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父母反思功能与将心比心素养初探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Reflective Function of Parents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Small Classes and the Quality of Mind-Mindedness
DOI: 10.12677/ap.2025.15846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朱凯利*:苏州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薛 蔚:苏州市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江苏 苏州
关键词: 小班幼儿父母将心比心反思功能Parents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Small Classes Mind-Mindedness Reflective Function
摘要: 小班幼儿进入人生全新起点,父母的心理素养对幼儿入园生活及日后学习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运用特征描述任务和“父母反思功能问卷”对137位小班幼儿父母的将心比心、反思素质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 接受调查的小班幼儿父母反思功能各维度及总体素养均略高于临界值,反思素养达中等水平。(2) 其将心比心素养总体中上水平;群体内部差异较大。(3) 父亲与母亲反思功能素养差异显著,母亲整体反思素养、前心智化水平均显著高于父亲。(4) 不同学历母亲之间在前心智化边缘显著;本科及以上父亲与母亲的将心比心水平均显著高于专科及以下父母亲。
Abstract: As preschoolers enter a new phase of life, parents’ psychological literacy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ir children’s adaptation to kindergarten life and future academic and developmental growth. This study employed a trait description task and the “Parental Reflective Function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the mind-mindedness and reflective qualities of 137 parents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small classe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1) The reflective function dimensions and overall reflective qualities of the surveyed parents were slightly above the threshold, with reflective qualities reaching an intermediate level. (2) Their mind-mindedness qualities were generally at an above-average level; howev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 internal differences within the group.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eflective function competencies between fathers and mothers, with mothers exhibiting significantly higher overall reflective competencies and pre-theoretical levels than fathers. (4)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re-theoretical levels among mothers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fathers and mothers with bachelor’s degrees or higher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average mind-mindedness scores than parents with associate degrees or lower.
文章引用:朱凯利, 薛蔚 (2025). 小班幼儿父母反思功能与将心比心素养初探. 心理学进展, 15(8), 216-223. https://doi.org/10.12677/ap.2025.158468

1. 引言

小班阶段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奠基期,此阶段的教育对其终身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凌辉,2023)。家庭作为首要环境,家长的言传身教及其传递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至关重要(殷颢文,贾林祥,2013)。因此,家长的教育素养直接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成效(赵忠心,1994),深刻影响着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身心健康、社会适应及未来学业。

在家长教育素养的多元构成中,反思功能和将心比心素养尤为关键。反思功能是父母素养的重要指标,影响孩子的情感和社会能力(Ensink et al, 2015),良好的父母反思功能能够改善教养行为,避免因不当教养导致的子女调节障碍和认知发展迟缓等问题(叶盎然,葛新斌,2021),并显著影响孩子的情感和社会能力发展(刘静等,2021)。将心比心素养则深刻影响幼儿的认知与社会性发展,如语言水平(Laranjo & Bernier, 2013)、心理理论(McMahon & Bernier, 2017)等。这两种素养共同构成了家长理解幼儿需求、情感并做出恰当回应的基础能力,对小班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具有特殊重要性。此外,父母的教育知识、观念和能力也受其学历和职业背景影响(吴小叶,2015)。其中,教师长期接受教育学、心理学训练,这种职业性心智化能力可直接迁移到亲子情境,使教师更擅长在亲子互动中运用心智化技能,从而表现出更高的父母反思功能(蔡旻旻等,2022),故本研究将职业维度聚焦于“教师”与“非教师”的对比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对父母角色的关注度持续提升。伴随《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政策法规的出台,国内相关研究有所深化(郝振君,徐倩,2021)。但多数研究聚焦在父母素养对子女发展的影响方面,例如对特殊儿童的教养方式(刘全礼,刘颂,2022)、与儿童心理素质的关系(扶静,王颖,蔡婷婷等,2023)、对青少年异常行为的影响(姜淑梅,2007)等。现有研究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青年父母自身的发展。大多是从儿童的发展角度分析父母反思功能(叶盎然,葛新斌,2021)、将心比心(Aldrich et al., 2021)和父母教育素养(杨慧,2020)的作用,缺乏反思功能、将心比心与青年父母教养素养的关系研究,以及从反思功能、将心比心视角探究青年父母的教养素养,并且在对父母角色的研究中,国内学者多侧重于对母亲素养与作用的关注,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父亲的作用,割裂了父母在家庭中作为整体的教育作用。

