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话说”具有两个义项:① 旧小说中常用的发语词;② 说,讲述。按常理而言,受文体限制,这种作为古白话小说典型说书套语和发语词的“话说”,在现代生活中出现的频率理应极低。然而,2010年前后,“话说”一词竟在网络环境中再度兴起,一时间使用频率大增,因此分析其意义及其功能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如周晨磊(2012)就“话说”在网络中的频繁出现,探讨了其背后所存在的功能演变以及原因[1];施玲丽(2013)在《“话说”的语义演变及主观化》中则探索了“话说”由从表“行为义”的实在动词发展成为句首发语词,再虚化成话语标记词“话说”的演化过程,并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它的主观化越来越强[2];张荩文(2016)在《论“话说”的话语标记功能——以网络论坛及贴吧语言为例根据话语标记的性质及特征》中则对“话说”是话语标记词进行了判定,同时并对其所具有的话语标记功能进行了分析[3];此外还有温爱华、胡傢允(2020)从“话说”的人际功能角度出发对“话说”进行了考察,发现“话说”具有丰富的人际功能[4]。综观前人研究。“话说”的研究已经十分多了,其重点在探究其功能和语义的演变,当然也不乏某些学者以综合考察的方式对其他“话说”作为话语标记词的特点和作用进行研究,但或许是局限于传统的文本分析方法,大多缺乏系统、全面、最新的数据支撑,对于“话说”其在文本中的复杂作用目前还需要进一步更新。而目前在语料库技术日臻成熟的当下,语料库技术为“话说”的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与有力工具。本文将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语言”理论,以北京大学BBC语料库为数据来源,对“话说”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系统探究其语用功能。从古代到现代,“话说”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在日常交流、文学创作等领域都有广泛体现,因此期望通过此番研究,为其他语言研究开辟新视角,提供新思路。
2. “话说”的语义溯源
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指出“话,合会善言也。”,“话”的本义就是指用言语解说、开导和说明,同时在《说文·言部》指出“说”字为“说,释也,一曰谈说,”“释”字有解释与阐释之意,这表明“说”的一个重要本义是用言语来对事物进行解说与剖析,使他人明白。据学者施玲丽考察“话”与“说”两词最早共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语言的发展,到了唐宋时期,“话说”开始作为一个词组在一些文学作品和口语中出现。此时的“话说”也多表义为谈论、讲述,再后来,“话说”发展到小说戏曲中,其语义得到了新发展,在宋元话本和明清小说中,“话说”成为一种常见的开篇用语或情节转换标记[3]。如:
(1) 话说秦业父子专候贾家的人来送上学择日之信,原来宝玉急于要和秦钟相遇,却顾不得别的,遂择了后日一定上学。——清,《红楼梦》
(2)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市,遂分为三国。——明,《三国演义》
作为说书套语的“话说”,其语义从保留“谈论、讲述”的基本含义外,更重要的是起到了吸引读者注意力、开启新的话题、转换话题的语用功能,成为一种程式化的叙事标记语。到近现代,其语义也进一步得到了拓展与丰富,可以表示“提起、说到(某个话题)”的意思。
3. “话说”的语用功能分析
Halliday于1970年在《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中,他系统地提出语言的“概念”“语篇”和“人际”三大元功能,简单来说,概念功能是指其说话的内容,人际功能是指能反应谈话双方关系,语篇功能则主要涉及如何使语言的各个成分相互连贯,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意义的语篇[5]。
3.1. 语篇功能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这个理论框架下,语篇功能主要是指如何使语言的组成部分互相关联,语篇被看作是一个语义单位,通过主位与述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手段等来实现语篇的连贯与衔接。在语篇功能中,现代汉语中发展成为话语标记的“话说”不会影响句子的实际意义,它会使一个语言片段成为前呼后应、自成一体的语篇[6]。
