12.01分,表明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素养处于中上等水平。其中知识性能力得分为67.32 ± 12.55分,行为性能力得分为74.23 ± 12.94分,信念性能力得分为19.53 ± 3.87分,功能性能力得分为57.58 ± 11.15分。结果见表1。
3.3. 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相关性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各维度得分之间的关联性水平及各维度得分与总体得分之间的关联性,笔者对问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总得分和四个维度得分情况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各维度得分与应对能力总得分均呈较高相关性,各维度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均呈正相关。信念性能力与功能性能力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四个维度中最高,知识性能力得分与行为性能力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最低。分析情况见表2。
Table 2.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matrix of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to respond to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表2. 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得分相关系数矩阵
调查项目 |
知识性 |
行为性 |
信念性 |
功能性 |
总得分 |
知识性 |
1.000 |
0.489** |
0.621** |
0.633** |
0.843** |
行为性 |
|
1.000 |
0.574** |
0.543** |
0.814** |
信念性 |
|
|
1.000 |
0.643** |
0.781** |
功能性 |
|
|
|
1.000 |
0.851** |
总得分 |
|
|
|
|
1.000 |
注:**表示在0.01水平(双侧),相关性显著。
3.4. 不同人群得分情况分析
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得分为(218.66 ± 33.62)分,其中224分及以上500人,占44.68%。生源地、专业、性格和健康状况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影响因素。不同生源地(χ2 = 15.873, P < 0.05)、不同专业(χ2 = 13.371, P < 0.05)、不同性格(χ2 = 21.147, P < 0.05)和不同健康状况(χ2 = 45.466, P < 0.05)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均有统计学意义,城市的应对能力高于乡镇和农村,医学专业的应对能力高于非医学专业,性格外向的应对能力高于内向和内外向兼而有之。具体见表3。
Table 3.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to respond to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by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n (%)]
表3. 不同特征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情况[n (%)]
变量 |
人数 |
低应对能力(%) |
高应对能力(%) |
χ2值 |
P值 |
性别 |
|
|
|
3.450 |
0.063 |
男 |
525 |
275 (52.38) |
250 (47.62) |
|
|
女 |
594 |
344 (46.50) |
250 (53.50) |
|
|
生源地 |
|
|
|
15.873 |
0.000 |
城市 |
367 |
178 (48.50) |
189 (51.50) |
|
|
乡镇 |
406 |
222 (54.68) |
184 (45.32) |
|
|
农村 |
346 |
219 (63.29) |
127 (36.71) |
|
|
专业 |
|
|
|
13.371 |
0.000 |
医学专业 |
476 |
205 (43.07) |
271 (56.93) |
|
|
非医学专业 |
643 |
348 (54.12) |
295 (45.88) |
|
|
年级 |
|
|
|
5.247 |
0.155 |
一年级 |
277 |
141 (50.90) |
136 (49.10) |
|
|
二年级 |
241 |
128 (53.11) |
113 (46.89) |
|
|
三年级 |
412 |
244 (59.22) |
168 (40.78) |
|
|
四年级 + 五年级 |
189 |
106 (55.56) |
83 (44.44) |
|
|
同胞状况 |
|
|
|
9.068 |
0.003 |
独生子女 |
418 |
207 (49.52) |
211 (50.48) |
|
|
非独生子女 |
701 |
412 (58.77) |
289 (41.23) |
|
|
性格 |
|
|
|
21.147 |
0.000 |
内向 |
226 |
145 (64.16) |
81 (35.84) |
|
|
外向 |
162 |
66 (40.74) |
96 (59.26) |
|
|
内向、外向兼而有之 |
570 |
408 (51.93) |
323 (48.07) |
|
|
健康状况 |
|
|
|
44.897 |
0.000 |
健康 |
607 |
281 (46.29) |
326 (53.71) |
|
|
良好 |
345 |
222 (64.35) |
123 (35.65) |
|
|
一般和差 |
167 |
116 (69.46) |
51 (30.54) |
|
|
3.5. 影响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多因素分析
Table 4.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to respond to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表4. 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变量 |
β |
S. E. |
Wald |
P值 |
OR (95% CI) |
专业 |
−0.513 |
0.168 |
9.292 |
0.002 |
0.599 (0.430~0.833) |
生源地(对照 = 城市) |
|
|
12.678 |
0.005 |
|
乡镇 |
−0.568 |
0.165 |
11.898 |
0.001 |
0.567 (0.411~0.743) |
农村 |
−0.339 |
1.441 |
0.055 |
0.814 |
0.712 (0.042~12.056) |
性格(对照 = 内向) |
|
|
11.891 |
0.003 |
|
外向 |
0.748 |
0.222 |
11.361 |
0.001 |
2.113 (1.368~3.214) |
内向、外向 |
0.230 |
0.166 |
1.921 |
0.166 |
1.259 (0.909~1.789) |
兼而有之 |
|
|
|
|
|
健康状况(对照 = 健康) |
|
|
42.158 |
0.000 |
|
良好 |
−0.761 |
0.144 |
27.962 |
0.000 |
0.467 (0.353~0.606) |
一般 |
−1.022 |
0.205 |
24.891 |
0.000 |
0.360 (0.241~0.598) |
差 |
−0.476 |
0.504 |
0.889 |
0.346 |
0.621 (0.231~1.621) |
常数 |
0.355 |
0.512 |
0.482 |
0.488 |
1.809 |
本研究为进一步分析影响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影响因素,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总得分为因变量(1 = 高应对能力,0 = 低应对能力),以专业、生源地、性格和健康状况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专业、生源地、性格和健康状况是影响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影响因素(P < 0.05)。具体情况见表4。