基于此,本研究聚焦小班幼儿的父母,旨在调查其反思功能与将心比心素养的现状;考察不同学历、职业背景父母在这些核心素养上的差异。拓宽家长教养素养的研究视角,整合反思功能与将心比心的影响因素;帮助家长认识并提升核心素养,缓解日益下沉至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焦虑(范涌峰等,2024),在实践中为家长和研究者对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研究、构建家庭教育支持的网络提供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来自S市某幼儿园五个小班的小朋友家长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统一收发问卷,对问卷进行质量控制,共发放调查问卷139份,剔除不合格问卷后,保留有效问卷137份,有效回收率99%。问卷中人口统计学部分包括填写人身份、父母学历和父母职业,其中问卷填写人有父亲45人,占32.8%,母亲92人,占67.2%,父母共274人;父母学历在大专及以下的分别有6和9人,在本科及以上的分别有39和83人;父母职业为教师的分别有2和19人,为非教师的分别有43和73人。鉴于父亲教师职业样本量过小(n = 2),不满足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后续关于职业差异的分析将仅针对母亲群体进行。

2.2. 研究工具

2.2.1. 父母反思功能的问卷设计

采用陈露等(2022)修订的中文版家长反思功能问卷(Parental Reflective Functioning Questionnaire, PRFQ)评估小班幼儿家长的反思功能水平,包含16个条目,采用linke7计分法进行自我报告评定,其中1分表示“非常不同意”,4分表示“中立或不确定状态”,7分表示“非常同意”。问卷包含三个维度,其中前心智化反映家长反思功能损伤的非心智化模式,包含5个条目,经反向计分处理后,得分越高表明父母越能准确理解和解释孩子的心理体验;确定性用于揭示父母对孩子心理状态不易显现这一特性的认识程度,得分越高说明家长对孩子的心理状态把握越确定;兴趣和好奇心体现父母对孩子的思想、感受和心理状态的感兴趣程度,得分越高表明父母对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越高。各维度的评分通过计算对应条目的平均分获得,得分越高,表明家长在该维度上的反思功能水平越高。根据陈露等(2022)的研究结果,前心智化、确定性、兴趣和好奇心三个维度的Cronbach’s α 系数分别为0.49、0.79、0.66,重测信度分别为0.67、0.53、0.61。

2.2.2. 父母将心比心的编码方案

采用基于Meins和Fernyhough (2006)的编码方案来测量家长的将心比心素养。编码步骤如下,先将父亲或母亲文字描述的评价内容编码为四类,即行为描述、身体描述、一般描述和心理描述(Meins & Fernyhough, 2006)。本次研究着重区分心理描述与非心理描述,其中Meins和Fernyhough (2006)认为任何涉及儿童心理生活的评论,涉及意志、思想、兴趣、想象力、智力、知识、记忆、元认知均归类为心理描述,同样,关于孩子的愿望的评论、孩子喜欢做的涉及智力活动事情的评论,以及孩子情绪而非情绪表现行为的评论均属于心理描述。其它涉及儿童行为的任何评论、身体特征等均划分为非心理描述。本次研究两处涉及将心比心,第一处是文字评价,第二处是多选题(22.您和他人谈起您的孩子时,一般您谈得比较多的方面是?)出现。采用两种计分方式,第一种是将心理描述出现的总次数作为将心比心的能力;第二种是使用将心比心百分比(心理描述出现的频次/总频次之和)作为指标。在文字评价的编码时,对父母评价中的心理描述与非心理描述内容分别计分,得分/百分比越高说明父母的将心比心水平越高。多选题编码方式同上。

3. 结果与分析

3.1. 父母反思功能、将心比心水平的描述性分析

父母反思功能、将心比心的现状

研究对父母反思功能各维度及均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均值和标准差表示各变量的情况,见表1。父母反思功能各维度的均分高于理论均值4,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parents’ reflective functions in small-class preschool children

