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话说”的语用分析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Say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Linguistics
DOI: 10.12677/ml.2025.138890, PDF, HTML, XML,   
作者: 王澳敏: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恩施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言学话说语用功能BCC语料库System Functional Linguistics Saying Pragmatic Function BCC Corpus
摘要: 本文通过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对“话说”这个词进行检索,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对“话说”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有效串联上下文情节,确保语篇的流畅性与连贯性的语篇功能和表达犹豫商量、提示注意、思索措辞等多种人际功能。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es the Beijing Language University BCC corpus to search for the term “saying” and analyzes it from a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perspective. It is found that “saying” effectively links the context, ensuring the fluency and coherence of the discourse, and also serves multiple interpersonal functions, such as expressing hesitation, negotiation, drawing attention, and considering wording.
文章引用:王澳敏. 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话说”的语用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8): 710-71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8890

1. 引言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话说”具有两个义项:① 旧小说中常用的发语词;② 说,讲述。按常理而言,受文体限制,这种作为古白话小说典型说书套语和发语词的“话说”,在现代生活中出现的频率理应极低。然而,2010年前后,“话说”一词竟在网络环境中再度兴起,一时间使用频率大增,因此分析其意义及其功能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如周晨磊(2012)就“话说”在网络中的频繁出现,探讨了其背后所存在的功能演变以及原因[1];施玲丽(2013)在《“话说”的语义演变及主观化》中则探索了“话说”由从表“行为义”的实在动词发展成为句首发语词,再虚化成话语标记词“话说”的演化过程,并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它的主观化越来越强[2];张荩文(2016)在《论“话说”的话语标记功能——以网络论坛及贴吧语言为例根据话语标记的性质及特征》中则对“话说”是话语标记词进行了判定,同时并对其所具有的话语标记功能进行了分析[3];此外还有温爱华、胡傢允(2020)从“话说”的人际功能角度出发对“话说”进行了考察,发现“话说”具有丰富的人际功能[4]。综观前人研究。“话说”的研究已经十分多了,其重点在探究其功能和语义的演变,当然也不乏某些学者以综合考察的方式对其他“话说”作为话语标记词的特点和作用进行研究,但或许是局限于传统的文本分析方法,大多缺乏系统、全面、最新的数据支撑,对于“话说”其在文本中的复杂作用目前还需要进一步更新。而目前在语料库技术日臻成熟的当下,语料库技术为“话说”的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与有力工具。本文将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语言”理论,以北京大学BBC语料库为数据来源,对“话说”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系统探究其语用功能。从古代到现代,“话说”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在日常交流、文学创作等领域都有广泛体现,因此期望通过此番研究,为其他语言研究开辟新视角,提供新思路。

2. “话说”的语义溯源

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指出“话,合会善言也。”,“话”的本义就是指用言语解说、开导和说明,同时在《说文·言部》指出“说”字为“说,释也,一曰谈说,”“释”字有解释与阐释之意,这表明“说”的一个重要本义是用言语来对事物进行解说与剖析,使他人明白。据学者施玲丽考察“话”与“说”两词最早共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语言的发展,到了唐宋时期,“话说”开始作为一个词组在一些文学作品和口语中出现。此时的“话说”也多表义为谈论、讲述,再后来,“话说”发展到小说戏曲中,其语义得到了新发展,在宋元话本和明清小说中,“话说”成为一种常见的开篇用语或情节转换标记[3]。如:

(1) 话说秦业父子专候贾家的人来送上学择日之信,原来宝玉急于要和秦钟相遇,却顾不得别的,遂择了后日一定上学。——清,《红楼梦》

(2)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市,遂分为三国。——明,《三国演义》

作为说书套语的“话说”,其语义从保留“谈论、讲述”的基本含义外,更重要的是起到了吸引读者注意力、开启新的话题、转换话题的语用功能,成为一种程式化的叙事标记语。到近现代,其语义也进一步得到了拓展与丰富,可以表示“提起、说到(某个话题)”的意思。

3. “话说”的语用功能分析

Halliday于1970年在《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中,他系统地提出语言的“概念”“语篇”和“人际”三大元功能,简单来说,概念功能是指其说话的内容,人际功能是指能反应谈话双方关系,语篇功能则主要涉及如何使语言的各个成分相互连贯,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意义的语篇[5]

3.1. 语篇功能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这个理论框架下,语篇功能主要是指如何使语言的组成部分互相关联,语篇被看作是一个语义单位,通过主位与述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手段等来实现语篇的连贯与衔接。在语篇功能中,现代汉语中发展成为话语标记的“话说”不会影响句子的实际意义,它会使一个语言片段成为前呼后应、自成一体的语篇[6]