3.1.1. 开启话题与引入场景
(3) 话说是日贾敬的寿辰,贾珍先将上等可吃的东西、稀奇的果品,装了十六大捧盒,着贾蓉带领家下人送与贾敬去,向贾蓉说道:“你留神看太爷喜欢不喜欢,你就行了礼起来,说:‘父亲遵太爷的话,不敢前来,在家里率领合家都朝上行了礼了。……’”——清,《红楼梦》
(4) 甲:话说这几天广东都好冷。
乙:不是吧,也有十度左右啊,这不算冷。
例(3)中“话说”作为开篇引导词,其是出现于《红楼梦》这本章回体小说的第十一回,位于小说篇首,句子句首,它后面紧跟的是时间词,其目的是迅速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时间节点——“是日贾敬的寿辰”。它清晰地划分了叙事段落,开启了一个围绕寿辰活动的全新话题,使读者知晓接下来的描述都将围绕贾敬寿辰这一场景中的人物互动、礼品往来等情节展开,为整个后续情节搭建起了一个特定的时空框架,增强了故事叙述的层次感与连贯性。例(4)同样,将“话说”放置于句首,能够将读者的注意力从自然转换到广东天气很冷的对话场景中,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比如说为什么冷?。它起到了类似于舞台布景的作用,使读者能够顺利地进入新的叙事空间。主位通常是句子的起点,是信息的发出者,它能够为后续内容提供一个清晰的起点和背景。它能够提醒读者,一个新的故事或者背景要开始了。
3.1.2. 话题承接与转换
从主位结构层面来看,“话说”多位于小句的句首位置,其在句中充当语篇主位或者话题主位,能够开启话题与引入场景,但同时它充当一个衔接手段,从而承接前文话题,使话题能够延续。如:
(5) 甲:天天诱惑人。
乙:不好意思!
甲:多传传我爱看。
甲:那太好啦~我最近每天都会更新的哈哈!
乙:话说我也在学做菜,那咱俩多交流交流!
(6) 哇塞!那个银色的滑板好帅!!!,话说玩银色的滑板的人也很帅啊……可是我不会……
话题承接与延续是实现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例(5)中的“话说”的提出承接着上文关于做菜的话题,同时也表达了我也在做菜,不会觉得你发的频繁的意思,“话说”在此处充当了一个无缝衔接的纽带,将前后巧妙地连接起来,不仅是承接了上文,也保障了语篇叙事节奏的连贯性。在例(6)中,“话说”将滑板帅与玩滑板的人帅有机衔接起来,确保了整个话题的连贯性,同时除了话题的承接,“话说”还起到强调作用,有一种突然惊觉之意。话题的转换也是话题的转折,多出现在篇首、句首的“话说”发挥话题转折引导效用,如:
(7) 甲:是不是对自己喜欢的人比较容易找到美感呢?
乙:话说你暑假啥安排?
(8) 甲:小区边的野菜都别吃,就算没毒也怕污染。话说荠菜包扁肉好吃吗?
乙:荠菜馄炖好吃~
在第一句例句中,在此之前,在提问是不是对自己喜欢的人比较容易找到美感?而“话说”一出,就将话题从之前的内容直接转换到询问暑假安排这一新的话题上,开启了一个新的话题发展方向。例(8)则在“话说”引导下,话题转换到荠菜包扁肉上,从严肃的野菜污染问题转换成关于食物是否好吃的话题,实现了话题的有效转换。可见,“话说”在现代汉语中发展成为话语标记词后,其因为不会影响句子的实际意义,因此常常会被作为一个衔接手段、一个语言片段,来保证会话中话题的承接与转换,确保语篇的连贯。
3.2. 人际功能
人际功能指的是语言除传递信息外,还能体现说话人的身份、角色、地位、态度、动机和说话者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7]。在这里,“话说”一词具有引人入胜、会话交际、缓和语气的功能。
3.2.1. 引人入胜功能
(9) 话说袭人见了自己吐的鲜血在地,也就冷了半截,想着往日常听人说:“少年吐血,年月不保,纵然命长,终是废人了。”——清,《红楼梦》
“话说”在中国古典白话小说中不仅在篇首起开启话题的作用,它还能起着帮助听书人回顾上一情节和引起听书人的注意的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实现离不开语气,如例(9)中说书人在说书时可以通过变换语速和故意停顿,营造出一种“讲故事”的特定言语氛围,把语气变成带有引导性、引人入胜的方式开始陈述,从而自然地将听书人带入叙事空间。从而弱化直接的陈述性,增添了一种表演性、引导性的色彩。袭人吐血的情节婉转悠扬地叙述出,不仅能够引听书人的注意力,激发好奇心,思考袭人想起来了什么,为什么想起来这句话?同时也是缓慢地提醒各位听书人故事要开始了。
3.2.2. 会话交际功能
(10) 生日快乐!话说你什么时候清新小哥了?好吧……二十年前好像有过。
(11) 甲:第二季什么时候出啊?