1. 小班幼儿父母反思功能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维度

人数

取值范围

最小值

最大值

全距

均值

标准差

前心智化

137

[1, 7]

1.2

7

5.8

5.03

1.08

确定性

137

[1, 7]

3.33

6.67

3.33

5.14

0.69

兴趣和好奇心

137

[1, 7]

4.6

7

2.4

6.18

0.66

父母反思功能

137

[1, 7]

4.21

6.67

2.46

5.45

0.56

将心比心采取频率评分和比例评分两种评分方式,研究对两种计分方式均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2。多选题中共设置9个选项,除去“其他”这一选项无人选择,共8个有效选项,其中涉及心理描述的选项共设置4个。如表所示,心理描述的频率评分均值高于2,将心比心率的均值高于理论均值0.5。文字评价内容具有极强的主观色彩,无法断定取值范围,因此采用比例评分,将心比心率高达0.84。由此可得父母的将心比心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mind-mindedness skills among parents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small classes

2. 小班幼儿父母将心比心素养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不同方式

最小值

最大值

全距

均值

标准差

心理描述(文)

1

12

11

5.39

2.11

心理描述(选)

1

4

3

2.49

0.99

将心比心(文比率)

0.2

1

0.8

0.84

0.18

将心比心(选比率)

0.25

1

0.75

0.63

0.20

注:心理描述(文/选)指的是父母在文字评价/多选题中涉及儿童心理生活的频次;将心比心(文比率/选比率)指的是文字评价和多选题采用比例计分时父母的将心比心水平。

3.2. 青年父母反思功能、将心比心素养的差异性检验

3.2.1. 不同人口学变量父母反思功能的差异性检验

为探究父与母不同角色的反思功能是否存在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详见表3)。结果显示,母亲前心智化水平(t = 2.61, p = .011)和整体反思功能(t = 3.17, p = .002)显著高于父亲。

对不同学历父母亲的反思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历的父与母反思功能不存在显著差异。

基于前述理论考量及母亲样本的可行性,我们比较了教师职业与非教师职业母亲的反思功能素养差异(见表4)。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职业的母亲的反思功能素养不存在显著差异。

Table 3.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in reflective functions between fathers and mothers

3. 父亲与母亲反思功能的差异性比较

变量

父亲(n = 45)

母亲(n = 92)

t

p

前心智化

4.66 ± 1.25

5.21 ± 0.95

−2.605

.011

确定性

5.01 ± 0.73

5.20 ± 0.66

−1.489

.139

兴趣和好奇心

6.04 ± 0.74

6.25 ± 0.61

−1.593

.115

父母反思功能

5.24 ± 0.55

5.55 ± 0.54

−3.171

.002

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differences in reflective function literacy between teacher and non-teacher mothers’ professions

4. 教师与非教师职业的母亲反思功能素养的差异性比较

变量

母亲职业(n = 92)

t

p

教师(n = 19)

非教师(n = 73)

前心智化

5.19 ± 0.87

5.22 ± 0.97

−0.11

0.913

确定性

5.40 ± 0.76

5.14 ± 0.63

1.53

0.13

兴趣和好奇心

6.20 ± 0.57

6.26 ± 0.62

−0.38

0.704

父母反思功能

5.60 ± 0.56

5.54 ± 0.54

0.41

0.681

3.2.2. 不同人口学变量父母将心比心的差异性检验

同上,对父与母不同角色的将心比心素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将心比心在父母身份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对不同学历父母亲的将心比心素养进行比较分析。据分析结果显示,将心比心在父亲学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文字评价部分采用频率计分时,将心比心在母亲学历上存在显著差异tb = 2.68 (pb = 0.017),且根据均值判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母亲将心比心素养高于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母亲。见表5

Table 5. Comparison of differences in mind-mindedness skills among parent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education

5. 不同学历父母将心比心素养的差异性比较

变量

父亲学历(n = 45)

ta

pa

母亲学历(n = 92)

tb

pb

大专及以下(n = 6)