3.1.1. 开启话题与引入场景

(3) 话说是日贾敬的寿辰,贾珍先将上等可吃的东西、稀奇的果品,装了十六大捧盒,着贾蓉带领家下人送与贾敬去,向贾蓉说道:“你留神看太爷喜欢不喜欢,你就行了礼起来,说:‘父亲遵太爷的话,不敢前来,在家里率领合家都朝上行了礼了。……’”——清,《红楼梦》

(4) 甲:话说这几天广东都好冷。

乙:不是吧,也有十度左右啊,这不算冷。

例(3)中“话说”作为开篇引导词,其是出现于《红楼梦》这本章回体小说的第十一回,位于小说篇首,句子句首,它后面紧跟的是时间词,其目的是迅速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时间节点——“是日贾敬的寿辰”。它清晰地划分了叙事段落,开启了一个围绕寿辰活动的全新话题,使读者知晓接下来的描述都将围绕贾敬寿辰这一场景中的人物互动、礼品往来等情节展开,为整个后续情节搭建起了一个特定的时空框架,增强了故事叙述的层次感与连贯性。例(4)同样,将“话说”放置于句首,能够将读者的注意力从自然转换到广东天气很冷的对话场景中,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比如说为什么冷?。它起到了类似于舞台布景的作用,使读者能够顺利地进入新的叙事空间。主位通常是句子的起点,是信息的发出者,它能够为后续内容提供一个清晰的起点和背景。它能够提醒读者,一个新的故事或者背景要开始了。

3.1.2. 话题承接与转换

从主位结构层面来看,“话说”多位于小句的句首位置,其在句中充当语篇主位或者话题主位,能够开启话题与引入场景,但同时它充当一个衔接手段,从而承接前文话题,使话题能够延续。如:

(5) 甲:天天诱惑人。

乙:不好意思!

甲:多传传我爱看。

甲:那太好啦~我最近每天都会更新的哈哈!

乙:话说我也在学做菜,那咱俩多交流交流!

(6) 哇塞!那个银色的滑板好帅!!!,话说玩银色的滑板的人也很帅啊……可是我不会……

话题承接与延续是实现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例(5)中的“话说”的提出承接着上文关于做菜的话题,同时也表达了我也在做菜,不会觉得你发的频繁的意思,“话说”在此处充当了一个无缝衔接的纽带,将前后巧妙地连接起来,不仅是承接了上文,也保障了语篇叙事节奏的连贯性。在例(6)中,“话说”将滑板帅与玩滑板的人帅有机衔接起来,确保了整个话题的连贯性,同时除了话题的承接,“话说”还起到强调作用,有一种突然惊觉之意。话题的转换也是话题的转折,多出现在篇首、句首的“话说”发挥话题转折引导效用,如:

(7) 甲:是不是对自己喜欢的人比较容易找到美感呢?

乙:话说你暑假啥安排?

(8) 甲:小区边的野菜都别吃,就算没毒也怕污染。话说荠菜包扁肉好吃吗?

乙:荠菜馄炖好吃~

在第一句例句中,在此之前,在提问是不是对自己喜欢的人比较容易找到美感?而“话说”一出,就将话题从之前的内容直接转换到询问暑假安排这一新的话题上,开启了一个新的话题发展方向。例(8)则在“话说”引导下,话题转换到荠菜包扁肉上,从严肃的野菜污染问题转换成关于食物是否好吃的话题,实现了话题的有效转换。可见,“话说”在现代汉语中发展成为话语标记词后,其因为不会影响句子的实际意义,因此常常会被作为一个衔接手段、一个语言片段,来保证会话中话题的承接与转换,确保语篇的连贯。

3.2. 人际功能

人际功能指的是语言除传递信息外,还能体现说话人的身份、角色、地位、态度、动机和说话者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7]。在这里,“话说”一词具有引人入胜、会话交际、缓和语气的功能。

3.2.1. 引人入胜功能

(9) 话说袭人见了自己吐的鲜血在地,也就冷了半截,想着往日常听人说:“少年吐血,年月不保,纵然命长,终是废人了。”——清,《红楼梦》

“话说”在中国古典白话小说中不仅在篇首起开启话题的作用,它还能起着帮助听书人回顾上一情节和引起听书人的注意的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实现离不开语气,如例(9)中说书人在说书时可以通过变换语速和故意停顿,营造出一种“讲故事”的特定言语氛围,把语气变成带有引导性、引人入胜的方式开始陈述,从而自然地将听书人带入叙事空间。从而弱化直接的陈述性,增添了一种表演性、引导性的色彩。袭人吐血的情节婉转悠扬地叙述出,不仅能够引听书人的注意力,激发好奇心,思考袭人想起来了什么,为什么想起来这句话?同时也是缓慢地提醒各位听书人故事要开始了。

3.2.2. 会话交际功能

(10) 生日快乐!话说你什么时候清新小哥了?好吧……二十年前好像有过。

(11) 甲:第二季什么时候出啊?