4. 讨论
本研究表明,武汉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总体得分较好,为78.09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高校通过专题讲座、公选课和微信等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在提升大学生健康素养和应对能力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本次调查根据百分制得分结果可知,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总得分为78.09 ± 12.01分,其中知识性能力得分为67.32 ± 12.55分,行为性能力得分为74.23 ± 12.94分,信念性能力得分为19.53 ± 3.87分,功能性能力得分为57.58 ± 11.15分。这说明健康中国背景下,武汉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积极关注新冠病毒感染、禽流感、毒奶粉事件、SARS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是他们仍然持有一些模糊甚至是错误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需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
本研究发现,专业、生源地、性格和健康状况是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影响因素(P < 0.05)。不同专业大学生应对能力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医学专业高于非医学专业,这可能与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接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较多,总体应对能力较高。因此,在进行相关健康知识教育时,学校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对大学生进行差异化的宣传与教导,重点加强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促进他们应对能力的提升(刘彩等,2019)。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应对能力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城市高于乡镇,乡镇高于农村。与(张华等,2018)、(郭静,王秀彬,2014)、(周薇薇等,2014)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城市与农村之间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信息渠道差异等各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有关,导致农村大学生应对能力相对于城市的大学生偏低。城市大学生一般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父母亲文化程度较高、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较好、健康素养较高和信息传播较快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较强;乡镇和农村大学生一般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亲文化程度较低、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较差、健康素养较低和信息传播较慢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较弱。具体来说,经济资本直接决定了农村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质基础。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可能难以储备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物资,在疫情等事件中暴露风险更高。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家庭难以承担额外的医疗检查或应急治疗费用,可能延误应对时机。部分农村学生因家庭经济压力,可能需要参与农事或外出务工,减少了自我防护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文化资本体现在健康认知、教育水平等方面,影响应对意识和能力。农村家庭对公共卫生知识的了解可能较少,家长的健康观念相对传统,难以向孩子传递科学的防护方法(如:正确洗手、社交距离等)。学校的公共卫生教育资源有限,缺乏专业的健康教育课程和应急演练,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警惕性和应对技能不足。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应对行动。农村地区信息传播较慢,依赖传统渠道(如:邻里告知),难以快速获取官方发布的权威防控信息(如:疫情动态、防控政策等)。部分农村学生家庭缺乏网络设备或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的能力,无法及时通过线上渠道了解防护知识、参与线上健康监测等。这些差异相互叠加,导致农村学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应对能力较弱。改善这一状况需要从经济支持、教育普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协同发力。性格外向的应对能力高于内向和内外向兼而有之,这可能与性格外向的大学生具有更好的心理状态和获得更大的社会支持有关。健康状况方面,不同健康状况大学生应对能力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健康状况越好,应对能力就越强。
根据健康教育学知信行模式,个体只有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正确认知的前提下,才会持有正确的态度和信念,主动掌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技能,采取有利于生命和健康的行为,从而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个人及整个社会带来的危害(傅华,2017)。目前国内对于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的培训活动较少,形式单一。因此,高校有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宣传栏、微信、广播、网站等多种形式,依托“互联网 + 健康教育”,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科学技术传递正确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特别是农村和乡镇生源、非医学专业、性格内向和健康状况差的大学生,比如,针对“性格内向”学生,可以设计基于小团体和匿名参与的线上情景模拟演练,更利于他们专注于情景中的应对逻辑和操作,在模拟中积累经验;针对“非医学专业”学生,给工科学生设计“工业场景下的疫情防控”、给文科学生设计“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信息传播管理”等,增强知识的实用性和关联性等等,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信念,采取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有利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范成鑫等,2021;郑建盛等,2020)。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样本代表性不足,研究方法和变量测量的局限性等,我在今后的研究中将会进一步完善。
基金项目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局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1043;项目名称: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