本科及以上(n = 39)

大专及以下(n = 9)

本科及以上(n = 83)

心理描述(文)

4.83 ± 0.98

5.21 ± 1.74

0.51

.613

4.33 ± 1.23

5.63 ± 2.35

2.68

.017

心理描述(选)

2.17 ± 1.17

2.36 ± 1.01

0.43

.673

2.56 ± 0.88

2.57 ± 0.99

0.03

.975

将心比心(文比率)

0.86 ± 0.20

0.83 ± 0.18

0.41

.682

0.92 ± 0.12

0.83 ± 0.19

1.35

.182

将心比心(选比率)

0.60 ± 0.11

0.60 ± 0.19

0.01

.996

0.62 ± 0.24

0.65 ± 0.20

0.42

.676

注:tapa指变量在父亲学历上差异分析的结果,tbpb指变量在母亲学历上差异分析的结果。

同上,对不同职业父母亲的将心比心素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职业的父与母将心比心素养不存在显著差异。

3.3. 不同人口学变量对父母反思功能、将心比心的影响

3.3.1. 不同人口学变量对父母反思功能的影响分析

为探究父母身份、学历、职业对父母反思功能素养高低的影响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模型1将“父亲”作为参照变量,探究父母身份对反思功能水平高低的影响,结果显示母亲的反思功能水平显著高于父亲(P = .002, F = 10.07),且R方值为0.07,说明母亲身份对反思功能水平高低的解释度达到7%;模型2和模型3分别以“父亲/母亲大专及以下的学历”为参照变量,探究父母学历对反思功能水平高低的影响,结果显示父母学历高低均不影响反思功能素养;模型4和模型5分别以“非教师职业的父亲/母亲”为参照变量,探究父母职业对反思功能水平高低的影响,结果显示父母职业类型均不影响反思功能素养的高低。见表6

Table 6.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parents’ reflective competence

6. 父母反思功能素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变量

模型

预测变量

未标准化系数

标准化系数

t

P

R2

F

B

标准错误

父母反思功能

1

(常量)

5.24

0.08

64.78

.000

母亲

0.31

0.10

0.26

3.17

.002

.07

10.07

2

(常量)

5.21

0.23

22.92

.000

(父)本科及以上

0.03

0.24

0.02

0.13

.897

.00

0.02

3

(常量)

5.52

0.18

30.61

.000

(母)本科及以上

0.03

0.19

0.02

0.17

.865

.00

0.03

4

(常量)

4.89

0.39

12.53

.000

(父)非教师

0.37

0.40

0.14

0.92

.365

.84

0.02

5

(常量)

5.60

0.12

45.10

.000

(母)非教师

−0.06

0.14

−0.04

0.41

.686

.00

0.17

3.3.2. 不同人口学变量对父母将心比心的影响分析

表7所示,以将心比心(文比率)作为因变量,父母身份、学历、职业作为自变量,考察父母的人口学特征对其将心比心素养的影响。结果显示,均不能显著预测其将心比心素养(p > 0.05)。重复上述操作,分别将心理描述(文)、心理描述(选)和将心比心(选比率)作为因变量建立模型,结果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父母不同身份、学历和职业均不影响父母将心比心素养。

Table 7.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parents’ mind-mindedness

7. 父母将心比心的影响因素分析

变量

模型

预测变量

未标准化系数

标准化系数

t

p

R2

F

B

标准误

将心比心

(文比率)

1

母亲

0.01

0.03

0.03

0.36

.720

.00

0.13

2

(父)本科及以上

0.00

0.04

0.00

−0.01

.996

.00

0.00

3

(母)本科及以上

−0.08

0.05

−0.13

−1.54

.125

.17

2.38

4

(父)非教师

0.08

0.08

0.09

1.04

.301

.01

1.08

5

(母)非教师

−0.04

0.04

−0.1

−1.2

.233

.01

1.43

4. 讨论

4.1. 父亲与母亲的反思功能素养有明显差异,父亲有待提升其反思功能素养

本研究结果显示,父母身份与反思功能存在显著相关性,且母亲的反思功能整体高于父亲。这种差异可能源于幼儿早期发展的特殊性:在幼儿成长初期,尤其是小班阶段,母亲通常更易与幼儿建立高频互动。这种持续的情感联结和日常照料经验,可能使其在解读幼儿心理状态时更具敏感性和准确性。因此在涉及到需要准确解读婴儿内部状态的情况下,父亲不如母亲熟练(Arnott & Meins, 2007),反映出其心理状态判断能力存在优化空间。