乙:有说二月的,有说三月的,哎呀反正能看就好了。

甲:这话说的好,能让我们看就好,话说第二季会很虐?

乙:我看也是,初恋都回来了,能不虐么,但也虐不到哪儿去。

例(10)中回答时用话语标记“话说”加问号表明自己对此事是一种否定情态,“话说”本身是不含有表“可能”“必须”的情态意义。但是,在例(10)中它与疑问号共现,则表示了一种否定的立场。这种否定情态功能表达说话者对某人某事持怀疑态度。而例(11)中则表现了说话人的主观不确定态度,说话人也不知道第二季虐不虐,而乙则基于经验认知给出了确切答案。这可看出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话说”能体现一定的会话交际功能,能够让说话人准确、有序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起到缓冲作用,不直接表态,能够在持猜测观点或负面评价时能够减少对方的反感,用较为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看法[8]

3.2.3. 犹豫协商功能

(12) 准备去看私人定制,话说也不是所有国产片都是烂片呀,天下无贼还有大腕我觉得都挺好看的,是的吧?

(13) 性价比怎么样啊,感觉还不错的呢,话说它的舒适度还是不错的吧?

例(12)、(13)中,“话说”是表现出具有犹豫商量的人际功能,例(12)中“话说”的引导与语气词“呀”的搭配,摆明自己觉得不是所有国产片都是烂片,随后用疑问的方式期待别人的认同,“话说”在这里首先是表达自己对命题可能性、必然性的判断,再一定程度上留下协商对话空间,表示对自己的想法有所犹豫,有与他人协商的人际功能,例(13)是先肯定它的性价比,然后也用询问的语气,避免绝对化的断言;“话说”带有商量的意思[1]

4. 小结

通过基于北京语言大学BBC语料库,本文全面剖析了“话说”这一词在语篇中的多重语用功能。作为语篇衔接的关键纽带,它具备开启话题、引入场景和话题承接与转换的语篇功能,灵活地连接上下文情节,使场景转换行云流水,引导话题跳转不着痕迹,保障语篇的连贯。在语用功能方面,也呈现显著的演变规律。其话题管理和语篇连贯的基本功能都得到了保留并持续发挥作用,在人际互动功能上则不断强化和拓展。从主要服务于文学叙事向适应多元人际交往需求转变,体现出社会发展对语言功能多元化的推动。而在使用特点上,其使用频率和位置的变化反映了语言环境的变迁。从较为固定、规范的说书套语,逐步走向口语化、网络化的灵活运用,这与社会文化环境日益宽松、交流方式日益多样密切相关。总体而言,“话说”的演变是语言适应社会发展、语法化和主观化进程持续推进的结果。不同时代交际需求对语言的塑造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适应现代日常交际的需要,“话说”在人际功能上的作用不断强化,从主要服务于文学叙事向适应多元人际交往需求转变,体现出社会发展对语言功能多元化的推动。然而,本研究亦存在局限。受语料比对精细度等因素制约,对“话说”的分析或存在疏漏。后续研究可着眼于拓展语料库广度与深度,运用先进数据分析技术深挖潜在功能。

参考文献

[1] 周晨磊. 从语篇到人际——“话说”的意义和功能演变[J]. 语言科学, 2012, 11(5): 499-508.
[2] 施玲丽. “话说”的语义演变及主观化[J]. 语文学刊, 2013(2): 45-46+57.
[3] 张荩文. 论“话说”的话语标记功能——以网络论坛及贴吧语言为例[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6(4): 122-125.
[4] 温爱华, 胡傢允. “话说”的人际功能考察[J].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0(5): 22-28.
[5] 王寅. 语用学之理论前沿——简论普遍语用学和新认知语用学[J]. 外国语文, 2015, 31(5): 52-58.
[6] 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7] 李勇忠. 语用标记与话语连贯[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1): 60-63.
[8] 周倩. 话语标记“谁知道呢”语用功能及形成探析[J].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 42(4): 68-72.