乙:有说二月的,有说三月的,哎呀反正能看就好了。
甲:这话说的好,能让我们看就好,话说第二季会很虐?
乙:我看也是,初恋都回来了,能不虐么,但也虐不到哪儿去。
例(10)中回答时用话语标记“话说”加问号表明自己对此事是一种否定情态,“话说”本身是不含有表“可能”“必须”的情态意义。但是,在例(10)中它与疑问号共现,则表示了一种否定的立场。这种否定情态功能表达说话者对某人某事持怀疑态度。而例(11)中则表现了说话人的主观不确定态度,说话人也不知道第二季虐不虐,而乙则基于经验认知给出了确切答案。这可看出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话说”能体现一定的会话交际功能,能够让说话人准确、有序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起到缓冲作用,不直接表态,能够在持猜测观点或负面评价时能够减少对方的反感,用较为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看法[8]。
3.2.3. 犹豫协商功能
(12) 准备去看私人定制,话说也不是所有国产片都是烂片呀,天下无贼还有大腕我觉得都挺好看的,是的吧?
(13) 性价比怎么样啊,感觉还不错的呢,话说它的舒适度还是不错的吧?
例(12)、(13)中,“话说”是表现出具有犹豫商量的人际功能,例(12)中“话说”的引导与语气词“呀”的搭配,摆明自己觉得不是所有国产片都是烂片,随后用疑问的方式期待别人的认同,“话说”在这里首先是表达自己对命题可能性、必然性的判断,再一定程度上留下协商对话空间,表示对自己的想法有所犹豫,有与他人协商的人际功能,例(13)是先肯定它的性价比,然后也用询问的语气,避免绝对化的断言;“话说”带有商量的意思[1]。
4. 小结
通过基于北京语言大学BBC语料库,本文全面剖析了“话说”这一词在语篇中的多重语用功能。作为语篇衔接的关键纽带,它具备开启话题、引入场景和话题承接与转换的语篇功能,灵活地连接上下文情节,使场景转换行云流水,引导话题跳转不着痕迹,保障语篇的连贯。在语用功能方面,也呈现显著的演变规律。其话题管理和语篇连贯的基本功能都得到了保留并持续发挥作用,在人际互动功能上则不断强化和拓展。从主要服务于文学叙事向适应多元人际交往需求转变,体现出社会发展对语言功能多元化的推动。而在使用特点上,其使用频率和位置的变化反映了语言环境的变迁。从较为固定、规范的说书套语,逐步走向口语化、网络化的灵活运用,这与社会文化环境日益宽松、交流方式日益多样密切相关。总体而言,“话说”的演变是语言适应社会发展、语法化和主观化进程持续推进的结果。不同时代交际需求对语言的塑造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适应现代日常交际的需要,“话说”在人际功能上的作用不断强化,从主要服务于文学叙事向适应多元人际交往需求转变,体现出社会发展对语言功能多元化的推动。然而,本研究亦存在局限。受语料比对精细度等因素制约,对“话说”的分析或存在疏漏。后续研究可着眼于拓展语料库广度与深度,运用先进数据分析技术深挖潜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