现代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日益重要,但反思功能的薄弱可能制约其教养效能。这需要父亲主动打破传统育儿观念中“辅助者”的定位,意识到自身在幼儿心理解读与回应中的核心价值(孙鑫,杨润东,2023),通过增加高质量陪伴时间,在实践中积累对幼儿行为模式和心理需求的认知,逐步提升反思能力。同时,母亲也应避免过度主导育儿过程,主动为父亲创造独立与幼儿互动的机会,在父亲尝试解读幼儿心理时给予正向反馈,而非直接纠正,以鼓励其形成自主反思的意识(姜一凡,2021)。

4.2. 不同学历母亲的将心比心素养有明显差异,学历偏低母亲有待提升将心比心素养

将心比心在母亲的学历上存在显著差异,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母亲将心比心高于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母亲。这一结果与“家长教育观念和行为受教育程度影响”的普遍认知一致(陶沙等,1996李洪曾,1999马亚妮等,2011)。小班幼儿特有的非言语表达特征对母亲的共情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高学历母亲因知识储备优势,在解读幼儿行为心理逻辑时表现出更强的敏感性(张文倩,辛均庚,2023)。

学历偏低母亲可通过系统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重点掌握小班幼儿心理发展规律与典型行为表征,建立科学的育儿认知(张红霞,2018);在日常互动中建立“换位思考”的意识,当幼儿出现情绪反应时暂停即时判断,尝试从幼儿的视角推测其需求;积极参与幼儿园组织的角色扮演工作坊,通过情景模拟,在专业指导下优化回应策略。此外,社区机构可开发“幼儿行为解码手册,将常见非言语信号转化为可视化指导方案,帮助养育者跨越知识应用壁垒,切实提升将心比心能力。

4.3. 实践启示、局限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本研究揭示的反思功能素养差异性特征具有明确的实践指向:针对父亲群体需重点强化确定性维度的专项训练,可通过幼儿园开设“父职教育工作坊”,设计情境模拟任务提升心理状态判断能力;对低学历母亲群体则应建立社区支持网络,通过多途径提升对幼儿行为的解读敏感度。然而,研究存在三方面局限:首先,父亲教师职业样本量不足导致职业差异分析受限;其次,职业分类采用二元简化框架(教师/非教师),未能捕捉不同职业特性的梯度影响;最后,人口学变量对将心比心的解释力不足,暗示核心素养的形成更可能受内在心理机制驱动。未来研究应着力于:(1) 扩大教师父亲抽样范围并进行深度访谈,探究工作–家庭角色转换中的心智化迁移机制;(2) 细化职业分类标准,增加职业情感劳动强度、工作自主性等维度分析;(3) 引入父母情绪觉察能力、元认知水平等心理变量,多角度考察父母教育素养的影响因素。此外,可探索数字技术赋能路径,如开发VR亲子互动模拟系统,通过即时反馈机制强化反思功能训练效果,为家庭教育支持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5. 结论

本次研究发现父亲的反思功能素养偏低,较母亲的反思功能素养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学历偏低母亲的将心比心素养有待提升;青年父母的反思功能、将心比心教养素养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基金项目

本研究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基于项目活动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实践研究”(JSSJY202102208)阶段性研究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蔡旻旻, 王书剑, 陈云祥, 张爽, 刘翔平(2022). 教师心智化的内涵、诊断与提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 77-85.
[2] 陈露, 曹慧, 祝卓宏, 周明洁(2022). 中文版家长反思功能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30(2), 340-345.
[3] 范涌峰, 朱蕾屹, 涂小庆, 吴尧(2024). 幼儿家长教育焦虑的实证分析与纾解路径. 教育与教学研究, 38(4), 116-128.
[4] 扶静, 王颖, 蔡婷婷, 彭小凡(2023).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素质的联合效应. 安顺学院学报, 25(4), 71-78.
[5] 郝振君, 徐倩(2021). 中青年家长家庭教育素养调查研究——以宁夏地区的家长样本为主. 继续教育研究, (8), 39-45.
[6] 姜淑梅(2007). 试析父母素质对青少年异常行为的影响. 中国市场, (52), 202-204.
[7] 姜一凡(2021). 90后父母教育素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8] 李洪曾(1999). 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教育观念的现状调查报告——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研究骨干培训班. 上海教育科研, (2), 38-43.
[9] 凌辉, 宁柳, 刘淼婷, 冯洪, 周彩萍, 周玉霞, 李海斌, 张建人(2023). 亲子游戏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31(2), 491-495.
[10] 刘静, 黄峥, 李辛婷(2021). 父母反思功能在其童年期虐待经历与亲子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9(1), 13-17.
[11] 刘全礼, 刘颂(2022). 脑瘫儿童父母的家庭教育素养研究. 绥化学院学报, 42(1), 98-104.
[12] 马亚妮, 上官芳芳, 王争艳(2011). 母亲和婴儿特征对6个月和18个月母亲将心比心的影响. 见 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pp. 227). 中国心理学会.
[13] 孙鑫, 杨润东(2023). 近30年来国外关于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回溯.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39(8), 115-124.
[14] 陶沙, 董奇, 邬佩霞(1996). 母亲敏感性与反应性的影响因素: 父母受教育水平、职业的作用分析. 心理发展与教育, (3), 49-55.
[15] 吴小叶(2015). 家长教育素养: 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成人教育, 35(7), 60-62.
[16] 杨慧(2020). 探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自我意识形成的影响. 教育界, (10), 81-82.
[17] 叶盎然, 葛新斌(2021). 父母反思功能: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的新视角. 现代特殊教育, (20), 34-40+48.
[18] 殷颢文, 贾林祥(2013). 从积极心理学看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与变革. 教育导刊(下半月), (2), 86-88.
[19] 张红霞(2018). 小班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现状及其提升. 学前教育研究, (3), 70-72.
[20] 张文倩, 辛均庚(2023). 父亲参与幼儿教养调查研究.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39(8), 19-28.
[21] 赵忠心(1994). 家庭教育学: 教育子女的科学与技术. 人民教育出版社.
[22] Aldrich, N. J., Chen, J., & Alfieri, L. (2021). Evaluating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al Mind-Mindedness and Children’s Developmental Capacities through Meta-Analysis. Developmental Review, 60, Article ID: 100946.
https://doi.org/10.1016/j.dr.2021.100946
[23] Arnott, B., & Meins, E. (2007). Links among Antenatal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s, Postnatal Mind-Mindedness, and Infant Attachment Security: A Preliminary Study of Mothers and Fathers. Bulletin of the Menninger Clinic, 71, 132-149.
https://doi.org/10.1521/bumc.2007.71.2.132
[24] Ensink, K., Normandin, L., Target, M., Fonagy, P., Sabourin, S., & Berthelot, N. (2015). Mentalization in Children and Mothers in the Context of Trauma: An Initial Study of the Validity of the Child Reflective Functioning Scale.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3, 203-217.
https://doi.org/10.1111/bjdp.12074
[25] Laranjo, J., & Bernier, A. (2013). Children’s Expressive Language in Early Toddlerhood: Links to Prior Maternal Mind-mindedness.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83, 951-962.
https://doi.org/10.1080/03004430.2012.699964
[26] McMahon, C. A., & Bernier, A. (2017). Twenty Years of Research on Parental Mind-Mindedness: Empirical Findings,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and New Directions. Developmental Review, 46, 54-80.
https://doi.org/10.1016/j.dr.2017.07.001
[27] Meins, E., & Fernyhough, C. (2006). Mind-Mindedness Coding Manual (p. 82). Unpublished Manuscript, Durham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